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这样的机器(麦克尤恩作品)(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伊恩·麦克尤恩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伊恩·麦克尤恩(1948-),本科毕业于布莱顿的苏塞克斯大学,于东英吉利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从1974年开始,麦克尤恩在伦敦定居,次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短篇集就得到了毛姆文学奖。此后他的创作生涯便与各类奖项的入围名单互相交织,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时间中的孩子》获惠特布莱德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近年来,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在图书市场上创造越来越可观的销售记录,他已经被公认英国的“国民作家”,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文坛上“奇迹”的同义词。 后记 这篇译后记,其实也 是疫后记。新冠疫情仍在 他处肆虐,不过在我个人 的生活范围内,已经算是 “疫后”了。本书的翻译, 一部分是在疫情期间完成 的。那么,疫情给我留下 了什么样的思考呢?翻译 这本书,又给我留下了什 么样的思考呢?“疫后”、“ 译后”,又该“记”下什么呢 ? 一切好的作品,多少 都应该是关于人性的,否 则也不可能跨越时空,拨 动我们的心弦。同样,一 切美好而有意义的生活, 都应该是经过反思的,都 应该有人性层面的体验和 领悟。所以“译后”、“疫后 ”,我想可以从人性和人 类命运的角度,“记”一下 我的感受。 我们都是个体,但也 都是群体的一员;读这本 书的,可能都是胸怀天下 而又过着自己生活的个体 ,脚踏实地过着自己的小 日子,偶尔仰望星空,反 思着一群灵长类在浩渺宇 宙某个小星球上生存繁衍 。 人类对于自身的定位 ,一直充满着矛盾。有时 候我们是“宇宙的精灵、 万物的灵长”,有时候又 是地球上最邪恶、最凶残 、最具破坏力的物种,最 终会在疯狂中把自己也折 腾完蛋。群体如此,个体 亦然,大善如佛,大恶如 魔,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 悖地存于一身。 主张人性恶的荀子说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那么,人的“性”是什么 呢?我们的肉体吗?这本 书里的亚当和夏娃们除了 眼睛有些异常之外,身体 和我们无异,还比我们更 灵敏、更强壮、更耐久, 连性功能和面部表情都超 出人类。不在肉体,那么 “人性”在于我们的知识吗 ?也不尽然。麦克尤恩笔 下的机器人对知识充满好 奇,连晚上休息时都在知 识的海洋中兴致勃勃地遨 游,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远 远超出人类,能在几秒之 内现学现用,叠出一艘复 杂的纸船来。人,是做不 到的。 也许是对于美的追求 和感悟?很遗憾,麦克尤 恩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亚当对于美有着人类不及 的热忱。他迫切地欣赏着 人类文明所传承下来的所 有艺术作品,迫不及待地 找主人公讨论、分享,还 孜孜不倦地创作俳句。他 与浸淫文学多年的老作家 畅谈莎士比亚的那一幕, 简直就是对蝇营狗苟的我 们的嘲讽——人类最伟大 的艺术作品、最深刻的思 想成果、最丰富的“美”的 世界,我们自己置若罔闻 ,机器人却甘之如饴。 那么,是“爱”的能力吗 ?亚当是具备爱的能力的 ,他对米兰达的爱不是冲 动,也不是程序中预设的 参数,他的爱有节制、有 原则,理性、无私而热烈 ,似乎亦非常人所及。在 麦克尤恩笔下,亚当甚至 还具备了博爱的能力,对 一个陌生的孩子也能表现 出体贴的柔情。在茫茫人 海中遇到另一个行将毁灭 的同类,他流露出了深刻 的怜惜和无奈。疫情中, 我们目睹了很多人遭遇不 幸,对于同类的离去,我 们曾像亚当这样有过深入 肺腑的刻骨体验吗?