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棣,电影导演、作家。2003年开始创作小说,并为《南方周末》《新知》《外滩画报》等报刊撰写文化随笔。2014年被日本《火锅子》杂志列为“华语文学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随笔集《只要想起那些后悔的事》、小说集《西瓜长在天边上》等。
2008年起兼做编导工作,执导电影短片十余部,曾获“新星星艺术节”年度实验新人奖。摄影作品亦多次入选各类当代艺术展。2015年,处女作电影《满洲里来的人》受邀参加香港国际影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电影漫游症札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唐棣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唐棣,电影导演、作家。2003年开始创作小说,并为《南方周末》《新知》《外滩画报》等报刊撰写文化随笔。2014年被日本《火锅子》杂志列为“华语文学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随笔集《只要想起那些后悔的事》、小说集《西瓜长在天边上》等。 2008年起兼做编导工作,执导电影短片十余部,曾获“新星星艺术节”年度实验新人奖。摄影作品亦多次入选各类当代艺术展。2015年,处女作电影《满洲里来的人》受邀参加香港国际影展。 书评(媒体评论) 恍若在水上写字,唐棣 用随笔写最难的事物:瞬 间、呼息、消逝。但他不 戳破、不惊扰,他只是在 ,在光影的岸上,编剧、 导演的经验由此还原为书 写的执着。 ——《字花》杂志 如果说一个地方的美学 标准基于它的“恋物症患者” 的人数,那么电影审美的 提升则依赖唐棣这样的“电 影漫游症患者”越来越多! ——前《新视线》杂志 创意总监 彭杨军 唐棣写的是电影,更是 生活,他笔下的生活充满 电影的抽离感,那些需要 时间去佐证的事物被他的 笔涂抹了一层光影效果。 他会告诉你,生活可以像 电影一样有趣! ——《看电影》杂志主 编 阿郎 后记 谈论一部电影是挺复杂 的。跟谁谈,怎么谈,谈 什么,是最主要的三个点 。有些你看得到的东西, 别人看不到,有些则正好 相反。慢慢地,谈电影就 成了问题,因为总是遇到 错的人。判断性的词语难 免出现在交谈中。这些词 本身就散发着强烈的情绪 化气息。使用这些词语不 能说是错,但有时的确显 得狭隘和冒失——这是谈电 影的人经常遇上的难题。 那些“漫长的困惑”反而是好 事。在困惑边界,懂与不 懂之间,正是思考的空间 。这是一个面对变量,期 待偶尔命中靶心的过程吧 。 我所做的,就是这样一 件有些尴尬的事,但是我 很喜欢。电影不是个客观 的东西,谈电影只能在明 确主观感受的基础上,尽 量理性梳理。当然,它成 立的前提是,一部分人愿 意为审美而激动,希望从 电影中看见更多。 生活中总有人建议我多 创作,最好不要谈论。任 何涉及个人审美的事物里 ,总有一部分东西,人们 对其无法达成共识——我当 然清楚。他们可能把谈论 理解得太过偏狭。谈论与 创作并不矛盾,更不是为 了摆平异己,而是为了沟 通实践与理念。从什么角 度谈电影,取决于谈论者 的认知,它也意味着谈论 者选择从哪个角度反观此 刻的生活。 “为什么有时候,生活会 给人一种如深夜营业的电 影院般的空旷感。荧(银)幕 上正放映着悲伤的电影, 而观众席空无一人。”忘记 这是寺山修司在哪本书里 写的一段话了,说得真好 。以电影论电影,多枯燥 啊。我在《字花》的专栏 里,基本上是天马行空, 没有界限。所谓“电影书写” 其实就是“像电影一样”自由 地书写。在文字中,跟爱 看电影的人交谈,偏见和 局限也好,文学或艺术也 罢,最后总会引来有趣的 见解。尽管这本书谈的是 电影,匆匆回看,生活仍 是行文的落脚点。