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朴雪涛,1966年7月生,男,朝鲜族,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毕业,浙江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曾被辽宁省政府和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到牛津大学和美国东西方中心学习。首批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首批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支持计划”入选者、第四批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者、省高校创新团队“中国大学理念与制度现代化”团队带头人、国家级一流专业负责人。兼任中国高教学会理事、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院校研究分会监事、省人民政府督学、东北财经大学等校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原理,1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等全文转载,曾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三重逻辑 第一节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历史逻辑 第二节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逻辑 第三节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践逻辑 第二章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设计理念 第一节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设计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第二节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设计理念的生成机制 第三节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设计理念的主体内容 第四节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设计理念前瞻 第三章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治理模式 第一节 中国大学治理改革的背景和特征 第二节 央地关系向度的大学治理模式 第三节 府学关系向度的大学治理模式 第四节 学校内部关系向度的大学治理模式 第四章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四维动力系统 第一节 中央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引力 第二节 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增力 第三节 “看不见的手”——市场的推力 第四节 大学追求卓越的内驱力 第五章 国外大学制度与治理研究 第一节 大学制度和治理的美国模式 第二节 大学制度和治理的英国模式 第三节 大学制度和治理的法国模式 第四节 大学制度和治理的德国模式 第五节 大学制度和治理的俄罗斯模式 第六节 大学制度和治理的日本模式 第七节 大学制度和治理的新西兰模式 第八节 分析与研究 结语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未来 后记 导语 本书基于多元现代性的理论和分析架构,借鉴多学科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范式和运用国际比较的视角,对“大学中国模式”进行系统探讨。本书认为,大学的现代性结构中客观上存在一个大学中国模式,它的主要结构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自主创新的结果,大学中国模式经过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检验,被证明是成功的、稳定的和可复制的结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模式相比,大学中国模式具有独特的外部样态、多重的发展动能、弹性的平衡机制、包容性的结构和创新性的文化范式,因而也是一种替代性的大学现代性方案。大学中国模式具有重要的文化效应,对内可以凝聚新的改革共识,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动力和标准,对外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大学中国模式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使命,需要进一步进行模式识别、模式创新和模式推广。 内容推荐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大学制度。这一制度安排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是创造高等教育中国速度的动力来源,是大学中国之治最显著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高等教育政治性、专业性、学术性和民主性的高度统一,其合理性得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证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具有独特设计理念,体现出自主性、系统性、共识性、进取性、先进性、实效性和示范性等诸多特点。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具有独特治理模式,在“央地关系”和“府学关系”维度都体现出“共同治理”的典型特征。未来,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需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在新背景下不断平衡高等教育理想的内在张力,将大学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转换为大学治理的效能,进而重新书写“以中国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现代性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