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人置业那些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强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房屋的规模、规格同样体现出等级制度。明代在宅第等级制度方面就有严格的规定:一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庶民庐舍不逾三间五架,禁用斗棋、彩色。因此,从房屋的构建,我们可以看出房屋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正因为如此,伴随着明中叶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出现,商人地位的提高,商贾在获取经济利益后,大量购置土地,兴建房屋,从宅第等级方面显示他们上升的社会地位。服饰体现出等级,住宅同样是等级的显示、身份的标示、财富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一个朝代的民众不是以置地购房来衡量财富的,中国社会与中国人对土地有太多的依赖,对房产有太深的眷念,无地不富、无房不富的思想牢固地存在于中国人的意识中。娶媳妇最看重的就是要有三间大瓦房。何谓地主?有地的主,有地岂能无房?有房有地,才能给人们以安全感、踏实感以及自信。

无论是位居高官的封疆大吏,还是贫寒的老百姓,或是才华横溢的文人,都离不开房屋,离不开居住的空间。没有居住的空间,就无法拥有安稳的生活,将落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贫困户行列,又谈何发展?文人的创作,诗人的骚情,一篇篇精神文明的诗文,一件件文化文明的画作,难道没有安居的环境,文人骚客就能有激情吟诵出来,就可能蘸着豪情挥毫而就?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有激情,才会文思喷涌,才会激情澎湃,才会诞生出不朽之作,为社会增添文化资财。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为的是“而无车马喧”,每天推窗“悠然见南山”;王安石选择半山园,天天坐看钟山,要的是每天有个好心情;袁枚修筑随园,注重的是小仓山以及随园的文化底蕴;吴敬梓头枕秦淮清波,遥望钟山景色,在秦淮水亭里奋笔疾书《儒林外史》……这些说明中国古代文人早就有了置业注重人文底蕴,考虑人文与环境匹配的要求。赋予了人文内容的房屋(如今叫文化地产),就脱离了砖、瓦、地、木的单纯物质价值,具有了不可复制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古代文人、历史名人、知名人士的房屋会成为文物,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成为后人瞻仰、膜拜的纪念地。

围绕着土地、房屋,一方面有勤劳致富努力挣得一份产业的创业者;另一方面也有不能守业,田产逐渐萎缩,最后不得不卖房卖地,成为败家子的王孙公子哥们。有求得一方天地,以物质保障生活,以智慧点亮人生的作家、诗人、学者等,还有因房产惹出的官司、争斗、情感、故事,使置业经济充满着神秘色彩、金钱诱惑、利益冲突,折射出生活的多变化、经济的可逆转以及人生的不平静。

进入20世纪后期,暴发户们依然沿袭着古代商贾的遗风,广置地产,建造豪宅,以显示他们的富足。于是房地产成为发展最快的经济行业、暴利行业。大概因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是人们心头永远之痛的缘故,人们对房价的飞涨又爱又恨。置业购房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是人生最大的投资,最大的痛。房子成为情感、婚姻、事业的砝码,甚至是成功的标杆。现实社会流行着有豪宅就是成功的偏见,有房也因此成为年轻人择偶的标准。当《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电视征婚节目大行其道,拜金女宁愿躲在宝马车中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房屋、房产萦绕在中国人心头时,拥有豪宅,已成为很多人一生的梦想,一家人的奢望。甚至美国媒体都发出感慨,中国年轻的没有房子的男子,面临着打光棍的危机。P5-7

后记

(一)

2005年年底,南京广厦物业公司老总找我,说及他们准备办一本企业杂志,筹划了两年,一直未能出来,希望新年后能够出来,请我推荐编辑人员。原想推荐几位年富力强的编辑,结果却推荐了从未在专业媒体工作过、年近67岁的严某。推荐他的本意是考虑他一生几起几落,还被开除了党籍,再次善意地帮他一把,此前我多次帮助他。

