《去依附》
中国成功化解了1949—1952年的*1次通胀危机,其经验不仅对其他深陷“发展陷阱”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指导意义,也正是解决我国现在经济问题之关键。吸纳中国本土的成功经验,使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抓住中国的机遇。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
9亿农民就像希腊神庙里的柱子,他们托起了大厦。但真正关注他们的人不多,替农民说话的人更少,温铁军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执教之前曾经有11年基层工农兵经历和20多年政策研究经历。今天,这位三农专家仍在坚持"用脚做学问"。
书中作者以详实的数据、生动的图文带我们回顾了中国的八次危机及其"软着陆"的历史轨迹。这也是作者穿行在乡间小路上的多年农村调研经历的积淀。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足以犒赏每一位读者。它是盛宴,更是你书架上当之无愧的珍藏。
《告别百年激进-温铁军演讲录(2004-2014)-上卷》
通过对“成本转嫁理论”的理解,就会对先发国家或地区为什么会成功,后发国家或地区为什么会失败有清晰地认识,就会明白如今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
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先后担任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
董筱丹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区域发展、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等。
《去依附中国化解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
本书为温铁军团队继《八次危机》后推出的新研究成果,详细记录了我国应对第1次通胀危机的真实经验。
中国靠乡村土改缓解了通胀危机,而大多数没有开展土地*命的发展中国家至今仍难以从“发展陷阱” 中自拔。对比中国经验,探寻如何应对此前半殖民地经济*留下来的高通胀,归纳其经验和机制,对深化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指导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甚至指导世界各国应对通胀危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去依附》
本书为温铁军团队继《八次危机》后推出的Z新研究成果,详细记录了我国应对第1次通胀危机的真实经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既要应对民国延续下来的长期高通胀,又要处置经济发展所内生的新矛盾,正如作者所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终,中国共产*靠土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靠增量农产品稳定供给压低城市物价,成功吸纳了过量增发的货币,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去依附》
序 言 中国“去依附”靠的是亿万农民
第1章 概述:“土改红利”>“旧危机+新危机”
第2章 导论:“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期”的危机解读
第三章 背景:民国危机与解放区折实货币
一、从白银危机到法币危机。
二、民国时期的各类纸币斗争与高通胀
三、“物资本位”货币体系的解放区实践
第四章 危机:财政赤字、通胀危机与土地革命
一、人民币诞生:危机的终结还是延续?
二、人民币“维稳”:“物资本位” 破解纸币危机
三、土地财产重新分配和农村组织化建设 降低征粮成本
四、有组织地投入劳动力进行水利建设
五、货币下乡并沉淀,农村成为增发货币的吸纳场
第五章 演化:私人原始资本积累与城乡二元结构下工业品下乡
一、治理高通胀后的城乡经济疲软
二、城乡市场交流的成就与受到的限制
三、价格“剪刀差”的政策悖论
四、资本原始积累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分析
第六章 转型:政府逆周期调节、国家资本崛起与“三反”“五反”
一、第1次逆周期调节
二、抗美援朝与“三反”“五反”
三、第二次逆周期调节
四、国家资本的初步壮大
第七章 结语:对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