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蓝渡/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雪云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一条河流,青苍深黛;一名女子,温婉安静。生活与生命,觅渡与待渡,从此岸到彼岸,为土地和自然真诚发声,为乡村地理勾勒姿态风情,囤积的乡土精神,觉醒的自我意识,耐人寻味,意蕴深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渡口,或许,就是蓝渡。 作者简介 张雪云,女,苗族,湖南沅陵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从教十余年,目前供职于毛泽东文学院。有多篇文学作品发表于省内外各报刊。 目录 总序 序 与一条河流有关 第一辑 席水而居:泊在月光遍地的水途 蒙湖蒙,蓝溪蓝 窗外的河流 水底的故城 二酉藏书与岳麓山 寻找芸庐 龙兴讲寺的月光 迷失在黔中古郡 酉水拖蓝 消失的乌宿渡 对岸的河涨洲 船行丑溪 青素凤凰山 翁子洞边寡妇链 第二辑 长歌起处:阳雀子叫了一整天 长在瓜秧上的本事 祝家坪的田埂 茶乡三记 通草寻幽竹影疏 一树桃花一树诗 蒲扇中的龙船 夏有借母溪 蓝溪上的岩屋潭 一株野百合 落仙人家 无边落木 凤滩与明溪 树语何欢 后山阳光 桃花傩 第三辑 踮起脚尖:未央的流年刚刚好 炊烟内外 岸上秋歌 五溪秋水为君清 春天的意义 上下之间的遇见 一个句子的尽头 栾树花开 木匠二伯 那一年的渭溪 母亲的张家界 玩味的童年 夏蝉的生命 灯盏窝的暖 年味 满窑木炭弥清尘 一个叫火场的地方 第四辑 微尘苍茫:一朵雪飘落在云上 云上的日子 天心阁的午后 远方的井,近处的泉 风居住的街道 雨中的清流 乾州慢 玉泉流沙 老城与古巷 古驿新雨淡淡寻 误入藕花深处 边城秋色何处苍 美丽总是愁人的 雪,落在云上 序言 湘西多河,它们的美丽出现在沈从文的笔下,沅江、 沱江、酉水,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 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以至于他在 清澈见底的河上荡漾而爱意绵绵,“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 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人们从沈从文先生的笔下得知了湘西那些知名的河, 如今我们又从一个湘西女子的描述中知道了一条小溪,一 条叫蓝溪的小溪。蓝溪相对那些知名的河流,就像环绕大 树而去的藤蔓,小巧但更加缠结多情,也有奇迹,自然的 大胆处与精巧处,使人神往倾心。 苗族女子张雪云自幼生长于湘西凤凰山下、蓝溪河畔 ,她出生的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初始的1979年,她顺利地完 成了学业,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沅陵县的一所 中学从教多年,对读书写作的喜爱成为她最为钟情的选择 ,渐次在多家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迄今为止,她的作品 多是从她的家乡蓝溪生发开来,感受土地深处的呼吸,体 现湘西的脉动与温度,在平常事物与百姓生活之中感悟到 诸多深意,以小见大,从乡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回望乡村 ,以对土地与自然的真诚守望而发声,让心灵中的蓝溪所 奔往的大江大河长流不息。同时,她描绘着有血有肉、阳 光明媚又风雨交加、幸福与痛苦同在的乡村地理,勾勒出 湘西特别的雾朦胧、湿漉漉的山水,以及在那片土地上生 生不息的魂魄。她的散文集《蓝渡》入选“2l世纪文学之 星”丛书,其中的篇章均是她这些年的精心之作,正是试 图以土地河流为经,以苍生万物为纬,织一幅湘西地域风 情的图画,从中显示出其独有的乡土精神和自我意识,表 达她对乡村人物骨子里坚忍精神的敬重和承接,对湘西乡 村独特风物的呵护,对乡村与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碰撞 融合及变迁的若干个人思考。 