白手起家,困难重重。考虑到杂志初办,文化内涵不够,我建议设置“置业史话”栏目,一是贴合杂志编辑方向,二是提高文化内涵。栏目确定了,稿件哪里来?大概全国都没有专写置业史的专家,只有我披挂上阵。尽管我以前没有写过专门的置业经济史文章,但是好在我研究中国文化史多年,对四大名著尤其是《金瓶梅》颇有研究心得,对书中购房置业的情节非常熟悉,所以开篇就以《金瓶梅中的置业》破题。

首篇解决了栏目缺稿燃眉之急,但杂志要办下去,“置业史话”栏目依然存在,文章还要继续写。在这样的压力下,我开始连续撰写“置业史话”稿件。杂志创办一年后,趋于稳定,严某“旧病”复发,把发稿作为一种交易,对“置业史话”稿件也颇有微词。虽然又陆续刊发了几篇,但是删改欠妥,校对不精,舛误不少,我也感到不爽。好在其他媒体对这个专题颇为赏识,文章陆续在《徐州教育学院学报》、《财智风尚》、《金陵嘹望·美城》、《南京日报》等报刊上刊出,影响力远远大于《广厦置业》。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火暴后,各地电视台跟风节目一哄而上,我原先供职的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也开办了“万家灯火”栏目。制片人有意请我讲授《金瓶梅》,考虑到《金瓶梅》一书的社会影响,送审难以过关,我推荐了“置业史话”的选题。2007年8月完成了13课的讲稿,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讲稿交稿后,制片人有所顾虑,电视讲授最终流产。但是为了讲课,书稿当时已经创作了13个章节,因此,客观上电视讲授的计划促进了书稿的写作。

2010年3月,江苏文艺电台主持人江文先生邀请我以《文人的家园》为题,在“文艺非常道”节目开设系列讲座,用另一种眼光、另一种角度审视古今文人骚客的置业,探究房屋的营建对他们创作的影响,也结合目前的楼市走向,进行点评,节目播出后颇受听众的欢迎。

(二)

关于古代建筑、建筑文化、建筑史,以及名人故居的文章、图书都很多,但是它们多关注建筑的形态与营建的过程,而忽视了营建的经济问题。历史文献中,关于古人置业的经济记录也是简而又简,少之又少,这就给研究这个专题带来很大的困难。比如说在南京营建别墅、故居的历史名人很多,但是要按照本书的体例,梳理他们的置业过程、交易金额,问题就显露出来,无法逾越。曾就李渔芥子园置业的经济支出,向与我同名同姓的李渔研究专家、扬州大学文学院黄强教授请教。他告诉我,西秦之行,李渔解决了购买芥子园的资金问题,想来金额不会小,可是李渔的文集中没有提及具体的数目。李渔置业的资金究竟有几何?至今没有找到可靠的文献,大概无法考证出准确的数目。缺少了经济数据,就无法用直接的史料,验证当时的房价走向。其他如成都草堂,杜甫究竟花费多少?南京半山园,王安石的费用支出几何?都没有明确的数目。

置地购房的交易数目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水准,人们的生活水平,乃至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与其他地区、国家的差别等。数据虽然是简单不过的记录,似乎很枯燥,其实最有说服力。何以买到紧俏或好地段的地皮?盖房的钱从何而来?是靠薪水积攒?还是靠权力腐败,敛财搜刮?看看房主的职位与收入,看看他置地购房的规模,就一清二楚了。里面有多少猫腻,有多少腐败,不言而喻。明代大奸臣严嵩被扳倒后,其侵吞、受贿的财产中,就有大量的房产。如果把这个观点拿到现实社会,同样具有说服力,因为每一个贪官背后,都有权力的交易,房地产行业是腐败案件的高发行业。

