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刘泽华,1935年生,河北石家庄人。1958年南开大学历史系肄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兼任先秦史研究会等十余个研究会理事,多年来着力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知识分子史、政治史的研究。 著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主编并与他人合著有《中国传统政治思维》、《中国古政治思想史》、《士人与社会》(第一、二卷)、《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中国古代史》(上、下册);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目录 政治思想散论 略论荀子的经济思想及其重农倾向 论墨子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 试论孔子的富民思想 老子“道”的虚无性和神秘性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的王权主义 “政治”概念大于“阶级”概念 崇圣、忠君与屈原政治人格的悲剧性 “人为贵”与“王为尊” “民本”与“君本”的组合 孟子:柔性的君主专制主义 漫谈中国的王权主义 再说王对道的占有——回应陈启云先生并质疑 中西古代政治学说之比较 君主“无为”的驭臣之术:君逸臣劳和治要抓纲 传统士人的二重品性与思想文化特点 简说“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简说传统礼仪与贵贱等级制 先秦法家人性好利说与社会转型(上) 先秦法家人性好利说与社会转型(下) 简说法家的以人为本 简说法家一断于法 法家眼中的以人为本 读史三札 统而不死 具有变革精神的儒生 “拍”掉了自主性 李斯与董仲舒 权与理 人格独立与“横议” 尊君与人格尊严何者为重? 以独尊儒术为界 战国时期的争鸣 法治底线与道德高调 主奴综合意识 王权支配社会的几个基本理论 “天子”的概念 帝王的谥号 非圣无法 腹诽罪 圣人从众与从善 说“天地君亲师”崇拜 简说精华与糟粕 齐法家与秦晋法家之比较 君命无二与以道义事君 “民贵君轻”的思想渊源 20世纪80年代随感录 小序 (一)为人 人生 (二)为学 思维方式 教师 (三)道德 人格问题 (四)人生、生活的态度 (五)真理与认识问题种种 (六)读书思考 (七)思想自由 (八)历史学问题 (九)价值理性问题 (十)关于传统 (十一)文化问题 (十二)商品与观念 (十三)权力、政治伦理问题 论国学 不宜从儒学中刻意追求现代意识 关于倡导国学几个问题的质疑 对弘扬国学、儒学若干定位性判断的质疑 对弘扬国学、儒学若干定位性判断的质疑(续) 关于国学“学理”“意义”若干论点的请教与质疑(上)——与六教授、四校长商榷 关于国学“学理”“意义”若干论点的请教与质疑(下)——与六教授、四校长商榷 把国学列为一级学科不妥 让孔子直通古今是不现实的——从中国政治思想史视野看“儒家宪政”论思潮 复兴儒学是文明的提升吗? 时评 史学领域的复辟纲领——批江青的“法家爱人民”说 批判“四人帮”在评法批儒中的阶级调和论 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反革命策略——评“四人帮”的“清君侧” “四人帮”在史学领域招摇的一面霸旗——评罗思鼎《论秦汉之际的阶级斗争》 关于先秦儒法斗争的特点和作用——批判“儒法斗争为纲”和儒法斗争“你死我活”论 砸碎枷锁解放史学——评“四人帮”的所谓“史学革命” 繁荣学术必须发扬文化民主——从吴晗同志的冤案谈起 “读书无用”引起的几点思考 《中华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主编寄语 知识要在市场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关于知识贬值问题的思考 传统文化要在适应现代化中寻求生存点 他们为中国历史涂抹浓重的一笔 心灵中的空白 《大明王朝》乃文学传神历史命运之笔 “父母官”概念应进历史博物馆 特色鲜明启人心扉——《史学导论》读后 内容推荐 本书是2018年天津市重点出版扶持项目《刘泽华全集》的其中一卷,本卷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政治思想散论”“20世纪80年代随感录”“论国学”“时评”。本卷中所收录的文章,涵盖的主题比较多,时间跨度也比较大,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刘泽华先生的学术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刘先生对热点话题的一些思考。学术与随笔同学术研究成果相互补充,更全面的体现刘泽华先生的思想体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