也曾 因此摆脱个人利益的桎梏 而去对所有同类的命运进 行反思吗? 小说中亚当最后的艰 难抉择,更是对人类的讽 刺。他对米兰达的爱和对 公平正义的坚持,都是发 自内心的,面对这样的道 德困境,能以近乎自我毁 灭的代价和勇气做出符合 自己原则的决定,人类中 恐怕也只有大圣大贤才能 做到吧。 肉体、知识、美、爱 、理性、道德勇气——究 竟哪些才是人性的要件呢 ?亚当在各个方面都超出 人类,那么他是理想人的 化身吗?还是未来即将替 代我们的某种更优秀人类 的早期原型?小说中的主 人公和现实中的我们一样 ,世俗、狭隘、充满偏见 ,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疫情期间,我们见证 了人性的美好和高贵,也 多少见识了人性的自私和 偏狭。我们大多时间待在 某个封闭的空间之内,与 他人隔绝,惶惶担心着自 己的未来,隐约也为同类 担忧。死亡的脚步逼近, 会逼迫我们去思考人生的 价值和意义;在人类史上 的类似时刻,生命总显得 脆弱而渺小,我们也不得 不去追问那个或许没有答 案的终极哲学问题。个体 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我们 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这一 生?定义我们生命的,值 得我们去毕生追求的,是 书中亚当所体现的那些品 格和价值吗?是肉体的延 续、知识的拓展、对美和 爱的追求、对道德原则的 坚持?人类在改造自然、 存续物种的过程中,犯过 很多错误,也因为自己的 无知和狂妄付出过代价, 正如书中犯下无数错误的 主人公。难道亚当优于我 们之处,恰恰是我们的定 义性特征?那些比我们更 加高贵、更加聪明的机器 人,是因为见证了什么样 的人类历史、洞彻了什么 样的人性,才最终选择集 体自我毁灭,离开人类的 世界呢? 这些问题,我都思考 过,和很多经历过疫情的 人一样。当然,和你们一 样,我也没有答案;麦克 尤恩虚构了历史、当下和 未来的另一种可能性,但 那也不是答案。在翻译这 本书的时候,也就是疫情 期间,一个对我至关重要 的生命离我而去。有那么 一段时间,情况似乎已经 无望,我心里很愿意用我 余生的一段时光来换取他 的健康快乐,哪怕只有几 天。当然,就是彼时彼刻 ,我也知道那是个可笑的 想法——人各有命,个人 自行 目录 《我这样的机器(麦克尤恩作品)(精)》无目录 精彩页 这是看到了希望的宗教渴求,这是科学界的圣杯。我们雄心万丈——要实现一个创世的神话,要办一件可怖的大事,彰显我们对自己的爱。一旦条件许可,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听从我们的欲望,置一切后果于不顾。用最高尚的言辞来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摆脱凡人属性,挑战造物之神,甚至用一个完美无瑕的自我取而代之。说得实际一点,我们要给自己设计一个更完善、更现代的版本,享受发明的喜悦感和掌控的激动感,二十世纪人秋之际,这终于成为现实,我们迈出了第一步,从此一个古老梦想的实现可以期许,从此我们将开始那漫长的功课,逐渐认识到,虽然我们非常复杂,虽然我们哪怕最简单的行为和生存模式都无法轻易地正确描述,但是我们会被模仿,会被超越。而且,那时候我在场,还是个年轻人,在那料峭的拂晓时分,正急不可耐地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可是,人造人在到来之前,早已是陈词滥调,所以等到真的来了,在一些人看来倒显得有些令人失望。想象力轻盈快捷,早已抢在历史和科技发展的前头,预演这未来,先是在书里,随后在电影和电视剧中,仿佛这些由人类表演的角色们,行走时做出目光呆滞的模样,脑袋不自然地转动,后腰僵硬一些,便能够让我们做好准备,将来能与我们的人造亲戚们共处。 我是乐观派阵营中的一员,运气不错,母亲去世、祖传房屋出售之后,我得到了意外的收入,那房屋恰好位于一个价值可观的开发地段。就在福克兰群岛特遣部队动身去执行那无望的任务之前一个星期,第一个真正可用的、由工厂生产出来的人类,在市场上发售,智力和长相都过得去,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也真实可信。亚当售价八万六千英镑。我租了一辆小货车,将他运到我位于北克拉彭那套令人生厌的公寓里。