置业经济与政治史也有关,杜甫成都草堂置业得益于好友严武的支持,但是严武死后,杜甫就离开了成都草堂。为什么要离开草堂?有人认为严武死后,杜甫失去了严武的经济支持和政治庇护。由此也引出了一个问题,成都草堂的归属究竟是杜甫还是严武?在杜甫的诗作中,草堂的建立得力于朋友的帮助,自然包括严武的支持。草堂是在杜甫亲躬之下的产物,应该归属杜甫。但是一手营建的家业,仅仅因为严武的死,就弃之不用,又四处漂泊,而且当时杜甫的经济状况非常不好,显然这里面有更多的政治因素。

置业经济与建筑史、艺术史也有关,其房屋结构、造型属于建筑史范畴,也与艺术史搭界;具体如何购买,花费多少,又属于经济史的内容。对于建筑史,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先生说过,古代房屋,建筑形式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很难找到建筑实物。目前,中国境内,保持最早的建筑是唐代的,唐代以前的已经消失殆尽。写建筑史尚且存在如此的困难,那么,写房屋的置业史就更是难上加难。有人曾说古代置业史很好写,从古代文献中找点资料,编编写写就成了。说起来简单,但是真要梳理古代文献,翻阅资料,就会感到并不简单,房屋的资金从何而来?房价几何?并没有很多详细的记录。因此,写这样的书其实是给自己找麻烦,也是一种挑战,此前我的研究侧重于服饰史、明清小说、佛教文化,本书的撰写对我学术研究实则是一个拓展。

(三)

1988年初夏,我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拜见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权威林庚先生(字静希),静希师对我语重心长地说: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年轻时一定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做些扎实的准备,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一个人的学术研究高峰就在30岁左右,30岁左右的悟性、眼光、见解决定了他一生的学术成就,并不一定要有多少论文、多少著作,有无职称,只要有了独特、独到的学术眼光、境界,今后的学术成就定会直线上升,否则只是平行发展,不会有较大的成就。

20多年来,我一直铭记静希师对我的教诲,在研习学术时,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探究问题,我称之为另类视角。1993年发表了从服饰角度研究《金瓶梅》的另类《金瓶梅》研究论文,拓展了《金瓶梅》的研究思路。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许建平教授褒奖我的金学研究“自成一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涂善东教授也说“你的学术见解很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大体上我写的每篇论文都有一些新的东西,或新角度,或新材料,或新观点。中国汉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超研究员勉励我,认为我对“明代奇书《金瓶梅》的时代考证就是一种十分新颖的思路”,并说“将妇女的内衣作为专题来深入研究,是黄强先生的一个创造”。

我在1997年第3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提到,《金瓶梅》研究要用新的思维。不仅在《金瓶梅》研究中这么做,在中国服饰史研究,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我也遵循着这种观点,实践着这样的方法。2008年6月在徐州的江苏明清小说年会及同年8月在临清的第六届《金瓶梅》国际研讨会等多种场合,我都倡导学术研究的新思路、新观点,包括对高校古典文学、传统文化课程的现代化改造。传统文化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落伍、落后,甚至被淘汰。看看我们高校开设的若干古典文学、文化的课程,还有多少学生爱听?再看看我们一些教师出版的这类内容的书籍,究竟有多少读者会买?如果不是为了拿学分、拿学位、混文凭,学生们会去听课吗?会去报考研究生吗?倘若不是得到了课题资金的资助,又有哪家出版社愿意出版?我们现在批评出版社唯利是图,不肯出版学术书,假如这是一部耐人品读、有市场、受到读者欢迎的书,出版社不会因为它是学术书而拒之门外。有没有读者,有没有市场,才是出版社最关心的问题。好书稿,不愁没出版社要。

读过本书的读者,想来会认同我的说法,因为这本书本身就是在新思维、新观点、新角度指导下诞生的产物。对中国经济史、置业经济、楼市房价这些方面,我本是门外汉。.偶然的介入让我发现了古人置业经济中的一些有趣、有用的信息。个人认为这些信息对我们今天的居住环境、置业生活有些帮助。于是从古代史籍、文献中搜罗扒剔,辨彰学术,考镜源流,糅合现代置业观点,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将不为大家熟悉的文人置业状况呈现给读者。