最后, 提醒自己时刻勿忘,也与 大家共勉:“电影之外,我 们皆为听者;电影之中, 我们勉为谈者。” 从“看电影的人”到“谈电 影的人”,我所面对的对象 始终是黑屋里唯一的光线 所在。那些诞生于黑暗中 的热情和感动,是不是也 会随着电影——这束光的隐 灭而消散? 弗拉第米尔:那么,咱 们走吗? 爱斯特拉贡:咱们走吧 。 很多次,从影院离场的 途中,我脑子里都回荡起 这对话。有意思的是,最 后他们谁也没有动,仍固 执地,站在那儿。 这就是著名的《等待戈 多》里,那个意味深长的 落幕。 目录 导言 卷一 导演思维在窗外 生命多短,生活多长 没有什么发生 小部分时光 24秒即永恒 方向感 电影给了我什么 录像厅初记 电影初心 未知光明的前程 一场青春梦倾倒 时间的魅影 卷二 判断—观察 光线—时间 色彩—空间 摄影—艺术 瞬间—记忆 卷三 真实 声响 观看 形式 表演 隐喻(一) 隐喻(二) 冲突 悬念 背景 卷四 暴力与想象 色彩与细部 处境与氛围 破坏与建构 真理与荒诞 评价与标准 选择与渴望 战争与爱情 特写与呈现 独孤与众人 论爱与黑暗 类型与反类型 人工智能与恐惧 结语 附录 为了讲述风的故事,我们拍下了树叶——私人电影笔记 精彩页 导演思维在窗外 小时候,很少走出村子,也不怎么感到好奇,以为村庄和村边的野地组成的那个区域就足够广大了。我们村在两个城区的交界处,经常能看见通往县城的11路公交车从村口驶过。我还记得它扬起的尘土跟在车屁股后面,很久都散不掉。 有一次,已经忘记因为什么事,母亲带我坐上了这路公交车。一路上窗外的风景叫人目不暇接。傍晚返程,风景还是老样子。车很颠簸,路很长,年纪还小的我因为无聊就在车上闹起了脾气。 那辆破烂的11路公交车在一片宽阔水塘边的小路上越开越快。风景也随之越来越模糊。忽然,母亲手指窗外的一片水塘问我:“你看那边,从这往那边看,看到了么?”顺着她的手指,我看到水塘深处的一片芦苇,芦苇丛中有一根斜插的木棍。“看到了吧?那可不是用来打鱼的,当年你就挂在上面,孤零零的,要不是我找人游过去……”她停顿了一会儿又说,“我就是从那把你捡来的……”意思是我再不听话,她就要把我放回去。到了这个时候,再透过车窗看那片芦苇丛,感觉已经很不一样了。 原来觉得这事挺有趣的,工作以后才察觉很多导演、摄影师前辈也都说过类似的关于如何去看的话,剔除中景、视角、中轴线、眼神光等名词,剩下的内容,简直和母亲的话不谋而合,以至于每次想到这些,母亲指着窗外告诉我如何去看的记忆,就会浮现出来。 最近,又乘坐同一路公交车返回故乡。这辆公交车已经太陈旧了,一路摇晃,各个部件在颠簸中聒噪起来,搞得我很烦躁。母亲坐在前排,她又伸出手指着窗外的一片野地时,我的视野尽头出现了一个荒凉的医院的全景。 “听说医院要搬到我们家那边,这块地原来是地震时期填死人的,待在这种地方的都得是镇得住的单位……”她说。 这些杂七杂八的旧事,都来自当下处理很多新事时的感受。车窗外移动的病房,在近景中偶尔有几个亮灯的房间一闪而过。我等着她继续讲下去,她却不再说这些,而是看着我,问:“这事你不知道吧?” 在一个失去绝对讲述权利的时代,或许作者面对的都是“窗外同一处风景”。连母亲都不能像过去一样自信地讲故事了,那么寻找新的角度把故事讲下去,就成了继续前行的动力。这么一想,公交车上多年未变的颠簸,还算什么呢?生命多短,生活多长 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电影《生之欲》(1952),日文原名『生』,直译就是“活下去”,而活着与活着是不一样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觉得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 这部电影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渡边勘治的老人,他是一个市民科科长。