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里洲纪事(一线脱贫攻坚实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朝敏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百里洲是长江的第一大江心岛,因四面环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经济多年来发展缓慢,贫困人口有6076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枝江市有上万名扶贫干部投身百里洲的脱贫攻坚战,作者朱朝敏参与其中,两年多的时间多次走访当地驻村干部、贫困农户,真实记录鳏寡孤独、贫困独居者、留守儿童、困难户、五保户、孤儿、有基础疾病者当下的生活原态,记录他们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悲辛欢愉,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弱势群体在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公里”的窘迫、困惑以及对未来的思虑,呼吁社会不仅要关注贫困者的“物质脱贫”“精神脱贫”,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脱贫”。同时,作者通过乡村一隅这一特殊群体的脱贫纪实,折射了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探讨了如何把握当下乡村的问题症结,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等诸多难题,引领读者对脱贫攻坚给予特别关注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

朱朝敏,七〇后作家,著有散文集《涉江》《山野虚构》《循环之水》和小说集《遁走曲》《鱼尾裙》《万物无邪》等。作品荣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华语青年作家奖、《芳草》文学全国女评委zuijia抒情奖、湖北文学奖等。有作品被译成英文、韩文和西班牙文等出版。现为湖北省作协签约制专业作家和湖北省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目录
自序I 塔灯 请你说话 养蛙记 我们想要虞美人 后遗症 棉花之殇 沉默的羊子 从前的暴风雪 钟声 多雨的九月 好人周建波 后记
序言
自序    我又说到了它,我的故乡百里洲。    它是长江中下游交汇处的一个洲岛,千年泥沙淤积而 成,曾有九十九洲。时光荏苒,流水东逝,大小洲岛终又 连成一个整体,耸立于江心。被水包围又临水而生,这种 充满悖论的地理环境,提供了矛盾的生存哲学。它的逼仄 常常反转出阔豁,它的遗世独立不经意就走出了桃源似的 松散逍遥。然而,它天生闭塞保守,它拒绝工业提速,如 此,相比其他乡镇,物质上的贫困在所难免。但我必须说 起它,不间断地说起它,就像说起我的母亲。这是我的命 运。    现在的讲述,我给它设置了前提,精准扶贫政策下的 乡村叙述。    作为一名写作者,多年来,我用文字反复地叙述我的 故土,以散文、小说的形式。记忆是叙述的桥梁。在记忆 的干预下,“钩沉”这个动词质变出再次构建的意味。但 是,真切地、忠实地记录它,记录这块土地上的人,记录 他们当下的生活原态,记录他们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悲辛 欢愉,却是以镜头的形式。    我是拍摄者。在四周环水的地理环境下,洲岛耸立, 沙土沉淀的孤岛阡陌纵横,却是良田千顷,“桑田甘果, 映江依洲”(出自郦道元《水经注》),大美而不言。它 因环江堤防长74公里,合百余华里,故俗称百里洲。百里 洲拥有212平方公里的版图面积,41个村庄和10万有余的 常住人口。这方地域,因水孤立,因水拔擢而出,“孤 岛”的称谓再合适不过。我的文字无一例外地称它为“孤 岛”。看看,洪水年年冲击,它备受打击却始终不倒,死 亡与生存毗邻,却年年翻转出命运的新绿,它的气质天生 就具备文学意义。    在水中央……历史的辙痕深刻而显眼,似乎注定这个 地域行进缓慢,几近笨拙。但有时,又感谢它的缓慢,唯 其缓慢,万物才能幸运地葆有时光之痕。它包容、阔豁又 砥砺,从而成全了一个不精通拍摄技术的拍摄者。    我更是一名忠实的记录者。时代浪潮,堪比江水风起 浪涌,席卷每个在水中央的个体的命运。曾经困守在物质 和精神旋涡里的人,如何走出困境,抖落一身水花到达彼 岸?而每一个伸手拉拽他们的助力者,又是如何蹚过江流 稳稳地落脚于大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几百万人次的 干部群众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枝江有上万名扶贫干部投身 其中。而百里洲镇因为四周环水,经济发展缓慢,贫困人 口有6076人。脱贫攻坚战下来,百里洲镇每年减少300余 名贫困人口,尤其是2017年以来,枝江市每名工作人员均 对口帮扶1~5户贫困户。2019年,百里洲镇圆满完成了脱 贫任务,将贫困人口数减至0。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巩 固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年。