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她们的世界(100位继母的访谈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志军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刘志军,1972年生,湖南武冈人,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副教授。现任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为纽约州立大学2015-2016年度访问学者、哈佛燕京学社2007-2008年度访问学者、德国基尔大学2006年度访问学者。入选浙江省首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主持UrbanChinaResearchNetwork、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年度重点课题等国内外课题3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民族研究》《社会学家茶座》《思想战线》《中国农村经济》、TheAsiaPacificJournalofAnthropology、GlobalAsia、ChineseSociology andAnthropology等刊物发表中外论文50余篇。出版《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张店镇个案研究》《人类安全——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2013)》《自由的都市边缘人》等著作。获2006年浙江省社科联首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年首届城市学研究西湖银奖、2013年第三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提名奖。主要从事流动人口、乡村发展、移民安置等研究。 后记 后记一:一期一会 这是一次一期一会的幸 运。 我是幸运的。2015年那 一年,我即将毕业,为毕 业论文而忙碌奔波,选导 师,选课题。幸而得遇刘 志军老师的这一课题,顿 觉眼前一亮,即使尚未着 手,脑海中却不住地有灵 感喷薄而出。于是,找资 料,做调研,跑数据,忙 得充实。我至今都记得, 刘老师在看过我的开题报 告后给予我的嘱咐和期待 ,那份信任和肯定,让我 第一次对发表有了念想。 转眼便到了2015年的下 半年,刘老师突然发给我 一份后妈的去污名化研究 访谈个案,都是第一手资 料,我粗粗扫了一下,近 200个案例,100多万字。 我十分讶异又异常惊喜,“ 后妈”这一身份目前在社会 上依然属于较为敏感的话 题,针对这个话题,要进 行实地调研并获取翔实的 访谈资料实则不容易。由 此,这些案例就变得弥足 珍贵。虽然那时我已毕业 ,从事的是与社会学全然 不相关的工作,不过依然 葆有那份对研究的热情, 促使我毅然决然地投入到 原论文的补充完善工作中 去。 整理的过程于我而言, 是痛并快乐着的。一开始 充满信心和热情的我,在 看到1000多页的Word文档 时,头便开始止不住地疼 ,光从头至尾浏览一遍都 颇费功夫,更别提一个一 个地细看并整理。接下来 的日子,我不断重复着“阅 读一笔记一阅读一笔记”的 流程,案例的分类总让我 这个强迫症患者举棋不定 ,总觉得不是很完美,一 遍遍推翻重来,欲哭无泪 。不过,这些原生案例虽 多,却并不枯燥,相反更 比电视剧都精彩,受访者 们的悲欢离合也牵动着我 这个读者的心,让我时而 快乐、时而悲伤、时而感 怀……看到最后一页,竞还 有些空落落的感觉。感谢 这些可爱的研究者们,没 有他们,就没有研究的完 善,也没有这些精彩,衷 心感谢! 原论文修改完毕,最终 也得以发表。论文发表后 ,刘老师和我都不愿这些 原生案例至此沉眠于文档 之中,于是,将这些案例 整理发表的工作被提上日 程。我初整案例时,将它 们粗粗地分了十二类,但 考虑到名目众多,凌乱且 无条理,于是一改再改, 修改版本越积越多,加上 我的工作也日渐繁重,这 一事便像被青石阻击了的 流水,逐渐搁置。而这一 耽搁,便又是许久。再回 首时,我对此感到很遗憾 。如果能早一步完成,这 些明珠也能早一步璀璨在 阳光之下。与此同时,我 一直都非常感谢刘志军老 师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好的灵感总显得难能可 贵。