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套装上下卷)》是基于中国发展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全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全面系统阐述中国发展机制、发展路径、发展动力、发展规划、发展治理。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些中国发展经验可以逐渐上升为理论,一些发展理论可以逐渐在中国得到验证,还有一些经验与理论仍处于逐渐探索阶段,这不仅丰富了国际发展经济学的内涵,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更在实践中为众多发展中国家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之路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进程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体系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学科关系
第二篇 发展基本理论
第二章 发展理论与模型
第一节 一般发展理论
第二节 发展模型
第三节 发展战略与发展机制
第四节 发展测度
第五节 发展经验与发展治理
第三章 工业化理论
第一节 工业化的原因
第二节 工业化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
第三节 工业化的进程与城乡收入均衡
第四节 中国工业化与经济奇迹
第五节 工业化中的产业区域配置效率问题
第六节 日本工业化中工业和服务业分布的教训
第四章 城镇化理论
第一节 城镇化的背景:工业技术革命和城乡二元经济
第二节 城镇化的动力:集聚效应
第三节 城镇化的过程和水平测度
第四节 “城市病”:集聚效应的前提假设和基于分散效应的应对
第五节 中国城镇化的历程和经验
第五章 市场化理论
第一节 市场化基础理论
第二节 中国计划经济的实践与困境
第三节 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
第四节 市场化改革的中国经验
第五节 中国市场化测度
第三篇 发展路径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性分析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轨迹
第三节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第四节 中国二元经济形态的历史演进
第五节 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与路径创新
第七章 中国的改革发展
第一节 改革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三节 中国改革发展的重点内容
第四节 中国改革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第五节 改革发展的中国经验
第六节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八章 中国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创新发展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中国的创新发展的进程
第三节 中国创新的发展的路径与政策
第四节 创新发展的中国经验:开发区
第五节 创新发展的中国经验:双创
第九章 中国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中国协调发展的历程
第三节 中国协调发展的路径与政策
第四节 协调发展的中国经验
……
第四篇 发展规划
第五篇 发展治理
参考文献
后记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阐述了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指出,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以英美市场经济运行体系为研究对象,旨在论证所谓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完美性和永恒性不同,发展经济学从它诞生伊始就是以历史的、动态的视角分析问题,就是以实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发展经济学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高潮中,经过五六十年代的黄金发展期,涌现出一大批发展经济学家,建立起一套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其中几位代表人物如刘易斯、舒尔茨先后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但进入70年代后,随着自由主义的复兴并逐渐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成为“主流”,发展经济学在方法论上被否定,发展经济学日渐式微,关于发展经济学走向衰落的声音不绝于耳。
针对这种情况,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教授提出了要对西方当代发展经济学进行改造和更新,并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的设想。对西方当代发展经济学进行改造和更新,一是要扩大研究范围,即不仅要研究中小型发展中国家,而且要重点研究发展中大国,特别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发展;二是要改进研究方法,即不仅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要联系其历史、社会、政治、文化、教育、思想、伦理等方面,综合地进行探索;三是必须从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出发,制定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采取相应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与此同时,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发展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基本经济制度论、社会主义分配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新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建立提供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建设的行动指南。
始于1996年,我们开始专注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试图概括归纳出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特点,并逐步形成中国发展经济学。当时为适应中国21世纪经济学教材的建设,由何炼成教授和李忠民博士牵头,成立了中国发展经济学研究课题组,并申报了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项目获通过后,课题组用了3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发展经济学》专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发行。随后课题组以“中国发展经济学”为题,申报并获准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2001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发展经济学概论》,成为中国高校经济学专业的面向21世纪教材。2001年《中国发展经济学》获得陕西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1年被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确定为研究生379种推荐优秀教材之一,2006年获得首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成果奖,2007年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201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发展经济学:中国经验》等,中国发展经济学逐渐被学界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是我们发展经济学研究团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新矛盾、新任务、新征程、新作为所编写的一部全新体系结构的著作,与2009年出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内容完全不同。
本书共分五篇,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路径、发展规划和发展治理等问题。第一篇导论,主要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发展进程、学科性质和学科特征。第二篇发展基本理论,在梳理发展经济学一般理论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建立在三维(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九化(商品化、市场化、金融化、工业化、信息化、生态化、城镇化、国际化、智能化)发展模型基础之上的发展理论,我们认为,这个“九化”可以看作是对欠发达国家谋求经济发展的一个系统模型。接着具体阐述了发展理论,分别对工业化理论、城镇化理论和市场化理论进行了专门章节的阐释。第三篇发展路径分析,在对中国经济发展与增长历史分析和改革开放历程分析基础上,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分别阐述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基础理论,中国改革发展历程、重点难点和中国经验。第四篇发展规划,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进行了梳理与论述。对要素市场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从理论、历程、问题和未来趋势进行了阐释。第五篇发展治理,以产权和制度变迁基本理论为基础,对政府治理、市场治理、金融治理、企业治理、家庭治理、全球治理从理论、进程和中国经验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套装上下卷)》:
(一)从农村视角探讨中国改革发展转型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产业部门以种植业为主,林、牧、渔业没有应有的发展,必需的工业和副业比重很小。农业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只是作为农业的必要补充而存在,整个农村产业结构处于极不合理的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进入了变革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单一种植业的格局,彻底改变了农村经济的微观运行基础,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城市改革的启动和市场机制的深化以及城市和农村消费结构的变化,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逐渐有了调整,使农村产业结构在逐步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同时,向农产品优质化、工业消费品优质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中国经济“三步走”战略和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农村产业结构更加作出相应的调整。据有关资料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摆脱改革以前以第一产业,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态,进入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二是随着农村三次产业共同发展局面的形成,尤其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革,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方向和任务。
(二)从城镇视角探讨改革发展转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为界,前后两个三十年,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前三十年,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处于不连续不充分的互动状态,重工业优先发展,产业结构超前配置,城镇化滞后发展;后三十年,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的互动机制逐步得以健全完善,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在互动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层次逐步提升、城镇化快速推进。
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演进进程加快,在改善改革开放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基础上,产业结构总体上向着合理化的方向演进。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发展已上升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完善的主导产业和后劲力量所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城镇化率的提高,而且对城市高品质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将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在1994年颁布了《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这一阶段,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占比有所下降,而具有一定技术密集型特征的产业比重有所提升。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继续朝着合理的方向调整。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也有所提升。第三产业获得了投资上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