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厚道圣人(张载关学千年寻踪)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马苏彬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时间跨度延及北南两宋、金、元、明、清历朝,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如宋神宗赵顼、权相王安石、诤臣张戬,名家名流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二程、司马光、周敦颐、邵雍、苏轼、朱熹等,以及张载后学王夫之、冯从吾、李二曲等,形成了一卷人物性格鲜活、故事情节丰满的千年历史群英图。全书以其客观缜密、通俗易懂的叙述手法将张载文化中的精髓要义做了陈列。 作者简介 马苏彬,陕西眉县人,现居广州,作家、文化学者。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国级品酒师,华南农业大学公关传播辅导专家,南澳大学MBA硕士学位,传统文化研究者,张载思想弘扬推广者。1998年辞职南下广东,曾任长虹集团业务经理、南方某报社编辑、某文化公司创始人及总裁。近年,热衷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广。2017年,七言古风长诗《张载关学新说》荣获陕西省第五届原创诗词大赛二等奖;2018年以来,在“张载大讲堂”等多处讲授张载文化达四十多场;2019年5月出版酒文化著作《酒人说酒》;2019年10月出版历史人物传记《张横渠传》;2019年年底,在家乡眉县创办乡村图书馆“太白书社”,弘扬推广传统文化。 目录 第一章 厚道圣人 厚道圣人 三大思想看张载 张载思想的“五个领先”知几何 张横渠以礼治天下 兵术家张载 张载的“九型人格” “北宋五子”的千年之交 敦本善俗赢得贵人 蓝田吕门力挺“厚道圣人” 江湖虽远,终有一归——范仲淹和张载的济世情怀 张载并非“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 历史上不能混淆的两位张载 陪祀在曲阜孔庙中的张载神位 “厚道圣人”后学不绝 古今中外评张载 第二章 关学心路 浅谈儒学、理学及关学的演变 “关学”并非“关中之学” 张载一生的四个思想阶段以及关学的形成 横渠先生的“绝学精神” 真《东铭》和爱《西铭》 一场中国科举史上的饕餮盛宴 “明州狱案”中的张载 张载的经济改良举措——试验井田制 张载的治国之道:渐复三代之法 开馆设学的张载不是私塾先生 张载精通医术和占卜吗 “聚徒传授”是张载唯一的讲学方式吗 浅论张载之后“关学不盛”的三大原因 张载之后的关学在裹挟中前行 张载著作知多少 第三章 横渠门徒 吕大临:冠绝关洛二派的“独一份” 李复:当之无愧的“关学旗手” 吕大钧:一纸“乡约”天下名 苏昞:关学大典《正蒙》的整理编撰者 范育:“圣人张载”的定位者 游师雄:张载兵术思想的继承者 种师道:大宋虎帅老种 张舜民:上书皇帝为张载请追赠 吕大忠:与张载同岁的忠厚淳朴弟子 吕希哲:九师之徒最崇横渠 张戬:拉开“新旧党争”大幕的第一人 王夫之:擎天一柱的“关学亚宗” 谁是张载的首任弟子 张载关学的三传弟子 金元时期六大关学思想家 明代十大关学思想家 清代十大关学思想家 第四章 理学千秋 理学崛起功在宋太祖赵匡胤 理学的再生推手:宋高宗赵构 宋代:孔孟思想升级再造的爆棚期 群英荟萃的北宋精英时代 两宋时期的名门望族对理学发展的影响 从“四代九儒”看理学思想的传帮接代 “元祐党案” 对北宋理学发展的影响 “庆元党案”对南宋理学发展的影响 “九儒十丐”不是元代关学的符号 孔庙内供奉的可不仅仅是孔子 康熙御题“学达性天”匾额知多少 张载故里的“中华龙脉”文化 我的乡党是张载 尾声:千年之约 参考文献 序言 千年经声 近一千年来,北宋思想 家、哲学家、教育家、宋明 理学奠基者之一、关学创始 人——张载,其“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 图伟愿和“民胞物与”的质朴 情怀,感召着有志于实现中 华民族走向富强、昂扬于寰 宇的国人前赴后继。 今天,中国在砥砺前行 中逐步迈向高光,先贤张载 带给我们的这种强大感召力 仍然在激励和鞭策着我们不 断精进! 我曾无数次站在张载当 年著书立说、传经授道的横 渠书院,想象并追思先生“ 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 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 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 ”的场景。张载终其一生建 构了一座以《易》为宗、《 中庸》为体、《礼》为本、 孔孟为法的理学思想丰碑— —关学;也是凭借这座不朽 丰碑,在去世后的九百多年 间,他先后被北宋神宗皇帝 赐谥为“宣明”、被南宋宁宗 皇帝赐谥为“献”、被南宋理 宗皇帝追封为“郿伯”并诏令 陪祀曲阜孔庙为先儒、被明 崇祯皇帝敕封孔庙晋级为先 贤、被清康熙帝御赐手书“ 学达性天”御匾悬挂于横渠 书院以感念其不世功德。