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二适评传(天地谁为写狂狷)/金陵四家文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廷华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高二适评传》全书三十二万字,通过对高二适一生行迹之叙写,发撷其在二十世纪的社会环境中,通过艰难曲折的文化探寻,最终积深厚学养与独立思考之融合精神,以传承中国文化传统为职志,在诗歌、学术与书法诸方面均取得承前启后的巨大成就,成为一代文化楷模。全书在作者对有关人士的直接采访及充分引用已有资料基础上,深入具体评述了高二适的崎岖人生道路及有代表性的诗歌、学术、书法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之扬弃与浩劫,及传主力挽狂澜之历史作用为主线,比较其与同时代一些著名文化人物之异同,阐发传主之独特文化个性及长远文化影响。当前书法界、学术界在高二适生平研究中缺少系统、宏观全面的梳理,此次高二适评传研究是对高二适先生成长环境、求学经历、师承关系、交游关系、社会背景、书学思想、诗书研读脉络等诸多方面作了大量详实的补充和历史本来面貌的还原。为读者提供了宏观、客观、全面认识高二适先生为人、为学的基础蓝本,向众人展现高二适作为学者、诗人、书法家的丰富经历。
作者简介
李廷华,已出版主要著作《在澹定中寻觅——钱钟书学术的人间晤对》《翰墨心情》《中国书法的人文处境》《中国书法家全集——王羲之、王献之》《中国书法家全集——黄道周》《中国书法家全集——倪元璐》《中国名画家全集——赵孟頫》《草之韵——马世晓传论》《王子云评传》《广艺舟双楫辨析》。
目录
尹树人序
胡抗美序
第一章 明世本吾志排卑奚足较
而立之前(1903—1933)
一、小甸址与溱潼
二、中学未毕业,即执教鞭
三、文心沾溉
四、《甲寅》杂志的特色及吸引力
五、最初投稿,服膺孤桐
六、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
七、短暂的政治活动参与
八、正风学院与北平研究院
第二章 心源如火野将烧囊底无书智莫探
最初的文化交游(1934—1936)
一、陈树人、韩紫石、戈公振
二、柳诒徵、陈中凡、胡小石
三、章士钊性情文章对高二适的影响
第三章 是处高亭可招屈几人张楚复亡秦
川渝岁月(1937—1945)
一、仓皇西迁往重庆
二、在宜昌与陈中凡同游
三、寄柳诒徵长诗述西行情状
四、重庆诗坛与《近诗疗疾》
五、在重庆与章士钊诗交
六、对重庆诗坛之讽喻
七、与赵熙的交往与龃龉
八、沦陷敌后的家乡亲人
九、家庭教师生活
十、民国元老多诗俦
十一、重庆的自然状态及社会政治状态
十二、朝阳学院教授
十三、管理中山图书馆
十四、在重庆书坛崭露头角
十五、王用宾诗词中的高二适
十六、林庚白的最后纪念
第四章 大江浪拔声声远长铗歌成步步归
金陵无梦(1946—1949)
一、复员东归
二、紫金山登高赋诗
三、相忘尔汝周弃子
四、于右任、卢冀野
五、诗坛已无王用宾
六、成惕轩、许君武
七、曾克岢、潘伯鹰
八、高二适诗词中的婉约成分
九、“和平使者”章士钊
十、当年“剑客”高一涵
十一、情辞款款汤鹤逸
十二、自幸未登钩党传
第五章 从来词赋手不尽傍篱花
新时代(1950—1953)
一、“华东交专”波谲云诡
二、哀挽李宣龚
三、卢冀野:才士之凋
四、题记《声调谱》
五、未能重写的《中国水利史》
第六章 草隶及今成莫逆掣波还待作深探
对书法史的深入探寻(1954—1959)
一、半百之年岂投闲
