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了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立轩//其峥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长篇报告文学,讲述浙江台州一位93岁高龄的老党员郭口顺,始终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
郭口顺1948年参加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台州市玉环县坎门镇镇长、坎门区委书记、玉环县水产局局长、玉环县副县长、玉环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主任,1987年离休。离休后每天仍风雨无阻上下班,忙于关心下一代工作,忙于禁毒工作,挽救失足青少年上千人,资助200多户困难家庭。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无悔誓言
第二章 烽火青春
第三章 为了渔民的“生命线”
第四章 英雄基因代代传
第五章 一片丹心护新苗
第六章 用爱托起明天的希望
第七章 拯救迷失的心灵
第八章 “五老帮教团”在前行
第九章 唯独没有自己
尾声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序言
郭口顺,一位出生于1926年,今年已经93岁高龄的老
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他出生于国家贫弱、社会动荡、生活穷困的旧社会,
经历了一个底层少年所能经历的困苦和磨难。
他参加推翻旧政权、为穷苦百姓谋幸福的解放斗争,
并于194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他走上了为共
产主义理想、为党、为人民而奋斗的人生道路!
他一生的工作半径都没超出一个浙南沿海县——玉环
,但他纵向的人生,经历了近百年来中国从旧社会到新中
国、从革命战争时期到和平发展时期、从改革开放新时期
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频道"。中国百年历史
,他是一颗丰盈的水滴;中国社会变迁,他所在的玉环是
一个鲜活的缩影。
他曾作为民兵代表接受毛泽东主席接见和赠枪;省委
书记、市委书记号召向他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座无
虚席。他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他是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

他一生始终扎根基层,扎根乡里,一生为了家乡人民
的幸福和美好生活而奋斗,而奉献;他离休后为挽救失足
青少年,十年如一日地奔走帮教,不仅分毫不取,还经常
资助他人。其功德,已使他成为“善”的化身,足以感天
动地,积德积福。
一句话说得好,也说得轻巧,“一个人心里只有别人
,唯独没有他自己”。经历岁月的磨难与荣辱,看过人生
的辉煌与平淡,他怎么看待“初心”与“使命”,怎么看
待“理想”与“现实”,怎么看待“公家"与“私念”,
怎么看待“奉献”与“享乐”,怎么看待来世上走这一遭

这么一个全身每一个细胞都是故事的顶天立地的大写
的人,这么一本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感天动地的人生大书
,我们该如何提笔,怎么抒写?
郭口顺的一生,对于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有何意
义,对于每一个人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有何启示?
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
导语
本书以人物的生活轨迹为线索,把郭老感人的事迹串联起来,试图带读者走进一个共产党人磊落而无私的精神世界。另外,作者非常注意体现郭口顺人生中的坎门地方特色,比如穿插引用闽南俚语歌谣,尽量使作品更接地气,更有可读性。
后记
曾经有人说过,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感动,感动于人,
感动于事,感动于生活里每一个值得感动的细节。
回顾这部书的创作过程,我突然想到了艾青的两句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是的,走访中我也被一个个故事、一幕幕情景感动得
流泪,创作中的我正是“眼里常含泪水”,被那些老去的
故事感动,被实实在在的无私奉献感动,被郭口顺事迹产
生的强大效果感动……在他坚定信仰的影响下,在他精神
的洗礼中,我感到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从未有过的提升

回想我在接受创作任务时,内心有不安,也有担当,
有压力,也有动力。我深知时间之紧、任务之重、意义之
大。唯诚心诚意为之,才不辱使命,不负玉环人民重托。
要写好一部融真实性、文学性、可读性于一体的报告
文学作品,只有背起行囊到村居去,到渔民的家里去。于
是,在接受任务的第二天,我就来到了郭口顺所在的这一
方土地。
我和其峥在坎门前后采访了近两个月时间,有时候我
们两人一起去,有时候我一个人去。我记得那天在禁毒阳
光会所见到郭老时,我就对郭老说:“郭老,我们先不采
访您,您忙您的。我们先到处走访、看看,待我们走访完
了,我们再跟您聊。”
为什么这样做,是因为我考虑,我们要写出一个鲜活
的、立体式的、老百姓能认同的郭口顺,既要参考他人写
郭老的文章,但又不能被那些文章所束缚,我们必须跳出
来,从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来书写郭老,这就需要我们挖掘
和掌握大量的新鲜的素材,尤其需要挖掘能展现郭口顺独
特个性和高贵品质的细节,如果缺少这样的素材和细节,
无论你运用多么高超的写作技巧,或堆砌多么华丽的辞藻
,你的作品仍然是平面的,它既不能打动人,当然也不会
有感染力。但话又说回来,郭老毕竟只是一位退了休的坎
门关工委顾问,退休前也只是在玉环任职,郭老的舞台并
不大,范围很小。我们采访的切入点,只能是一些小事、
杂事、平常事。
坎门街道共有12个社区、6个行政村,许多社区(村)
干部我原本就熟悉,所以请他们带我们到居民(村民)家
中聊聊。
除了开座谈会,我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采访老干部、
老渔民、老民兵、学生、戒毒者、回头浪子身上。这些采
访,有些我们事先通知了有关人员,有些并没有告诉他们
。我们或自己打电话约,或到村里找,在那里等。这些聊
天,因为随意,他们不拘束,所以也很真实、生动、鲜活

