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乱”,是魏晋南北朝最鲜明的时代特色。 作为一本普及性读物,作者尊重史实,运用“历史心理学”的叙事方法,分12个专题对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进行阐述,具体包含东晋门阀政治、汉化及少数民族真改革、“侯景之乱”、佛教、经济差异、淝水之战、“八王之乱”等。 作者不仅对学术界已有的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介绍,还进行了补充。对认为讲得不到位的地方或不妥当的内容,也发表了一些个人的意见,或提出质疑。 比如,作者认为“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应该是赵王司马伦,而不应该由贾后来承担罪责。 比如,对于“清谈误国”,作者认为笼统地说是将“清谈”一棍子打死的,既不准确,也不公正。“清谈误国”从根本来讲,是因为统治阶级的用人失误,不应该将国家政权交给以清谈来逃避社会责任的人去掌管。 作者简介 李文才(1969- ),男,江苏东海人,历史学博士,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8—1998年,先后就读于扬州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于1998年7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3年晋升教授。 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历史文献学领域的学术研究,近年亦曾涉猎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探索。 先后在《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文史》《汉学研究》《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出版专著、文集7部。 曾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目录 第一讲 乱世流离——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色 一、纷繁的历史头绪 二、诡异杂乱的史料记录 三、汹涌的移民浪潮 四、血腥多变的政局 第二讲 八王之乱——西晋短命而亡原因的分析 一、“八王之乱”与皇后贾南风 二、宗王出镇与“八王之乱” 三、“八王之乱”的后果 第三讲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构造 一、东晋门阀政治的建立 二、南朝的门阀制度 三、北朝的门阀制度 第四讲 清谈与名士——魏晋南北朝士人的精神世界 一、何谓“清谈” 二、如何清谈 三、名士与清谈 四、清谈误国 第五讲 淝水之战——兼论南北战争与南北政治形势 一、淝水之战前的南方形势 二、淝水之战前的北方形势 三、淝水之战 四、淝水之战的性质、影响诸问题 第六讲 文明的诱惑——十六国北朝前期的汉化历程 一、胡族的汉化 二、胡汉分治 三、拓跋鲜卑的早期汉化 四、崔浩事件——北魏太武帝时期的汉化与反汉化 第七讲 走向文明——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一、冯太后与献文帝的权力争夺 二、冯太后改革 三、孝文帝迁都洛阳 四、全面汉化 五、汉化过程中的阻力及评价 第八讲 “六镇之乱”“河阴之变”与胡化逆流——尔朱氏集团兴衰的政治与文化考察 一、从平城时代到洛阳时代的尔朱氏 二、尔朱氏之兴起 三、尔朱氏集团衰败原因考 四、尔朱氏兴衰的政治与文化意义 第九讲 血染的皇冠——南朝“荒主”与宫廷政变 一、刘宋“荒主”何其多 二、齐、陈“荒主”何其冤 三、赵翼论点何其偏 第十讲 梁武帝政治与“侯景之乱”——兼论“侯景之乱”对南北政局的影响 一、梁武帝其人其政 二、侯景之乱 三、“侯景之乱”与南北政局 第十一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社会 一、佛教与东晋南朝的政治 二、佛教与十六国北朝政治 三、南北朝的反佛 第十二讲 南北朝的差异 一、南北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 二、南北门阀士族的差异 三、南北兵制的差异 四、南北学风的差异 内容概要 后记
