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有一群人,他们既是寺庙里的僧人,同时也是学校的学生。本研究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西双版纳勐罕镇中学傣族和尚生为个案,以文化再制理论为研究范式,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一方面试图对这个特殊文化群体进行比较详尽的解析,另一方面尝试通过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分析来揭示一个社区中“国家”与“地方”、“传统”与“现代”之问的互动与冲突。
笔者将研究对象置人一个相对宽阔的社区背景中。首先,对其社区进行了一定的经济文化调查和分析。云南省勐罕镇是一个以傣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共生性”社会,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的趋势,尤其是汉族主流文化对于傣族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很大影响。傣族社区经济发展迅速,传统稻作生产逐渐退出,进而是橡胶产业的繁荣以及旅游业的兴起。傣族文化处于不断变迁之中,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发生改变。
其次,本书集中探讨了勐罕镇社会结构内不同文化系统的主要再制机构的发展以及“和尚生”是如何在社会结构的运作下产生的。在勐罕傣族社区存在着两套文化系统,即官方文化系统和民间文化系统。民问文化系统的重要传承机构是佛寺,本书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佛寺教育为何能成为傣族社会的“传统”以及其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所发生的历史变迁。而官方文化系统的重要再制机构主要是学校,本书通过口述史和文献资料的整理,较为系统地描写了勐罕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和尚生,,的出现乃是官方文化系统民间化和民间文化系统官方化的产物,是两套系统在冲突之后妥协的结果,然而官方文化系统由于掌控更多资源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个人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受制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