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格·卢金诺夫,美国个人教育权利基金会(FIRE)主席,兼任首席执行官。先后毕业于美利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关注大学言论自由以及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修正案议题。著有《自由的忘却:校园审查与美国辩论的终结》。乔纳森·海特,1992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有名社会心理学家,现执教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托马斯·库利伦理领导力讲席教授。著有《正义之心》和《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TED大会演讲人。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雅理译丛”主编。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耶鲁大学法学院。近期出版译著《我们的孩子》。目前正与几位年轻的朋友共同编辑“雅理读书”微信公众号(yalipub)。苏心,清华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序言 智慧之旅
第一篇 三种错误观念
第1章 脆弱人设的谬误: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
第2章 情感推理的谬误:永远相信你的感觉
第3章 “我们vs他们”的谬误: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
第二篇 错误观念在行动
第4章 恐吓与暴力
第5章 政治迫害
第三篇 我们何以至此?
第6章 政治极化的恶性循环
第7章 焦虑和抑郁
第8章 焦躁不安的父母
第9章 玩耍的消失
第10章 安全至上的校园官僚
第11章 追逐正义
第四篇 该觉醒了
第12章 救救孩子
第13章 改革大学
结论 明天会更好?
致谢
附录1 认知行为疗法指南
附录2 《芝加哥声明》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的每一天都要受到父母的严格安排和设计。放学后,不再能自由玩耍,而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以及其他有人组织并监管的活动,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过其他孩子。
生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他们往往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青少年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例大幅激增,自杀率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心理焦虑,已经成为大学生寻求心理治疗的首要问题。
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有些善意的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反而会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脆弱的一代”。这不能简单归咎于父母和教育管理者,更不能归咎于“娇惯”的孩子,全社会应共同反思和努力做出改变。
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的许多大学校园出现了问题。演讲者们噤若寒蝉。学生和教授都说他们正走在蛋壳上,不敢诚实地说话。校园以及全国范围内的焦虑、抑郁和自杀率都在上升。这些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校园中的新问题是如何起源于三个可怕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又是如何越来越融入美国人的童年和教育:凡是伤害都会让你更弱;永远相信你的感受;生活就是善良与邪恶之间的斗争。这三个虚假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安全主义文化会干扰年轻人的社交、情感和智力发展,使得他们更难成为能够驾驭生活崎岖道路的、自主的成年人。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的每一天都要受到父母的严格安排和设计。放学后,不再能自由玩耍,而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以及其他有人组织并监管的活动,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过其他孩子。生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他们往往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青少年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例大幅激增,自杀率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心理焦虑,已经成为大学生寻求心理治疗的首要问题。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有些善意的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