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中小学生,科普爱好者
青少年科学素养文库精选语文新课标必读科学经典,彩绘插图、彩色印刷,配章节导读,并请相关领域学者名家审读。
1. 行文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无生僻的词汇;
2. 每章之前增加导语,介绍本章内容在科学史上的价值和在认识上具有局限性之处,尽可能消除您的阅读障碍;
3. 以脚注的方式解释行文中无法回避的名词和术语,如性状、互交、地理宗等;
4. 配有大量彩色插图,均由具有多年创作经验的绘手绘制。绘手在绘图时遵循:参考原著中黑白插图作样子、根据物种的拉丁名搜寻原插图、与原文中的描述相对应;
5. 请资深专家对全部文稿内容进行审读,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误导读者。
“科学名著轻松阅读系列”精选和重译大众阅读率较高的科学名著。本辑包括《昆虫记》《比格尔号航海日记》《物种起源》三册书,每本书配有100余幅彩色插图,书中各章前增加导语,解读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邀请专家审读全稿,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误导读者。
《昆虫记》是19世纪法国博物学家法布尔知名的著作,共10卷,在这部巨著中,法布尔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昆虫世界。他用拟人化的语言书写虫界,以人性观虫,以虫性鉴人,形成虫人交相辉映、人虫彼此相融的唯美境界。其中部分章节被选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青少年科学素养文库:昆虫记》精选了原著中有关几种常见昆虫的章节,文字简洁优美,并配以100余幅手绘彩色插图,相信一定能给读者带来非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比格尔号航海日记》记叙了1831年,年仅22岁的达尔文作为随船博物学者登上比格尔号舰进行了长达5年的环球考察。在旅行中,达尔文把一切观察都非常精密和详细地记录下来,成就了这一游记式的博物学考察日记。在《比格尔号航海日记》中,达尔文不仅记录了大千世界中的自然景观,还不惜笔墨描绘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这次旅行使达尔文对一切生命均由造物主创造的神学观点产生了怀疑。
《物种起源》是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之作。在达尔文之前,世人无法解释生命现象的起源,当时支配思想领域的观念是,各种生物都是被造物主分别创造出来的。生物进化思想远非达尔文首倡,甚至连达尔文的祖父都曾模糊地提到进化观点,为什么今人一致认为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奠基人呢?因为达尔文曾在世界各地考察了5年,积累了丰富的证据。在《物种起源》中,通过对世界各地动物、植物和地质现象细致入微的描述和解释,达尔文认为生命繁衍的规律完全可以用自然界自身的规律来解释,不必也不应归因于造物主的创造。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比格尔号舰进行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观察和采集。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法布尔是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昆虫记》
第一章 石蜂
第一节 石蜂筑巢
第二节 石蜂的本能:前人的实验
第三节 石蜂的本能:换巢实验
第二章 蝉
第一节 传说中的蝉
第二节 金蝉出洞
第三节 蝉的“歌声”
第四节 蝉的产卵与孵化
第三章 蟋蟀
第一节 田野中的蟋蟀
第二节 意大利蟋蟀
第四章 螳螂
第一节 螳螂捕食
第二节 螳螂求偶
第三节 螳螂筑巢
第五章 蛾
第一节 大孔雀蛾之夜
第二节 橡树蛾的恋爱观
第六章 甲虫
第一节 残忍屠夫金步甲
第二节 金步甲的婚俗
第三节 天生好父亲粪金龟
第四节 松树鳃角金龟