二、为探寻草书源流精研《急就章》
三、著述之前的充分准备及昂扬心绪
四、对前贤纠谬亦同情,为学问入题先自白
五、关于《章草考》及《章草书歌诀》一段公案
六、考证辨析之具体案例
七、《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广泛运用碑帖经典对高二适书学的意义
第七章 诗堪作圣终投笔酒不能狂始换貂
家困国难两相煎(1959—1962)
一、困难时期的诗人们
二、到北京求援章士钊
三、得入江苏省文史馆
第八章 论学何须夸后死窥天容易识玄机
寂寞中的文化坚守(1963—1964)
一、《批校(刘禹锡集)》
二、《柳文指要》收录的高二适文章
三、章士钊与高二适的文章切磋
四、《(绝交帖)题记》中的学术信息
第九章 初喻扬雄能作赋旋闻伏胜想传经
兰亭论辨(1965)
一、郭沫若文章的发表
二、高二适的驳议
三、“兰亭论辨”的台上台下
四、高二适“再驳议”受阻
五、“文革”爆发,“论辨”中止
第十章 多生文字足盘旋谁谓骅骝老不前
“兰亭论辨”中诸多学者之表现(1965—1966)
一、启功
二、徐森玉
三、宗白华
四、商承祚
五、沈尹默、黄君实、徐复观
第十一章 北固兰陵谁旅伴台城空井只残留
动乱年月(1966—1971)
一、为史可法执言
二、冯若飞告密
三、两度被抄家
第十二章 极目寒芜岁屡更撑肠诗卷气难平
“文革”后期的纷纭时世(1971—1973)
一、郭沫若、章士钊新著出版
二、郭沫若再度发难与《坎曼尔诗笺》的荒诞
三、“再驳议”
四、章士钊逝世及其他
第十三章 老迂不作医国计寒谷空留吹黍方
在困顿中进取与反思的晚年(1973—1977)
一、余年想望田园乐——亲情、友情、人情
二、谁更百年争不死一致卞孝萱手札中的性情学问
三、岁岁长得门庭满一为传续中华文化而交往青年朋友
四、多君铁石明吾志——印章、毛笔与翰墨生涯
五、英华郁郁感淋漓——因谭家明忆及姚楚英
六、天翻地覆几人知——与陶白诗交中的“文革”批判
七、诗带中兴求友篇——和林散之相濡以沫
八、相怜至竟能相忆——高二适与苏渊雷
九、又剔炉灰陈苦句——“文革”乱象中不辍翰墨
十、秋来愁绪仗谁开——晚年与诸多书画家的交谊
十一、此诗此字有谁知——狂放、幽默与谦抑
十二、莫怪遗编委荆棘——对著作出版之希冀与失望
第十四章 前贤摘句知谁健并世高文让老成
高二适的诗文取法与诗作价值
一、再过卅年仍未尽——《杜诗镜铨》批注
二、我怀壁立千山里——评点陈后山
三、不解壮士忧尔汝——评点孟郊、元遗山及其他
四、此为法家侮圣言一批阅《韩非子集注》
五、处谈讲疏有求由——讲疏《柳河东集》
六、高二适诗作再发现
第十五章 当年仕隐都无就迩日风雷可任通
高二适的书法旨趣及独特造诣
一、对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的尊崇体认
二、对李世民父子书法之推戴
三、对杨凝式书法激赏深研
四、对怀素的异议与汲纳
五、在全面研寻中优入圣域
六、高二适书法的成
序言
浩然凛然之气 正大刚直之心——《直运评传》序
◎尹树人
廷华与高二适先生算得上有缘。20世纪90年代,廷华
在《中国书法》杂志兼职,专程从北京来宁,拜谒了高老
的故居,走访了高老的弟子和后人,回去以后写就一篇好
文章,发表在《随笔》杂志1997年第2期上,题目叫做《永
远的高二适》。文章写得好,先被《书法报》转载,以后
,互联网上也有很多转载,但不知怎地,有个较旱将廷华
此文转载的网站把作者错记为“冯其庸”,以致后来南京
和泰州两处高二适纪念馆都沿袭此误,在他们编发的刊物
和文集中转载此文时,都将作者写成了冯老。直到2015年5