而 今,张载一千年诞辰即将到 来,围绕张载及其关学思想 的各种大型纪念活动,及规 划有序的张载祠扩建项目等 文化工程正在顺利进展中。 近年,在张载关学思想 日益成为从眉县到陕西,再 到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 宝时,我内心总是波澜起伏 的。欣慰之余,又有些许失 落。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 快餐文化已成为当今大多数 人的日常所好,而对于相对 慢节奏的国粹而言,因古今 语文的巨大差异以及国民教 育中的缺失等,已经有好几 代人对张载的关学思想不甚 了解。二十多年来常有人问 我,既然张载是一个了不起 的历史人物,为什么在全国 的知名度不高?这是一个颇 值得深究的问题,也是当下 的实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 代以来,经典书籍逐渐成规 模地回到受众眼前,国学研 究者也越来越多,但有关张 载的典籍还是鲜见。 二十多年来,我们组织 召开了十多次有关张载关学 的国内外研讨会,教授专家 的文章少说也发表了成百上 千篇,但能读到并能懂的读 者仍少之又少。此时,我企 望能有解读张载人格、品德 、修为,以及关学造道历程 、张载门徒故事、理学千秋 史话类的通俗文化作品问世 ,将张载思想精粹以轻松趣 味的方式讲述给热爱传统文 化、渴望汲取古圣先贤智慧 的广大读者。让人们在愉快 的阅读体验中,泛舟千年关 学学海,感悟圣人张载深厚 的家国情怀、天下宏愿。 有思必有行,这样的愿 望现在就要实现了——文化 学者马苏彬先生耗时两年撰 写的文化随笔《厚道圣人: 张载关学千年寻踪》一书即 将出版问世。 走进张载的故事,聆听 千年的经声,将“思想”拟人 ,让“圣贤”亲民,彰显孔孟 儒学在传承中的灿烂发展。 这正是撰写本书的初心和宗 旨。书中,马苏彬先生全方 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关学宗 师张载的圣人丰姿,以及宋 明理学横亘千年的风云历程 。 本书时间跨度延及北南 两宋、金、元、明、清历朝 ,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如宋 神宗赵顼、权相王安石、诤 臣张戬,名家名流范仲淹、 欧阳修、文彦博、二程、司 马光、周敦颐、邵雍、苏轼 、朱熹等,以及张载后学王 夫之、冯从吾、李二曲等, 形成了一卷人物性格鲜活、 故事情节丰满的千年历史群 英图。全书以其客观缜密、 通俗易懂的叙述手法将张载 文化中的精髓要义做了陈列 。比如在讲述关学天道论体 系中最关键的“太虚即气”命 题时,作者将其解读为张载 思想中人类生存空间和自然 本源的表现方式,以生动比 附的手法对“经声梵语”做了 详尽的透视;对于“民胞物 与”的论点,作者在天地万 物、兄弟姐妹互为一体的大 义阐释外,又结合“立必俱 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 成不独成”的泛爱思想,为 张载“立心立命”的济世观做 了具体的应用连接。在诠释 《西铭》和《东铭》时,作 者不仅将“二铭”独立成文, 并旁征博引、化繁为简,将 普通读者读来头疼的文言文 做了精准的总结,即“《西 铭》讲爱,《东铭》讲真” ,可谓言简意赅、精练直白 ;在讲述喜闻乐见的“明州 狱案”时,作者并未将视角 集中在狱案本身,而是借助 案件还原了张载和王安石之 间的矛盾,又借矛盾推高了 张载“不计小我重大我”的高 风亮节。而在有关张载后学 的记述中,作者摒弃了明清 以来历代学者所持的“张载 后学者界定在关中地区一隅 ”的狭隘认识,紧紧抓住张 载思想中“不拘泥门户,不 择地域”包容开放的关学特 色,将明代非关中籍的罗钦 顺、王廷相、王尚?等人对 张载思想的继承和对关学创 新做出较大贡献的历代大儒 一并接纳,更以客观的态度 和发展的视野,将继承张载 思想最为精深、最为系统的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王 船山)尊奉为“关学亚宗”。 就是这样兼容并蓄的文化开 拓精神,让马苏彬先生的《 厚道圣人:张载关学千年寻 踪》显得情理融汇、通俗易 懂、气势磅礴而又海纳百川 ,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千年 张载 导语 北宋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关学创始人——张载,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图伟愿和“民胞物与”的质朴情怀,感召着有志于实现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昂扬于寰宇的国人前赴后继。 走进张载的故事,聆听千年的经声,将“思想”拟人,让“圣贤”亲民,彰显孔孟儒学在传承中的灿烂发展。这正是撰写本书的初心和宗旨。书中,马苏彬先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关学宗师张载的圣人丰姿,以及宋明理学横亘千年的风云历程。 精彩页 厚道圣人 张载故里——陕西眉县的横渠书院内,有一座石碑,上刻“宣明”二字。