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清晰界定了不同时期“西”的意涵,并依据各个时期中西关系的特征将自先秦至1800年前后数千年的中西文化关系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上卷主要讲述从远古时代到郑和下西洋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关系(1500年以前),下卷则是大航海以后即晚明和盛清时期(1500—1800),全面拓展了近代以前陆海“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意蕴。 本书打破了既往以历代王朝为主线的叙述框架,将中西关系置于世界历史的背景中,在每一阶段内,分别就海陆交通、对外关系、商贸互动、文化交流、异域宗教等进行历时性考察;努力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多个层面展示中国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复杂历史过程,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揭示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与碰撞、理解与误读的文化意蕴与“规律”,完整地呈现出中西方文化交往和对话的历史轨迹和丰富面向。 作者简介 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关系史的研究。为清华大学本科生、学堂在线网络课堂以及社会各界讲授《资治通鉴》,颇受欢迎。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主要著述包括《唐代藩镇研究》《佛学与隋唐社会》《唐代家庭与社会》《中西文化关系史》《文明的对话:中西交流史论》《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等。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导论 上卷 第一编 西域南海与胡天汉月 第一章 中国与西方:传说与史实 一、中国与西方 1.中国人眼里的“西方” 2.欧洲人眼里的“东方” 二、先秦中国对西方的传说 1.商周神话中的西方世界 2.上古文献中的西方国家 三、古希腊关于东方的传说 1.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 2.秦奈的传说 3.“赛里斯”的故事 第二章 中西陆上交通【上】:发展与鼎盛 一、北方陆路通道的萌芽 1.草原之路 2.绿洲之路玉石之路 3.战争对东西交通的促进 二、“丝绸之路”的由来及其开拓 1.“丝绸之路”的含义 2.张骞出使与西汉对丝路的开拓 3.东汉丝绸之路的“三通三绝”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丝路的恢复 5.丝绸之路的具体通道 三、隋唐时期中西陆路交通的繁荣 1.隋朝对陆路交通的重视 2.唐代对陆路交通的进一步保障 3.主要通道 四、丝路、贸易与文化传播 第三章 中西陆上交通【下】:阻隔与衰落 一、两宋时期的西北陆路交通 1.西北的割据政权 2.两宋与西方世界的联系 二、“蒙古时代”的中西陆路交通 1.蒙古西征对中西交通的影响 2.四大汗国及其与中原的关系 3.蒙古(国)、元(朝)治下的“全球化世界” 4.蒙古(国)、元(朝)的域外地理记述 三、明朝的西北陆路交通 1.西北形势 2.帖木儿政权与明朝的关系 3.沙哈鲁政权与明朝的互访 4.明中期以后陆路交通的衰落 第四章 汉唐对外关系:西域的拓展 一、中国与中亚的往来 1.两汉魏晋时期与中亚的往来 2.南北朝时期与中亚的往来 3.隋唐时期与中亚的往来 二、中国与西亚的往来 1.两汉与安息 2.南北朝隋唐与萨珊波斯 3.唐朝与大食以及杨良瑶的出使 三、中国与印度的往来 1.两汉时期与印度的往来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印度的往来 3.唐朝与印度的往来 四、中国与罗马的往来 1.西汉人对罗马共和国的认知 2.东汉与罗马帝国 3.魏晋南北朝与东罗马帝国 4.唐朝与拜占庭帝国 第五章 海上交通的兴衰【上】:技术与航路 一、航海条件的逐渐发展 1.造船技术 2.导航技术 3.动力技术 二、中西航线的开辟与经营 1.中国——印度洋航线 2.罗马到中国的航线 3.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 4.阿拉伯人的东方航线 5.元代新的海外航线 6.明代的“西洋”航路 第六章 海上交通的兴衰【下】:政策与影响 一、宋元时期政府态度对发展海上交通的影响 1.海上贸易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2.宋元市舶贸易的演变 3.海上贸易与对外关系13l 二、郑和下西洋与海上交通的逆转 1.明初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2.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3.中国海上交通衰落的原因 第二编 商贸互动与文化交流 第三编 异域宗教与文明碰撞 下卷 第四编 自西徂东与天朝应对 第五编 传教策略与西学东渐 第六编 礼仪之争与郢书燕说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导语 《中西文化关系通史》以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为主线,从全球史的角度,对中西文化交流进行分析和论述。全书高屋建瓴,资料充实,分析细致,多有创见,在内容安排与论述思路上都很有特色,不同于以往的中西交通史或中外关系史之类的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