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榆下说书(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裳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黄裳先生的一部享誉不衰的经典书话集,书中既有关于善本、版画、题跋本、禁书等热门藏书门类的精彩论述,又有其购书实践中的轶闻趣事,以及对自身藏书中珍贵史料的梳理研究,特别是对陈圆圆、柳如是、马士英等明末清初知名人物的钩沉发微尤见功力。另外,书中作者和俞平伯、钱锺书、阿英等书友间的信札更是难得一见的学界掌故。
作者简介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1919年生于河北井陉,原籍山东益都北城。曾在南开中学和交通大学就读。1944年被征调往中国昆明、桂林、贵阳,印度等地任美军译员。后任《文汇报》记者、编辑。有著作《旧戏新谈》《妆台杂记》《过去的足迹》《珠还记幸》《榆下说书》《来燕榭读书记》《来燕榭书跋》《笔祸史谈丛》等行世。
目录
书的故事
古书的作伪
西泠访书记
谈善本
谈题跋
谈集部
谈禁书
再谈禁书
书痴
祭书
《鸣凤记》
残本·复本
陈圆圆
杨龙友
插图
晚明的版画
关于柳如是
书之归去来
《金瓶梅词话》的故事
萧珊的书
《先知》
江湖
阿英的一封信
《革命者的乡土》
日记·日记文学·日记侦察学
论焦大
话说乌进孝
古槐书屋
碧蕖馆
《版画丛刊》及其他
往事回忆
陈寅恪
寒柳堂的消息
槐聚词人
——一篇积压了三十年的报道
关于《管锥编》的作者
绣鞋
春灯燕子
马瑶草
消夏录
关于《随想录》的随想
涉江词
善本的标准
诸葛的锦囊
怕鬼的故事
西太后与现代化
慈禧太后吃饭
韩信的哲学
“蠹鱼”的悲与喜
关于陈端生二三事
放翁诗
后记
导语
经典书话·图文相生·掌故萃集,娓娓讲述善本中的插图和题跋,信手拈来钱锺书、俞平伯等书友间的趣事。
本书是黄裳先生的以书话为主的散文集。不仅讲了许多与藏书有关的故事,还介绍了不少线装书和民国图书的收藏知识。而且还有涉及与作者同时代的一些人物的掌故,如陈寅恪等。另外还有一些由谈书引发的涉及历史人物的精彩考证文章,如《陈圆圆》和《关于柳如是》等等。
后记
将这两年所作的杂文选编成集,取了“榆下说书”这
样一个名字。榆,说的是我家后面的一棵参天的老榆树,
它的树梢比四层楼还高。到了夏天,就像一把绿色的太阳
伞。“说书”,意思是说,这些文字大抵说的是与书有些
关连的事情;同时也是说,这只不过是一些漫淡。取书本
中一点因由,随意说些感想,和说书艺人的借一点传说敷
演成为故事的有些相像。既无系统,又少深度,就连材料
也是零碎的。
我只能写点这样的文字,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必要的知
识和素养。在学校里学习的和走进社会以后经历的,都是
全不相干的另外的事物。这就使我不可能得到必要的系统
的训练。一点零碎的常识,也大抵是多年随便买书、胡乱
翻书中得来的。好像摆着一个寒伧的地摊,只有几件破破
烂烂的货色。心中有数,绝不敢叫卖百货商店里的高档商
品。地摊上的旧货又大半陈旧残破,不过有些目前还可以
将就使用,也有这样那样的买主选中买去。仔细想想,这
本小书差不多就是这样子,实在是非常可笑的。
另外还有一种原因是大家心里都明白的。“地摊”在
若干年前就理所当然地被“砸烂”了。想恢复起来是困难
的。有很长一个时期我做的就是没有本钱、没有货色的生
意。全靠头脑里残留的一点记忆。而记忆近来又大大衰退
,零零落落。有些真切,有些就模糊。因此记得实在的就
多说一点,拿不准的就避开不谈。在这种情况下,小本经
营或无本经营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空话多而实例少。虽