碑刻全文如下: 皇帝诏命。惊悉崇文院校书、同知太常礼院张载卒杀。哀痛之至。故准翰林学士许将等奉馆职半赙以资赠恤。横渠之学意蕴宏深,且德行之关,宜垂表千秋。特御谥,张载。 宣明 钦此,元丰戊午,孟阳吉日。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冬,张载病逝临潼。第二年,即元丰元年(1078年)正月,为表彰其功德,宋神宗赵顼颁旨敕封张载谥号为“宣明”,意即坦诚相告而毫无隐瞒。随后,张载被依古礼安葬。 从帝王层面给予张载如此肯定、褒奖,足见其人品质朴无华、厚道实在。而张载也早有自我总结。在其著作《经学理窟·学大原上》中有:“某(我)只是太直无隐,凡某人有不善即面举之。”做事先做人!“横渠先生”张载能取得为后世所敬仰的不朽功德,必定是从做人开始的。 《宋史·张载传》中有:“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己。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以此为据,我们知道张载是北宋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创始人及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是有宋以来创新改良儒家文化的亘古奇才,是非同凡响的“关学圣人”,也是令千秋后世肃然起敬的思想伟人——这是就社会价值层面的描述。现实生活中的张载又是怎样一个人呢?是凡人,还是圣人?性格刚烈耿介,还是温文尔雅或圆滑机巧?言语直接坦率,还是委婉柔和?这的确是耐人寻味的。 张载,字子厚,后世尊称其为“横渠先生”,又作“张横渠”。其名中的“载”和“厚”,取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一个有道有德的君子应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能容载万物。名如其人,现实中的张载待人淳朴厚道、敦本善俗、去伪存真、安贫乐道;对事则求真务实、躬行践履、直率敢言、担当负重,有君子之貌,具圣人之质。 张载高足弟子吕大临在《横渠先生行状》中言:“先生气质刚毅,德盛貌严,然与人居,久而日亲。”可见张载神色严肃、做事认真、直接坦率,平时不苟言笑,但品德高尚,很能俘获人心。其实,张载属于慢热型,外表冰冷,内心炽热,相处久了便让人倍感亲切,以至于“闻人之善,能喜见颜色”。吕大临的“气质刚毅,德盛貌严”八字完整勾勒出了张载外貌严肃、不苟言笑,内在刚正不阿、不屈从、不苟合的个性特征。无独有偶,吕大临二兄——官至尚书左仆射(宰相)的吕大防也对好友张载的行事风格做了描述。在《熙丰日历》中载:“前崇文院书郎张载,学术精深,性资方毅。”这里的“性资方毅”指的是为人正派、做事果断大气。 正是由于“气质刚毅,德盛貌严”“性资方毅”的精神风范,促成了张载不畏皇权、不惧显贵的铮铮风骨。据《宋史·张载传》载,熙宁二年(1069年),受御史中丞吕公著举荐,张载二次受诏回到汴梁。神宗皇帝向他咨询治国理政方略时,他直接以“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作答。“苟”在古汉语中是暂时、马虎、随便、不认真之意。面对皇帝,张载此语算是过于直接,甚至有些不敬了。可作为一心为国的直言诤臣,迂回婉转向来不是张载的风格。而被史学家赞为宋朝四大有为帝王之一的神宗赵顼也堪为大度,并不计较张载“太直无隐”的言辞,可见《宋史·张载传》中载:“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 如果你因此而认定张载只是一位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铁面包公”,那是对他的极大误解。张载一生体恤民间疾苦,同情底层百姓。1057年进士及第后,他曾担任云岩(今陕西宜川境内)县令,任职期间推行“敦本善俗”的德政,每月初邀请云岩县具有威望和德行的老人,在县衙以酒食款待,席间了解乡情民意,并做好记录,随后将之逐一落实。自此,云岩大治,很少发生盗窃之事。1065年前后,张载担任渭州(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其间遇到灾荒,民众流离失所,靠乞讨度日。他便说服当时西北环庆路军帅蔡挺,取出军需物资赈济灾民渡过难关。1070年后,归居横渠的张载不仅自资购买土地进行“井田试验”,以期解决农民无地可耕的难题,还带领乡人在横渠镇修成东西两条灌溉水渠,缓解了灌溉问题,增加了粮食产量。有一年遇到年馑,庄稼欠收严重,许多人家都揭不开锅,张载见家人不愿吃粗糙的饭食,便有感而发:“饿殍满野,虽疏食且自愧,又安忍有择乎!”如此慈心善举将张载品格中的“厚”诠释得淋漓尽致。 另一方面,张载是自孔孟以来最出色的“礼德圣人”,其穷此一生都在为“礼”而奋斗:力荐神宗皇帝“复三代之法”;在家乡横渠建立宗法制度,以约束宗族子弟;制定家规家训“六有”“十戒”,教化学生及子弟。1077年,张载第三次受诏回朝担任太常礼院礼官,因力推“三代礼制”却不为礼院负责人所采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