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智天皇的日本(白村江之战后的律令国家与东亚)(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日)中村修也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古代东亚地区发生了一次大战役——白江村之战。
按照通说,日本在败给唐朝和新罗的联军以后,学习了唐朝的律令,整顿了国家体制。
然而,战败国日本具体是怎样受到唐朝影响的呢?
本书从中国和朝鲜方面的史料出发,结合最新的考古学见解,以及古今东西关于“战争”的尝试,试图从多个角度对《日本书纪》进行重新解释,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白村江之战后日本在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情况,乃至其后建设律令国家的过程。
目录:第一章 通往白村江的道路;第二章 白村江的战败处理;第三章 朝鲜式山城的筑造;第四章 近江迁都;第五章 通往律令国家的道路
目录
前言
凡例
第一章 通向白村江之路
风云变幻的东亚
女帝的世纪
百济灭亡
齐明驾崩
中大兄执政
《日本书纪》的虚言
日本派遣的救援军
第一次派遣军
第二次派遣军
白村江之战
战斗的方向
第二章 白村江的战败处置
从百济撤退
冠位二十六阶制
郭务悰赴日
《海外国记》的记载
熊津都督府
郭务悰滞留日本的目的
防人、烽燧的配置与水城的筑造
刘德高访日
第三章 筑造朝鲜式山城
大野城
建设朝鲜式山城的目的
长门城
高安城、屋岛城、金田城
朝鲜式山城的军事意义
对马岛的金田城
泰山封禅大典
守君大石
就利山会盟
派遣大友王子
耽罗
唐朝支配周边国家的方式
对百济、高句丽的羁縻统治
筑紫都督府
司马法聪
境部连石积
第四章 迁都近江
天智回京
迁都近江
大和地区豪族们的不满
新罗使节来访
高句丽的灭亡
新罗军的动向
第五章 通往律令国家之路
新罗的反唐政策
制定《近江令》
天智纪中重复的记载
郭务悰率领的二千余人
郭务悰再次赴日的目的
编造户籍
天智朝的人事
新律令
结语——从史料解释提出问题
后记
译后记
文献一览
相关年表
索引
序言
有一句名言叫“历史总是重演”。
特别是战争这种人类史上最愚蠢的行为,一次又一次
反复发生,真是可悲的事实。
为何人类总是重复战争这种行为呢?
可以举出如领土扩张、经济发展、民族自尊等各种各
样的理由,但如同伴的死亡、国家之间敌对关系的持续、
地球环境的破坏等很多负面后果也是不言自明的。如果说
是因为掌权者醉心于一时的胜利果实而发动战争的话,那
么只能断言人类真是愚蠢的生物。
然而,除了由于统治者个人原因而发生的战争之外,
在历次战争中可能也存在某些重大的原因。另外,每次战
争在拥有共通之处的同时可能也存在各自独特的缘由。当
然,在把过去的战争当作故事来观察之时会发现,大多数
情况下不过是因为愚蠢的统治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发
动了战争。但是,战争不是掌权者一个人能发动的。事实
上,也有国民支持掌权者的决断。而国民支持战争的这种
社会状况,在历史中当然也是存在的。如果能够明确历次
战争中的主要原因,并搞清楚它们与共通性原因之间的关
联,那么我们或许能够找出避免战争的方法。可以说历史
学的存在正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
不过,仅做阐明是不行的,还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
这些问题。只有人类全体都明白了过去那些战争的缘由和
之后的状况,才能开始认识到战争是多么愚蠢的行为。
实际上,历史的共通性和独特性在历史研究中也得以
运用。在了解遥远过去的战争的真实状况之时,史料不足
的情况十分常见。在这种时候,参照最近相去不远的战争
概况来对遥远过去的战争进行研究,是弥补史料不足的方
法。不过恐怕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过去的事物、现象

但所谓战争,是非常单纯的行为,在打倒对手则获胜
、负于对手则败北这样的情景下,战争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日本发动对外战争却遭遇大败的事情,在过去曾有两
次。
最近的经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而在遥远
的过去则有白村江之战。在这两次大战之间,不能忘却的
还有蒙古来袭与丰臣秀吉出兵朝鲜。然而,虽然蒙古来袭
是前所未有的国难,但被天气变化这一自然现象所救,且
战斗只限于北九州沿岸地区,最终以局部受害而收场。另
外,出兵朝鲜则因发生秀吉之死这样意外的事态而中止,
撤离朝鲜半岛的日军也未受到朝鲜军、明军追击,后以外
交方式结束战争。虽然对当地的民众和出征的士兵来说是
大事件,但对国家层面的影响则止于最小限度。如此断言
或许也会有不妥之处,但客观上是可以这样评价的。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则正如对现代日本人