序言 拙撰《两晋南北朝十二讲》初版于2009年,迄今已近 十年,如今博瑞森图书决定将其再版,并希望笔者写一篇 序言,置诸书前。说句实在话,这本小册子能够再版,为 笔者始料所未及,些微诧异之余,我也感到确实有些话要 讲,权充再版序言吧。 《两晋南北朝十二讲》初版缘起,始于2006年,依稀 记得是业师黎虎先生所赐机会。当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策划出版“中国历史大讲堂”系列丛书,鉴于黎先生在这 个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他们恳请先生担当魏晋南北朝这 一时段的撰写任务。然而,其时黎先生的学术研究任务十 分繁重,不仅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正在进行之 中,而且同时又展开对长沙走马楼吴简及其相关问题的研 究,根本无暇分身。辱承先生垂询,问我是否愿意接受这 个写作任务。 实事求是地讲,当时我是有些犹豫的,因为担心自己 功力不及,写不出一本令读者满意的书来。不过,先生对 我倒是挺有信心,倾向于我能够领受此任,因此给予了我 热情的鼓励。对于先生的良苦用心,我很快就领悟过来, 先生大概是希望我以此为契机,对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脉络 进行一番系统梳理。于是,在稍作思考之后,我回复先生 ,表示愿意承担此事。 根据书的性质和所要面对的读者群,图书首先就是要 求语言通俗晓畅,可读性较强,不仅要让稍具历史常识的 人读得懂,而且要让他们喜欢读。同时,这又是严肃的历 史读物,绝对不能戏说历史、误导读者,必须向每一位读 者传达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对于出版社所提出的这些要求 ,我认为都是十分合理的、确当的,因为我们的社会的确 需要很多可读性好的、高质量的普及性历史读物。我这样 说,并非应景的违心之谈,而是来自于感同身受的真实体 会。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所读 过的一套历史读物,内容是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山 东省的一家出版社所出版,具体已经记不清楚了)。老实 说,我后来对古代文史特别感兴趣,对历史事件或人物活 动比较敏感,与小学期间的这段经历应当有些关系的。还 记得当时我读过之后,总是要给身边的小朋友讲述,而且 往往讲得活灵活现,小朋友们也特别喜欢听我讲这些历史 故事。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场景竟宛若目前。 再后来,就是上初中的时候,开始收听广播历史评书 ,如刘兰芳先生的《岳飞传》《杨家将》,单田芳先生的 《隋唐演义》《封神演义》,袁阔成先生的《三国演义》 ,都曾令我着迷,而且基本能够做到入耳不忘、出口成诵 。彼时收音机还属于高档家电,村里只有很少几台,大人 们忙于农田劳作,自然没有功夫在播放的时候听讲,便常 常只能由我再说给他们听。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我的三舅, 他也是一个评书迷,没事的时候经常让我给他说上一段, 而我也总是能够不负期望,将听过的故事绘声绘色地复述 出来。现在想来,我的一些历史常识,大概就是通过这些 普及读物和评书所获得的。不过,那个时候我完全不会想 到,若干年以后自己竟然走上了专业的历史研究之路。我 走上史学研究之路,与儿时的这段经历是不是有某些联系 ,我不敢断言,但我从小就对历史读物有一种特别的喜爱 和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某种特别的敏感,确非虚语。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历史的本质由人类 活动所构成。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又直接决定了历史内容的 丰富多彩,因此,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原 本应该有着十分生动有趣的一面。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专 业历史研究,却是曲高和寡,甚至显出一副冷漠高傲的面 孔,尤其是各级教科书,让孩子们早早就失去了对历史的 喜爱和学习的兴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也表明我们 的历史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此外,绝大多数专业的史学研究者,对于普及性的历 史读物长期心存偏见,不愿意在普及大众历史常识方面投 入精力。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比较复杂,历史教育 、历史研究的导向性则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以笔者来说 ,尽管我对历史普及读物一直心存喜爱之情,但由于专业 或职业的缘故,却一直没有在这方面投入多少精力和时间 ,所撰写的都是专业性的学术论著,而且由于经年累月的 专业性写作,所以想要很快转换文风,改写通俗性、普及 性的历史读物,确实存在较大难度。 这种“难”,很大程度上就难在写作的心理方面。就 我已经发表的论著来看,以考证性的文字居多,尤重史料 的考辨与分析,基本上没有可读性。