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于氏春秋/中国新锐派作家作品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于书淦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于书淦,山东文登人,曾任文登市侯家村党支部书记,《文登市乡镇工业报》副主任。现为文登作家协会顾问,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时代文学》《山东文学》《当代诗歌》《中国文学》《当代小说》等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四百余篇(首)。诗集《心弦》、长篇小说《麻姑》被国家、省、市图书馆收藏。
后记
2013年,笔者有幸参加在大水泊村召开的大水泊于氏
宗亲会,与会的国内外代表将近600人,济济一堂。会议研
讨了于氏历史渊源,听了于玉强关于于氏宗族发展史的报
告,这是笔者第一次较系统地了解到于氏宗族文化。
会议期间,听到了许多大水?白于氏的名人逸事,这
对于喜爱人文的我,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会后,我查
阅了大量关于大水泊于氏的文史资料,走访了“三榜四进
士,一门四知县”的后人,在于玉强先生的引领下,还参
观了大水泊官宅、家庙、楼阁、宫观寺庙的遗址,聆听了
他对各处古建筑遗迹的讲解。规模恢宏的官宅,众多的家
庙,气势磅礴的楼阁……仅部分道台以上官员的族人为纪
念先人为政功德修建的家庙,就多达二十八座,不免使我
想象到已经成为历史的大水泊的辉煌,也证实“大水泊赛
北京”之说并非子虚乌有。这些地方无疑是族人为了鞭策
后人上进的家教基地,一个大水泊村仅清代就走出那么多
一品大员、进士、举人,政绩赫赫,从政踪迹遍布华夏,
不仅留下了代代相传的赞美口碑,受惠泽的民众还为造福
一方的祖籍大水泊官员建造石碑,铭刻功德,以示怀念。
于涟仅在义乌县做了三年知县,义乌民众就为其建造三座
生祠,这是何等的功德!有楷模在先,有史以来,于氏那
么多高官小吏,竞没有一个贪官污吏,足见榜样的影响,
家教的力量。
为写作长篇小说《昆嵛八仙》,我去昆嵛山采访“昆
嵛八仙”的遗迹逸事,到过梧桐庵村,见到大书法家于令
涝晚年从大水泊村到梧桐庵小住时留下的石刻碑记,不由
得想到他儿子于书佃为济南大明湖的题匾及他们父子的书
法趣闻。
去天福山瞻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天福山起义纪念馆时
,不由让人想到天福山名字的由来。清朝雍正年问,在广
东肇、高、廉、罗道按察使司任副使的大水泊人于其珣,
所辖三府、四州、十九县,当劳累卒于任上时,竞清贫到
无钱回乡归葬,最终靠民众赙赠才得以返乡。出于风水和
财力的考虑,于其珣被葬于村北十五里外驾山山脉东南的
一个无名小山岗,因为这里属于大水泊于氏的山岗,可以
免去购买葬地的费用。于其殉的乳名叫天福,为了纪念清
廉的于其珣,人们便把这座小山岗叫作天福山,并捐款在
天福山上建房,给于其殉的儿子及家人上坟守孝做住所。
亲人守孝三年归去,族人又请道士住在此房做道场,并雕
塑老子神像,房子成为道家的宫观。当时的人们肯定想不
到抗日战争爆发时,天福山会成为胶东人民举旗起义的圣
地。山东抗日救国第三军在此创建后打响了胶东抗战第一
枪,这支抗日军队是三个大队的编制,其中两名大队长—
—于烺和于得水均来自于氏家族。于氏子弟是这支抗日武
装的骨干,其中年龄最小的于忠福,年仅十二岁,战友们
称他“小于”,他便用战友们对自己爱称的谐音“肖玉”
作为笔名进行写作。经过战火洗礼的于忠福,成为著名的
军旅作家肖玉。在革命战争中,天福山起义的部队发展壮
大为四十一军、二十七军、三十一军、三十二军四个集团
军,辉煌的战绩彪炳青史。于其殉的乳名也随之在全国被
永远唱响。
笔者的童年是在侯家镇侯家集村度过的。小时候,与
小伙伴们在村西的戏楼前玩耍,最爱倾听几位上了年纪的
老人坐在戏楼前阴凉处叙说侯家集的逸事。曾说到清初张
