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1年底辛亥革命后,曾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1931年并入北平[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政府所迫害,南下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广州的中山大学任教;在当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辞去教职。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此后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著有小说、散文、杂文、学术论著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鲁迅/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从少年苦乐、求学育人、文化旗手、战斗生活这四部分内容展现了鲁迅的成长历程和其人生发展轨迹。
少年苦乐
从小就喜欢读书
儿时受到严格教诲
养成爱护书籍习惯
喜爱自然和民间文化
与小朋友建立友谊
看戏得到批判意识
刻上“早”字自勉
与闰水的深厚情谊
“名医”开的药方
求学育人
毅然离开沉闷的学堂
接受进化论思想的启蒙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
因受到歧视弃医从文
锲而不舍地坚持写作
思索中国革命历史教训
启发学生破除旧观念
领导反对顽固派的斗争
上课从来不照本宣科
敢于“踢鬼”的人
对学生和蔼可亲的校长
制定教育小说审核标准
文化旗手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对青年学生诚挚的关爱
《阿Q正传》在催稿下出炉
与国粹派的激烈论争
第一堂“中国小说史”课
陕西之行的美学发现
全力支持青年创办刊物
兄弟之情的破裂
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
在厦门任教的日子
在白色恐怖下奔走
患难与共的知心伴侣
战斗生活
发展成为共产主义者
友好和善的外国朋友
对贫穷者的热心救助
怜爱孩子的好父亲
机智而幽默的精彩演讲
面对刀光剑影毫不畏惧
不惧威胁的铮铮傲骨
义无反顾地保护革命者
为战斗拒绝到国外疗养
悉心呵护培养文艺新苗
越战越勇的文化英雄
为青年作家仗义执言
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举行隆重葬礼送英魂
《鲁迅/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
从小就喜欢读书
1881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初三),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新台门的周家。
当这个刚降生的男孩还来不及吃第一口奶,嘴里便被大人们塞进五种奇怪的东西,第一是醋,第二是盐,第二三是黄连,第四是有刺的钩藤,最后才是甜滋滋的糖。
这是绍兴的习俗,意思是如果从小尝尽了酸甜苦辣,长大了以后便能够勇敢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苦难。
周家祖上原来住在湖南道州,本来都是种地的普通农民,后来不断发家致富,有了很多土地,就成了当地的大地主。再后来迁居到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经是第十四代了。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正在京城做官。当孙子出生的喜讯传到他的耳朵里时,恰好有一位姓张的高官来访,于是祖父就给他取了个乳名叫阿张,学名是樟寿,字豫山。可是后来发现,豫山的发音和雨伞接近,容易引起笑话,也不太好听,于是就改为豫才了。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位秀才,长期闲居在家。鲁迅的母亲鲁瑞,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近郊安桥头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学达到能够看书的程度。
在绍兴,周家是一门望族,做官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兴旺,就相当可观。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
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钦点“翰林”的横匾,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这就使鲁迅获得了穷家小户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家里四五十亩水田,就是周福清不从北京汇钱回来,日常生计也是绰绰有余,足以将贫困赶得远远的。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保守落后的古老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主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就要走到尽头,在中国大地上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大交替。
鲁迅家庭的境况正如清朝的统治,在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败,其辉煌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还没有完全破落。
鲁迅家的住宅是一所聚族而居的朝南大宅院,一进大门,走过铺着石板的天井,就是一个挂着“德寿堂”匾额的大厅,两旁的柱子上,还写着一副对联:“品节泽明德行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从大厅进去,是一方天井。再往里走,北面有几间狭小的楼房,这是鲁迅一家的住所。楼下西边的一间,是鲁迅的祖母和保姆长妈妈居住的房间,东边的那一间,用木板隔开,前半间是吃饭和会客的地方,后半间就是鲁迅父母的卧室。
鲁迅小时候很调皮活泼,他的曾祖母不苟言笑,小孩子都很怕她。可鲁迅却故意从曾祖母面前走过,假装跌跟头倒在地上,引得老太太惊叫:“哎呀!阿宝,衣裳弄脏了!”这时鲁迅才满意,才不闹了。
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周介孚有过让儿孙考取翰林的想法,也想在门上悬挂“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可见那种书香人家的气氛相当浓厚。
鲁迅家中有两只大书箱,从《十三经注疏》和《二十四史》,到《王阳明全集》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从《古文析义》和《唐诗叩弹集》,到科举专用的《经策统纂》,甚至还有《三国演义》和《封神榜》那样的小说,都堆在其中。
不但自己家里有书,众多亲戚本家中不少人也藏书甚丰。而且不单是那些枯燥难懂的正经书,更有许多是小孩子非常喜欢的好玩的书,从画着插图的《花镜》,到描写少男少女风情的《红楼梦》,几乎什么都有。
虽然《花镜》是一本介绍育花、养花知识的书,但是写得特别有趣,鲁迅因此特别喜欢读这本书。而且他越读越爱读,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他会向别人请教。入迷的时候,他还会捧着书来到庭院,对照着鲜花,检验书中所讲述的理论。
但他觉得总是去亲戚家看书不太方便,于是他开始把零用钱都节省下来。直至攒够了两百文钱,他便跑到书店,自己买了一本《花镜》。
买到书后,鲁迅经常捧着书在灯下细细品读。即使夜深了,也舍不得放下书本。后来为了检验栽花的理论,他还亲自动手在院子里种植各式各样的花。
对于那个时代小孩子来说,能够日日读书,还能用压岁钱买自己喜欢的书来读,这是很难得的。
鲁迅不仅喜欢看《花镜》一类的科普书,还喜欢看有图画的故事书。但是故事书在当时被看作“闲书”,在私塾里是不允许阅读的。有一次,鲁迅就因看一本《儿童世界》而差点被私塾先生责打。
可越是这样,鲁迅探求故事世界的好奇心就越强烈了。
儿时受到严格教诲
鲁迅聪明伶俐,很受长辈的称赞。他五岁的那一年正月,过年的时候大人们在厅里打牌,有一位长辈看他可爱,就逗他说:“你喜欢哪一个人打赢?”
鲁迅的回答很是出人意料。他说:“我喜欢大家都赢。”一句话引得大家都笑起来,连连称赞他,叫他“胡平尾巴”。这是一句绍兴话,意思是短小灵活,敏捷利落。
……
我们的中小学课本中,涉及很多古今中外的、各个领域的历史名人,他们在思想、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以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探索他们的成长历程,我们就会发现:虽然他们的生活年代、成长过程各不相同,但是他们一生中所表现出的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是大致相同的。他们是人类的骄傲,是青少年的榜样。
为此,我们推出了这套“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例如中国的孔子、屈原、李冰、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蔡伦、王羲之、祖冲之、唐太宗、李白、欧阳修、苏轼、岳飞、王阳明、徐霞客、曹雪芹、詹天佑、孙中山、梁启超、鲁迅、毛泽东、邓小平、钱学森等,以及外国的达·芬奇、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马克思、门捷列夫、顾拜旦……以他们的成长历程、人生发展为线索,采用富有启发性的小故事来表现他们,而不是进行冗长的说教性论述,以便使广大青少年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共鸣,进而得到启发。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本套丛书不是学术性著作,所以不做学术性研究、论证;对于如徐霞客等生平资料较少的人物,为了使作品有血有肉、人物形象丰满,其故事叙述具有一定的合理虚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相信:青少年通过阅读这套“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知识,而且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找到自己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