至今清晰地记得, 2007年签订出版合同以后,为了撰写这本《两晋南北朝十 二讲》,还特意网购了几本当时颇为流行的历史读物,希 望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不过,到我真正动笔的时候, 却发现所购的这些书籍根本不能给我提供有益的借鉴。不 知是否出于媚俗或哗众取宠的目的,它们多数对历史进行 了“戏说”或“歪解”。于是,我立即将这些流行读物弃 如敝屣,因为我的书架上向来不保留这类三观不正的“畅 销书”。经过反复思量,我感到还是必须从原典入手、从 经典入手,设计出能够体现魏晋南北朝历史特点和脉络的 十二个专题。 历史既然是由人类活动所构成,那么,对历史人物的 心理进行分析,理应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方法。然而,长 期以来中国历史学界不敢或不愿接受这个方法。可以说, 当时撰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对此是有所考虑的,那就是《 两晋南北朝十二讲》作为一种面向非专业人士的普及性读 物,对于史料考据的要求既然不是特别严苛,何不尝试着 运用一下“历史心理学”的叙事方法? 当然,对于“历史心理学”方法的运用,必须恰当把 握一个“度”的问题,不能对史料作过度解读,这就是所 谓过犹不及的道理。所以,在撰写的过程中,我一直提醒 自己,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绝对不能信马由缰,肆意妄 言。如今回过头来再看,我确信自己当年在《两晋南北朝 十二讲》的叙事中,对“历史心理学”方法运用限度的拿 捏,并无任何不妥之处,尽管在每一讲中都有对历史人物 心理活动的揣摩或分析,但平心而论,无论是对历史人物 心理活动的揣摩,还是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都通乎其 情、达乎其理,从不为了刻意追求所谓标新立异,更没有 用自己的想法去“意淫”古人,从而得出一些耸人听闻式 的“创新之见”。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两晋南北朝十二 讲》中对一些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所作的“历史心理学”方 面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 对于这本普及性读物所存在的不足,我同样有着清醒 的认识。首先,由于《两晋南北朝十二讲》并非自己研究 所得来的专题论文,因此,除第一讲以外,其他专题都以 很大篇幅,对学术界已有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述评或 介绍。之所以这样处理,一方面是考虑到,这些专题多为 人尽皆知的史实,如“八王之乱”、“门阀政治”、“淝 水之战”、“孝文帝汉化改革”、梁武帝与“侯景之乱” 等,大凡稍有历史常识,对它们都应该有所知闻。 另一方面,对于这些人所共知的史实或事件,前辈学 者或当代学人多有高水平的论述,往往代表了该专题研究 所能达到的学术高度。例如,“淝水之战”及其所反映出 来的南方北方的社会形势、南弱北强的社会格局、北方不 能过早统一全国的原因等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陈寅 恪先生讲演魏晋南北朝史的时候,就已经有精辟的阐释, 而且迄今仍属不刊之论(见万绳楠先生整理《陈寅恪魏晋 南北朝史讲演录》)。 再如,关于东晋门阀政治的问题,田余庆先生在《东 晋门阀政治》一书中的相关阐释和论点,也代表了这个问 题研究在目前所能达到的学术高度。因此,在讲述上述专 题的时候,我认为自己不可能提出更为高明的看法。既然 在这些问题上,提不出超越前辈学术水准的观点,又何必 多费唇舌地强为说辞呢?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将这些代表性 的研究成果及观点讲述出来,供读者诸君自己判断。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讲述这些专题的同时,我还 是有所补充的。对于其中我认为讲得不到位的地方,还是 要发表一些个人的意见;对于我认为讲得不妥当的内容, 也会相应地提出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看法。总之,对于前辈 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学术成就,既要在充分尊重的前提 下作实事求是的评价,又不能出于对前辈“权威”的景仰 尊敬,而对他们的学术观点作毫无限度的迷信或神化,一 切都必须以尊重史实为前提。 是为序。 李文才 2018年元月5日小寒之夕于扬州瘦西湖畔玄素阁