家埠人张振刚站在侯家集戏台上振臂一呼,无数农民拿着
铁锨钢叉,汇集成浩浩荡荡的反清义军。在张振刚的带领
下奔向昆嵛山,反清义军与常和尚带领的宁海义军会合,
建立了于七义军昆嵛山根据地,与于七大本营锯齿山形成
掎角之势。于七祖籍大水泊,是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女婿,
也是一位值得书写的传奇人物。
文登乡贤祠,有史以来有资格进入的共二十六人,其
中于氏家族就占了六人,值得一提的是于性笃、于可话、
于可寄、于可均一家父子四人同入乡贤祠,兴许全国也只
此一家。于东齐、于应第父子二人也同人乡贤祠。在文登
县,一个氏族有父子同入乡贤祠,也仅于氏一例。
清代文登共五十名进士,而于姓占八人,所占比例近
六分之一,于鹏翰一家祖孙三代四名进士。这在全国也是
不多见的。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于姓后人舍生忘死,前赴
后继,勇往直前,烈士达六百多人。战火中也锻炼出一大
批干部,仅地师级以上职务达一百七十余人。在国家建设
中,于氏后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再立新功。于可
讬十世孙于植元,是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社
会活动家,被誉为“国学圣手、民间文化大使”,人编《
世界名人录》。于可话九世孙于仲嘉,系全国首批有突出
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获得者,被誉
为再造“中国手”。
于氏家族人丁兴旺,代有英才,得益于崇文尚武的严
谨家教,一脉相承的叠加效果。如何将这一光荣传统发扬
光大?族人正在筹建于氏宗祠。通过宗祠,打造祭祀先人
、激励后人的场所,族人交流的平台,教育、启迪后人的
基地。
本部小说仅是于氏千秋族史中的一叶,波澜壮阔的于
氏春秋有待后继。
《于
目录
一 斥山于氏三迁徙
二 慈善治家惠乡里
三 于七锯齿山
四 一门三榜四进士
五 于七第二次
六 仙游知县于鹏翚
七 英山知县于鹏翥
八 峡江知县于鹏翰
九 楚雄府推官于涟
十 义乌县知县于涟
十一 虎胆英雄建奇功
十二 推官理案惊抚州
十三 皇帝夸赞真谏议
十四 寻觅无二的菜团
十五 燕喜堂名播齐鲁
十六 名扬华夏藏书村
十七 家奴喜缘改命运
十八 于成龙初入仕途
十九 知州巧审假太监
二十 走马上任去江宁
二十一 徐士林看大水泊
二十二 于令淓与于书佃
二十三 《梅花喜神谱》传奇
二十四 巨河巡检于文龙
二十五 母子六人闯海岛
二十六 于尚仁迁徙通海
后记
精彩页
一斥山于氏三迁徙
家住山东省文登县城东洪水澜村的于坚,趁着夏闲时,带着儿子于演、于闰、于千外出采集草药,以备后用。四人攀山越岭,穿树缝,蹬草丛,烈日当头,他们早已汗流浃背,药筐里却只采得几棵防风、荆芥、山竹子。于坚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一路搜索前行。背着药筐的于演一边甩汗,一边一溜小跑跟在父亲身边,于闰、于千也累得气喘吁吁,匆匆中,他们来到一片杜梨树林中。于坚望望三个累得张口喘气、疲惫不堪的儿子,他们正眼巴巴地看着自己,他知道他们是想歇一会儿,看看收获寥寥无几的药筐,叹了一口气,说:“在杜梨树荫下歇息歇息吧。”
于演听到父亲说让歇息,疲惫地放下肩上的药筐,倚着杜梨树,用衣角擦汗。他环视四周,问道:“爹,这里怎么这么多杜梨树?那边树林子里零零落落有几栋草房,这是个什么村子?”
于坚拍拍身旁的杜梨树,说:“这里人烟稀少,杜梨成熟了,没人来采摘,熟透了的杜梨落在地上,种子淤在泥里,小杜梨树自然就多了。春天,杜梨花开时,树树皎白,花飘如雪,这个村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杜梨花庄。”
于闰抱着杜梨树晃了晃,说:“满树结满了绿杜梨,熟了一定很好吃吧?”
于演说:“你没有见过杜梨熟了的样子,全身乌蒙蒙的,满是黑雀斑,够难看的了。俗话说‘丑瓜俊果’,这样的杜梨能好吃吗?”
