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的8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文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汪兆骞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汪兆骞,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往事流光》《香盈碧莲花》《春明门内容》《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新近出版有《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民国清流3:大师们的中兴时代》《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深受读者好评。

后记

羁旅文学,看到的风景(代跋)
   当了一辈子为人做嫁衣的编辑,天天徜徉于文字海洋
,与各路文界好汉和侠女成了朋友,便有了与作家、作品
相知对晤的日日夜夜。高山仰止,鉴德知来,终身受益。
退休之前,除了写发稿笺,月明星稀之时,偶尔也随手写
些同作品及友人问答交谈、扯闲篇儿式的文字,聊以自悦
,也愿悦人。
   英国史学家爱·霍·卡尔说:“历史是历史家跟他的
事实之问,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
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套用他的话,我经历的文学
之路,是我与作家、作品连续不断的问答交谈的过程。
   岁月之旅,消磨而且沉积,一切都变得淡然,唯与文
学的对语或可长久地继续下去。因为此生即已与文学结下
不解之缘,虽“一事无成人渐老”,但内心里燃烧的那簇
文学之火,却依然灼灼如炬。
   “白发书生寂寞心”,为对文学的那份坚守,为一个
有良知者痴痴的精神守望,我于2012年春接受北京电视台
为我作的专访节目。文坛的朋友说,有点意思。你与那么
多作家打了一辈子交道,熟悉其作品,又熟稔其人,何不
如实道来,弄成一本书,让我们与那些值得结识而并不相
识的作家,变为有一面之识,你功莫大焉。况且,你的私
人话语,或可为文学史提供一份证词,搂草打兔子,也算
让你捡个便宜。受到鼓励,我就真的弄成这本小书。先是
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五年过去,又经认真补充整理,再
度出版,以飨读者。但它带有那段历史时期的话语痕迹,
或让年轻读者感到陌生。
   我有幸亲历并参与了新时期改革开放语境下的文学变
迁。我就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为我提供了
一个可以眺望文坛和参与新时期文学建设的平台。
   我把新时期文学视为中国文学长河中,最为汹涌澎湃
的流段。有人也称之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域名。新时
期文学并不是一个快乐的乐章,一开始它就呈现了悲壮苍
凉的情怀,而拉开的却是辉煌的序幕。接下来,便是一出
出好戏粉墨登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
文学、先锋文学……
   所谓伤痕文学是“诉说历史伤痛”,重在揭伤疤,诉
苦难。写的是阶级斗争给民族和国家心灵深处留下的巨大
伤痛。作为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苦难叙事有自己独特的
性质,它总是指向过去,又总是试图通过讲述来让人们铭
记苦难,甚至避免苦难再次发生。苦难叙事也并不只是历
史发生后的文字记载,它还是一种文学“追忆”。文学叙
事超越于历史记录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可以以丰富的
方式解释历史,还可使不同的人参与到对苦难的集体性体
验之中。
   卢新华的《伤痕》写“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苦
难。刘心武的《班主任》突破政治禁区,写文化专制主义
对青少年的残害。这些作品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
准”大讨论的直接呼应。《当代》发表并获首届茅盾文学
奖的《芙蓉镇》《将军吟》及王蒙的《恋爱的季节》《失
恋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等长篇小说,
应该说是这类文学的代表作。
   这类作品呈现个体和家庭悲剧,知识分子苦难史,老
干部在苦难中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忠诚……但多因着眼政治
层面,议论多、批判多,故事简单,缺少丰盈的文学血肉
,读者并不满足。
   这里,需要对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做个澄清:曾在
南京工作过的美籍华人作家陈若曦于1976年,在台北远景
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尹县长》,早于《伤痕》《班主任》

   所谓反思文学,利用文学作品,对中国社会进行形象
回顾和总结。一个长期沉浸并咀嚼苦难的民族,是没希望
的。中国作家从来不缺少思考,在他们有了话语权的时候
,他们就不失时机地对中国社会进行反思。举国的作家都
用文学进行反思,这是历史的独特风景。是本该成为代表
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作家的觉醒,是作家的责任和担当。鲁
彦周的《天云山传奇》、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
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是反思文学的收获。1981年
在《当代》发表并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的李国文的《冬天里
的春天》,以及在1986年第五期《当代》上发表的张炜的
《古船》,更是被视为新时期文学重要成果。
   经历了回眸民族的伤痛,又经历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部分敏感的作家把目光投向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大变革
,于是催生了“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浩然正气,给新
时期文学,带来了一种宏大气象。首开风气之先者,是天
津工人作家蒋子龙,他的《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
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一系列工业
题材小说,揭示了改革大潮下都市工业群落中人与人之间
的复杂微妙的关系和他们的生存状态及生存景观,并较深
刻地反映了工业建设中的种种矛盾。这些作品还塑造了一
群有高度历史责任感、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形象,拉开了改
革文学的大幕。我们《当代》也推出了蒋子龙的《锅碗瓢
盆交响曲》、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苏叔阳的《故土
》、张锲的《改革者》及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
京都纪事

