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项目制贫困治理(理论与实践)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刘俊英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刘俊英,区域经济学博士,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对象,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对象。主持完成/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公开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编著省级教材1部,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政府发展研究奖1项。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访问学者。
目录
第1章 政府反贫困政策演变与转型
1.1 中国政府反贫困政策演变
1.1.1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干预下的小规模救济式扶贫(1949—1977年)
1.1.2 第二阶段: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制度脱贫(1978—2011年)
1.1.3 第三阶段:经济新常态下的贫困治理与精准扶贫(2012年至今)
1.2 政府反贫困政策转型特征
1.2.1 扶贫政策由政府全面参与转变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1.2.2 扶贫政策由大水漫灌方式转向精准扶贫
1.2.3 扶贫政策更强调国家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协作
1.2.4 扶贫政策由全面浅层次转变为全面和局部深层次相结合
1.3 中国政府贫困治理政策新取向
1.3.1 坚持政府主导,但更注重社会参与
1.3.2 继续完善贫困治理法制建设,加强反贫困的立法研究
1.3.3 保障贫困人群物质需求,更加关注其精神文化建设
第2章 项目制与项目制扶贫理论基础
2.1 概念厘定
2.1.1 贫困与精准扶贫
2.1.2 项目制
2.1.3 项目制扶贫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包容性增长理论
2.2.3 内生式发展理论
2.3 项目制扶贫的特性和优越性
2.3.1 项目制扶贫的特性
2.3.2 项目制扶贫的优越性
第3章 项目制扶贫主体及其行为逻辑
3.1 项目制扶贫主体
3.1.1 政府
3.1.2 企业
3.1.3 市场
3.1.4 社会组织
3.1.5 贫困群众
3.2 项目制扶贫主体参与扶贫的动机
3.2.1 政府的行为动机
3.2.2 企业的行为动机
3.2.3 市场的行为动机
3.2.4 社会组织的行为动机
3.2.5 贫困群众的行为动机
3.3 项目制扶贫主体角色定位
3.3.1 政府是管理者
3.3.2 企业是支持者
3.3.3 市场是调控者
3.3.4 社会组织是第三方协调者
3.3.5 贫困群众是参与主体
3.4 项目制扶贫主体间的关系
3.4.1 政府与贫困群众
3.4.2 政府与企业
3.4.3 政府与市场
3.4.4 政府与社会组织
3.4.5 贫困群众与企业
3.4.6 贫困群众与社会组织
3.5 项目制扶贫主体的行为逻辑
3.5.1 上级政府:项目资源和行政权力的最高调配者
3.5.2 地方政府:项目资源和行政权力的直接争取者和中端调配者
3.5.3 基层政府:项目资源和行政权力的终端争取者和调配者
3.5.4 农村贫困群体:项目资源的法理受益者
第4章 项目制扶贫中的精英俘获
4.1 项目制扶贫与精英俘获
4.1.1 项目制的产生与项目制扶贫
4.1.2 精英俘获的内涵
4.2 精英俘获成因解析
4.2.1 扶贫项目的精英偏好是精英俘获现象产生的制度原因
4.2.2 社会分化是精英俘获现象产生的现实原因
4.2.3 贫困治理价值观念偏离是精英俘获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4.3 精英俘获的消解与项目资源的合理分配
4.3.1 回归项目制扶贫的公共性价值导向
4.3.2 建立合理的项目申请及分配制度
4.3.3 建立完善的项目考核审查制度
第5章 地方政府自利性与项目制扶贫理性困境
5.1 地方政府自利性与扶贫项目的困境
5.1.1 地方政府参与项目制扶贫的偏好
5.1.2 精英俘获现象严重
5.1.3 存在“条块分割”现象
5.2 扶贫项目陷入困境的原因
5.2.1 地方政府的过度自利性行为
5.2.2 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
5.2.3 政府内部的利益分化
5.3 走出项目制扶贫困境的建议
5.3.1 系统规划项目制扶贫发展战略
5.3.2 建立统筹管理制度
5.3.3 规范参与主体的行为
第6章 项目制扶贫政策执行中的碎片化
6.1 理论梳理
6.1.1 国内的研究
6.1.2 国外的研究
6.1.3 简要分析
6.2 核心概念界定
6.2.1 政策执行
6.2.2 碎片化
6.3 整体性治理理论阐述:价值诉求与理论工具
6.3.1 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6.3.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要义
6.3.3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研究项目制扶贫政策执行碎片化的适用性分析
6.4 河南省H县S镇概况及其扶贫工作成效
6.4.1 H县S镇情况简介
6.4.2 S镇扶贫工作成效
6.5 项目制扶贫政策执行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
6.5.1 调查区域的选取
6.5.2 问卷调查的设计
6.5.3 问卷调查的实施
6.5.4 调查数据统计
6.5.5 访谈的设计、实施及结果整理
6.6 H县项目制扶贫政策执行中的碎片化现象分析
6.6.1 扶贫主体的碎片化
6.6.2 基层政府内部的碎片化
6.6.3 基层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健全
6.6.4 基层政府与贫困群体之间的隔阂
6.6.5 扶贫资源的碎片化
6.6.6 扶贫方式、制度、政策的碎片化
6.7 基层政府项目制扶贫政策执行碎片化问题的多维整合机制探讨
6.7.1 建立健全基层政府项目制扶贫政策执行中的协同合作机制
6.7.2 构建基层政府项目制扶贫政策执行
内容推荐
项目制是国家专项资金的再分配机制,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通过“项目”或“专项”的形式,依靠专项化转移支付资金,自上而下对农村进行“反哺”。政府专项化的扶贫资金与对贫困村的特色产业扶持和发展,带动了整个贫困村的贫困农户为摆脱贫困困境、脱贫致富而努力。如何以精准扶贫理论为指导,通过项目制缓解农村地区的贫困,整合现有的扶贫资源和方式,吸收农村人口积极就业,带动贫困人口收入增长,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活力已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课题。
本书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围绕项目制贫困治理问题,对中国项目制扶贫的运作逻辑、参与主体、政策执行碎片化、目标异化、治理困境及其实现路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实证考量,以期能够为中国项目制扶贫政策的高效实施提供较具操作性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1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