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后移居台北。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其一生著述丰富,学识博达,被称为“一代通儒”。
叶龙(1928— ),新亚书院哲学教育系及新亚研究所毕业,曾师从钱穆多年。后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士、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曾任香港能仁书院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教授及所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仰·穆:钱穆珍稀讲义系列(全3册)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钱穆,讲授,叶龙,记录整理 |
出版社 | 天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后移居台北。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其一生著述丰富,学识博达,被称为“一代通儒”。 叶龙(1928— ),新亚书院哲学教育系及新亚研究所毕业,曾师从钱穆多年。后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士、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曾任香港能仁书院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教授及所长。 亮点展示 目录 《中国文学史》 第一篇 绪 论 第二篇 中国文学的起源 第三篇 诗 经 第四篇 尚 书 第五篇 春 秋 第六篇 论 语 第七篇 中国古代散文 第八篇 楚 辞(上) 第九篇 楚 辞(下) 第十篇 赋 第十一篇 汉 赋 第十二篇 汉代乐府 第十三篇 汉代散文——《史记》 第十四篇 汉代奏议、诏令 第十五篇 汉代五言诗(上)——《苏李河梁赠答诗》 第十六篇 汉代五言诗(下)——《古诗十九首》 第十七篇 建安文学 第十八篇 文章的体类 第十九篇 昭明文选 第二十篇 唐 诗(上)——初唐时期 第二十一篇 唐 诗(中)——盛唐时期 第二十二篇 唐 诗(下)——中晚唐时期 第二十三编 唐代古文(上) 第二十四篇 唐代古文(下) 第二十五篇 宋代古文 第二十六篇 宋 词 第二十七篇 元 曲 第二十八篇 小说戏曲的演变 第二十九篇 明清古文 第三十篇 明清章回小说 第三十一篇 结 论 跋 附 记 《中国通史》 序 第一篇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二章 黄帝与殷墟文化 第三章 夏、商、周三代 第二篇 第四章 古代史之文字记载与器物发掘 第五章 周代历史已非传疑 第六章 东周时期 第七章 春秋时期 第八章 战国时期 第三篇 第九章 秦 代 第十章 西汉时期 第十一章 秦汉对外政策 第十二章 东汉时期 第十三章 东汉之士风 第十四章 东汉末年 第四篇 第十五章 魏晋南北朝 第十六章 北 朝 第十七章 五胡汉化 第十八章 南 朝 第十九章 宗教信仰 第五篇 第二十章 隋代政经状况 第二十一章 唐代政经状况 第二十二章 唐玄宗 第二十三章 唐代衰落 第二十四章 唐代异族之乱 第二十五章 五代十国 第六篇 第二十六章 宋代对外关系 第二十七章 宋 代 第二十八章 宋代之文艺复兴 第二十九章 宋太祖与仁宗 第三十章 王安石变法 第三十一章 女真族金国兴起 第三十二章 金灭北宋 第三十三章 南宋与金之交往 第七篇 第三十四章 蒙元入主中国 第三十五章 元代税收与经济政策 第三十六章 元代军政及军民争地 第三十七章 元政府赐田及设官政策 第三十八章 元代之宗教信仰 第三十九章 元代之科举制度 第八篇 第四十章 明太祖严刑施政 第四十一章 明代之政事 第四十二章 明代太监弄权 第四十三章 明代之党祸 第四十四章 明代之教育制度 第四十五章 明代之吏治 第四十六章 明代之政制 第九篇 第四十七章 自唐至明南北经济之变动 第四十八章 中国经济文化南移之原因 第四十九章 南方水利农业之发展 第五十章 宋元明三代之学术 第十篇 第五十一章 满洲兴起至入关 第五十二章 南明之兴亡 第五十三章 清代之政制 第五十四章 清代之军事 第五十五章 明末遗民与清初学风 第五十六章 清代之政风与洪杨之乱 第五十七章 咸同中兴 第五十八章 晚清之政局 第五十九章 晚清之政治改革 第六十章 辛亥革命后之政局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 序 01 中国儒家与文化传统 02 中国散文与中国文学史 03 中国历史上的人物 04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05 中国学术传统的精神 06 中国经济史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07 秦汉政治得失 08 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综述 09 《庄子》导读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史》 这是一本好的中国文学入门书。 书中保留了钱穆先生授课中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 全书31章,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 或许并不是“理想”的文学史,或许并没有严谨到可用作教科书,但它有活泼的生命力、有效治学的方法、令人眼睛发亮的顿悟。 一本好的书,它本身只是起点,它可以让读者从起点出发,向知识更远更深处独立前进,钱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样的书,它是启发者,点燃许多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让人忍不住去阅读和思考它所提及的作品和知识。从此种意义上,它超越了那些严肃严谨的文学史。 《中国通史》 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 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尔后,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本书便是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 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这本书以传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当时,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 一本生动忠实的讲堂实录。 一次对钱穆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的梳理。 一个与国学宗师亲近的机会。 钱穆一生讲学不辍,育人无数,对现代中国学术研究影响深远。这本由叶龙记录整理的《钱穆学术文化九讲》收录了钱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台湾等地的9次讲演。内容涵盖思想、历史、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各篇互为补充,既有宏观上对文化历史的梳理,亦有断代研究的案例,以及个案研究成果的展示;既有思想文化的研究,亦有方法意义的探讨——是一本可以窥见钱穆宏大学术世界的小书。 读者如能从中了解钱穆的治学轨迹,明察其学问体系之庞大精细,体悟其对中华文化始终抱持的敬意,将对指导当下的精神生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有所裨益。 内容推荐 《中国文学史》这是一本zui好的中国文学入门书。书中保留了钱穆先生授课中zui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全书31章,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或许并不是“理想”的文学史,或许并没有严谨到可用作教科书,但它有活泼的生命力、有效治学的方法、令人眼睛发亮的顿悟。一本好的书,它本身只是起点,它可以让读者从起点出发,向知识更远更深处独立前进,钱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样的书,它是启发者,点燃许多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让人忍不住去阅读和思考它所提及的作品和知识。从此种意义上,它超越了那些严肃严谨的文学史。《中国通史》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尔后,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本书便是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这本书以传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当时,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中国学术文化九讲》一本生动忠实的讲堂实录。一次对钱穆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的梳理。一个与国学宗师亲近的机会。钱穆一生讲学不辍,育人无数,对现代中国学术研究影响深远。这本由叶龙记录整理的《钱穆学术文化九讲》收录了钱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台湾等地的9次讲演。内容涵盖思想、历史、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各篇互为补充,既有宏观上对文化历史的梳理,亦有断代研究的案例,以及个案研究成果的展示;既有思想文化的研究,亦有方法意义的探讨——是一本可以窥见钱穆宏大学术世界的小书。读者如能从中了解钱穆的治学轨迹,明察其学问体系之庞大精细,体悟其对中华文化始终抱持的敬意,将对指导当下的精神生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有所裨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