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适吾所适一高二适遗墨展”,有
关书刊纷纷发文祝贺与介绍,《中国文化报》又一次刊发
了《永远的高二适》一文以作纪念,作者仍然是“冯其庸
”。其实冯老也是高老的粉丝,早在20世纪70年代,冯老
就托友人向高老求过墨宝,冯老还将其中一件捐赠给了泰
州高二适纪念馆。冯老也曾写过不止一篇纪念高老的文章
。发现这个署名错误后,冯老特别跟《中国文化报》与中
国美术馆进行了说明。去年,中国美术馆出版《高二适研
究文集》时,特意选了冯老一篇文章与署名更正后的《永
远的高二适》同列其中,既正了廷华的文名,也为一段有
趣的误会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更具有意义的是,此文集的
书名即为《永远的高二适》。冯老已于今年年初仙逝,廷
华与冯老这场署名的误会,源于文化而了于文化,倒也不
失为一段可留书史的佳话。
20年前,廷华为高老写了一篇好文章,如今,他又写
下一部大著作——《高二适评传》。
廷华前年访问台湾,恰遇二适先生的弟子庄希祖,廷
华以其大作《马世晓传论》相赠。希祖阅后郑重建议廷华
:何不写一部高二适评传?廷华欣然同意。其实,延华20
年前造访南京时,曾经与希祖在酷暑中把酒论书,当时就
有意为高老作传。20年过去,初心未改,与高老的缘分就
此再续。廷华此后多次重访南京、泰州等地,搜寻资料、
挖掘素材,胸有成竹之后即闭门却扫,不与外事,终于完
成了这部洋洋洒洒40余万字的大作。在评传的结尾,廷华
写道:“永远的高二适,其意在此。”可见,廷华在评传
中贯穿的中心思想和20年前的文章一样,仍然是“高二适
的精神永存”。我的一位老友对高老颇有研究,他看了评
传草稿后,立即给从未谋面的廷华写信,托我转送。他在
信中写道:“颇知给高老作评传之难,然拜读大作略略过
半,即忍不住致电树人,礼赞再三。因为资料翔实,剖析
精当,大可认定血肉丰满、风骨傲岸的高老形象必将完成
,读者于高老之学术、之诗歌、之书法当洞见幽微矣。”
我以为,这位老友的见解很有代表性,高老的众多粉丝,
定会从廷华的这部力作中,了解到高老书法与学术、人生
融汇养成的浑然,体会到高老一生特立独行,无愧于我、
无愧于世的浩然,也能感受到高二适精神世界的强烈震撼
。廷华之撰,是在高二适先生逝世40年后完成的,这些年
来,高二适研究已经成为书法学术热点,如何在自己的著
作中有新意独擅贡献读者,廷华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高二适先生的书法及其学术的意义详加论述,对先生
诗歌创作的独特价值深入辨析。《新定(急就章)及考证》
是高老留给中国书坛的重要著作,廷华对高老此书中的重
要论点分列20多个小专题一一论述,很容易使读者望而生
畏的专业话题成为可知可解的趣味话语。高老批阅《杜诗
镜铨》和《后山诗》等前贤典籍的诸多墨迹,尚未发表,
廷华通过近千幅照片逐件把摩,又分门别类,形成论述脉
络,对尚未得到开发的高老诗学幽微多有发撷。对于《高
二适批校(刘禹锡集)》,廷华也在论例中指出了此书的独
特之处。高老的学术与书法是融汇无间的,在对刘禹锡的
研究中,高老也发挥过对中国书法的知见,这些细节,都
成为《评传》中阐发的内容。这些,正是廷华对高老学术
用功之收获。
曾有人问我,二适先生可有家训留给后人?我答日:
具体指明是家训的,没见过;但自撰自书,挂在房中,自
勉勉人的倒有——高老1974年秋曾自撰楹联一副,大字书
就,悬于书房之内,联语:“读书多节概;养气在吟哦。
”这副楹联,大抵可视为“家训”吧。高老曾说:“一日
无书则不能生。”所谓“读书”“吟哦”,是文化的根本