显然,一抹乡愁是这幅图画的底色,张雪云以一个灵 秀女性的敏感细腻,兼之深情灵动的笔触,浓墨重彩地描 绘着自己的家乡。“从蓝溪出发,溯游而下,相望千年的 沅江、酉水两岸,如一幅水墨画卷,亦如一部典藏的古籍 善本,徐徐展开,直扑人眼,不用泼墨点染,也不用刻意 着色,左岸右水的原貌便成了画中的经典,氤氲出一片清 澈的云水与禅心。”她小时候日夜相守的蓝溪看着她长大 ,蓝溪很蓝,她的童年也很蓝。虽然后来的日子里走过许 多的路,看过许多的风景,但仍然一遍遍梦回那山清水秀 、林木繁茂、鱼鲜笋嫩,想象在曲院风荷的葱绿烟霭中, 咀嚼银波碧浪的涟漪。从乡愁中寻回祖先、父母传下的魂 魄和希望,还有下一代蓝色的梦想,在时光脚步中捕捉到 蓝溪深处的生命喧响,从而坚定自己的求索。读者可以从 她对乡愁的书写中觉察到当代人的情感诉求,并从中体味 到惺惺相惜的精神共鸣。 湘西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厚重的地方,张雪云没有忽 略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进行了积极的艺术开掘,穿越时 代隧道的屏障,领略到意味深长的哲学价值。蓝溪口面对 的沅陵位居五溪山水交汇之所,荆南要冲雄峙之地,素有 “湘西门户”“南天锁钥”之称,所谓“天下积储在楚, 楚之咽喉在辰,辰安则楚安,楚安则天下安”。战国时, 楚置黔中郡,屈原曾经来此,面对沅水感叹:“沅有芷兮 澧有兰……观流水兮潺滠”;展救世安民之略的王阳明在 此留下诗文;大唐而兴的龙兴讲寺的暮鼓晨钟依然在心中 日日敲响,古城古寺,即使城墙不再,砖瓦难存,但凝望 处蒹葭苍苍,让人获取某种庄严宁静、喜乐和力量。她常 见的水边情形化作心灵的一个渡口,泊在月光下,那月光 自然已有千年万年,自然会引入思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 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 灵性的山水,即是一本自古而来的大书,于沉默中散发出 悠远的气息,给每一个端详的人以尊贵,以气度,以历久 弥新的相思相知。 对人性的关照与体贴在《蓝渡》的字里行间比比皆是 ,体现了作者与普通人的密切联系,彼此相通的温情。人 民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 的人,在张雪云的笔下,他们挑担背篓从沅水河边走入读 者的视野:“早些年,我窗外的文昌码头处,是沅水流域 一个重要的集散中心。周边十里八乡的农民将自己生产的 桐油、菜油等农副产品从山里担来,驳船靠岸,到这里倒 卖,……那些挑油的汉子,穿着对襟布衫,包着白布头帕 ,脚穿自制的草鞋,从弯弯山道上挥汗如雨而来。妇女梳 着耙耙髻,背着大背篓,弯腰蹒跚而来,背篓里面装着板 栗、花椒、木耳、黄豆、花生等各种山货。他们打着手势 ,嚼着土语,彼此交换着各自的生活所需与小小的欢乐。 ……他们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地在水边忙活着简单的日子 ,……成为沅水流域独特的一景。”张雪云在多年从教的 岁月里,关注的目光除了教室里的孩子们,就是市井百态 :卖菜的婶子、摆地摊的小贩,大清早聚集守候雇主光临 的中年汉子,常在烟雨潇然、人车混杂之间,泥泞湿沥、 霉味弥漫的街道,熙熙攘攘的芸芸众生,为生存奔波忙碌 ,或如蓬草, 导语 微尘苍茫,蒹葭蓝渡。春天的窗外,一条蓝溪,一个村庄,一抹乡愁,从土地的深处出发,漫溯在神秘大湘西的脉搏与温度之中,拓荒出尘世的方向和众生万物诸多的深意。作者从既大又小,既长又短的蓝溪出发,走过大山大水,在光阴深处聆听,从乡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回到乡村,从感官到感受,从感受到心灵实践,让灵魂接通感官的血脉,让思想介入生活,用一颗玲珑的心,一支葳蕤的笔,站在土地与自然面前真诚发声,让沅江、酉水流淌出的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有风有雨、有幸福也有痛苦的乡村地理,不仅有了湿漉漉的线条分明的轮廓,还有了隐隐绰绰、生生不息的魂魄。 精彩页 蒙湖蒙,蓝溪蓝 未见蒙湖之前,先喜欢着她的名字。 蒙湖本身不是湖,只是几湾断断续续的蓝溪水,并不招人眼。后来,因为修了岩屋潭水电站,断断续续的水,开始接二连三地粘连,有些清浅地宽起来,厚起来。日渐宽厚的水,环山绕村,碧波荡漾,似乎有了湖的模样。