目录

梦得池塘生春草——古华和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芙蓉镇》
天恐文章浑断绝——莫应丰冒死写出《将军吟》
纵横正有凌云笔——李国文和他的反思小说《冬天里的春天》
欲问孤鸿向何处——张炜与命运多蹇的《古船》
阳春召我以烟景——张贤亮与引起争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及另一种生活
青云不及白云高——江南名士陆文夫《美食家》与酒趣茶道
独自掩卷默无声——陈忠实与为传统文化唱挽歌之《白鹿原》
桃李无言一队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遭退稿及其他
青山有意留人住——冯骥才的“津味小说”与《一百个人的十年》
古来青史谁不见——蒋子龙与改革文学
万事翻复如浮云——柯云路的《新星》让他名满天下
青山明月不曾空——两种语言间流浪的阿来与《尘埃落定》
老去诗篇浑漫与——王蒙“季节系列”长篇与《这边风景》
东风知我欲山行——获茅盾文学奖,又摘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莫言
时来天地皆同力——严肃作家王朔
笔阵独扫千人军——邓贤与他的《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
浪花有意千里雪——王跃文的《国画》被误读及《大清相国》受推崇
牡丹拒绝著繁花——张抗抗以温婉和哀愁的美学情感捍卫人的尊严
直挂云帆济沧海——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与写普通人的《人世间》
洛水嵩云恣意看——铁凝从《哦,香雪》到《玫瑰门》
自有云霄万里高——严文井的童话及与我的交往
热肠倚枕写文章——聂绀弩的文人风骨与沉浮人生
羁旅文学,看到的风景(代跋)

内容简介

当时代从迷茫中回归人性,中国迎来了百花齐放的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认识自我、解放个性的年代,那是一个思想自由、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朗朗星空,星斗灿烂。在这一时代背景中的中国文人辛苦耕耘,反思过去,思考当下,展望未来,其作品折射出复兴中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变动中的种种面容,构成了一组宏大的叙事,对中国社会影响既深刻又深远,共同促成了当代中国独特的文化气象。
   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编辑家汪兆骞先生,在本书中通过记述与聂绀弩、王蒙、蒋子龙、陈忠实、冯骥才、路遥、梁晓声、张抗抗、莫言、铁凝、王朔、阿来等二十二位文学大家相识、相知的过程,以及他们的代表作诞生的故事,呈现了他们在给中国当代文学贡献浓墨重彩的厚重画卷其间创作悲欢的点点滴滴,展示了他们透视世道人心、探索人的灵魂时的文心与人格。