我这个决定做得草率,但听说战争英雄、引领数字时代的天才艾伦·图灵爵士也买了同款,我便受到了鼓舞。他很可能打算让实验室把机器人拆开,好好研究一下其内部构造。 第一批机器人中,十二个名为亚当,十三个名为夏娃。平淡无奇,每个人都这么说,但符合商业需求。生物学意义上的种族观念,在科学上受人诟病,所以这二十五个设计成了多个种族的样子。先有传闻,后来变成了正式投诉,说那个阿拉伯人模型和犹太人没什么区别。随机编程以及实际经验,能够满足所有人在性爱上的不同喜好。第一个星期内,所有的夏娃都卖完了。粗看之下,我也许会误以为我的亚当是个土耳其人或希腊人。他体重一百七十磅,所以我只好请我楼上的邻居米兰达帮忙,一起用附赠的一次性担架将亚当抬上楼。 亚当的电池在充电,我给我们俩倒了咖啡,然后翻看长达四百七十页的在线产品手册。语言总体上还是清晰准确的。但是,亚当的制造牵涉很多不同的地点和部门,所以手册读起来有废话诗那样的趣味。“遮住B347k护罩上部,可使主板输出获取快乐情绪图标,减弱情绪波动半暗带。” 最后,他坐在了我那小小的餐桌旁,脚边散落着纸板和聚苯乙烯包装材料,双眼闭着,一条黑色电线从他肚脐上的入口处拖下来,连到墙上一个十三安培的插孔上。让他启动还需要十六小时。然后就是下载更新和设定个人偏好的环节。我现在就要他,米兰达也是。我们俩像心情急切的年轻父母一样,迫不及待地等着他说出第一句话。不是配备个音箱,直接安装在他胸部。从热情洋溢的广告宣传中,我们得知,他可以用气息、舌头、牙齿和上颚发出声音。他的皮肤和真人相仿,摸上去已经有暖意了,而且和孩子的皮肤一样光滑。米兰达说,她看到他的睫毛抖了一下。我敢肯定,她看到的是地铁在我们脚下一百英尺处轰隆而过引起的震动,但我什么都没说。 亚当不是性玩具。但是,他具备性的能力,拥有能发挥作用的黏膜,每天消耗半升水就能维护黏膜功能。他在桌旁坐着,我观察到他没割包皮,家伙不小,有茂盛的黑色阴毛。这款非常高端韵人造人类,可能会体现出它那些编写代码的年轻创造者们的口味。大家觉得这些亚当和夏娃应该会充满活力。 P1-3 导语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早已为世人熟知,关于人工智能,如今人类面临更为复杂的一系列道德难题:究竟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我们外在的行为还是内在的生命?机器人能够明白人类的心吗?机器人出轨人类该怎么办? 《我这样的机器》中,麦克尤恩探讨了机器人的道德困境,其本质最终还是引向了他对人类内心世界、人际关系的密切观察——所谓的邪恶或残忍往往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 序言 好机器人必须死——《 我这样的机器》导读 不知麦克尤恩有没有 考虑过“恐怖谷”。“我这样 的机器”,他的书名像是 在玩味那条规则。1970年 ,在一本名叫《能量》的 古怪杂志上,东京工业大 学教授森政弘发表了一篇 文章,其标题“不気味の 谷”中的“不氖味”,是说那 种莫名让人不舒服,让人 毛骨悚然的感觉,也有人 把它翻译成“诡异谷”。 人如果想要造人,也 会像上帝造人那样拿自己 当模型。从工业机器人、 玩具机器人,一直到伴侣 机器人,面貌体态会越来 越像真人。总有一天,就 像这部小说中的亚当,机 器人会造得看上去完全就 是一个真正的人类:身体 健壮、相貌英俊、深色皮 肤、浓密头发、鹰钩鼻子 。肤色、心跳无不像真人 ,甚至呼吸都带着一丝湿 润。只不过在它的浅蓝色 瞳孔上,仔细看会发现有 很多条纹。 按照“恐怖谷”理论,看 到这样的机器人,人会产 生奇异的恐惧感。森政弘 用机器人仿真度做横轴, 以人对机器人的“親和感” (しんわかん)为纵轴, 画了一条函数曲线。机器 人越像真人,人们就越喜 欢它们,跟它们越亲近。 可一旦人们成功设计出仿 真度很高的机器人,那条 单调递增的曲线就会突然 跌人低谷,他把这个称为 “恐怖谷”。也就是说,如 果机器人跟真人只有极细 微差别,它们反而会让人 害怕。“恐怖谷”理论渐渐 受到重视,首先是娱乐工 业,有些科幻电影因为设 计了更逼真的机器人形象 ,反而票房惨败。游戏角 色形象设计似乎也印证了 这个猜想。2012年,有人 将其翻译成英语,在美国 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机器人与自动 化》杂志上发表,引起广 泛关注。 至于何以会有这种现 象,有一种解释利用了“ 心智理论”和脑神经科学 最新研究成果。