这些年来,帮扶者和贫 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就在他们拉手的一刻,两者便融合成 一个动词:脱贫。你知道,他们总是偶数,总是彼与此融 合,而在融合中,身份便互换。何为?助人者即自助。那 些身处生活低谷的人,不过是早先领受命运的困厄再给我 们这些幸运者提供生存之道。如此,我拿笔记录时,记下 的绝不是他人的故事,而是自己的命运。    摄影和记录——说到底,画面和文字搭配出的版图, 矗立在扶贫的这些年,以它固有的无法概定的方式呈现。    而我又是聆听者,还是一名接受恩典的受惠者。    他们的事迹,被还原为日常生活的原态,在精准扶贫 的政策下不动声色地展开,并细化为一日三餐吃喝拉撒。 简单概括——“生老病死”,生活有所保障,生存能获得 尊严。这哪是只属于他们的课题,还是大家的,是所有人 无法摆脱的共同命运。大家能够幸福地生活,活出尊严, 是这个时代的共同课题。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 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 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 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 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 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 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习 近平总书记这段话突出两个中心词:课题和时代。而时代 提出了“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的课题,以文学的观点来 概括,人活在这个世上,不仅要在物质上获得满足,精神 上还要拥有价值和尊严。物质和精神,从来就是相互依 存、不可分离的。而贫穷和富裕,哪是两条铁轨似的简 单?它们无限长,却曲曲折折地交叉贯通,再扭曲蛇状盘 起。它们行进的路线总是风起波澜。但是,冬去春来、春 耕秋收,一切都那么自然有序,一切都充满了生命运行的 法则。在枝江市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百里洲总是走在前 面,且成效显著,在2014年至2019年的5年时间里,已成 功将贫困人口数减少到0,贫困发生率从8%下降到0,减贫 人数和减贫幅度位居全市甚至全地区的前列,脱贫攻坚工 作取得决定性进展。    聆听者、记录者,在这些角色的界定下,我遇到的 人、事,不是故事传闻,而是一曲曲朴实的不屈不羁之 歌。这是大地和水流共同建造的一座寺庙。每个闯入者不 经意间就被幸运地点化,福祉的声音贯穿周身。此际
导语
作者朱朝敏历时两年深入百里洲参加一线扶贫工作,走遍百里洲的41个村庄,采访数百位扶贫干部和脱贫人员,真实记录这块土地上的人与事,他们的命运、生活现状以及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的悲辛欢愉,不仅展现了贫困乡村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公里”丰富的现实场景,还生动呈现了当下乡村的生态环境、道德信仰、人性人心,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生动缩影。
后记
精准扶贫中的乡村文学意义    这个有关枝江市百里洲镇精准扶贫的纪实系列,我几 乎是一口气完成的,花费了一两个月时间,2018年11月底 完成初稿。2019年,我不断修改并完善,11月底定稿。    关于这个系列的写作想法,也已经思考了很长时间, 从酝酿到准备有一年多的时间。2017年下半年,我参加精 准扶贫工作,年底时接手了一个定点扶贫对象,就是书中 所说的蒋传德(因为涉及一些个人隐私,人名我用了化 名,地点名称与实际情况也错开,还有一些基本信息做了 虚化),下乡驻村成为常态。我可以近距离接触乡村了。 乡村的天地陈旧,却留下时光斑驳的痕迹和直观的生命运 行轨道,还有不可磨灭的童年气息。    故而,我要纠正一个词语,参加精准扶贫的我并不是 作为一个居住在城市的公务员去“下乡驻村”,而是回到 村庄。归乡之旅,一条溯回的道路,逆着时光的河流,回 到本源,回到初始的地方。这样回归的方式,恰恰与文学 曲径通幽了。文学就是追根溯源啊。    至此,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氛围也悄然改 变。    我周围的都是既陌生又熟悉的对象。他们可以分为三 大类:扶贫干部、所谓的贫困人群(为何用上“所谓”的 限定语?因为这个群体的“老病弱残”构成的特征,表现 在物质上确实贫困,但精神上呢?“贫困”一词难以概 括,故而,我加上了限定语)、当下精准扶贫的乡村或者 说新农村。    那是民心民情最集中的地方。    在那里,我们几乎毫不费力就触摸到人性人心,也时 时看见生老病死。那里也是涉及生活本质的地方,一日三 餐、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赤裸裸的物质存在。几乎每 天都有烦心的事情发生,那些事情总是融合了前尘旧事、 现在的生存状况和未来的思虑。