上面说的事很小,但在报告文学的写作中,却是难得
的细节,这样的细节越多,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就越丰满
、越出彩,同时,也就更加立体和感人。
在创作构思上,我们也做了诸多探索,避免叙事的碎
片化。以人物的生活轨迹为线索,把郭老感人的事迹串联
起来,试图带读者走进一个共产党人磊落而无私的精神世
界。另外,我非常注意体现郭口顺人生中的坎门地方特色
,比如穿插引用闽南俚语歌谣,尽量使作品更接地气,更
有可读性。
在思想提炼上,通过对郭老事迹的细致梳理,提炼出
他作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在走访中听得最多和感受最深的一
句话。
最后,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同意出版本书,并提出许
多宝贵意见,感谢副总编邱建国先生为本书撰写前言;感
谢中共玉环市委宣传部的支持,特别是部长杨良强先生于
百忙之中一直热切关注、支持本书的创作与出版,令人感
动;感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朱首献老师、浙江省作协报告
文学创委会副主任陆原老师的宝贵意见;感谢中共玉环市
委组织部、市人武部、市文广旅体局、市关工委、市委党
史研究室、市文联、市禁毒办、坎门街道办事处、坎门关
工委、坎门禁毒阳光会所的帮助与支持,以及姚金宝、方
贵川老师的宝贵修改意见。
谨致谢忱!
黄立轩
2019年3月31日
精彩页
引言
在浙江省玉环市坎门街道有一条叫许家路的小巷子,它沿着山脚弯弯曲曲,一直通到灯塔社区。巷子两边尽是密集而古旧的老厝。靠山边有一幢狭窄的三层楼房,它既是坎门街道办事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坎门关工委”)的办公场所,也是坎门禁毒阳光会所的办公室。
2018年秋天的一天,阳光温馨恬静,微风和煦轻柔。我踏进坎门关工委的办公室采访92岁的老人郭口顺。
郭老看见我来了,脚步稳健地到隔壁房间为我倒茶,我连忙说“不敢当,我自己来”,他已为我端来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
却之不恭,坐在郭老的对面,望着他慈祥的面容、和蔼的目光,我的心中生出无数的疑问:眼前这位在玉环有口皆碑的耄耋老人,九十多年来究竟经历过什么,让他在本该静心休养的晚年却乐于奔波操劳?离休时,他为何断然谢绝企业重金聘请,却连续三十多年不求一分报酬默默无闻地坚守扶贫帮教工作?是什么信念,让他不为儿女亲情违背党的原则?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时刻惦记帮助他人,自己却安心蜗居陋室,支撑着他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做校园宣讲,支撑着他十年如一日地奔波在禁毒战线?
郭老用深沉的眼光看着我:“小黄啊,我打小是经历过旧社会苦难的,年轻的时候打渔霸、闹革命,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啊。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必须要奉献……”
此刻,我静静地聆听郭老的讲述……
第一章 无悔誓言
1948年,郭口顺面向党旗宣誓,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了为人民谋解放的战斗中。而这名22岁的青年人身上,却烙着浙南沿海渔村旧社会的疤痕。
1
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温州和台州两个港口城市之间。玉环全境,由楚门半岛、玉环本岛和鸡山、披山、茅埏等135个外围岛礁及浅海组成,总面积227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仅378.5平方千米。玉环面积不大,但在特殊的战争年代,战略地位显得尤其重要。
17世纪中叶起,人类海上力量的发展使海洋作为更加便利的通道加速了世界交往的进程,西方列强凭借着军事实力不断向外扩张。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浙江是中国最早、最直接、最频繁遭受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省份之一,而温州又是较早开放的口岸。当时玉环隶属于温州,玉环人民在遭受封建主义压迫的同时,又遭受了帝国主义的压迫,人民生活动荡,命运多舛。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却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从此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1926年12月的一天,太阳刚从海平面跳跃出金灿灿的脸蛋,在玉环的一间破旧茅屋中,传出了一声声婴儿清脆的啼哭,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虽然12月是一年中较冷的时节,但添丁增口,总是一件喜事。穷人家没有其他奢望,只求自己的儿子一辈子能够顺风顺水,于是父母就给这个冬月里出生的儿子取了一个小名——顺儿,大名就叫郭口顺。
顺儿家在渔村里属于最穷的人家之一。没有田,没有地,更没有船,只有一所破茅屋。碰上刮风下雨,屋子里四壁透风,到处滴水。虽是破屋烂房,但总比没有强。头上有一个顶着的,就算是个家了,生活清苦但有条不紊。
一眨眼,到了1935年,顺儿也长到9岁了。一天,母亲林细凤摸了摸儿子的头,说:“儿子,坎门镇公所现在允许穷苦渔民子女读小学了,明天我送你去读书,你要好好儿读。”
“读书?我可以去读书?”听说要去读书,顺儿好不高兴,他一直向往着校园生活。再说,渔村里穷人家的孩子能读书的凤毛麟角,顺儿能不高兴吗?
父母下决心送顺儿读书,家里穷,只有通过读书,日后才有可能出人头地。读书改变命运,古往今来都是这样。
次日一早,顺儿跟在父亲身后,走进了江南区立坎门第一初级小学。
尽管已是民国,许多学校有新的国文课本,但坎门偏远,没有实行正规的国民教育。语文课上读的还是老一辈人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幼学琼林》等等。不管读什么,都可以识字,顺儿很认真。跟着先生念,然后通背;跟着先生一笔一画写字,不敢潦草;跟着先生讲话,有板有眼,一点儿不马虎。在学校认真读书的习惯影响了顺儿的一生。
P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