当我有一日再次重新 整理这些案例时,脑海中 文字的图样逐渐成型,最 终变成了现在诸位所看到 的分类模样。整理完成后 那种抑制不住的激动心情 ,我至今都记得。而那时 ,距我毕业已有三年之久 。那种学术给人带来的快 乐,是其他所无法比拟的 。诚然这个分类依旧不够 完善,但我已将自己的考 量尽付其中,所有心血只 为这“一期一会”的相遇。 当我拿到编辑的修改意 见,再次修改文本内容时 ,我又一次学习到了什么 叫用词的客观性。因为工 作的缘故,日常生活中我 格外关注人文性思考,而 这恰恰容易影响研究的科 学性。也非常感谢编辑用 心给予的建设性意见,让 我颇有醍醐灌顶之感,修 改也变得更为有效。 我是幸运的。我一直很 感激能够遇上这样一次尝 试的机会,让我得以“采庶 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而我所做的,不过是将 这些描摹继母现代生活图 卷的文字展现在诸位眼前 ,并提供我的思考与探索 。这一研究领域的论文数 量不算多,相关学术著作 更是缺少,这一点我在一 开始进行课题研究时就深 有体会。我所期望的,便 是能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 添砖加瓦,更重要的是为“ 后妈”这一群体的去污名化 之路贡献一点点微弱的光 亮。 因为不再从事社会学相 关工作,或许之后都不会 再有这般机遇。于我而言 ,一期一会,难得一遇, 世当珍惜。 我是幸运的,还能够为 本书撰写后记,将我这一 路点滴洋洒出来。最后的 最后,祝所有家庭都能够 幸福。我们的努力,如能 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 烛之末光增辉日月,便已 足矣。愿绽一枝花,人间 无数春。 朱月 二○一九年八月六日 于宁波凉月夜 目录 总论:继母的当代类型、身份认同与社会认知 绪论 卷一:现实觅踪——继母生活总览 卷首语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第一章 深海鱼的眼泪:重组家庭无法跨越的隔阂 1.后妈与青春期的孩子 2.我真的很想融入这个家 3.为他好他却总是不领情 4.总归是个外来的 5.后妈难当 6.遗憾的再婚 7.是社会要求太多,还是…… 8.我该如何来爱你 9.不合格的后妈 10.幸福到底在哪里? 11.父辈的糊涂,孩子的灾难 12.残酷的真相 第二章 格林的谎言:继母同样可以很幸福 1.走近后妈群体 2.我要你以我的母亲的身份上台,可以吗? 3.现实生活中的“家有儿女” 4.我不是灰姑娘里的后妈 5.你缺失的情感,我来填补 6.一声“妈咪”圆了后妈的“女儿梦” 7.聆听后妈的声音——最珍惜的是安稳的幸福 8.半百“后妈”的幸福新生活 9.非主流后妈 10.有一种母爱叫做“后妈之爱” 11.我现在的生活很幸福 12.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13.自己掌握人生的选择权 卷二:当代继母图鉴——继母的自我身份认同 卷首语走近那些形形色色 第一章 初婚继母们:人生知否柳明暗 1.这个后妈有点“酷” 2.舆论的对立面 3.真心才能换真心 第二章 再婚继母们:月有阴晴圆缺 1.“后妈”角色的排斥者 2.尴尬的境地 3.当后妈的花姐 4.后妈的圆满并不能弥补家庭的缺憾 5.我想有个家 6.难言的抉择 7.现代“后妈”对于传统观念的改变 8.半路夫妻的家庭 9.更多尊重,更多理解 10.一个普通后妈的心路历程 11.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12.后妈的难题 13.用真心与平和换来的和谐 14.你要看看太阳 15.女强人的“后妈修炼手册” 第三章 准继母们:世间安得双全法 1.为爱执着甘当后妈 2.准后妈的踟蹰 3.我要如何来爱你 4.重塑“后母”标签:90后准后妈的故事 第四章 祖辈继母们:似曾相似燕归来 1.后妈群体的社会变迁 2.谁愿天生作恶? 3.鳏寡结合的家庭生活 卷三:继母身边的关系人物群像 卷首语花季?花祭? 第一章 “独木桥”与“双行道”:继子女的抉择 1.我只有一个妈妈 2.重新感受到母爱 3.继子口中的“妈妈” 4.命运终究还是由自己选择 5.后妈有时比亲妈好 6.我就是不幸的那一个 7.继子与第三者上位的继母难以共洽 8.我终将拥有自己的生活 9.你没有错 10.复杂的生活 第二章 “造梦者”还是“毁梦人”:丈夫的角色 1.父亲的角色 2.后妈的“成长” 3.和谐小家的背后 4.压力与期望 5.别说我命苦 6.从后妈个体到家庭重构 7.如何当好一个后妈 第三章 “当局者”或“旁观者”:周遭亲友的目光 1.