第七章 种子里的寄生虫
第一节 橡栗象
第二节 豌豆象
第三节 菜豆象
附录:法布尔生平年表
《比格尔号航海日记》
第一章 从英国出发
第一节 西非岛国——佛得角
第二节 走进南美
第二章 乌拉圭马尔多纳多省
第一节 南美草原上的牛仔——加乌乔人
第二节 非比寻常的各类动物
第三节 闪电制造的“玻璃管”
第三章 阿根廷南部港口——布兰卡港
第一节 远古巨兽遗骨
第二节 达尔文鸵鸟
第三节 大屠杀
第四章 巴塔哥尼亚和福克兰(马尔维纳斯)群岛
第一节 圣克鲁斯河上的纤夫
第二节 猎牛之旅
第三节 天下奇观——“石流”
第五章 世界尽头——火地岛
第一节 初识火地岛人
第二节 送杰米回家
第三节 再见了,杰米
第六章 智利大地震
第一节 暗夜中的火山喷发
第二节 遭遇大地震
第三节 满目疮痍
第七章 进化论的“摇篮”
第一节 登上加拉帕戈斯群岛
第二节 各座岛屿上生物的显著差异
第三节 不怕人的鸟
第八章 澳大利亚
第一节 飞速发展的新兴大陆
第二节 新移民、流放犯人和原住民
第九章 印度洋上的珊瑚岛——基灵群岛
第一节 流浪物种的天堂
第二节 漫游珊瑚岛
第三节 珊瑚礁成因之谜
第十章 踏上归程
第一节 人间天堂——毛里求斯岛
第二节 圣赫勒拿岛的物种入侵
第三节 大西洋荒岛——阿森松岛
第四节 二访巴西
第五节 环球航行回顾
附录一 英制单位与常用单位换算表
附录二 比格尔号航海大事记
《物种起源》
第一章 家养状态下的变异
家养变异及变异的原因
家养族的单起源和多起源
家鸽的品种
人工选择及效果
无意识的选择
对人工选择有利和不利的情况
总结家养品种的起源
第二章 自然状态下的变异
个体差异
争议形态
大属中的物种类似于变种
第三章 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关系
生物的高速增殖与面临的重大毁灭
动植物在生存斗争中的复杂关系
同类相残最激烈
第四章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性选择
自然选择作用的例证
论雌雄交配
对自然选择有利的条件
灭绝
性状分异
生命演化简图
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
环境对变异的影响有限
“用进废退”效应
风土驯化
相关生长律
异常发达的部位易变异
返祖和类似变异
第六章 学说的困难之处
学说的困难之处
论过渡变种的缺失或稀少
论具有特殊习性和构造的生物的起源与过渡
极其完美的复杂器官
看上去无关紧要的器官
第七章 本能
本能的形成与丧失
杜鹃的本能
蓄奴蚁的本能
蜜蜂筑巢的本能
中性昆虫
第八章 杂种的性质
首次杂交的难育性和杂种后代的难育性存在例外情况
支配首次杂交难育性和杂种难育性的法则
首次杂交难育性的原因和杂种难育性的原因
变种间杂交的可育性和它们的混种后代的可育性
杂种和混种除可育性之外的特征
第九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备
中间变种的性质
论时间的流逝
论古生物标本的贫乏
论整群近似种的突然出现
论近似物种群在最低已知化石层的突然出现
第十章 生物的地质演替
论新物种的产生方式
论灭绝
论生命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几乎同时变化
论灭绝物种之间及灭绝物种与现生物种之间的类缘关系
论古代形态的发展状态
第三纪末期同一地区相同类型的演替
根据地质记录得出的结论
第十一章 地理分布
生物分布的重大事实及其原因
散布的方式
在冰期时的散布
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续)
淡水生物的传播
论海洋岛上的生物
时间演替律和空间演替律的惊人相似性
第十三章 生物间彼此的类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和残迹器官
分类学与“自然系统”的本质
形态学
胚胎学
残迹的、萎缩的或不发育的器官
同纲生物拥有共同的祖先
第十四章 重述和结论
自然选择理论面临的困难
对自然选择理论有利的情况
导致人们普遍相信物种不变论的原因
自然选择理论的前景
结束语
附录一 英制单位与常用单位换算表
附录二 达尔文生平年表
《昆虫记》
第一眼看到螳螂,你或许会被它玉树临风的俊俏外表迷倒;不过,要是你伸手想和这美丽的昆虫来一次亲密接触,那你一定会付出痛苦的代价——螳螂可是一种非常凶猛的肉食性昆虫,它会毫不犹豫地钳住你的皮肉,那锋利而有力的爪子可够你受的!
