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该书从法哲学、法律文化学、法律社会学等视角对婚姻家庭制度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作者系统地剖析了家庭制度形成的内在机理,阐释了性、婚姻、家庭、亲属在法律上的意义,揭示了中华亲伦传统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应然逻辑和可能动因,对中国法律现代化过程中去亲伦传统化的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分析了“家”如何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实践、权利形态构成重要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在关照“家”的意义上重建中国法治的主体性的主张。该书从传统到现代,从国内到国际,从理论到实践,从文化到制度,从立法到司法,从普遍规律到中国经验,力求较为系统地阐释家庭在中国法制现代化中的功用,试图通过对中国人重家的逻辑动因的剖析以及对近现代以来“家”传统被人为中断的反思,探索出符合中国人生活逻辑的法治运作模式。 作者简介 李拥军,男,生于1973年10月,汉族,天津宁河人。现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2011”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法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骨干教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研究会理事,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1中心特聘教授。出版专著3部,参编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吉林省、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被评为吉林省“师德标兵”。2018年被授予“第三届吉林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称号。2015—2019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吉林大学法学院“我最喜欢的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律文化学、司法学。 目录 第一章 婚姻制度的生物学解释 一、自私的基因与婚姻关系的形成 二、基因传播与婚姻形态的演变 三、两性权力的博弈与婚姻制度 四、基因传递与近亲不婚 五、由人的生物学性征而引发的对婚姻立法的思考 第二章 家庭制度的功能性考察 一、“何以有家”——家庭制度的形成机理 二、“何以有孝”——家庭伦理的形成机理 三、性、婚姻、家庭、亲属——与家庭有关的法的四个基本范畴 第三章 中华亲伦法律传统的特点及近代命运 一、农业文明与家文化 二、传统中国法律的亲伦性的特征 三、亲伦法律传统的近代转型 第四章 清末“礼法之争”背后的省思 一、“礼法之争”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 二、“礼法之争”背后的理性主义冲突 三、“礼法之争”背后的“中国国情论”和“普适经验论” 四、法律和伦理是“分”是“合”:“礼法之争”带给现代社会的思考 第五章 “亲属相奸”条款消亡背后的思考 一、传统法律对亲属相奸行为的惩罚 二、乱伦为罪的法文化学解释 三、乱伦罪在近现代中国的命运 四、对当代中国刑事立法中乱伦罪缺失的反思 五、家庭伦理的重建与乱伦罪的复归 第六章 “孝”的法治难题及其理论破解 一、身份型的“孝”与契约型的法的冲突 二、“孝”的内在性与法的外部性之间的矛盾 三、“孝”的差别主义与法的普遍主义之间的抵牾 四、“孝”的法治难题的理论破解 第七章 法律对亲属调整的文本表达与实践运作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亲属法律制度的转型 二、法律对亲属调整的官方表达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三、“行动中的法律”:中国亲属法的司法表达与实践运作 四、当下中国法律对亲属调整的应然面相和现实出路 第八章 亲属豁免权的中国面相 一、“大义灭亲”与“亲亲相隐”: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博弈 二、亲属作证豁免权的中国面相:部门权力博弈下的“亲亲相隐”立法 三、“亲亲相隐”的复兴与迟滞:来自文化传统的动力与阻力 四、亲属豁免权在当代中国的命运和出路 第九章 家事司法的中国模式 一、家事司法的“政治动力学” 二、致力于情感修复和心灵征服技术的司法 三、服务于“自我技术”的司法 四、作为一种“仿古”技术的司法 五、对当下中国家事司法改革路径的评析与思考 第十章 “家”视野下的中国法治的主体性 一、“家”型塑下的中国人权利观念的特殊性 二、重“家”的生活实践对中国法律运作方式的影响 三、“家”的思维对现代法治的可能性贡献 四、“家”意义上的当代中国法治的建构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