精彩页

I
   我与古华相识,是在1980年夏。一次,我与王愿坚去全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参加一个座谈会。经人介绍,我认识了已经发表过《快乐菩萨》《美丽的崖豆杉》等小说的湖南作家古华。他有些腼腆。他对王愿坚说,6月初,他曾一个人径直闯到朝内大街一百六十六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到小说南组自报家门,谈了他要创作一个“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古镇生活变迁”的长篇小说,有两位编辑听后,很热情地鼓励他去写。
   到了9月中旬,我听说:7月,文学讲习所创作实习时,古华重返家乡,埋头创作,8月中旬再返北京时,已拿回十多万字的《遥远的山镇》草稿。他利用业余时间整理抄写,9月初将只完成四分之三的稿子交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小说南组,三位编辑只用十天时间,即做出让他到社招待所修改的决定。
   我社招待所,不过是位于南楼二层的几间小屋,一桌,一椅,一床,极为简陋,但当时刚刚翘楚文坛的蒋子龙、冯骥才、张锲等人,都曾住在这里改稿,被誉为虎踞龙盘的宝地。《当代》编辑部与招待所同在二楼,只需右拐,仅十步之遥。于是有了近水楼台之便。我得空时就往那里钻,与作家们谈文学,或扯闲篇儿。特别是下班之后,我拉着他们到社里的食堂,吃在当时来说让人眼花缭乱、味道不错的饭菜。爱喝酒的,弄瓶二锅头,花费不多,吃喝尽兴。9月的一天,天气奇热,我因审读稿件,晚饭就在食堂吃。我远远见一人打了饭菜,默然找一张桌子坐下,埋头吃饭。我定睛细看,那人中等身材,微胖,竟是古华。
   我端了饭菜到他的桌上,他有些吃惊,想了片刻,忙问:“巧,你也在这里改稿吗?”我开玩笑说,那天你在讲习所,只顾和著名军旅作家王愿坚谈话了,没来得及和我这个小编辑打招呼。他很尴尬,满脸通红。
   到了他的房间,热气袭人。我忙跑到我的办公室,脱了衣服,光着膀子,提着电风扇,返回古华住的小屋。他竟衣冠整齐地站在那里,把刚刚沏好的一杯茶推给我,略胖的脸上淌着汗,绽着憨厚的笑。那夜,我们谈了很久。后来,一有空我们就凑到一起,谈的话题开始偏重文学。
   古华,自称“乡下人”,原名罗鸿玉,出生于湖南嘉禾县,湘江支流舂陵河畔的小镇。他在种田、砍竹、挑炭、打草鞋中度过童年。1961年,他从郴州地区农业学校肄业,在桥口农业研究所当农业工人十四年。1962年,二十岁时,他发表小说《杏妹》。1975年,他调到郴州地区歌舞团,从事歌词创作。1978年,他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莽川歌》。
   囿于时代局限和自身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前,古华的作品并非完全源于他熟悉的现实生活,忽视如画的农村、苍莽的树木、古朴的民风、各色人物的命运遭际、多灾多难又多姿多彩的生活,而是模仿别人,多为应时趋景之作。用古华自己的话说:“完整的生活被肢解,复杂的心理被简化,真实的矛盾被掩盖——这样的东西不可能有生活实感,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到了1980年3月,古华在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讲习所学习期间,创作的《爬满青藤的木屋》等作品,抨击旧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于妇女身心的摧残和精神禁锢,为妇女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解放而不倦地呐喊,让人对古华刮目相看了。在作家们纷纷集中精力将批判锋芒指向极左思潮的时候,古华却把他的社会批判火力转向对准了封建意识形态,更让人多了几分惊喜。这是看了《爬满青藤的木屋》草稿后,我对古华说的话。
   早于《爬满青藤的木屋》动笔的《芙蓉镇》,同样是一部风俗画色彩很浓的小说。古华说,“尝试着把自己二十几年来所熟悉的南方乡村里的人和事,囊括、浓缩进一部作品里”,“力求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来。这样便产生了《芙蓉镇》”(《(芙蓉镇)后记》)。
   创作《芙蓉镇》,滥觞于古华家乡一个年轻寡妇的真实故事。他由此扩展、生发,塑造成《芙蓉镇》里的“芙蓉仙子”胡玉音形象。胡玉音像所有农村劳动妇女一样,善良、勤劳、忍让、富有同情心,而且具有美丽得让世人怜爱的花容月貌。她靠磨米豆腐,创造着自己的生活。但她的性格中交织着新与旧两种成分,因袭的精神负担也很重。她相信命运,混杂着无力认识现实的畸形的、自欺自慰的心理状态。小说的一切矛盾都围绕着她展开,构成了小说浓重的悲剧色彩。小说的成功,在于表现了她的不认“罪”,自怜而不自贱。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从谷燕生与李国香、王秋赦的对立中,她逐渐认识到世事和人生的复杂。她与秦书田的发生在“罪人”问的爱情,是她对“政治身份”的反叛,是对不公正待遇的公开挑战。胡玉音终于由忍辱走上勇敢抗争。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胡玉音,如同一簇烈火在暗夜中闪光。
   古华十分钟爱胡玉音这一文学形象。在闷热的北京9月,一天傍晚,暴雨倾盆,我索性住在办公室,有了与古华秉烛长谈的一晚。古华和我都赤着膀子,喝着古华从家乡带来的苦茶,大汗淋漓。古华用手抹了把脸,把目光投向电闪雷鸣的夜空,讲述了他在家乡五里林区同样是7月的夜晚。
   那夜没有雨,望出去是清幽幽月

导语

文人传记巨制“民国清流”系列作者汪兆骞重磅新作,一部当代版的“民国清流”。
   重现80年代的光芒与梦想,追述大时代下人性与文学的无限可能。
   聂绀弩、王蒙、蒋子龙、陈忠实、冯骥才、路遥、梁晓声、张抗抗、莫言、铁凝、王朔、阿来……对中国社会影响极大的当代中国文人群像刻画,展示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学和文化气象。
   汪兆骞先生与这些文学大家、文化大家打了一辈子交道,熟悉其作品,又熟稔其人。本书中他通过与这些文化大家的相识、相知的亲身经历,对他们的人生与创作进行有血有肉、细节丰富的讲述,展示了他们透视世道人心、探索人的灵魂时的文心与人格。汪兆骞的私人话语,为文化史提供了一些证词。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作者汪兆骞与古华、莫应丰、李国文、张炜、张贤亮、陆文夫、陈忠实、路遥、冯骥才、蒋子龙、柯云路、阿来、王蒙、莫言、王朔、邓贤、王跃文、张抗抗、梁晓声、铁凝、严文井、聂绀弩等22位文学大家相识、相知的过程, 以及这些中国当代文学大家的代表作诞生的故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0: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