螳螂隶属有翅亚纲螳螂目(Mantodea),该目下共有八科,其中最大的科是螳螂科(Mantidae),我国常见的螳螂品种有大刀螂、两点广腹螳螂、小刀螂等等。就像法布尔说的那样,体态婀娜的螳螂不仅捕杀其他昆虫,也吃同类——两性交配时,雌虫常常残忍地吞食雄虫。这一点让人很难接受,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假说认为,雌性先吃掉雄性的头部是为了破坏雄性的咽下神经节,便于双方成功接触;有假说认为,这是因为雄性成熟早,雌性不接受交配,从而咬死雄性;还有观察者发现,在食物充足的时候,雌虫也不是非吃雄虫不可,这种行为可能是因为饿得慌……让我们姑且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吧。
《比格尔号航海日记》
不论是生机盎然的巴西,还是死亡与腐朽占优势的火地岛,在我头脑里的印象都不及未经人类砍伐的原始森林。巴西和火地岛就像是装满自然之神各种产物的神庙,站在这种荒野中,没有人会无动于衷,没有人不感到身体里除了呼吸以外还有其他东西在涌动。每当回忆过去时,巴塔哥尼亚平原的景象经常浮现在我眼前,但这些平原条件恶劣,被认为毫无价值。对巴塔哥尼亚平原的负面描述很多:没有居民、没有水、没有树、没有山,除矮生植物外,什么也没有。为什么如此干旱的不毛之地在我的记忆里会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呢?不仅是我,其他人也有类似的感觉。为什么更平坦、更青翠、更肥沃、对人类价值更大的潘帕斯草原没有给我留下同样深刻的印象呢?我分析不出原因,一定与能给人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关吧。无边无垠的巴塔哥尼亚平原人迹罕至,因此还是一片处女地。显然这片平原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未来似乎还会一直存在下去。如果像古人推想的那样,平坦大地的周围是不可逾越的大海或者极其炎热的沙漠,那么所有人都会对人类所不知的世界怀着深切但又难以言表的情感。
最后,在自然景色中,高山算不上美景,但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科迪勒拉山系的最高峰向下俯视,四周层峦叠嶂,心中万千杂念瞬间烟消云散。
说到个别事物,恐怕再没有什么能比第一次目睹最低等、最原始的野蛮人的居住地更让人惊奇了。我的思绪立刻回到了许多世纪以前,难道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的?这些野蛮人既不如家养动物智慧,也不具备动物的灵性,更不用说人类的理性和基于理性产生的技艺。我难以相信野蛮人和文明人之间存在这么大的差异——这只不过是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之间的差异。对观察野蛮人感兴趣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每个人都想看看荒野里的狮子、丛林中撕咬猎物的老虎或者非洲大草原上漫游的犀牛。
《物种起源》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主要论证了两个观点:
一、所有动植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演化而来的;
二、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在第一章中,达尔文要先谈家养状态下的变异呢?首先,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料,没有变异,自然选择就成了无米之炊;其次,自然选择的进程十分缓慢,一个人在有生之年很难观察到明显的变异现象,而在家养状态下变异却易于观察。从人们所熟知的家养状态入手,类比自然界中不易被人观察的变异,是达尔文的高明之处。
人类总是在家养动植物的各种变异中刻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个体,通过积累培育出新品种。这使达尔文联想到自然界也有类似的过程,只不过人工选择的作用是使家养动植物根据人类的需要和喜好而发生结构或习性的适应,而自然选择的作用则是使生物适应自身的生存环境。
人工选择所能产生的改良程度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达尔文认为20多个品种(注意这里不用物种)的家鸽全部是从野生岩鸽培育而来的。如果告诉鸟类学家这些都是野鸟,恐怕它们都会被归为不同的种,甚至不同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