本书的大多数章节以人物为主线,将名人、名事、名景、名诗糅合在一起,还旁及人物的交友、文学创作、景点介绍等事件。也在于说明文人的置业不单纯是买间房屋,有一个居住的场所,与文人的经历、创作也密切关联。置业的价值取向,房价的波动,房屋的构架,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购房资金的来源也可窥视出购房者的身份背景和品行,是廉洁还是腐败?剖析个案,通过以小见大来了解置业经济的发展轨迹,以及隐藏在房屋背后的社会问题。房子说小就是一人一家的居住场所,说大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制度的清明与否。小房子,大社会,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四)

书稿完成后,多个章节在报刊上已发表,也有出版社有意向出版,其中有一家出版社旗下的文化公司开出优惠的条件,但是由于双方在书稿认识上存在分歧,而未能合作。有较高的首印数、优厚的版税当然好,但是写书对于我来说,首先不是盈利,而是观点的传递、思想的传播。把书做好,做精美,体现作者的意图,给读者带来帮助,也给出版社带来利润,才是多赢。

本书最早以“史话”形式撰写,内容以人物为主,但是并不局限于人物置业,也写了徽商置业、清代王府建设,后来以置业史面貌出现时,又撰写了上古时期的置业、民国置业的概况。在电台做系列讲座时,则以文人置业为话题。鉴于这样的原因,书名也是多次变化:《中国置业史话》、《中国购房图史》、《文人的家园》、《风流名人屋》、《中国人构房史》、《中国文人置业志》,但是总觉得有所欠缺,未能紧扣书稿主题。

书稿提交暨南大学出版社之后,总编辑史小军教授高屋建瓴,对书稿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认为应当去掉多线索的弊端,集中于文人置业。于是我对原有章节进行了调整,原来书稿多线索、内容松散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书稿集中到文人置业这个主线上,书名也能切合主题。后来根据民国置业另外成书的出版需要,又进行了一次调整,本书则专说中国古代文人的置业。史小军教授将书名定为《文人置业那些事》,虽有点跟风,好在内容独创,也确实说的是文人置业的那些事。

小女黄沐天年幼好学,我在南京考察文人遗迹时,也时常带她同行,让她感受遗迹的历史文化氛围,希望她读懂南京的历史文脉,热爱她所居住的城市及其历史文化。小女也帮助拍摄了一些图片,临绘插图,让我欣慰。

感谢南京师范大学陈美林教授的赐序。先生德高望重、学识深厚、学风严谨,为了作序,通读全稿,纠正舛误,时逢南京炎热高温,先生又因房颤住院半月有余,出院后,惦记着序言之事,令我感动。先生的学生中,博士、硕士,教授、编审无数,我只是一介草根,先生不以为弃,扶病赐序,褒奖有加。

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及总编辑史小军教授的赏识,史教授提出了以浅学术图书满足读者,使读者、作者、出版社多赢的观点。在信息化社会,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心情浮躁,人们热衷于快餐文化。纯学术著作曲高和寡,受众面窄,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快餐文化图书,只有热量没有营养,还可能会误导读者;浅学术图书既有一定的知识性,写法上又抓住了读者的兴趣,容易为读者接受。好比一份饭菜,营养、便捷、色香味俱全,人们自然会喜欢。史教授认为本书就是一本浅学术的著作,只要定位准确,编辑用心,包装得当,宣传到位,会是一本有不俗表现的图书。

感谢责任编辑陈涛女士为本书出版付出的努力。书稿在审读过程中,陈涛编辑对书稿的结构、观点论述、表述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笔者根据这些意见对书稿进行了调整和修改。最后要提前感谢每一位购买或借阅本书的读者,谢谢你们的支持。