,但高老所强调的,是要通过读书增长志节气概,培养胸
中正气;“养气”,即孟子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而
“浩然之气”在文天祥的《正气歌》中是如此描述的:“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
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所谓“浩然之气”就是正大刚
直之气也。高老崎岖坎坷也豪迈辉煌的一生,是由无数事
实细节构成的。廷华在《评传》中探索幽微,描述了高老
为人为文的坦荡之气、超迈之格及醇厚之情。高老与章士
钊先生的交谊,为人熟知,而其与柳诒徵、韩国钧等文化
耆宿的交往,则可见出早年高二适的诗文气象;与许君武
、汤鹤逸、周弃子这些似乎已经被人遗忘的文化人的往还
,可以见出那个年代的文人群像。而通过王用宾诗词中对
高二适的描述,则可见高二适在重庆时期于诗词书法之造
诣影响已然迥出群俦。在晚年的寂寞困顿中,高老则以传
续中华优秀文化为职志,培育青年。高老的耿介性情为人
熟知,其实他又有十分细致温存的一面。这些,在廷华笔
下均得到了生动记叙。《评传》之思想文化价值,还在高
二适先生与现代诸多学者文人的比较分析中,揭示了中国
文化传统遭遇的颠覆扬弃及复苏传续的复杂过程,从而评
价了高二适先生“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中国书法流脉不
陆沉”的历史功绩。在《评传》开笔之初,廷华曾经对我
们说:“我希望把《高二适评传》写成一部既有学术性和
思想性,又有可读性的著作。”应该说,经过沉潜努力,
他实现了这个目标。
高二适先生是学者、是诗人、是书法家,更是一个生
活在20世纪中国的真实生动的人。《高二适评传》就是在
对高二适先生行迹、心迹、事迹的钩稽阐发中,令人信服
地评介了他的独擅之功,也正是在自然而然的叙写中,深
入分析与热烈赞颂了作为中国文化优秀传承人物的高二适
先生胸中的浩然凛然之气、正大刚直之心。
好一个浩然凛然之气,好一个正大刚直之心!行文至
此,忍不住赘上一句并就教于廷华:永远的高二适,其意
在此乎?
尹树人
草于2017年11月24日
导语
高二适先生(1903-1977),江苏东台人(今属泰州姜堰),是我省二十世纪重要的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博精国学,晓畅周易,诗文、学术与书法独步文坛。二适先生为世人熟知的亦让其名声大噪的当属1965年7月与郭沫若展开关于王羲之《兰亭序》真伪问题研究的“兰亭论辩”。这场论辩声震士林,参与学者众多,并获得毛泽东、章士钊支持,前后影响持续三十余年。
高二适先生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书法、诗歌、文字学领域。他一生优游于传统国学,于古典诗文的研究与创作尤注心力。其诗高古沉雄,留存有诗五百余首,尤得力于江西诗派,从留存大量的文稿、信札可窥见其诗文造诣之深。其所著《新定急就章及考证》是当代研究草书文字流变颇具学术价值的参考书。他的书法创作以章草为体势,变古出新,自成一体,既有高古的品格,又有现代气息,尽显跌宕奔腾的气势和力度,创建出草书艺术的新高峰。
本书是至今为止高二适研究中内容包罗最全面,注重思想性、学术性的力作。
后记
写作《高二适评传》的念头,早在20多年前即萌发。
1995年至1997年间,我在刘正成先生任主编的《中国书法
》杂志为外聘记者,当时最着意之事是采访研寻“学者书
法”。1996年盛夏,有机会到南京采访,我即将寻觅有关