换句话说,某个特定时间 的事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包含了时光的味道,呈现 出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其复杂性迫使你去了解、去交流、 去思考。关于生老病死,关于人情世故、人心人性,关于 时代环境,关于精神向度,绝大多数时候,这些事情会不 由自主地跳出新闻媒体的框架,甚至以意想不到的面目出 现,冲击人的心灵和头脑。    说实话,近距离只是标榜“我”在场而已,并不能说 明我完全融入了那个独特的场系。因为无论如何,完全融 入是不可能的,隔膜多少都存在,而且时不时就会推开两 者的心灵。    距离无法避免地存在,但应感谢这个距离,恰恰因为 它的存在,给予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空间,去喘息、去发 现、去思考。    现在,回到“精准扶贫”这个词语上来。    这是上升到国策的大事,其必要性和及时性不再赘 述。精准扶贫的对象就是一个地域、一个群体。这个地域 叫作“乡村”,这个群体叫作“贫困者”(我私下更愿意 叫作“生活弱势者”)。精准扶贫的目的也明显,用简短 的词语概括不外乎就是,拯救、挽救、救赎。    当我在电脑上敲出上面的词语时,我如醍醐灌顶。这 项国策,对于文字工作者而言,记录下来,是责任之一, 也是一个人以文学的面目回归本源的最好途径。看看,当 我们抠掉那些繁缛的条条框框,只剩下其骨架和内核时, 国策与文学合二为一了。文学的功用,说到底,不就是救 赎吗?当然,文学的救赎功用并非剑指他人,而是为自 己。但自己——写作者,在记录当下的瞬间,她或他又怎 能是旁观者或是记录者呢?    在场的参与者,无法缺席时,才有底气记录下来,亦 为责任和使命。    当你读到我叙述的那些故事时,我相信,你不会产生 陌生感、隔离感。那些熟悉的场景、人事、悲伤、愤怒和 单纯的快乐,从书中跳出,跃入你的眼睛和心灵发生“量 子纠缠”时,哪怕只有部分甚至一点点,这书中文字就有 意义了。我有底气相信,因为“我”这个在场者,何尝不 是你或他人?而那些深陷在物质和精神泥沼中的群体,又 何尝不是我们?    在那个地域,接近我们生命本源的地方,有生命的初 心,有生命胚芽的倔强成长。任何一个外来者,都会嗅到 致命的童年气息和强烈的生活同感。    “命运”一词,裹挟的暴风雪,总是不定时地袭击一 个个脆弱的肉身。没有谁能够例外。而这些身处乡村、以 土地为生的人,不过因为条件的薄弱,代替我们早先感受 了命运的暴风雪,并将他们的痛苦和感知痛苦的心理及精 神传递给我们,提供一个个参本,供我们感知、应对。    ……    我举个新闻例子,2018年8月30日深夜,四川省南充 市仪陇县医院接到电话,辖区内一村民摔倒致头部出血。 救护车到场接上患者后,一村民却阻拦救护车离开。僵持 一个多小时后,直到派出所民警到场调解,救护车才得以 离开。记者走访发现,这并不是当事村民首次阻拦车辆出 入。为什么?这涉及多年前的事情,该村多年前修路时, 因为路线方案没有商量好,九户村民没有出资,余下三户 村民先后自筹27万元修通了760米村道。因修路时占用了 其他村民的田地,这三家人还拿出自家的地调换。后来, 由于道路通行事宜没有协调好,村民之间约定,没出钱的 村民
书评(媒体评论)
《百里洲纪事:一线脱贫攻坚实录》来自精准扶 贫的现场,记录了当下乡村物质和精神的深刻变化, 并关注了“贫困户”的心理状况及突围。它是2020脱 贫攻坚决胜历程的如实报告,更是当下中国乡村的生 存现状图景。    李修文,湖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    百里洲虽为长江的一个江心岛,这里却因为交通 不便而渐陷闭塞与贫困。朱朝敏的作品,深入细致地 讲述了百里洲人因地制宜,改变岛地观念,焕发思 维、精神行动,设法攻坚脱贫的丰富动人故事,令人 沉思并受启发,是中国脱贫攻坚活动中的特异成果, 引人注目!    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评论 家    中国2000万人脱贫行动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物 质贫困正逐步得到解决,精神上的贫困正成为扶贫难 点。本部实录性报告文学,作者以亲身经历和深入真 切的体验,向您呈现扶贫攻坚历史变革中那些值得全 社会关注的人间细节。读来五昧杂陈,也发人深思。    杨晓升,《北京文学》,执行主编、社长    朱朝敏写出了扶贫之知,更写出了扶贫之行。仅 仅有怜悯心与偶尔善举是不能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 无数个笃实困境催生了扶贫脱贫的中国方案,朱朝敏 以百里洲为例,讲出了中国的知行合一。    汪惠仁,《小说月报》,《散文》主编    《百里洲纪事:一线脱贫攻坚实录》展示了一种 在场的写作。朱朝敏不仅多年身处脱贫攻坚一线,更 把自己的心留在了巨变中的时代现场,所以能触到那 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及其心跳、呼吸。从她的倾听、 探究与实录中,我们更深地体认到,精神与心理意义 上的“脱贫”,就是要让每个个体都活出自己的尊 严。    徐晨亮,《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8: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