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包含《人生五大问题》与《恋爱与牺牲》两本小书,作者为法国著名犹太作家安德烈·莫罗阿,是傅雷翻译并推荐给孩子的人生之书。 《人生五大问题》是一部曾风靡世界的经典名著,改变过许多人的命运。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小说家的独特视角、传记家敏锐的洞察力,解读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婚姻和家庭、友谊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艺术、经济和政治等五大问题,语言幽默、睿智,论述鞭辟入里,深入浅出。 《恋爱与牺牲》包括四个真实故事:歌德写就《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故事、作者的某个同学交往贵妇的故事、英国著名女优西邓斯夫人及其女儿的故事、英国著名小说家爱德华·皮尔卫一李顿的爱情故事。书中的主人公,均因为一场恋爱,改变了人生的方向。这几篇故事,无不暗含着深刻的人生教训,高明的读者自会有所领悟。 作者简介 安德烈·莫罗阿(Andre Maurois,1885-1967),又译莫洛亚,法国著名作家。为法国两次大战之间登上文坛的重要作家。出生于工厂主家庭,早年省在该厂主持厂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服役,奉派至苏格兰第九师,担任英军与法国炮队之间的翻译联络官。其时根据军旅生活所见所闻,写成《布朗勃尔上校的沉默》(1918)一书,一举成名。战后离开工厂,潜心文学创作。其传记作品资料丰富,严谨有据,具学术价值;同时文字优美,生动细致,具高度的艺术性与文学性。1939年入选法兰西学院,成为四十名“不朽者”之一。 目录 人生五大问题 译者弁言 原序 论婚姻 论父母与子女 论友谊 论政治机构与经济机构 论幸福 恋爱与牺牲 译者序 楔子 少年维特之烦恼 因巴尔扎克先生之过 女优之像 邦贝依之末日 序言 本书包含《人生五大 问题》与《恋爱与牺牲》 两本小书,作者为法国著 名犹太作家安德烈·莫罗 阿,是傅雷翻译并推荐给 孩子的人生之书。《人生 五大问题》是一部曾风靡 世界的经典名著,改变过 许多人的命运。在这部作 品中,作者以小说家的独 特视角、传记家敏锐的洞 察力,解读每个人不得不 面对的婚姻和家庭、友谊 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 德和艺术、经济和政治等 五大问题,语言幽默、睿 智,论述鞭辟入里,深入 浅出。《恋爱与牺牲》包 括四个真实故事:歌德写 就《少年维特之烦恼》的 故事、作者的某个同学交 往贵妇的故事、英国著名 女优西邓斯夫人及其女儿 的故事、英国著名小说家 爱德华·皮尔卫一李顿的 爱情故事。书中的主人公 ,均因为一场恋爱,改变 了人生的方向。这几篇故 事,无不暗含着深刻的人 生教训,高明的读者自会 有所领悟。 时至今日,这些文字 对我们思考人生、追求幸 福仍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意 义。我们期望读者在品读 这些人生良言时,可以收 获健康快乐的人生秘方, 用具足的智慧去建造真正 幸福美好的人生。 在编辑整理过程中, 为了使读者方便阅读,我 们对作品的注释重新进行 了精心编排。在本书中, 有三种注释,第一种原注 ,即译者傅雷先生对原作 品的作者注释的翻译。第 二种为译者注,即傅雷先 生对作品的注释。原注和 译者注我们完整地保留了 原貌。第三种是编者注, 是我们为了便于读者理解 ,而在编辑过程中对原著 中部分重要的人、事、物 等情况的注释,或对作品 中出现的现在和以往译法 不一致的说明。这三种注 释均以①、②、③……的 形式脚注于当页。其中, 对于作品原注和译者注, 我们在注释内容后均有标 明“原注”或”译者注“。因 为编者注较多,故在编者 注内容后不再单独标识“ 编者注”,凡是没有标识“ 编者注”的注释均属于编 者注。同时,我们还对文 中出现的重要人名、地名 进行了中英文对照说明, 提升了品质,增强了准确 性和可读性。