导语 《两晋南北朝十二讲》是一种面向非专业人士的普及性读物,主要运用“历史心理学”的叙事方法,对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历史人物及其活动进行分析,如“八王之乱”、“门阀政治”、“淝水之战”、“孝文帝汉化改革”、梁武帝与“侯景之乱”等。 后记 《两晋南北朝十二讲(修订本)》的修订工作,至此 终于告一段落,抚今追昔,良多感慨!当年《两晋南北朝 十二讲》能够顺利写出来,如今又得以重版,与我所从事 的教师职业,也有着分割不开的关系,或者说正得益于我 二十多年的教书生涯。自2000年开始,我就开始为本科生 、研究生讲授“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题”,尤其是为高年 级本科生所开设的专题课,其主要内容后来多数进入本书 ,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两晋南北朝十二讲》也可以视 为笔者的授课讲义。 教学相长、师友切磋,是中国良好的学术传统,我始 终秉持一个理念,那就是认真讲好每一堂课,这既是教师 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也有助于个人学术研究的进步,在 传道授业的同时,自己也会不断有新的发现。在我二十多 年的教学生涯中,总是不断地听到身边有人抱怨,抱怨自 己上的课太多,没有时间搞科研。对于教学妨碍科研的说 法,我向来都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这是他们在为自己的 不努力找借口。实际上,教学与科研并不矛盾,适当上些 课,其实有助于科研,因为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可以激发 灵感,前提是你必须认真准备、全神贯注并投人热情,而 不是敷衍搪塞地例行公事。 以我个人来说,就有多篇文章是在为本科生或研究生 讲课的过程中酝酿出来的,因为面对学生的提问或质疑, 我必须作进一步的思考。思考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 ,一些新的想法和观点常常因此而诞生。当然,如果整天 忙碌于课堂之上,为了挣课时费而上课,那样的课程上得 再多,也是无益于科研的,类似这样的老师,我遇到过的 也不在少数,他们成天奔波于课堂,但所讲的那些课程, 和留声机的重复播放没有什么两样,当然也就不可能碰撞 出思想上的火花。从另一方面来说,科研又是课堂教学的 学术支撑,绝对没有那种不搞任何学术研究而能够成为教 育家的例子,因为教学水平直接受制于自身的学术水平。 一个缺乏学术支撑的教师,其教学水平必定停留在有 限的高度,因为其教学内容只能是拾人牙慧,或者是对教 科书内容的转述或重复,这样的老师即便掌握娴熟的讲课 技巧,也只能是教师队伍中的“熟练工”,至多成为熟悉 授课流程、语言表达技巧良好的教书匠,而绝对不可能成 为有思想深度、能够从灵魂深处给学生造成影响的教育家 。基于这个理念,我对于教学和科研都十分重视,二者兼 顾、相得益彰。 例如我在讲授《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题》的时候,除 了注意所讲授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之外,特别注重培养 学生的独立思维意识,鼓励他们勤思考、多提问,对于他 们所提出的问题,即使我不能即时给出他们答案或合理的 解释,也总是会告诉他们,是否可以从这个或那个角度进 行考虑。 而且,我从来都不会因为给不出答案而自惭形秽,也 从不装腔作势地顾左右而言他,因为谁也做不到凡事皆知 其所以然,只有那些一知半解的浅薄之徒,才会装出一副 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的“万事通”模样。子日:“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学生的提问或质疑不一 定能够给出答案,并非羞耻不堪之事,装模作样、故作高 深地糊弄学生,那才是真正的无耻。所以,每当遇到自己 没有思考过或者不知道的事情,我都会诚实地告诉学生: 这个以前真的没有想过。同时我还会对他说:你是否可以 从这个或那个角度思考呢? 我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受到黄永年先生的影响,记 得我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书期间,曾到黄永年先生家里听课 一年,其间经常向黄先生请教。有一次我问黄先生一个问 题,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了。不过,我至今仍清晰地记 得,黄先生当时告诉我,说这个问题他没有注意过,因此 不能给我答案。不过,黄先生又提示我,是否可以这么、 这么思考呢?像黄先生这样的大学问家,尚且如此谦逊、 如此诚实,如我辈晚生,为什么非要装出一副无事不知、 通晓天地古今的样子呢? 后来,在我走上教学岗位以后,始终坚持这样,知道 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决不糊弄学生。因此, 给学生讲授《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题》的过程,对我自己 来说,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步的过程, 《两晋南北朝十二讲》最后能够如约完成,并且在出版以 后能够获得较好的口碑,在某种意义上得益于我多年的讲 课经历,反过来,《两晋南北朝十二讲》的出版也验证了 我多年授课的良好效果。 