高二适资料作为主要目标。在南京期间,因好友周祥林的
关系,得尚年轻的军旅书家管峻帮忙,借住在中山陵下的
武警连队宿舍,免除住宿费用。又从青年书家钱新手中借
得一辆自行车,在10多天时间里,我就骑着这辆自行车往
返于中山陵与南京城之间,拜访了高二适先生的女儿可可
大姐和其夫婿尹树人兄。又经过他们介绍,采访了高二适
先生的学生庄希祖、桑作楷、张尔宾、徐纯原、陆如山,
得到关于高二适先生生平的许多真实回忆。当时中山陵一
带正在修公路,到处是大土堆,有次我晚间从城内返回迷
路,夜暗无灯,看不清路面,只好扛起自行车在土堆间攀
涉。回忆之间,慨叹自己当时的体力和劲头好强健,能够
为心甘情愿的事情流淌汗水,真是幸福。那时期,优秀传
统文化在遭遇扫庭犁穴之后的反思中逐渐得到重新认识,
而高二适先生在20世纪书法家中,正是一位对传统文化饱
含深情、倾注心力,也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精神内涵者。
对高二适的研寻,恰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话语融合,而
书法学术的拓展,也正面临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阈和趣味汲
引。在南京的采访结束后,我本想一鼓作气完成传记,但
诸多条件尚欠缺。比如,希望得到更多的高二适先生的诗
作,这需要有先生的作品集,而当时《高二适诗存》还未
出版,尹树人兄还在通过查找民国时期报纸,一首一首抄
存先生作品;“兰亭论辨”的诸多细节尚难厘清,先生在
其中的具体环境、心境难得其详。我只能将当时写出之《
永远的高二适》及《天地谁为写狂狷》两篇文章在刊物上
先发表。
时间一晃而去近20年,2014年初冬,我在台北参加“
两岸草书论坛”,恰值庄希祖兄亦从南京莅会,希祖兄知
道我这些年写作出版了《王子云评传》和《马世晓传论》
,云我:“你应该写高二适的传呀!”我不免惭愧,最先
准备撰写的,却未能实现。如今,有关高二适的资料不断
问世,出版条件也好于往昔,但我已过花甲之年,每接触
一次较大篇幅的写作,均有临深履薄之惧。我当时说:若
写高二适评传,最少得要30万字。我在设想此书的大概规
模,也在衡量自己的精力体力。
台北分手后,希祖兄很快给我寄来了江苏凤凰美术出
版社新出的《高二适手札·典藏版》煌煌两巨册。我很快
通读一遍,真若大快朵颐。当年最想知道高二适在“兰亭
论辨”中的思绪脉络及环境氛围,此《典藏》中所收手札
,正见细微;高二适平生交游意态,亦多有记载。不久后
,又得到可可大姐寄来的《高二适诗存》,这也正是我多
年期望拜读的。《诗存》不仅使高二适先生交游履迹更为
清晰,而且使我对先生诗作的精湛深邃更为钦佩。多年来
,我对陈寅恪、钱钟书、聂绀弩、沈祖芬等人的旧体诗作
均有研读,高二适先生之吟咏,比较诸家,非但毫无逊色
,而且,由于对杜甫、陈师道的终生寝馈,由于先生性情
的独特,高诗浑茫超拔中幽邃孤峭的个人风格自成别调。
尤其是在“文革”漫长10年中,诸多诗人衰残物故或识机
缄口,真实表现此段世相人情的作品实难寻觅,而高诗则
多有抒发。比较之间,可以见出先生几十年一贯的心绪人
格。他的诗,用典浑然自如,意象上穷下极,胸罗万卷若
随手拈来,全无锢蔽枵蔓之状,在平凡生活的细节状摹中
表现了时代真相与诗人真情,这在20世纪诗坛的意义是非
凡的。得此二轶,我觉写作《高二适评传》的资料条件基
本具备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准备,我决心投入写作。我与刘
林在2016年与2017年间先后三次同往南京,与可可大姐、