黄强(不息)

二○○七年九月二十七日初稿,石城现代艺术创意园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日凌晨定稿,南京文津桥畔

目录

序(陈美林)

自序

导言

 中华古建筑经历四次破坏

 置业标志经济地位

 树立新的置业观、价值观

一 陶渊明田园生态置业

 陶渊明辞官原因何在

 陶渊明的居所有三处

 陶渊明的经济能力

 陶渊明的置业行为

 陶渊明的房屋结构与居住环境

 私家财产保证后事无忧

 赢得生前身后名

二 王维辋川别业置业

 仕途显赫却眷恋隐居生活

 蓝田置业辋川别业

 辋川别业的经济交易

 辋川别业的规模与景点设置

 歌咏辋川别业的诗作佳篇

 辋川别业的历史地位

三 杜甫成都草堂置业

 蜀中八年成都置业

 杜甫在成都置业的状况

 草堂待客与草堂环境

 草堂茅草为秋风吹落

 再度回草堂居住

 暮年居无定所,以船为家

四 自居易私家园林置业

 久居长安有何难

 授官后在长安租房而居

 举家迁回故里,居住于老宅

 再居长安,仍然租房而居

 修建庐山草堂

 庐山草堂人工置景开先河

 洛阳购置私家园林

 唐代流行私家园林建设

五 王安石半山园置业

 随全家迁居南京时期房屋简陋

 家境贫寒无力置业

 在京住宅由简舍到府邸

 在南京购房安度晚年

 寄情山水,坐看钟山

 捐土地房产给寺院

 王安石故居锁在深闺无人识

六 朱之蕃、米万钟、严嵩、张居正置业

 明代文人府邸置业的社会背景

 若干官僚、地主原本就是文人

 朱之蕃建房安居乐业

 米万钟构筑私家园林

 严嵩家乡广置房产

 张居正的豪华府邸

 明代置业的经济测算

七 李渔芥子园置业

 移居金陵置业芥子园

 芥子园与李渔学术文化成就

 一代名园沦落为菜地

 金陵芥子园复建待何时

 浙江先于南京兴建芥子园

八 龚贤半亩园置业

 龚贤与南京的渊源

 龚贤在半亩园置业

 龚贤的经济状况

 半亩园中的友谊

 半亩园对龚贤的影响

 扫叶楼非半亩园

 龚贤在金陵的另两处居所

 龚贤的悲惨结局

九 袁枚随园置业

 退隐南京建筑随园

 随园的渊源与规模

 袁枚为何修筑随园

 游人慕名造访随园

 随园的经营之道

 随园的社会影响力

 今日随园物是人非

 南京能否恢复随园历史遗存

十 吴敬梓秦淮水亭置业

 吴敬梓祖上拥有大量田地房屋

 举家移居金陵秦淮水亭置业

 秦淮水亭人文底蕴深厚

 秦淮水亭环境幽雅

 《儒林外史》中的南京风物

 金陵景物图诗

 对秦淮水亭置业的肯定

 对今日秦淮水亭的感慨

十一 曹雪芹家族两京置业

 江宁织造与曹家的关系

 曹家金陵老宅在何处

 曹家老宅规模有多大

 曹家花园与随园、行宫的关系

 曹家的经济收入

 曹雪芹在北京的居住地

 家族、居家对曹雪芹创作的影响

 大观园的问题

 曹家的其他地产

十二 魏源龙蟠里置业

 南京龙蟠里建“小卷阿”

 “小卷阿”的规模

 “小卷阿”里勤著书

 购置“小卷阿”的经济来源分析

 魏源故居的颓败

 魏源故居可有新生

 魏源的其他房产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购房置业是现在非常流行的词汇,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没有居住的所在,还有什么资格谈安居,谈乐业?安居才能乐业,古人对此有精辟的论述。

