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饮茶看花就是生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毕亮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者从饮食、风土、草木、人情等方面来描写一个异乡人在他乡的经历,记录心迹、展示生活。他笔下的草木虫鱼、茶食瓜果,简洁而韵味颇足。《饮茶看花就是生活》一书是毕亮在新疆居住十年创作的一本散文集,分为故人寄茶、草木有心、明月味道、乡食记闻等四部分。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放慢脚步,慢慢体会如何度过一个饱满的人生;可以品味百种茶,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可以看看花开花谢、潮起潮落,过有品质的生活。 作者简介 毕亮,1985年生于安徽桐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二本。曾获第四节“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奖。 目录 第一辑 故人寄茶 喝一杯下午茶 桐城小花 苦丁茶 崂山红茶 砖茶 大红袍 金山时雨 碧螺春 天柱弦月 铁观音 翠兰 金骏眉 普洱 西湖龙井 六安瓜片 第二辑 明月味道 一庭春雨 月是哪里明 男人的酒 鸽子 菱角 南瓜 苦瓜 丝瓜 冬瓜 西瓜 蚕豆 毛豆 豇豆 豌豆 蒜薹 山药 葫芦 空心菜 白菜 葡萄 野芹菜 第三辑 草木有心 记住花草的名字 金银花 芦花 天山红花 郁金香 芍药 苹果花 薰衣草 香紫苏 杏花雨 槐花廊 油菜花 一帆风顺 栀子花 竹子 沙枣树 桑葚 梓树 花椒 树上干杏 水稻 第四辑 乡食记闻 羊肉泡馍 麻食子 青豆腐 麻豆腐 油泼扯面 粉丝炒鸡蛋 凉皮 刀削面 臊子面 蒿子粑 粉蒸肉 腊肉 山粉圆子 土豆 芨芨菜 草原蘑菇 芹菜 榆钱 芦笋 萝卜 鱼羊鲜 瓠子 库车与馕 冬至的饺子 拌面的荣耀 抓饭里的往昔 烤包子 粉丝 锅羊肉 野蘑菇汤饭 酸菜鱼 导语 砖茶、翠兰、西湖龙井,毛豆、豇豆、空心菜,芦花、芍药、栀子花,臊子面、粉蒸肉、鱼羊鲜,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那些你曾经接受不了的味道,多年后竟是你无法信手拈来的挚爱。 故人寄茶,草木有心,明月味道,乡食记闻,都是一个人内心的风景,喝碧螺春,误入江南春深处,喝六安瓜片,可消心中暑气,雨夜就喝点儿陈茶,让旧味更足一些。 精彩页 喝一杯下午茶 下午睡醒时已经五点了。这时间在新疆还不算晚,眼见没了睡意,就起身泡杯茶,看会儿书。 茶是网购的大红袍,也不知真假,喝了几回,口感还不错,就接着往下喝。书是友人寄赠的一套“下午茶”书系,共六本。昨天下午收到,见有两三本是熟识朋友的著作,就打算先看。 我这个人,生活了无情趣,节假日一般也懒得出去。就赖在家里,喝杯茶、看本书,有感觉时写几篇文章自娱,顺便换点零用钱。古有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近日有朋友胡竹峰说:“城市米贵,居之不易,必须勤写苦读。” 以前,勤写苦读是为了换点买书钱。但近来发现,屋内书实在不少了,已经鲜有地方可放,于是改为换点茶钱。下午喝的大红袍就是用文章换来的。几篇文章,换得一两不知是真是假的大红袍。值得与否,就是英雄所见不同了。 喜欢喝茶,也是这两年的事情。喝的大部分都是蹭来的茶,平日上班忙于稻粱谋,节假日还偶有应酬,无心喝一杯下午茶,看一本翻了一半的书。