树人兄、希祖兄等见面,搜辑、鉴定、核对有关材料及细
节;又前往高二适先生的故乡姜堰小甸址与溱潼,寻觅先
生履迹,体味苏中水乡风味。南京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
两任领导李永胜先生、陈平先生,对采访、写作、出版全
过程给予了有力帮助及细致安排。姜堰高二适纪念馆郁胜
天馆长将馆藏高二适存书逐页助我拍照,江苏省文史馆负
责人丁骏先生帮助获得了有价值的新材料。可可大姐与公
子尹航在诸事忙碌中将家中藏书大量拍照,寄来之照片几
达千幅,使我得到大量未经发表的高二适先生的读书批注
,这是《高二适评传》得以较深入研寻先生文化心理的宝
贵秘籍。整理这些读书批注,也是我写作此《评传》的前
期准备工作重点。在数达千幅照片中,先将高二适先生之
批注选择抄录,分门别类以为归纳,再作出叙述评论。高
二适先生在半个多世纪的读书治学中,大量心得意见散落
在书页中,不仅为其学术心理发展之记录,亦为其各个时
期书法之自然表现。如果说,多年以来,“书法热”每热
衷“展览效应”“视觉刺激”,而对书家自然写作中的心
迹留痕未多珍惜;那么,在对传统文化包括书法文化的不
断深入研寻中,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书法若无文化内涵,
则其意义必然局囿,而书法的艺
书评(媒体评论)
高老崎岖坎坷也豪迈辉煌的一生,是由无数事实
细节构成的。廷华在书中探索幽微,描述了高老为人
为文的坦荡之气、超迈之格及醇厚之情……《高二适
评传》之思想文化价值,还在高二适先生与现代诸多
学者文人的比较分析中,揭示了中国文化传统遭遇的
颠覆扬弃及复苏传续的复杂过程,从而评价了高二适
先生“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中国书法流脉不陆沉”
的历史功绩。
——尹树人
高二适有着坚定的文化信念,由青年以至于晚年
,始终将诗书这样的“无用之学”视为立身之本。…
…诗书一体实是中国书法的宝贵传统,正是有诗人和
学者情怀的自然流注,书法才有了那种有别于其他艺
术形式的文化品格。“如果再思考一番半个多世纪以
来中国文人的精神缺失究竟在何处”,高二适的表现
弥足珍贵,是“秉绪千载的真儒精神”。
——胡抗美
精彩页
第一章 日月世本吾志 排卑要是较而立之前(1903—1933)
一、小甸址与溱潼
“东台高二适”的名声,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政府陪都重庆文人圈中就已叫响。东台,是江苏中部一座小城,历史上与扬州、泰州渊源最近,也曾经划给苏北的盐城地区管辖,如今则是直属于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高二适的故乡小甸址村,在区’域调整中划归泰州市姜堰区。高二适是永远的高二适,“东台高二适”,则已经是历史(图1)。
泰州与扬州均为苏中名城,而泰州又曾经归属扬州,故高二适青少年时期,东台、泰州、扬州,都是他的乡邦之地。他自己关于家乡故地的记述不多,倒是在其手批的《元遗山诗注》中留下了些痕迹。他在明代文人储璀为《元遗山诗注》所作序言上批道:“泰州城有储解元巷坊,即璀也。瓘有《柴墟集》,余家有藏本。”(图2)从此条批语可见,高二适成长的少年时期,家中有相当数量的藏书,除却一般耕读人家普遍具有的“三百千”、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外,乡贤著作亦有收藏,这就超出一般乡里耕读人家存书的最低范围了。《柴墟集》中有《自柴墟归海陵》一首:“北望江乡水国中,帆悬十里满湖风。