何以安居?何以乐业?在中国人的思维定式中,必须有房、有家。上古的文字将“家”剖析得非常透彻。所谓“家”,外面是个房子,里面养了一头猪,猪表示的是财富。可见家与房屋有关,与财富有关。

衣食住行,“住”在第三位,其重要性无须赘言。安居的核心就是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就是买房置业行为的要求。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稳定与否,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是否富裕,也就是说以拥有私有财产的人群是否成为社会的主流群体为标杆。根据统计资料分析,美国的富裕是因为中产阶级在社会阶层中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人富裕了,才会有社会的富裕和多数人生活的稳定。学者研究表明,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主流阶级和支撑阶级。一个社会只有大部分人富裕起来,才会有整个社会的富裕与稳定。那么,稳定生活、社会财富的标志是什么?无非是有良好的居住空间,有属于自己的私有房产。房产作为不动产,始终是衡量财富的一个重要标尺,古今中久概莫能外。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重土地、重房产的封建社会,即使在今日的中国农村,仍然保留着房屋代表财富、代表富裕的遗风。几十年前,或由此上溯一百年、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年前,如果某户人家有几间大瓦房,无疑为该户人家娶媳妇,乃至在村庄中的地位带来积极的影响。所谓“大户人家”,必然是家有良田、有若干房屋、宅院深深的富裕人家。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家庭肯定是贫寒人家。无地无房乃是贫困的表现,如果单纯从财富论方面着眼,乃是经济不成功的体现,对家庭也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对家庭人员的成长、成才都形成制约。不过,财富的积累固然有智慧、勤劳、机遇的因素,在中国古代社会,与官本位、腐败也不无关系,官宦阶层掌握着社会权力和财富的分配,这类人一旦失去道德的制约,中饱私囊,或者权钱交易,则使社会的财富流向个人的腰包,清代权臣和砷富可敌国,便是一例。从这个方面讲,古代置业成功者,并不都是以勤劳、智慧致富的,他们的置业或许就是腐败藤上结出的瓜果。

由于重农轻商的历史原因,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土地买卖、房屋购买等经济活动文献记录较少,这就给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置业状态带来了困难。例如,大家知道李渔在南京修建过芥子园,其资金由西秦之行筹集而来,但是资金是多少,李渔的著作、书信中都没有说明。研究李渔的诸多学者也没有考证出金额几何。或许正是因为轻视金钱以及清高思想作祟而有意回避。袁枚在南京筑随园,也曾经惹来是非,非议的核心是说袁枚为官时贪污了一笔巨款,为了避免事情败露,逃避惩罚,他辞官筑园。按现代时髦的话讲,一是避嫌,不做官了,贪污就失去了职务之便的嫌疑;二是洗钱,将贪污的赃款通过投资变成正当的收益。正因如此,袁枚生前身后颇受非议。其实,古今中外置业经济史中,以贪污的钱财大肆购买土地、房产的例子很多,几乎是每一个贪官必然的选择,置业也因此成为贪官贪赃枉法的罪证。

在抨击贪官坏了置业的名声之时,不可否认,置业也与勤劳、经营有方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晋商、徽商常年在外经营,有了余钱,往往在家乡置业。如今保留完好的晋中大院、皖南民居,都记载了晋商、徽商发家致富的光荣历史。不可否认,不能回避,商人对置业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置业不仅仅是对建筑艺术形式的选择,还体现主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倾向。每一个居住者,都有自己对建筑环境地理、建筑风格和形式的偏好。唐代诗人王维置业辋川,追求诗中画、画中诗的意境,将辋川建设成山居田园和诗意的王国;大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构建草屋,以亲近自然,亲近佛寺梵音,实现他对佛陀的礼拜和佛教的敬仰。

