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存阳刘中建说郑板桥的狂怪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林存阳//刘中建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首,是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继承者与叛逆者。他的“怪”尤其著名:画怪、字怪、人怪,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盛传不衰的话题。
本书作者花费多年时间对郑板桥进行研究,对他的一生经历进行考证探讨。全书按时间顺序,分别从郑板桥的生平、诗、书、画、士人理想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创新性的研究,全面展现了郑板桥跌宕起伏的一生,为后人了解、研究郑板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录
小 引
盛世文化气象开
落落拓拓成长路
一介书生求学恨
潦倒山东七品官
怪异癫狂写真情
亲情爱情风流情
睿智洒脱参世相
师友之益抒性灵
淑世情怀寄民瘼
卓尔不群三绝立
难得糊涂破红尘
主要参考资料
郑板桥生平简谱
导语
世人皆欲机智、精明,板桥则不然,他虽然睿智豁达、洞达世相,却发出了“难得糊涂”的慨叹。板桥并非真的要“糊涂”,他也曾煞费苦心地经营仕途,但一生的坎坷遭遇,却如一盆冷水,使他体悟到“聪明反被聪明误”“难得糊涂”的人生“真谛”所在。也许“糊涂”一点,更能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游刃有余于官场,成为世人的“大众情人”,名利就更不用说了。板桥虽能体悟到这一点,或也曾试图“一阶未进真藏拙”,但他却怎么也做不好、做不到。此无他,其“狂”“怪”秉性使然也。《林存阳刘中建说郑板桥的狂怪人生》讲述郑板桥“落拓狂傲,糊涂睿智”的一生。
精彩页
历览名臣与佞臣,读书同慕古贤人。
乌纱略戴心情变,黄阁旋登面目新。
翻笑腐儒何寂寂,可怜世味太津津。
劝君莫作《闲居赋》,潘岳终须负老亲。
——《历览三首》之一
康熙三十二年(1693)十月二十五日子时,郑板桥出生于江苏扬州府兴化县城东门外古板桥,乾隆三十年(1766)十二月十二日未时去世,享年73岁。这一时期,正值清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处于蒸蒸日上之时,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康乾盛世”。公元1644年,明王朝在农民起义军和满洲贵族武力的强大冲击下,迅速土崩瓦解,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满汉一体”的新政权。是年十月初一日,在多尔衮的扶持下,年仅六岁的福临,亲往北京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初十日,在紫禁城皇极门,颁布即位诏书,从此拉开了清王朝统治的序幕。
明清鼎革,并非一个短暂的政权更替仪式,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诚如陈祖武先生所指出的:“从广义上说,明清更迭并不仅仅是指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朱明王朝统治的结束,以及同年五月清军的入居北京和四个月后清世祖颁诏天下,‘定鼎燕京’。它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过程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其上限可以一直追溯到明万历十一年(1583)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兴兵,其下限则迄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最终消除亡明残余,统一台湾。”也就是说,清王朝的兴起,与明中后叶的颓败之势是紧密相连的。
由于时局的动荡以及社会问题的丛生,当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或最大难题是如何有效地稳定动荡的社会局势,巩固其业已取得的政权。出于缓和民族矛盾,消解民族隔阂,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清廷对汉族地主官僚采取各种政策,尽可能进行拉拢。当清军进入北京后,旋即为明崇祯皇帝发丧,并打出为汉族地主官僚“报君父之仇”的幌子(明为李自成所灭,故满人有此作为),俨然以汉族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自居。在官吏的任用上,清廷采取满、汉兼用的方针(表面上如此,事实上满、汉是有区别的),对中央各部门满、汉官吏的名额都作了规定。玄烨即位后,又加强了从各方面笼络汉人的工作。在康熙帝乃至后来雍正帝的上谕中,屡次提到要维护地主富民的利益,把地主当作“国家之所爱养保护”之人,而此一时期所推行的废止圈地、减免税粮和鼓励垦荒等一系列政策,都是有利于汉族地主的。此外,清廷还采取了其他诸多措施,尽力将大批的汉族士人吸收到政权中来。但因满汉民族间因历史原因所造成的风俗、文化传统各异,彼此间的隔阂对新生的清王朝带来了很大冲击。高压统治固然可取得一时成效,然从长远来看,则非久系人心之策。有鉴于此,清统治者不得不转换思路,向中原先进文化认同,并及时调整文化统治政策,从而确立起数千年传统文化继承者的历史地位。进而,在清初诸儒倡复经学、注重礼学的影响之下,以诏举“博学鸿儒”和开设“经学特科”等为标志,统治者通过崇儒重道,确立起维系其统治的思想准则。 任何一个政权,为维护统治机器的有效运作,施政方针固然是其主导方面,而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因为它不仅关涉到社会的治乱,而且与政权的能否长期存在大有关系。如此,文化基本政策的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对满洲贵族而言,此项任务更属举足轻重。其原因有二:一则如其他政权一样,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政策的抉择,关涉到其统治的命运;二则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文化的差异性是满洲贵族需要首先解决的大问题。能否取得广大汉族民众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清王朝的成败。从整体上来看,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对此问题的解决还是比较成功的。虽然从政权性质上来说,满洲权贵是清廷的基干,但其对中原文化传统的认同抉择,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一抉择,不仅有利于动荡的社会趋向稳定,且适应了文化发展的趋势。
清政权对文化基本政策的抉择,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崇理学、重经学,治统、道统同体一贯,以实学为依归。这一抉择,既含有思想层面的因素,又含有制度层面的成分。实质上,它是由思想的取向发为治策,两者相互融贯,相辅相成,乃一有机统一体。具体而言,清廷文化政策的抉择体现为:
首先,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为主的政权,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初期,更多地强调本民族的利益和地位,对众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强制性甚为突出。这一民族意识的局限性,导致了民族高压政策的出台。其表现为剃发易服、圈地令、逃人法以及文字狱等弊政的施行。这些举措,使满汉文化间的冲突一度激化,于原已动荡的社会局势亦大为不利。在一段时期的摸索当中,统治者逐渐意识到这些不太明智举措的危害性,故或革或缓,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康熙中叶以后,虽然整体上满汉文化冲突渐趋缓和,然而其间的波折却时有发生。最为显著者,乃乾隆中期《贰臣传》的编撰。昭桩《啸亭续录》曾载:“……纯皇帝夙知其弊,于乾隆庚辰,特命开国史馆于东华门内,重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