白萍无数依红蓼,惟有逍遥一钓翁。”储瓘曾经在东台溱潼镇的寿圣寺读书,此寿圣寺又曾为一代词家蒋春霖(鹿潭)幽居之所。蒋有《满庭芳》词,前序云:“秋水时至,海陵诸村落辄成湖荡,小舟来去,竟日在芦花中。余居此既久,亦忘沉寂。乡人偶至,话及兵革,咏‘我亦有家归未得’之句,不觉怅然。”词云:“黄叶人家,芦花天气,到门秋水成湖。携尊船过,帆小入菰蒲。野桥外,寒雀惊呼。还惆怅,霜前瘦影,人似柳萧疏。 愁余,空白把,乡心寄雁,泛宅依凫。任相逢一笑,不是吾庐。漫托渔波万顷,便秋风,难问尊鲈。空江上,沉沉戍笛,落日大旗孤。”蒋鹿潭为江苏江阴人,长期随父亲宦游南北,晚年居家溱潼,已把他乡作故乡。其词作细腻沉潜,客中心事,飘萧情怀,伴随苏中水泽乡里的明丽色泽,如在目前。以后高二适成为溱潼女婿,与这些前辈文人发生了更加贴切的精神联系。溱潼镇现有高二适纪念馆,一座二层小楼,据说曾为高二适岳父之家,实际是按照当地中等人家居住条件,为近年旅游所需而在景区内重为布置。高二适结婚后回溱潼几次,小楼吟读,访贤问古,溱潼在他诗作中亦屡见吟纪。溱潼旧为附近方圆百里物资集散地,米粮、丝绸、盐卤等土特产商行遍布街衢。现则为旅游热点,镇外水泽萦绕,四时风物,皆为诗画之本。高二适故里的小甸址,较溱潼略逊,村庄亦环水,如今即使水面渐近干涸、木船已然废弃,但依然可以与储瓘之诗、鹿潭之词联想,隐约得见当年农耕时代水乡风物。最使人难忘处,是村庄两头临水的石桥牌楼上,张挂着同样内容的横幅:“高二适故里欢迎您!”而离开小甸址村数百米处的兴泰镇政府门前广场,则矗立着一座高二适半身塑像,是高老侄孙吴为山先生所塑。在百里开外的姜堰,设于市区公园内的高二适纪念馆,则有一尊全身塑像,也是吴为山所塑。不论东台、姜堰,均是古今名人辈出之地,高二适受到如此敬重的纪念,内涵丰富。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推崇发扬,应为主要原因。
高二适的父亲高仕坡,本为清末秀才,因崇拜苏东坡,自名“也东”。他曾在南京的两江师范学堂读书,此校为李瑞清长期执教之地,历史悠久,育人无数,以后与高二适有文字交往的柳诒徵、胡小石、陈中凡均出于此校。高也东虽有此求学经历,却返乡成为塾师,后又创办家乡之立达国民小学。此校经过许多迁徙变化,现为兴泰镇小学,教学大楼的墙上喷涂着巨幅标语:“永远的高二适。”高也东五子:锡璋、锡璜、锡瑜、锡珷(早天)、锡珩。东台人习惯呼人排行,至今溱潼街头店铺,以老板排行为名者不鲜。高二适长大后以二适自名,亦续父风。唐代诗人高适,在高氏族中应为文人光耀,李白、杜甫诗尝称其排行为“高三十五”。高二适诗文谓之“吾祖”。以后高二适以“舒凫”之谓,亦即自由无所拘牵之谓,“适吾所适”,真二适也。他还曾有痦庵、麻铁道人等自谓,均不如二适其来有自、用为久长。高家四兄弟,除大哥锡璋一生未离开家乡,纯以田亩为生,三弟锡瑜、五弟锡珩,也曾为教师。高二适开蒙之后,便在父亲指导下阅读家藏典籍,王士祯所编之《古诗源》为其最初读物。以后多年,他在南京教谕一些以书画艺术为目标的青年,要求他们必读之书,也有《古诗源》。他的书法启蒙也受到时代影响,在父亲督导下临摹碑帖,家中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颜真卿等唐代书法大家的墨宝拓本,也有隋碑经典《龙藏寺》。这使得高二适的书法学习道路一开始即蕴含着近代以来书法发展的内在理路。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9: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