只是最近,才突然有点顿悟,把能推的饭局都推了,才换得几许闲心。 喝酒要的是热闹。喝茶似乎恰恰相反,三五好友不差,独自一人也很好。在昭苏生活,那地方一年到头气温都是低低的,没有暖气时,茶水凉得太快,喝茶的兴致实在不高。 像今天这样的下午毕竟不多,且喝且珍惜。 只见茶叶在热水中渐次舒展,如同一个刚睡醒之人在伸展拳脚,也像一个侠客在文字的江湖里大显身手,直至满杯清水变色。红茶、绿茶的汤色,我是偏爱的。所以,我对隔夜茶始终耿耿于怀。一篇写坏了的文章,也常常让我耿耿于怀。这年头,一个“身宽体胖”之人,耿耿于怀之事并不太多,唯茶、文等二事耳。 趁着茶汤温热的间隙,想看几篇文章。手头的书是胡竹峰的《豆绿与美人霁》。这样的书,一直不敢多看,因为越看越心虚,越看越无望。书里看似信手拈来的小品文章,怎么会是出自只年长我一岁的胡竹峰之手呢?他写这些文字时,我还茫然无措,不知路在何方呢。 于是只能向老胡学习,少参加几次饭局,说不定也会多收三五斗文章。想到这里,茶喝一开时便打开电脑,新建一个文档,准备写一篇文章。 不知是茶太好喝,还是书中文章太迷人,只顾着去喝茶、看书。茶喝四开,文还未成。 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是茶名,有多少人知道,我不大好说。但作为桐城人,大概是没有不知道的。前些年,我还在老家时就时有耳闻。只是那时不喜喝茶,对茶的关注也不多。 在本地,这茶的档次不低,所以印象很深刻。 新疆是个不产茶的地方,来此经年,我反而喝茶了,甚至还有越喝越凶的趋势。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真是说改变就改变了。 在家时不喝茶,等到喝茶时,桐城小花反而不易得了。近几年网购兴起,才稍微好点。在父母的印象中,我还是那个不喝茶的小儿子。所以,有一天我打电话回去,让老爷子给我寄点桐城茶来喝时,他们都很诧异。也难怪,这么多年,我极少在家里待。偶尔几次回家,也都是忙着出去聚会。 自此后,每年明前茶上市,父母总要不远万里寄来一两斤让我解馋。这样过去三五年,渐渐成了习惯。 桐城产茶,我自小就知道。也可以说,我就是在茶树丛中长大的。村里日趋开发,变得城镇化,但依旧还有一大块地里长着茶树,只是多少年都已无人采摘。茶树逐年长老,茶树丛里的孩子们也都长大了。 这一丛茶树,下回回乡,大概是见不到了。 我也曾采过茶,纯属是为了好玩吧。二三年级的时候,一群小孩子跟着几个大人提着筐子就往茶园去了。至于采茶过程,已经过去近二十年,记不住了。唯一记得的是,采茶大半天,回来后炒好一称,才二两多,不由得大为失望。 后来那些年里不大喜欢喝茶,可能就和此有关吧。这是后话。 那是我至今唯一一次采茶。有一年夏天回乡,去孔城,后往桐梓山走了一圈,远远望去,感觉像是有一丛丛茶树在山间,也不知是否如此。当时也没好意思问同行人。又一个夏日夜晚,突然想起其中细节,均已模糊不清,唯一记得的就是茶香四溢。 我喝茶不讲究细节。其实是外行人不知道细节,有茶,逮到就喝,也不管好坏。有许多好茶就被我这么糟蹋了,现在想来都心痛。也有许多不怎么样的茶,却也被我喝出了好来,这是我引以为豪的。 旧时,桐城人有“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之说。而桐城小花,则主要产自龙眠山。离家这么多年,也不知此说还是否盛行。龙眠山上肯定还有茶,只是紫来桥下不一定有水了。在新疆,我有时会翻翻桐城方志一类的图书(没有纸质的,所翻均是PDF扫描本),见有桐城茶“品不减龙井”之说。 在我喝来,这是不同的两种口味,本就无所谓减与不减。有此一说,便俗了三分。喝茶时间不长,我觉得桐城小花还是不错的,这不全因为我是桐城人。P2-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