置业也不单纯是一次购房的经济活动,有生活中的无奈,有对故土的眷念,有对新故乡的向往。清代讽刺小说家吴敬梓离开桑梓安徽,迁往南京,固然有对南京的热爱,也是为了离开伤心之地,开始自己的新生。大诗人杜甫于成都建草堂,是他安居生活的开始,离开草堂乃是由于经济靠山、政治庇护的崩塌。他眷念成都草堂,却又不得不离开。

文人购房置业对人文背景也有特殊的要求。袁枚修筑小仓山,不就是看中了小仓山的文化底蕴吗?一脉承天地,人文出大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为的是“而无车马喧”,因此才能“悠然见南山”。坐看钟山,寄情山水,王安石选择了半山园,实践他建筑人文景观、感悟自然的理想。

文人置业还与政治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置业既是居住者对艺术、人生:环境的一次综合考察,也是对置业者经济能力的检验(是否具备了独立置业的能力)。甚至,通过置业的投资额,可以看出置业者的经济收入能力,检验经济来源的合法性,分析置业主人为官是贪还是清。这样的框架放在今日社会,仍然具有鉴别性,因为几乎每个贪官都有豪宅,几乎每个赃官都会搜刮民脂民膏,用以建设他的豪宅。放在银行里的赃款,以及股票债券、金银细软,普通人无法知道,置业房屋则可以直观地呈现在社会监督之下。换言之,置业是一种掩盖不了的罪恶。而且,如果深人思考,在当今社会诉讼难、执行难的背景下,“老赖”们拖欠的钱款,以金银细软形式保存很难执行;而假使以房产形式保存,就比较容易执行,更好地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

在心仪的环境,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天地,文人可以抛开尘世的烦恼,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沉下心来,创作文艺作品。这是笔者研究文人置业,文人营造家园,对其艺术创作影响究竟有多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陶渊明有田园所居,创立田园诗派;王维有辋川别业,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4年,创作诗作240余首,不乏《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以及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渔建筑芥子园之后,主要作品写成于芥子园内,刻印的《芥子园画谱》也在芥子园里完成,芥子园成就了李渔;龚贤居住半山园期间是他绘画创作的盛年,鸿篇巨制和精细入微的册页,大都完成于这一时期;没有秦淮水亭的置业,就没有《儒林外史》,就不会有吴敬梓的犀利笔法,没有中国讽喻小说的巨大成就……

自己的房屋,自己的天地,文人的家园是他们心灵的归宿,也是温馨的港湾,是艺术创作的画室,也是孕育激情的场地。文人没有自己的居所、自己的家园,就没有了安身立命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平台。正因为如此,对文人置业经济的分析、研究,不仅探究置业经济的相关数据,还有着欣赏、鉴别建筑的审美意味,更有以史为镜的现实意义。

让今天的人们了解古人的置业,欣赏他们用毕生精力构筑的美园美宅,这也是一次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对今天的房地产文化开发,构建最佳人居环境,也会有所帮助。

黄强

二○○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初稿,石城现代艺术创意园

二○○八年五月四日定稿,南京劳谦室

内容推荐

黄强编著的《文人置业那些事》内容介绍:自己的房屋,自己的天地,文人的家园是他们心灵的归宿,也是温馨的港湾,是艺术创作的画室,也是孕育激情的场地。文人没有自己的居所、自己的家园,就没有了安身立命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平台。正因为如此,对文人置业经济的分析、研究,不仅探究置业经济的相关数据,还有着欣赏、鉴别建筑的审美意味,更有以史为镜的现实意义。一起来翻阅《文人置业那些事》吧!

编辑推荐

黄强编著的《文人置业那些事》内容介绍:购房置业是现在非常流行的词汇,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没有居住的所在,还有什么资格谈安居,谈乐业?安居才能乐业,古人对此有精辟的论述。

何以安居?何以乐业?在中国人的思维定式中,必须有房、有家。上古的文字将“家”剖析得非常透彻。所谓“家”,外面是个房子,里面养了一头猪,猪表示的是财富。可见家与房屋有关,与财富有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