还要向读者朋友说明的是,这本《两晋南北朝十二讲 》,严格意义上应该叫《魏晋南北朝十二讲》,才符合历 史本来面貌。2007年,在签订出版合同的时候,我曾就此 事与出版社进行沟通,希望能够以《魏晋南北朝十二讲》 作为书名。丛书编辑当时明确告知,由于“三国”十分火 热(其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正在说“三国”, 据说颇受观众追捧云云),准备单独成书《三国十二讲》 ,所以,我所撰写的这本,不包括“三国”的内容,因此 只能叫做《两晋南北朝十二讲》。对于出版社的考虑和决 定,我当然无力改变。“两晋南北 精彩页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头绪最为纷繁的时期,这不到四百年的历史阶段,所留给人们的印象,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乱”。 “乱”并不是后人对这段历史进行总结所得出的看法,而是生活在当时的人们的切身体验。据《北齐书》记载,北齐王朝的开创者高欢为了考察儿子们的志向,举行过一次很有意思的测试,用于测试的东西非常普通,一团乱麻而已,这是古代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一种纺织原料。测试的要求也很简单,就是要他们用最简洁的方法在最短时间里,把这团乱麻理出头绪。大凡比赛或测试,结果只能有一个人胜出,那么,是谁赢得了这次比赛呢?他就是后来的北齐王朝的建立者——北齐文宣帝高洋,那个总是口水鼻涕横流、总是被兄弟们轻视的二王子。高洋又是如何获胜的呢?他的方法同样很简单,面对眼前一团缠绕无绪的乱麻,高洋并不稍加思索,抽出腰间佩刀就剁,并说道:“乱者须斩。”看到高洋的表现,高欢当时就笑了——笑得很开心。 每看到这里,我总是要想,高欢为什么要用一团乱麻来搞这个测试呢?要猜出高欢的心思,关键不在“麻”而在于“乱”。这个“乱”字的繁体是“乱”,这是个象形字,许慎在《说文》中认为,“乱”的本来含义就是“治”,也就是整理的意思。杨树达先生进而解释说,“乱”字从爪、从又,“爪”和“又”都是手的意思,因此“乱”就好像一个人在用一只手拿着一团乱丝,另一只手在进行整理。可见,所谓“治”与“乱”原本就是一棵藤上所结出两只瓜,原本就是血脉相连,例如《孙子》中就说“乱生于治”。这样我们就可以揣摩高欢的想法了。他大概是有感于时代的纷乱,于是就想通过这千丝万缕、毫无头绪的一团乱麻,来观察儿子们应对乱世的智慧和能力。这个近乎智力测验的游戏,正映射出一个乱世枭雄对于时代、时势的独特视角,以及对由“乱”到“治”途径、方法的思考。 的确,这是一段混乱不堪的历史,战火连绵不断、干戈日夜相寻、社会动荡不堪、政局变幻无常、人民流离失所。然而,这只是当时人们所承受的物质世界的巨大痛苦,与此同时,人们的心灵深处,也充满了困惑和迷乱。玄学清谈的虚无缥缈、天竺佛教的地狱轮回、神仙道教的三灾九难,都从精神上折磨着那些本就疲惫不堪的躯体。这实在是一段给人们带来无尽苦难的乱世! 因为是乱世,所以这也是一段曾倍受冷落的历史,出于华夷之防和追慕“盛世”的心理,传统士大夫每谈及这段历史,除了叹息就剩下漫骂了,叹息的是盛世不再、命运多舛,漫骂的是“夷狄人面兽心”…… 传统士大夫如此,在中国历史的学术研究中也有类似情况,与周、汉、唐、宋、明、清各朝相比,对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研究也总是处在受冷遇的境地,其中原因自然也是由于“乱”!因为魏晋南北朝不像那些“一统天下”的朝代,有“盛世”、有“英主”、有“武功”、有辉煌灿烂的典章制度、有比较发达的经济文化,当然还有人民的安居乐业和颂唱太平。 “乱”,的确是魏晋南北朝最突出的时代特色。魏晋南北朝到底是怎样一个“乱”法呢?下面就让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吧。 一、纷繁的历史头绪 先说一下这段历史的起迄时间,无论是“魏晋南北朝”还是“两晋南北朝”,时间下限都没有争论,即这段历史的结束时间为589年,也就是隋朝灭陈、实现中国再统一的时间。说到上限,“两晋南北朝”还好办,即以司马炎篡魏为晋的时间,也就是公元265年为上限。 而“魏晋南北朝”就有些麻烦了,关于魏晋南北朝的起始时间,学术界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应当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算起,也有人认为应当始于公元192年董卓之死和曹操镇压黄巾军。我赞同周一良先生的意见,即魏晋南北朝开始于196年(即汉献帝建安元年)。因为这一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朝名存实亡,正像翦伯赞先生所说的那样,曹操在这个时候已经“把皇袍当作衬衣穿在里面”了。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