三十年的工作把他变成了同事眼中的“木乃伊”。忽然有一天,他得知自己身患胃癌……从此,他意识到苏格拉底那句话的含义,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这也是他反思并企图改变生活的开始。 蔡明亮的《郊游》(2013)里有一个场景,和《生之欲》这个“从活死人到活人,最后又必然死去”的故事里的一个场景很像。 P7-9 导语 本书是漫游于文学与电影、想象与真实、理论与感受间的“跨界”之书。 《深港书评》十大好书得主、“中国电影新声”之作导演、《字花》杂志“电影书写”专栏撰稿人……当这些身份叠合到一个人身上,而他又抛开拘束,撒开了写,会造就一本怎样的书? 看似是影评,却往往从电影场景飘逸而出,走入值得玩味的文学话题。 以视听语言为起点,辟出无数小径,或指向个人的创作实践,或指向对前人理论经验的品读,或指向切身的生命感悟…… 序言 本来,我想过为这本书 改个名叫“有病”。这两个字 来自我亲眼看见过的一个 场景—— 某晚,一对情侣从影院 出来,一边走一边吵,旁 若无人,最后在天桥上, 吵到崩盘,一拍两散。男 的没去追,女的没回头。 过路人纷纷侧目,心中暗 想:看个电影至于吗?有 病! 除此之外,那些从影院 出来,一脸泪痕、不能自 控的人,让人见了肯定也 会被称为“病人”。托马斯· 曼的《魔山》里有句话是 :“所有疾病都只不过是变 相的爱。”回忆自己几次为 电影跟人拍桌瞪眼的情景 ,估计也一定有人为此在 背地里取笑我吧!假如承 认患上“电影漫游症”,就可 以大大方方地带上病态, 投入到有趣的电影中去, 那真是一件人生乐事。我 当然相信,随着各种电影 的增多,这样的“病人”会越 来越多,天桥上的一幕将 会在全世界各个角落不断 发生。是时候有一本书献 给他们了。 去年冬天,我在唐山写 这本书,戴思杰导演在巴 黎写剧本。我们远隔双城 ,快乐地讨论这本书的内 容。今年冬天,他在成都 ,我在北京,仍远隔双城 ,在疫情所带来的不安中 ,商量着定下书名。在此 致谢。 最后,感谢这本书的编 辑们,还有出版人刘春荣 先生。与新民说团队打磨 书稿的过程中,我既是作 者,也是读者,除了尽力 为许多问题找出不随时间 改变的答案,还必须面对 电影史没给出过答案的问 题……最早我的想法是写一 本关于电影、艺术、文学 等观念的交错相生的“理论 杂集”。结果我发现“想法” 这个东西,像真理一样, 越辩越明,越理越清。可 以说,没有编辑们悉心认 真的审读,就没有这本书 现在严谨有趣的模样。 另外,本书所选图片除 注明作者外,皆为阐明主 题而存在,绝不具有“摄影 作品”的展示意义——“正因 为摄影非常容易,它才变 得相当困难。”我拍下每张 照片时,都会谨慎地想起 罗伯特·德尔菲这句话。 我从事拍摄工作十多年 (2008—2019),早期以 拍摄实验片为主,后来才 参与了一些电影作品,不 少项目半路夭折或仍在进 行。这一行成事在天,我 也不奢求什么,可是一路 下来,有趣、特别、奇妙 的电影却接触得越来越多 。 过年期间,疾疫蔓延, 我和很多人一样,只能在 家读书、看电影。现在我 看电影,不由自主地,会 带一点“研究精神”。只有这 样,一个作者在拍摄工作 中才不会消耗掉所有热情— —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至 少留下一小部分给最初的 热爱,那是一切的开始! 是为愿望,是为序。 唐棣 2020年3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电影漫游症札记》是小说家看电影的心得之作,电影实践者的贴身札记。 从色彩、光线,聊到真实、隐喻,从特吕弗、黑泽明,聊到卡佛的小说、《漫长的告别》……在唐棣的世界,文字和影像都只不过是工具,用以进行一场穿梭于文学与电影、想象与真实、理论与感受之间的潇洒漫游。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