鉴于水平所 限,编辑中难免有偏颇或 挂漏之处,敬请专家和读 者批评指正。 导语 傅雷翻译并推荐给孩子们的人生之书,改变过无数青年的命运! 本书中的文字对我们思考人生、追求幸福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我们期望读者在品读这些人生良言时,可以收获健康快乐的人生秘方,用具足的智慧去建造真正幸福美好的人生。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论题,简单明白 ,译者毋须更赘一辞。论 旨之中正和平,态度之无 党无私,与我国固柯伦理 学说之暗合,洵为晚近欧 美出版界中不经见之作。 ——著名翻译家、作家 傅雷 人类之于配偶于家庭 于国家究竟如何生活,斯 为本书所欲探讨之要义。 顾在研求索解时,似宜于 事实上将人类在种种环境 中之生活状况先加推究。 孔德尝言:“理论上的明 智当与神妙的实际的明智 融会贯通。”本书即奉此 旨为圭臬。 ——法国著名小说家、 传记作家 安德烈·莫罗阿 就一个人来说,高度 评价他的智慧和能力,使 他对不可知的未来抱着希 望而不要惧怕,告诉他追 求幸福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这就是莫罗阿作品的魅 力和其中所包含的教益。 ——法国著名小说家、 传家作家 亨利·特罗亚 精彩页 论婚姻 在此人事剧变的时代,若将人类的行动加以观察,便可感到一种苦闷无能的情操。什么事情都好似由于群众犯了一桩巨大的谬误,而这个群众却是大家都参加着的,且大家都想阻止,指引这谬误,而实际上终于莫名其妙地受着谬误的行动的影响。普遍地失业呀,灾荒呀,人权剥夺呀,公开地杀人呀,生长在前几代的人,倒似乎已经从这些古代灾祸中解放出来了。在五十年中,西方民族曾避免掉这种最可悲的灾祸。为何我们这时代又要看到混乱与强暴重新抬头呢?这悲剧的原因之一,我以为是由于近代国家把组成纤维的基本细胞破坏了之故。 在原始的共产时代以后,一切文明社会的母细胞究竟是什么呢?在经济体系中,这母细胞是耕田的人借以糊口度日的小农庄,如果没有了这亲自喂猪养牛饲鸡割麦的农人,一个国家便不能生存。美洲正是一个悲惨的例子。它有最完美的工厂,最新式的机器,结果呢?一千三百万的失业者。为什么?因为这些太复杂的机器变得几乎不可思议了。人的精神追随不上它们的动作了。 并非美国没有农人,但它的巨大无比的农庄不受主人支配。堆积如山的麦和棉,教人怎能猜得到这些山会一下子变得太高了呢?在小农家,是有数千年的经验和眼前的需要安排好的,每一群自给自食的农人都确知他们的需要,遇着丰年,出产卖得掉,那么很好,可以买一件新衣、一件外套、一辆自由车。遇着歉收,那么,身外的购买减少些,但至少有得吃,可以活命。这一切由简单的本能统治着的初级社会,联合起来便形成稳重的机轴,调节着一个国家的行动。经济本体如此,社会本体亦是如此。 一般改革家,往往想建造一种社会,使别种情操来代替家庭情操,例如国家主义,革命情操,行伍或劳工的友谊等。在或长或短的时间距离中,家庭必改组一次。从柏拉图到奚特(Andre Gide),作家尽可诅咒家庭,可不能销毁它。短时期内,主义的攻击把它压倒了,精神上却接着起了恐慌,和经济恐慌一样不可避免,而人类重复向自然的结合乞取感情,有如向土地乞取粮食一般。 凡是想统治人类的人,无论是谁,必得把简单本能这大概念时时放在心上,它是社会的有力的调节器。最新的世界,必须建筑于饥饿、愿欲、母爱等等上面,方能期以稳固。思想与行动之间的联合最难确立。无思想的行动是非人的。不担承现实的重量的思想,则常易不顾困难。它在超越一切疆域之外,建立起美妙的但是虚幻的王国。它可以使钱币解体,可以分散财富,可以改造风化,可以解放爱情。但现实没有死灭得那么快。不论是政治家或道德家,都不能把国家全部改造,正如外科医生不能重造人身组织一样。他们的责任,在于澄清现局,创造有利于回复健康的条件;他们都应得顾及自然律,让耐性的、确实的、强有力的生命,把已死的细胞神秘地重行构造。 在此,我们想把几千年来,好歹使人类不至堕入疯狂与混乱状态的几种制度加以研究。我们首先从夫妇说起。 P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