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孝,山东枣庄人,毕业于安徽世界语专科学校,现就职于枣庄学院世界语博物馆,靠前世界语协会终身会员、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秘书长,主编《世界语与跨文化交际》《中国世界语运动史料》(15卷)、中世双语《墨子》(佐佐木照央世译)、世界语全译《聊斋志异》》(胡国柱世译)、《世界语基础》、《日本世界语运动史略》;翻译《靠前世界语协会史》等图书。
《世界语运动风云录》讲述了世界语运动的发展历程。作者多年从事世界语史的研究,结合在枣庄学院世界语博物馆的工作经验,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世界语运动的历史。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读者在故事中学习世界语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在故事中解读历史人物和事件,这也是世界语历史知识传播的创新。
1.国际语的历史与发展
国际语是为了简便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而创造的国际辅助语、世界共通语,是计划语或规划语范畴。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前后,国家和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在频繁的国际交往当中,人们迫切需要一种中立的国际交流语言,国际语的问题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在拉丁语、法语和英语先后充当国际语之后,人们逐步感觉到使用任何一种民族语作为国际共通语都是对其他民族的不公,因此由语言问题引起的民族矛盾、冲突也不断发生。世界上很多哲学家、语言学家以及科学家都试探着创造一种中立的、平等的、各族人民都能接受的国际辅助语。在3个多世纪里,先后出现了1??000多种国际语方案,其中的是1879年德国神父约翰·马丁·施莱耶创造的沃拉普克语和1887年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发明的世界语。沃拉普克语由于难学和内部矛盾,很快被世界语所取代,世界语终流传至今并被广泛应用到政治、经济、军事、出版、网络、文化等各个领域。世界语为世界各族人民架起了平等交流的桥梁,为相互理解、文化认同及跨文化交际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考虑到世界语与教科文组织宗旨一致,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决议,承认世界语的价值,确定国际世界语协会的咨询地位,确认世界语的创造者柴门霍夫为世界文化名人,1985年要求会员国和国际组织加强世界语在学校教学中和国际事务中的应用。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强烈的跨文化交流的愿望,跨文化交流愿望需要由跨文化的语言来实现,这种语言就是国际语或者叫世界共通语,但无论是希腊语、拉丁语、英语、法语、阿拉伯语、还是俄语等,甚至汉语,自然语言都不能成为这样的语言,因为民族语言的特有词汇和以及所带有的民族特征,给学习者带来困难。再者说,使用某一民族语言作为世界共通语是其他民族也难以接受。因此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有很多哲学家、科学家和专家学者,如英国的培根、法国的笛卡儿、德国的莱布尼茨,都曾有国际语理想,都曾从语言和逻辑的关系角度探讨过国际语问题。在他们的思想影响下,出现了很多国际语方案。法国音乐教师绪德尔1817年提出的索来索语,这种音乐语言曾被称为个上口的人造语。1879年,德国人施莱耶公布了的沃拉普克语虽然曾经作为人造语的个成功的尝试风行一时,但很快就告别了历史舞台。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从事世界语史的研究, 讨论了世界语运动的发展历程, 结合在枣庄学院世界语博物馆的工作经验, 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再现世界语运动的历史, 这种科普形式不仅可以让读者在故事中学习世界语的历史知识, 而且还可以在故事中解读历史人物和事件。
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世界语运动的历史,让读者在故事中学习世界语的历史知识,在故事中解读历史人物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