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后妈 2.婆媳问题 3.天下后妈真的都一般黑吗? 4.后妈心,黄连心? 5.亲妈后妈,对孩子好的都是好妈 6.“后妈”——从多角度来认知 7.若以诚心相待,亦以诚心相报 8.令我改观的一位后妈 卷四:殊方剪影——不同地域的继母剪影 卷首语何处安心是吾乡 第一章 山河诉情:全国各地的继母剪影 1.甘肃·断臂的维纳斯,不完美的完美 2.山东·摇摇欲坠的地基 3.湖北·唯懂爱,方幸福 4.贵州·宝贝,该怎么给你安全感 5.江苏·愧疚而幸福的陌生人 6.北京·一句“那谁”,道尽冷漠 7.重庆·走向幸福的必经之途 8.深圳·难以消除的刻板印象 9.新疆·难受时抬头望望天,望着望着我就忘了 10.台湾·春天后母心 11.上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2.浙江台州·为了生活的继续 13.浙江绍兴·她就在那儿 14.湖南·家庭婚姻破灭,孩子买单 15.安徽·一样温暖的家 16.河南·后妈难当 17.云南·无法触碰 18.四川·思想的桎梏 19.河北·“奶奶家”“爸爸家”与“我的家” 20.四川&山东·两位后妈的共性 第二章 海外清音:异国他乡的继母剪影 1.德国·跨国重组家庭的后妈 2.韩国·当父母原来是这么累的一件事情 3.韩国·后妈访谈记录 4.美国·持续的冲突 5.乌克兰·当后妈好吗? 参考文献 附录:60个家庭样本信息来源(天涯论坛帖子) 后记一:一期一会 后记二:一花一世界 精彩页 卷首语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而如今,我们依然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的世界中。不论是物质财富的不断累积,还是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不论是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还是此起彼伏的地区冲突;不论是人类文明前所未有的辉煌,还是未来世界不甚确定的走向,我们所处的时代,既像阿里巴巴的山洞,又似潘多拉的魔盒。矛盾隐藏在每一粒细小的尘埃中,对于我们要谈的“继母”这一身份,亦然。 所谓“继母”,乃己母早卒或被出之后,继续己母,即生父再婚后的妻子。又称“后母”,口语中又称“后妈”“后娘”“晚娘”等。在历史的竹简中,“继母”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个光彩的身份,每每提及,总伴随着诸如“后妈总归不是亲妈,永远隔层纱”“云里日头,后娘拳头”“人生最苦有后娘,多数怀揣坏心肠,不是亲生关怀少,只要不打就算强”等言论。 国外亦是如此。德语中,对“继母”的称呼,也被用来表示满是刺的巨大仙人球。在被称为“世界童话经典之作”的《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灰姑娘》《聪明的兄妹》《森林里的三个小仙人》……无一不乏继母的身影,而且这些继母往往以极其恶毒的形象出现。不是派人追杀继女白雪公主又骗其吃下毒苹果的皇后,就是恶毒对待、随意差使继女灰姑娘的后母;不是一直唆使丈夫抛弃继子女的后妈,就是逼着继女在下雪的冬日到森林里摘草莓的晚娘……而这些狠毒继母的下场,均不得善终,无一例外地大陕人心。 “继母”群体的污名标签已尽人皆知,并延续至今。且看现在的新闻报道,仅搜索“后妈”字样,满目皆是((云南后妈杀害8岁继女案:犯罪嫌疑人已被批捕》《24岁男孩瘦成皮包骨无家可归只因父亲娶了后妈》《网传柏溪一女孩儿被后妈虐打满身伤痕,记者县医院核卖睛况))《济南15岁男孩被父亲殴打致死村民指责“后妈”长期虐待孩子》《连云港高三女生因家庭矛盾被后妈掐死,案犯逃亡5天后被抓》……连篇累牍而又触目惊心。新闻报道固然是基于客观现实,我们也必须承认,在现实生活中,这类令人发指的继母虐待事件确实存在,但是仅凭这些事件就能定义“继母”整个群体吗?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继母”这一身份存在的价值,不过是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在那些众口铄金的人中,又有多少真正走近过、详细了解过一位继母的生活,一个拥有继母的重组家庭的生活? 现今时代,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了发言权,而且这种发言权已不再是虚设的名头,我们能真正感受到“言论自由”及言论的力量,在微博等新媒介的应运而生后表现得尤为明显。