水厚时,蓝蓝的水映着翠翠的山,人见着,脸上免不了泛起水淋淋的笑;水薄时,湖岸便白出一大圈,横石头压着竖石头,长石头叠着圆石头,石头上锈了色调深浅不一的苔藓。黄昏时分,偶有几只小船轻泊慢摇,待霞光漫漶,渔舟唱晚的镜像“海上升明月”般地从眼帘浮出来,几只白鹭从湖心小岛翩翩掠过,生动着远处若有若无的炊烟,也让许多幽深的遐思漫起了一层蒙蒙的水。 小时候,蓝溪看着我,我也看着蓝溪长大,蓝溪很蓝,我的童年也很蓝。 从我家背后的老街往下走,穿过祝家坪的田埂,便是蓝溪。蓝溪的上游是蒙湖,蒙湖的上游还是蓝溪,蓝溪比一般意义的小溪丰盈一些,也是因了蒙湖。蓝溪水面由窄而宽,临近张家村时,乱石嶙峋,流水澄澈浅散。附近有几处沙洲,长满繁茂的灌木丛及青草。野惯了的黄牛、水牛到了溪边,便不再使性子,总是气定神闲地啃着嫩草,滋滋的,津津有味。牧童或三五成群地在草坪打滚嬉戏,或在溪里捕捉鱼虾,嬉乐至极。河岸以外,有一马平川的沃野平畴。“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蓝溪的景致及韵律,像一首歌,似一支曲,在长满庄稼的两岸恰到好处地弥漫。 第一次听母亲说起蒙湖,我尚小,正趴在屋后棕榈树上,摘刚抽出的穗苞,嫩黄嫩黄的。差不多是端午时节,母亲扯回一背篓的箬叶,汗长水流的,准备包粽子。包粽子需要新鲜的棕叶捆扎。摘棕叶的事,自然就交给我了。我虽然是个姑娘,母亲却常常把我当小子养,我也乐得有“野”的机会,老屋、老街及田畴后的蓝溪,自然成了我的乐园。母亲说,包完粽子带我去看蒙湖。母亲轻轻柔柔的一句话,立即就让一个从未谋面的“湖”,一下子定居在我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记忆里。 去蒙湖,其实要爬过几座山,要走很远的路。每个山头,仿佛一个巨大的粽子。路是山道,弯弯曲曲,恍若条分缕析的棕叶,捆了缚了山头,恰似朝天粽。我们沿途经过云丛洞、樱桃湾、林科所等地。母亲弯腰背着细竹篾背篓,背篓里装着一串棕叶缠裹的糯米粽子。我在母亲的身前身后雀跃着,满眼’都是新奇与渴望。途中遇见的杉木、松树、南竹很多,皆高大茂盛,青翠欲滴。雷公花、牵牛花、杜鹃等各色花儿也竞相绽放。母亲沿路指给我看,这是什么,那叫什么,遇到连母亲也叫不出名字的花鸟草虫,我就顺口取上一个名字,什么“一摇就落花”“太阳草”等,我颇为自己的创意自豪,也惹得母亲乐呵呵地直吻我的额头。 许是刚刚下过端午雨,母亲在草丛岩石的缝隙,可以捡拾到一种近乎墨绿的植物,铜钱般大小,贴地而生,柔软、肥厚、温润,似不规则的墨玉。母亲说,这是地衣,又叫地木耳,一种贴地而生长的藻类。每逢雨天,它都会很神奇地从疏落小草覆盖的地面冒出来,一簇一簇,雨至而滋生、膨胀、蓬勃,阳出而委顿、收缩、消失,反反复复,星星点点,缀满了岩石的表层,或是潮润的地面。 我觉得好奇,轻轻一抓,嫩嫩的,湿湿的,滑滑的。母亲笑着说,老人家都讲地衣是雷公屙的屎呢。我连忙缩回了手,觉得脏,不肯去捡。母亲倒是捡了满满一篮子。待回家后,细细地清洗,将泥沙小心翼翼去净,浸泡一个晚上,第二天在开水中烫一下,捞出,挤干。吃时,配上剁碎的酸辣椒、大蒜、生姜等爆炒。出锅时,便见黑里透着星星点点的黄、红、绿,一律油润润的,观之秀色可餐,闻之香气诱涎,食之美味怡然。 采完地衣,继续行走。正当筋疲力尽的时候,眼前突然一亮,一湾碧蓝的湖水安静地躺在群山环抱之中,很梦幻,很空灵,与蓝溪相似而不同。蓝溪是调皮的,弯弯曲曲,想怎么流淌就怎么流淌;蒙湖是温婉而阔大的,优优雅雅,从从容容,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我一时不知道,到底是水掉进了山里,还是山掉进了水里,那么柔,那么清,那么蓝,那么静。 坐在水边小憩,母亲取出背篓里的糯米粽子充饥,吃完的青绿棕叶被我扎成小船,漂在水中。母亲顺手摘下一朵金黄的野花缀在鬓边,十分好看,又将沿路采摘的一束杂花编成花环戴在我的头上,花仙子、公主一样。水岸的芦苇丛生,很是丰茂。母亲采下一支芦苇秆,用指甲细慎破开,魔幻般地折出一只活灵活现的蚂蚱。蚂蚱放在草地上,似乎要蹦跳起来。接着,母亲将一株油碧可人的太阳草编织成一只闪闪发亮的草戒指,戴在我嫩白的指上……这一切,新奇而好玩,勾勒起懵懂的童心,心香四逸。 你来,蒙湖就在;你在,春天就来。之后,母亲凝望着“水在山中,山在水中”近在咫尺的遥远,两眼慢慢地润汪起来。母亲在想些什么呢?是我和姐姐波光漂洗的前程,还是夏夜微凉的命运?不得而知。我只依稀地晓得:很快我就玩累了,趴在母亲的腿上睡着了,迷糊中,只有背篓里的粽香伴了一地的月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