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分五编。第一编导论,论述刑事诉讼法的学科属性,刑事诉讼的历史沿革、主要模式、当代理念及其基本原则。第二编总论,阐述刑事诉讼法总则规定的基本制度。第三编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阐述侦查机关的基本权限、侦查中可能涉及的公民基本权利,以及对基本权利的救济一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第四编起诉与审判,介绍从审查起诉到申诉与再审以及死刑复核在内的基本程序。第五编是执行程序与特别程序。 本书以法解释学为基本方法,对刑事诉讼法的重点条文和基本规则作深入浅出的阐释,对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作追根溯源的探究,对刑事诉讼中的基本问题作全面深刻的分析研讨。本书正文以基础知识、案例、评注、思考等形式加以展现,既包括对基础知识的解说与示范,也包含对域外经验的展示和借鉴,并力图通过对法理、规则、案例、实务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务的有效沟通、原理与规则的完美诠释。 基础性、知识性、完整性、可读性,是本书的基本追求。使刑事诉讼法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问,是本书的最高使命。 作者简介 易延友,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法学院证据法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检察院挂职副检察长(2008~2012年);兼任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案例法评论》主编;曾就读干中国政法大学(1992~2002年),先后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并留学于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 Urwersity,2001~2002年),获法学硕士(LLM)学位。2003年至今,任教于清华大学法学院,2012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2013年1~5月,任耶鲁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制度。代表性论著包括:《沉默的自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13年第4版)、《陪审团审判与对抗式诉讼》(台北三民书局2004年第1版)、《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刑诉与中国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解读刑事诉讼法》(Understanding China's Criminal Procedure,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美国Homa出版社2013年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政法论坛》、《中外法学》、《清华法学》、《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Columbia Hournal of Asian Law》、《Punishment&Societ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lology》、《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等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五十余篇。 目录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刑事诉讼概论 第一节 刑事诉讼 一、刑事诉讼的概念与本质 二、刑事诉讼的起因 三、刑事诉讼的特征 四、刑事诉讼的阶段 五、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 六、其他诉讼参与人 七、刑事诉讼中的公众与媒体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 一、刑事诉讼法典 二、宪法中的刑事诉讼规范 三、监察法中的刑事诉讼规范 四、人民陪审员法 五、其他法律中的刑事诉讼规范 六、有关刑事诉讼的法律解释与司法解释 七、国际法中的刑事诉讼规范 第三节 刑事诉讼法学 一、刑事诉讼法学的概念 二、刑事诉讼法学的对象 三、刑事诉讼法学的方法 第二章 刑事诉讼历史沿革 第一节 古老的弹劾式诉讼 一、古罗马的弹劾式诉讼 二、古代英国的弹劾式诉讼 三、古代中国的弹劾式诉讼 第二节 欧洲大陆之纠问式诉讼 一、纠问式诉讼的起源 二、教会法院纠问式诉讼的特征 三、世俗法院诉讼程序的纠问化 第三节 英美陪审团审判 一、威廉征服与陪审团的引进 二、亨利二世改革与陪审团的司法化 三、拉特兰宗教会议及审判陪审团的产生 第三章 刑事诉讼模式 第一节 埃斯曼的三分法理论 一、弹劾式诉讼 二、纠问式诉讼 三、混合式诉讼 第二节 帕卡的“两个模式”理论 一、犯罪控制模式 二、正当程序控制模式 第三节 达马斯卡的诉讼模式理论 一、国家理念与诉讼目标 二、司法官僚结构及其对诉讼程序的影响 三、法律程序的类型与应用 第四章 刑事诉讼理念 第一节 程序正义 一、正义与程序正义 二、什么是程序正义 三、为什么需要程序正义 四、程序正义的实践效果 五、程序正义与我国刑事诉讼 第二编 总论 第三编 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 第四编 起诉与审判 第五编 执行程序与特别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