正如庞勒在《乌合之众》一文中提及:“当我们悠久的信仰崩塌消亡之时,当古老的社会柱石一根又一根倾倒之时,群体的势力便成为唯一无可匹敌的力量,而且它的声势还会不断壮大。”我们已处于一个“群体时代”,但这究竟是一个明智的时代,还是一个愚昧的时代?我们展现的,是“群众的智慧”,还是“集体无意识”?对于“继母”这一群体,我们给予的到底是什么?或许,这便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在这一卷中,我们将走近那些重组家庭,去寻觅继母的生活踪迹。你会看到“深海鱼的眼泪”:传说没有人见过深海鱼流眼泪,就以为它不会悲伤,那是因为它生活在深深的海底,它的眼泪,人们看不到而已。无奈的“深海鱼”,可能是继母,可能是孩子,也可能是家庭中的其他人。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重组家庭的困境到底在哪里?那些困难重重的重组家庭究竟会去往何方?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歌曲《童话镇》便为我们描述了经典童话完全不同的故事走向,曾经我们一“听说白雪公主在逃跑”,便把责任归咎于她的皇后继母,而事实是“只有睿智的河水知道,白雪是因为贪玩跑出了城堡”。在2015年上映的电影《灰姑娘》中,继母这一角色被着力刻画,解释了后母的苦衷,也让观众了解到继母讨厌灰姑娘的合理性。“格林的谎言”一章将为我们展示的是那些幸福圆满的重组家庭,虽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但“幸福的家庭也并非家家相似”,不妨通过这些真实的访谈记录,去了解那些幸福家庭的内在乾坤。 我们所处的时代究竟是光明的季节,还是黑暗的季节?是希望之春,还是失望之冬? 现在看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坏转换之间,机遇与挑战并存。于每个人而言,所需要思考的便是,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P29-31 导语 继母作为女性的特殊形象,往往在家庭角色关系中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人们对于这个身份,也蕴含着复杂感情,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邪恶继母的负面刻板印象。随着再婚逐渐成为中国的普遍现象,继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我们的调查表明,很多人对于继母群体的接受程度依然不高,继母形象依然存在污名化的事实。在继母群体的发展壮大、女性意识的觉醒、婚姻家庭等社会观念的变迁、公众认知的日益立体和理性等因素的影响下,继母群体在现代社会已呈现出一种去污名化趋势。然而,由于文化变迁的滞后性、观念转变的缓慢性、生物妈妈与社会妈妈的割裂性,继母群体的去污名化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内容推荐 对继母而言,这是一个《格林童话》与《家有儿女》并存的时代。我们对这一群体依然不乏“恶毒皇后”的印象,却坦然地接受越来越多“刘梅”的出现。 在如今这个吊诡的时代,日益开放的社会对离婚和再婚广泛接纳,继母这一正不断发展扩大的群体,究竟该何去何从? 本书整理了100位继母的访谈故事,通过系统分析,发现继母群体在当代呈现类型多样化、认同多元化、形象污名化的特点。当今社会,刻板印象在继母身份建构的过程中依旧起着重要作用,但大众也逐渐从先入为主地拒斥继母,转变为关注其个体差异和立体性的社会身份,呈现去污名化趋势。这一趋势是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与继母群体的规模增长、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婚姻家庭观念的快速变迁、公众认知的日益理性及立体化等因素紧密相连,是不同群体之间社会互动的结果。不过,这一进程仍因生物与文化因素及历史污名化形象的羁绊而往复纠缠。 这100位继母,解构的是该身份的社会群像。在她们的背后,是100个重组家庭,这100个家庭的背后还关联着许许多多家人、亲朋好友,或许其中一个TA就是您身边那个鲜活的生命,甚至可能就是您自己的映像。如果您愿意更深入地了解继母这一角色,了解这一群体在当代社会中的生活图谱,不妨驻足,来听一听TA的声音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