于坚笑着说:“不要吃不到杜梨,就说杜梨不好吃。杜梨样子难看,吃起来却甜里带酸,清脆爽口,好吃着呢。尤其是被鸦鹊啄掉在地上的,更是香甜。鸦鹊很是机灵,专拣熟透了的杜梨吃,它们不吃掉在地上的杜梨。”
于闰望着在树空里穿梭飞行的几只燕子,说:“我也没有见过燕子落在地面上觅食。”
“我知道燕子喜欢吃飞虫。”于演抢着说,“燕子喜欢跟人做邻居,它们总是衔泥把窝做在村里的房檐下,不像鸦鹊,叼树枝把窝做在远离人群的高树上。”
“我们洪水澜一带为什么见不到杜梨树?”于千眨着满是迷惑的眼睛问。
“洪水澜地处低洼,湾多,河流纵横,每逢雨季便有积水,又常有地下温泉喷出,杜梨树怕涝,在洪水澜难以存活。”于坚说。
于闰眨着俏皮的眼睛,说:“这么说来,咱们姓于的‘于’与大海里的‘鱼’同音,是喜欢水的。所以选择洪水澜,这三个字都带水。”
“可是,洪水澜遍布温泉,鱼怎么能在热水中生存?”于干嘟囔道。
“算你聪明,说到点子上了。”于坚说,“我们本是西汉丞相、位居西平侯的于定国之后,他的父亲于公虽只做过郯县狱吏这样的小吏,却因据理为被冤屈的孝妇申辩冤情载人史册。当年,有一个年轻寡妇连遭不幸,丈夫早逝,儿子夭折,为了侍奉孤身年迈的婆婆,立志终身不改嫁,为婆婆养老送终,是街坊邻居们啧啧称赞的孝妇。儿媳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婆婆很感动。她不忍心活着拖累儿媳,便自缢身亡。出嫁的小姑告官,说是寡嫂害死了婆婆,官府将寡妇抓去,不问青红皂白,屈打成招。于公明察暗访,据理辩解,昏官太守执意判处孝妇死刑,致使孝妇血溅刑场。于公抱案卷而哭,辞官离去。后来,于公给新任太守摆明事实,孝妇得以昭雪。他勇于主持正义、不与昏官同流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悲剧故事里闪烁着我们先祖的正义形象。先祖信奉鱼喜欢水之说,在南北朝时从郯县搬到东海边的石岛居住,建村于家庄,后发展成为一个超千户人家的大村。多年之后,村南的一座山被雨水冲刷出红色的岩石,周围几个村庄的村民,以为红色表示日子红火,会给他们带来好运,称那座山为赤山。然而,赤山却给我们于家带来了厄运,自此人丁不旺,科考不第,青壮年常会暴病而亡。先祖们以为都是赤山给祸害的,便将赤山的‘赤’字改为排斥的‘斥’,想以此化解,却无济于事。无奈之下,我们的先人只好举族搬迁,搬到了崮山后。到了于敬祖时,却遇到怪事、天降星石于村中。先祖们围着从天而降的、黑不溜秋的大石头,议论纷纷,说天不降雨,却降下干巴巴的丑石头,是不吉利的征兆,担心于家再次遭到厄运。你们的爷爷于礼便带领我们搬到近水低洼的洪水澜。在洪水澜虽然有所好转,可是起色不大,不尽如人意。村中传言:洪水澜虽然近水,名字也字字带水,可是地下常喷出可煮熟鸡蛋的汤泉,鱼怎能生活在滚烫的热水里呢?”
于演紧咬着嘴唇,挑了挑剑眉,频频点头,若有所思地说:“想不到咱于家经历过这么多磨难。”
“关于斥山出红石还有一种说法——”于坚遥望着斥山所在的方向,深沉地说,“说的是有一个妖怪为逃避仙女麻姑的追杀,从昆嵛山逃到斥山,见到于姓人家人丁兴旺,家业发达,心中感到不安:人丁兴旺了,人气就旺盛,就没有了自己张狂的余地。妖怪知道‘于’是‘鱼’的谐音,于姓人家之所以家族兴旺,是因为居住在临近大海的石岛,于是就施用魔法,引来熊熊魔火。扬言要把石头烧焦,把石岛海烤干,使兴旺的于姓人家没有了宜居的旺地。滔滔大火烤干了于家庄周围的河流,烧红了山石,给于姓人家带来厄运,于姓人家为了躲避灾难,
导语
素有赛北京之称的大水泊,是于氏的祖居地,村中间一条河纵贯东西,流水潺潺,山洪暴发,河水隆起,高出两岸却不泛滥四溢。于氏宗族居此以文化兴族,仁德惠乡,仕途惊世;开创了“一门四知县”、“三科四进士”的名震华夏时代。官场的险恶,故乡的温馨,社会的繁杂,亲友的挚情,战争的惨烈,仕途的坎坷,为政的勤勉,私访的艰难,判案的公正,淋漓尽致地再现于书中。
内容推荐
从郯城东迁的一支于氏,在今石岛斥山建村于家庄,经过几代人的生息繁衍,于家庄发展成为四千多人的大村。后来,村中出现山石褐红似火的奇怪现象,于家庄也渐渐败落。人们认为“于”与“鱼”谐音,鱼喜水怕火,于是将赤山的“赤”字改为排斥的“斥”,但仍无济于事。无奈之下,举族迁至崮山后建村,不久天降陨石,族人众说纷纭,为了避免灾难,举族二迁至近水的洪水澜,然而,起色不大,只好举族三迁至大水泊。
以文化兴族、慈善为本的于氏终于在大水泊迎来了望族风光,三科考取四进士,一门走出四知县,政绩赫赫的一品大员于涟、为官清正的于可讬、一代廉史于成龙……同为大水泊宗亲,于氏宗族,官吏辈出不穷,个个文武双全。其中,于成龙出京西巡途中平雪冤狱、公平判案的传奇故事,成为《于公案》的原始素材。刘墉、徐士林等名宦又与大水泊于氏有着怎样的关系?迁播华夏的大水泊于氏有着怎样的经历?本书为你娓娓道来。
《于氏春秋》仅书写了一个历史阶段,足以让读者大开眼界,掩卷沉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