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自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商代以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财政中国三千年》借用“财政”这条线索对中国史进行重新梳理,从钱粮收支的角度来解释历史演变的规律,从中你可以洞察中华民族艰难成长的历史,把握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利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方面的秘密与智慧,看明白历史发展的方向所指与力量所在。 除了叙述中华帝国财政制度的变迁,本书还对历史上的关键事件与重要人物进行了重点探讨,例如商鞅、桑弘羊、王安石、叶适、张居正……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在运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在近现代,又有哪些思想主导了帝国财政的转型,民众行动对于财政转型乃至国家转型产生了什么意义? 这本书从政治视角来透视中国历史上财政领域的人物、事件与制度的因果关系,相信一定能够让你对财政史与民族史有一种整体的把握,并能够理解许多有趣的历史现象。 作者简介 刘守刚,男,1971年生,江苏建湖人。2000年、2004年分别从上海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史专业毕业,分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与法学博士学位,2007年从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1年起至今,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财政史、财政思想史与财政政治学。已出版《中国公共生产探源与政策选择》《西方立宪主义的历史基础》《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家财帝国及其现代转型》等专著,以及研究生教材《财政经典文献九讲》,并在《管理世界》《财经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导论 用财政之眼回望三千年中华 一、财政与公共性 二、国家与财政收入 三、本书的安排 走向帝国 从税人到税地 第一章 城邦时代的贡助国家及其解体 一、在国家层面上的封建制度状况 二、在社会层面上的人口聚居状况 三、城邦时代以人为支撑点的贡助型财政 四、封建制瓦解的现实 五、作为帝国制度雏形的“王制” 六、转向以“土地”为支撑点来获取财政收入 第二章 商鞅变法与家财帝国的筹建 一、商鞅变法为帝国立基: 价值取向 二、商鞅变法为帝国立基: 组织基础 三、商鞅变法为帝国立基: 体制结构 四、商鞅变法中的重农: 一种竞争性帝国立国方式 五、商鞅的历史地位: 变法者何求? 第三章 管仲学派的商贸立国构想 一、以掌控资源作为商贸立国的条件 二、以商贸为手段来调控国内经济与社会 三、以商贸为手段赢得对外战争的胜利 四、商贸立国的艺术手段: 货币、无形之税、侈靡之术 五、商贸立国的原则: 国家的公共性 六、商贸立国原则的后世发展 第一帝国 舍地而税人 第四章 秦代建制与汉初家财帝国的重构 一、秦对帝国制度的建构 二、汉初对帝国制度的重构 三、社会中的德性伦理对国家的柔化 四、重构家财型财政 第五章 汉武帝财政改革与司马迁的异议 一、汉武帝财政改革的背景 二、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内容 三、司马迁及其对汉武帝财政改革的评论 四、理解《平准书》中的“物盛而衰” 五、“网疏而民富”的现代解读 六、汉初减税: 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第六章 回响二千年的盐铁大辩论 一、国家职能定位: 积极与消极 二、经济政策选择: 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 三、暴利性资源商品管理方式: 国家垄断与民间经营 四、帝国治理在财政上的显基因与隐基因 五、“盐铁会议”上的其他重要财政问题 第七章 帝国的制度病变与无力的财政挽救 一、在国家层面上出现的制度病变 二、在社会层面上出现的病变 三、财政视野下豪强势力的兴起 四、王莽的财政努力 五、东汉诸帝在财政上的努力 六、□□帝国的灭亡及其遗产 第八章 南北竞争中君主与士族的财富争夺战 一、南北竞争的总体背景 二、“士族”盛极而衰背景下的南方财政 三、重建君主产权的北方财政 四、隋王朝以北统南的国家制度与财政基础 第二帝国 从税地鼎定到税商突破 第九章 新的帝国鼎定新的财政基础 一、唐初强大的帝国与不可持久的财政 二、两税法兴起的契机 三、两税法改革 四、第二帝国财政制度的初步成型 五、唐宋间税地财政制度的进一步巩固 第十章 特别的大宋与税商的突破 一、作为特别存在的大宋帝国 二、来自税商的财政收入扩大 三、公共性突出的支出职能与富有创造性的管理方式 四、税商突破的案例研究: 王安石变法 五、财政视野下第二帝国的衰亡 第十一章 王安石大战司马光 一、国家治理中的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之辩 二、对财政危机的不同态度 三、对财政制度作为治国平衡手段的争辩 四、治国理财官员的选择与使用 第十二章 为救帝国浙东学派倡言功利 一、浙东学派及其救国方案 二、叶适的义利合一理财思想 三、叶适对理财的方法与原则的看法 四、陈亮的功利思想 五、陈亮对治国理财的具体主张 第三帝国 回归税地不动摇 第十三章 成熟的帝国与保守的财政 一、第三帝国财政形成的背景 二、第三帝国财政运行的制度环境 三、以土地为基础的夏税秋粮 四、以丁身和资产为基础的差役 五、来自工商业的补充性财政收入 六、量入为出原则:第三帝国财政僵化的表现 第十四章 税人制度的终结与张居正篡权式改革 一、王朝中期财政改革的常规路径与张居正改革应对的问题 二、张居正改革对“役归于地”的完成 三、张居正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四、张居正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差异原因及效果比较 五、小结:张居正篡权式改革的不容易 第十五章 非正式收入与雍正帝完不成的理性化 一、非正式收入体系与帝国财政收入的弹性 二、第三帝国财政收入体系中的紧张状况 三、雍正帝的财政改革:以“火耗归公”来消灭非正式收入 四、雍正帝财政改革的限度 五、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财政动因 第十六章 帝国的功能与支出的危机 一、日趋成熟帝国中的军事支出 二、再分配特征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支出 三、趋于严格的皇室经费与沉重的经济桎梏 四、微薄的官俸与大规模的陋规 五、财政支出安排与潜在的危机 第十七章 财政治国在第三帝国的现实呈现 一、作为财政管理工具的货币之发展 二、财政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 三、国家通过财政对社会实施管理 走出帝国 现代税商的兴起 第十八章 晚清财政大危机与帝国财政的终结 一、帝国框架内已无法解决晚清的财政大危机 二、财政收入向新的类型转化 三、财政管理方面的变化 四、对财政转型的认识 导语 《财政中国三千午》通过三条线索来考察中国历史。笫一条线索是财政要素的变迁史.即探讨财政收入形式、支出项目、管理制度在各个历史时期是如何变化并呈现出成长祥态的。第二条线索是中华国家的成长史。即探讨中华国家如何从城邦走向帝国并在晚清开始走向现代国家。笫三条线索是公共权力的成长史.即探讨财政权是如何从依托于人,变化为依托于土地财产,最后依托于主权.在此过程中权力如何越来越理性化、公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