然尽量避免,总免不了出现事实上的错误和悠谬的意见。
这就不只希望读者予以见谅,还要加以纠正了。
近十年前,康生曾经给过我“以伪乱真”的四字评语
。也许是八个字,记不真切了。至今也还是不明白,怎么
会荣幸地得到了这位“理论权威”的关心。有人说这是康
生看到我的藏书上的题记以后的“批示”。我有一个坏脾
气,买到一本书,翻过以后总要写下一点题记来。有时也
说一点有关版本的意见。我的鉴定力并不高明,上当受骗
的事是常有的,我也从不失悔,只是将那付了学费取得的
经验写进题记里。至于是否曾经出于某种动机,把明刻说
成宋版,把残本说成全书……那就要请“专家”“学者”
的大小“英雄”们来判断。他们遵照康生的意见,把我的
藏书全部“没收”以后,经过长年累月的鉴定、编目、研
究,我写的题记自然也都全部看过,他们是应该有发言权
的。
至于康生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版本鉴定学力
,我也并不盲目崇拜。例如,有一部原刻的萧云从《楚辞
图》,我在题记里指出是“乙酉刻本”,也就是南明弘光
刻本。而“专家”所制定的目录里则说是乾隆刻本。那书
的字体刻工确也有些与乾隆本相近,但到底并不是。这书
到今天还被扣在那里,也许是被当作以清刻冒充明刻、“
以伪乱真”的标本了吧。
这也真是算不了什么的小事。
康生只不过是批了几个字,也许只不过说了一句话,
有人就得意地、神秘地辗转传说了。在那时候,谁能知道
一句半句“顾问”的说话,可是了不起的、真正值得夸耀
的财富。没有一点关系,能知道吗?康生说了某人是“坏
人”,传述了康生这句话的,就自然成为与“坏人”不同
的“好人”,这也是明明白白的。
从这时开始,一直到宣布依“法”全部没收,很有一
些人表现了非凡的“革命热情”。不过就在当时我也多少
看透了这些“英雄”的心。他们肚皮里盘算的和嘴里叫喊
的,看得出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这正是那个时候流行的风
气。从康生那一伙开始,到大小“众路英雄”,他们的终
极理想或有大小高下的不同,但在思想方法、具体手段上
则并无多少质的差异。仔细想来,他们接受的也不过是几
千年世代相传的过去了的“英雄”们的衣钵。几乎同样或
相类的事迹,就大量地记在例如《资治通鉴》这样的书里
。也许当代的“英雄”们并不人人读过《通鉴》,但竞全
部无师自通地熟练掌握了那一整套法门。这才真是一种严
酷的现实。想改变这种现实是要花很大的力气的,绝不是
“没收”或“销毁”这种手段所能奏效。在这本小书里有
时就说的是这样的意思。
我是主张不可忘记过去的。不论这过去的是几千百年
或几天。不然就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吃大苦头。
时时记住过去就会使人悲观失望、意志消沉么?我看
也不一定。我相信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没有一天不在前进
,虽然对进步速度的判断是有争议的。有时我向嫌进展小
、慢的心急朋友建议,不妨取一张去年今日的日报,拿来
和当天的报纸相比,看那重大新闻、批评或表扬的事物…
…很容易看出今昔之异。是不是真的有了进步,也是易于
判断的。当然,对前进步子的大小、迟速,免不了还会有
不同意见。但进步总是不能否认。这里用的其实还是回顾
过去的方法。
譬如过去我们只能称之为“那个理论权威”“那个顾
问”的康生,今天说起来就不必转弯抹角了。这就是一个
很大的进步。在这本书里也还留下了一些这类的“谜语”
,我也不一一加以改正,因为这反映的也正是一种历史现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身上泯灭了记者和学者的界限,他那一枝笔
,出入于报人之文与学人之文,出入于现实和历史,
出入于散文和杂文。
——邵燕祥《黄裳的“散文王国”》