前者是说 ,人类有一种独特能力, 能够理解他人的内心想法 和意向,能够将心比心。 有时候不需要对方说话表 示,甚至不需要动作和表 情,人就能猜到对方的心 理状态。这种读心能力被 称为“心理 化”(mentalising)。人只 有在面对其他人,也就是 他们的同类时,才会启用 这种心理化能力。有人做 过一个实验,在屏幕上给 志愿者播放仿真度不同等 级的合成人像,对他们的 大脑进行电磁扫描,发现 合成人像仿真度越高,大 脑中负责心理化的区域就 越亮,证明其活动强度越 大。意大利神经生理学家 贾科莫·里佐拉蒂 (Giacomo Rizzolatti)在 猴脑腹侧运动前区发现了 一种镜像神经元。当猴子 做抓握推拉动作,或者捡 起花生、剥壳放进嘴的一 组动作时,大脑中会有相 应的特殊神经元放电。神 奇的是,当一只猴子看到 另一只猴子做这些动作, 它自己并没有做时,相应 的神经元同样也会放电。 研究者相信,这是人类进 化的最大秘密,因为有了 这些镜像神经元,人可以 模仿学习他人的动作行为 ;可以学会利用口腔中的 肌肉,互相发出同样的声 音,由此学会说话和语言 ;也可以发展出心理化能 力,猜测别人的内心世界 。 研究者们说,正是因 为人有心理化能力,运动 皮质层中有大量镜像神经 元,人对机器人的观感才 会有“恐怖谷”。因为这个 仿真机器人,怎么看都像 是个同类,大脑开始启动 心理化,镜像神经元也开 始放电。可是与此同时, 大脑也十分确定,面前这 家伙肯定不是真人。那么 ,到底是启动呢是启动呢 还是启动呢?大脑陷入错 乱。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塞琴教授(AyscSaygin) 让人观看一个工业机器人 、一个真人和一个仿真机 器人的视频,结果发现观 看仿真机器人视频时,大 脑特别活跃,显示出不安 情绪。 按“恐怖谷”理论,当亚 当来到小说中那些人面前 ,他们应该坐立不安。尤 其当他们看到亚当奇特的 瞳仁,或者意识到它绝不 是他们的同类。可他们似 乎迅速地接纳了它,查理 是花钱把亚当买回家的主 人,他的不动声色容易理 解,他早有思想准备。米 兰达呢,头一天晚上她对 查理说,亚当的身体是暖 和的,真“吓人”。亚当能 用舌头发音,说出词语, “有点怪怪的”。这些感受 有点接近“恐怖谷”了。但 她很快就习以为常,甚至 率先开发利用了亚当在某 些方面的特殊能力。其他 人,比如米兰达的父亲, 那位在很多方面显得颇为 睿智的作家,他甚至把机 器人亚当和准女婿查理搞 混了,分不清谁是真人谁 是假人。儿童们以他们纯 净的感受,常常能够观察 到亚当有些异样。但谁也 没有对亚当真正感到恐惧 。要知道,在一般科幻电 影剧集当中,人与机器人 之间那条“恐怖谷”之深之 宽,简直类似某种种族仇 恨,必欲杀之而后快。我 们玩“底特律变人”,在思 想上预先就做好了准备, 人和机器人永远势不两立 。 道德规则本身就包含 无数偏好。比如小说故事 就涉及到:是“复仇正义” 要紧呢?还是“不能欺骗 他人”更重要?这才是麦 克尤恩真正感兴趣的问题 。工程师给亚当们内置了 所有人类道德规则,但那 些远不是经由自我审视、 选择而来的道德感。出厂 设定代表了人类所有最美 好的期望,可就算是人类 自己,也没有一 内容推荐 1982年,平行世界的英国伦敦,彼时人工智能研究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前的发展水平。英国在马岛战争中落败后,托尼·本恩当选为英国首相,“人主智能之父”图灵也没有自杀;与此同时,32岁的伦敦人查理开始了两段新的关系:一,他爱上了楼上的邻居米兰达;二,他用继承的遗产购买了一款新型人形机器人“亚当”。“亚当”拥有以假乱真的智能和外观,能够完成逼真又不失自然的动作和表情变化。在米兰达的帮助下,查理重塑了“亚当”的性格,于是一组奇怪的三角关系渐渐形成……事情也慢慢开始失控。 小说中麦克尤恩给了图灵他应得的生命,而非受到审判、监禁、自杀。图灵得享高寿,活在世人的尊崇之中,他的作品创造了技术奇迹。麦克尤恩在小说中探讨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区别,究竟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我们外在的行为还是内在的生命?机器人能够明白人类的心吗?对于那些人类无法掌控的技术,这部小说将带给读者深入的思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