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忏悔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托翁是一位多产作家,也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托尔斯泰出身于名门贵族,享受着优越的家庭条件。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抚养长大。
托尔斯泰自幼就开始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是他并不喜欢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将全部精力与情感寄托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多描写俄国革命时期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等。
书评(媒体评论)
在19世纪终了时阴霾重
重的黄昏,托尔斯泰是一颗
抚慰人间的巨星,他的目光
足以吸引并抚慰我们的灵魂

——[法]罗曼·罗兰
托尔斯泰是文艺复兴以
来,能够挑战荷马、但丁与
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美]哈罗德·布鲁姆
托尔斯泰的《忏悔录》
高于他的其他所有作品,这
是一部世界性杰作,如我已
经声称的那样,它与《约伯
书》《传道书》和奥古斯丁
的《忏悔录》处于同一级别

——[俄]德·斯·米尔斯基
目录
忏悔录
论生命
附录:托尔斯泰大事年表
精彩页
第一章 不信奉上帝的疯子
我自幼被要求信奉上帝,但世上真有上帝存在吗?
从小接受东正教的教育和洗礼,它伴随我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但当我年满18岁,也就是大学二年级之后,便开始质疑自己学过的东西。
现在回想起来,我从小到大都不曾真正地相信这些教育,只不过出于对大人们的尊崇,从而顺从他们的教导,并信任他们在我面前的说教。
记得是1838年,我11岁,正上中学,有一位名叫沃罗金卡·M(他早已不在人世了)的男同学来我家过周末。他忽然像发布重大新闻一样宣布了一个新发现:其实压根儿就没有上帝,我们所学与上帝有关的所有东西,全部都是谎言。当时,我的几个哥哥对这个爆炸性新闻产生浓厚兴趣,还把我叫上一起讨论。在场的人都非常兴奋,饶有兴致地参与发言,一度认同我同学的说法。
我有位哥哥叫德米特里,上大学时突然开始疯狂地信教,虔诚地吃斋、礼拜,充满激情地过起了自以为纯洁而高尚的生活。但所有的人,包括长辈,都觉得他的做法非常好笑,不知不觉给了他一个“挪亚”的绰号。穆辛·普希金在喀山大学担任督学,与我们关系很好。有一次,我们受邀去他家跳舞,哥哥因为信教拒绝参加,普希金便幽默地讲起大卫王在方舟上跳舞的典故,逗得我们哈哈大笑。玩笑归玩笑,我们从中总结出了一些道理:
背诵教义、去教堂礼拜无可厚非,但凡事别太认真了。
童年时代,我便开始阅读一些伏尔泰的作品。我对书中犀利的语言没有丝毫不适,相反我可以愉悦地接受。与我们有相同教育背景的人,有的已经脱离了宗教,有的正在脱离。而我,不再信奉宗教。
我的看法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世人拥有大致相同的生活,都一贯遵循生存的基本原则——它非但与宗教教义毫不相同,并且大部分恰恰相反。教义不参与生活,不与社交发生关联,也不成为个人生活的参考。被众人信奉的教义远离生活,独立于生活之外,如果非得与生活攀上关系,那应该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二者毫无瓜葛。
不管是过去还是当下,仅仅依据生活和事业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信教,那只能是徒劳。如果要在公开承认信仰东正教的人与反对者之间寻找不同点,其结果对前者很不利。事实上,前者往往都愚昧、残酷和不道德,大都自以为是;而后者大多都聪明、老实、为人善良而正派。
按照国家规定,学校教授教义,并派学生去教堂做礼拜,政府官员要为人们提供参加圣餐仪式的证明。但是,我们这种人,既不是政府公职人员,也不继续念书,却在基督教中生活几十年而浑然不觉,甚至误以为自己也变成虔诚的教徒。
这种情况历来如此,至今没有改变。因此,不管什么时候,无论现在还是过去,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那些因为信赖某人或是受到某种压力而接受的教义,正慢慢地失去效力。有人以为童年时学过的教义会完整地保存下来,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教义早就烟消云散。
有位朋友C,聪明、老实,曾经对我讲述他因为一次户外活动而放弃信教的经历。那一年他26岁,与哥哥一道外出狩猎。晚上露营时,他开始祷告,那是他童年养成的习惯。当时他哥哥也在,只躺在草地上默默地看着,等他结束一切准备躺下休息时,才问:“你打算将这些一直做下去吗?”
C没有回答,他们的话题没有继续。但从那个晚上之后,C再没有去过教堂,也不再继续那些祷告仪式。整整三十年过去,他都没有进行一次与信教有关的活动。他这么做不是因为发现哥哥不赞成信教,也并非认同哥哥的观点,也不是立马下定不信教的决心,而是只因为哥哥的那句话。这么说吧,由于自身的压力,他的信仰之墙本就摇摇欲坠,哥哥的话只不过像手指在上面轻轻一戳。那一刻他恍然大悟,自以为心中满是宗教,其实早已空空荡荡。祷告、画十字、行礼膜拜等,都成了毫无意义的机械语言和肢体动作。
意识到这一切毫无意义之后,C便停止了信教。
P1-3
导语
《忏悔录》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心灵自传,讲述他用50年想清楚的一个人生命题,透彻解读人类未曾觉察的“生命意义”。
1879年,50岁的托尔斯泰独自待在昏暗的书房中,书桌上的稿纸凌乱不堪,桌面刻满被金属笔尖划过的痕迹:“为什么,为什么我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我人生全部的结果?”、“如何升华有限的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这些严峻的问题不停在托尔斯泰脑中盘旋着,他在苦苦思索中,逐渐回忆起往事。
回首过去,托尔斯泰也曾是个坏人,他忏悔自己早年的说谎、杀戮、虚荣、贪财、荒淫、自大、暴躁……这些竟然占据了他记忆的全部。他不能再忽视引领他走向死亡的日日夜夜,究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对我们隐瞒的真相是什么?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在一段刻骨铭心的忏悔中,一个震惊世人的答案渐渐在稿纸上浮现。
内容推荐
一位“活不下去”的世界文豪。
面对生命,每个人都会迷惘困顿,托尔斯泰也是这样。
50岁的托尔斯泰,夫妻恩爱、儿女双全、功成名就、誉满天下,可他却整天想要“自杀”,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他需要把绳子、枪支藏起来以免发生“意外”。为了活下去,他在科学、哲学、宗教等领域寻找人生的价值,他向佛陀、查拉图士特拉、老子、孔子、以赛亚、耶稣等人追问生命的意义,他想为活下去寻找理论支撑,他最后找到了答案……
生性叛逆、爱慕虚荣、狂妄自大、谎话连篇——托尔斯泰的另一面
托尔斯泰是个伟大的人,伟人往往是多面的。在《忏悔录》里,托尔斯泰虔心忏悔,让我们领略了伟大人物的坦率与真诚。从军人到作家,从彼得堡上流社会到淳朴的乡村生活,托尔斯泰在书中梳理人生,忏悔曾经追名逐利的生活,系统阐述自己新的人生观、价值观,探讨生命的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5: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