文笔词锋薄海知,淘书机智更冠时。澹生复壁能
逃劫,旧燕归来付一痴。
——周退密、宋路霞《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
精彩页
书的故事
从小就喜欢书,也从很小起就开始买书,对于书的兴趣多少年来一直不曾衰退过。可是六年前的一天,身边的书突然一下子失了踪,终于弄到荡然无存的地步了。当时的心情今天回想起来也是很有趣的。好像一个极大极沉重的包袱,突然从身上卸了下来。空虚是感到有些空虚的,不过像从前某藏书家卖掉宋版书后那种有如李后主“挥泪对宫娥”似的感情倒也并未发生过。我想,自己远远不及古人的淳朴,那自然不必说;就连自己是否真的喜欢书,似乎也大可怀疑了。
最近,这些失了踪的书开始一本本又陆续回到我的手中,同时还发给我一本厚厚的材料,是当年抄去的书的部分草目,要我写出几份清单来,然后才能一本本地找出、发还。这可是个艰巨的任务,面对厚厚一本残乱、错讹的草目,灯下独坐,慢慢翻阅,真是感慨万千。每一本书的名目,都会引起我一些回忆,述说一个故事。它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经历了怎样的周折才到了我的手中。自己曾经从中得到过怎样的知识,据以写过什么文字,获得过怎样的悦乐……这样的故事,如果一一回忆、写下,那将是另外一本厚厚的有趣的书。当然,有趣也只是我自己觉得有趣,在旁人看来到底怎样,那可一点都没有把握。
如果说多年来从买书中间曾经有过一些经验的话,自然也可以这么说。这种经验是否对今天的读者还有什么用处,倒是值得考虑的。如果只是搬出一些掌故、趣闻,虽然也多少会有些资料价值,但到底过于无聊了。今天书店里已经很难看到线装书,如果按照这些经验企图加以实践,那也不免是笑话。因此,我不打算写什么《书林清话》之类的东西。此外,我开始买书时,本来是以搜求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学书为目标的,不过后来不知怎样一来,兴趣转向线装旧书方面去了。旧有的一些新文学书的“善本”也陆续送给了与我有同好的朋友。因此这里所谈的大抵以买线装书的经验为主。
说起经验,其实也是平凡无奇的,甚至有些可笑……也说不定。我首先想说的第一条经验是,如果希望买到好书,在过去,只有肯出善价才是惟一的办法,其他种种门径,说来说去都是无效的。
如果说这也算是经验,在有的朋友看来,是不免过于可笑而且沾染了浓重的铜臭气味了。这样的话,就连过去以附庸风雅为要旨的达官大贾也不肯说出来的。然而它却是实在的,没有法子想。
我过去曾经一直不肯相信这一条,而且事实上也无法照办,因为我毕竟不是达官大贾。我倒是一直跑小铺、逛冷摊,总希望能有好运气,会遇见什么宝贝。不过实践的结果是,巡阅书摊二十年,好像只买到过一册较中意的书。那是王国维的诗集《壬癸集》,薄薄一本,开本却很大,用的是日本皮纸。这是王国维住在日本时用古江州木活字所印。书中有墨笔小楷校字,是王观堂的亲笔。估计这书是他送给况蕙风的。因为卷中有蕙风的儿子又韩的印记。不知怎样流落在地摊上了。除了这本书以外,好像就不曾从摊上买到另外什么好书过。
事实上所有比较好的书,毫无例外,都只能从书店里得来。有一次我在一家书店里看到一部张宗子(岱)的手稿《史阙》以及康熙原刻的《西湖梦寻》,不禁为之激动了。书店主人告诉我这些书是从浙东山中收来的,是张氏家传之物。说得也真历历如绘。没有办法,只好预支稿费。多方设法,终于买到手中。等我捧着书又路过书店前街的书摊时,才知道这些书原来就睡在这里的地上。是被书店发现了买去的。什么浙东山中云云原来不过是书店老板创作的美丽的故事。
这件事给我颇深的印象与教育,从此逛地摊时就再也没有了过去的那种好兴致。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4: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