产生巨大影响一样,是具有整个国家性、世界性影响的战
败事件。
日本接受GHQ(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的占领统治,并在
其指导之下制定日本国宪法;接着缔结了《日美安全保障
条约》,结果就是至今在冲绳仍设有美军基地。在社会上
,美国的文化也被强势引入日本;政治、经济也都在美国
的影响下展开。虽已历经战后七十年,但《日美安全保障
条约》依旧,日本也仍处于美国的影响之下。我们现在已
经很清楚,国家的战败对那个国家来说究竟能产生怎样的
影响。
结合本书所要论述的内容来说,7世纪日本在和邻近的
朝鲜三国发生联系的同时,与唐这样的大国爆发战争进而
败北的白村江之战,与20世纪席卷了整个亚洲并爆发与美
利坚这样的大国的战争而最终战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
,可以看到存在某种共同之处。当然,科技的进步等细节
自然是完全不同的。
不过,与大国交战而战败的话,理应不能脱离被对方
占领统治这样的战争法则。反而言之也成立,近代日本在
甲午中日战争中取胜后,根据《马关条约》,清廷被迫接
受了承认朝鲜的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并赔偿白银两亿两等条件。然而在日本古代史研究的世界
中,完全不存在描述白村江战败之后处于“被占领”状态
下的日本的论著。日本虽然战败了,却没有遭到唐军的占
领,且与大唐保持了友好的关系并试图通过引入唐朝的律
令制而充实国力等观点已是定说。
老实说,这无疑是颠覆了战争常识的看法。这是一种
堂而皇之地认为战胜国对战败国没有做出任何要求的观点
。但这显然不值得肯定。当然,理论另当别论,若是当真
存在如此事实的话,倒也不是什么问题。但上述日本古代
史研究的论说并非基于确切事实做出的判断。不得不说其
基本上都是从主观地希望当时的历史是怎样的而推导的结
论,只是对《日本书纪》中的记载做出了相应的解释罢了

本书尝试遵从战争的法则对《日本书纪》重新进行解
释,看看怎样的历史真相会由此浮出水面。因此,本书将
沿着《日本书纪》的时间顺序,描述从日本古代对外战争
的白村江之战的前夜开始,经历战败,以及之后天智朝政
策的发展,最后直至天智驾崩为止的历史。
另外,虽然一般来说是用“倭国”来表述古代日本的
,但“倭国”一语是中国赋予的称呼,并非原本的国名。
尽管《日本书纪》等史书中也可见“倭”这样的用语,但
这里的训读并非“口(日文略)”①,而是“口(日文略
)”②。不过,“口(日文略)国”所指的领域随着时代
不同而有所变化,现阶段仍很难精准地确定其领域。因此
在本书中,笼统地表现其领域时使用的是作为后世用语的
“日本”。关于“天皇”称号,则遵从一般说法,到天智
朝为止为“大王”,天武朝以后则为“天皇”。只是在引
用史料时,遵从原文的表记。敬请谅解。
导语
作者在本书中颠覆性地解读中日第一次军事冲突
认为在这次冲突之后日本实际处于被唐帝国“占领”的状态
初期的大唐如日中天,利用连年对外战争的军事优势构筑了基于羁縻统治形式的庞大帝国。面对这样的大唐帝国,在白村江之战中惨败并失去所有精锐部队的日本,真的还有决心和能力抗拒被纳入大唐支配的羽翼之下吗?而国力强盛且正在重建东北亚国际秩序的大唐又真的会放过这个降服日本的好机会吗?
本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书中提出了许多大胆的观点和猜想,同时参考了中国和朝鲜方面的史料,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从多个角度重新解释以《日本书纪》为中心的日本古代历史记述,描绘了白村江之战后大唐基于一贯的羁縻支配原则,对日本进行的一系列战后处理措施,特别是引入户籍、律令等中国式统治制度的图景。而对于日本来说,这一短暂且因屈辱而被后人刻意埋没的历史经验,却在大唐势力从朝鲜半岛退出之后,帮助日本走上了独立建设律令制国家的道路。
后记
《日本书纪》天智纪描绘了仅仅十年的岁月,本书正
是对如何解释这个时代做出的一种尝试。
在《日本书纪》的记载中,尽管日本战败,但作为战
胜国的唐朝并没有拿此事做文章,不仅没有要求任何赔偿
,反而以低姿态请求建立友好关系——我们在解释这样一
种虚构的历史情境时,不应该背离战败的残酷现实,而应
还原试图走出战败阴影的天智朝是如何艰苦奋斗的历程,
这正是本书的目的。
正如本书开头所写的那样,战争毫无疑问是愚蠢的行
为。
这种愚行在历史上反反复复地出现却也是事实。
似乎一旦和平长期延续,人们就会忘记回头去关注过
去的错误。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大概是因为有着不想让子孙后代
知道悲惨的历史、在和平的时代里没有必要特意去告知这
些历史等想法吧。进而在不向下一代讲述真实历史之时,
人们也渐渐地忘却了这些历史。
历史本身就是想象力,但与空想迥异。历史不是思考
完全脱离现实的情境,而是如何能够尽量贴近过去事实的
想象力。倘若没有这种想象力,人类也就失去了温情,因
为如此一来便不能站在对手的立场上去对事物进行换位思
考。
本书大量采用了在历史学中被当作禁忌的想象力。这
是因为笔者希望能够借此使读者们发现上述这段历史中原
本所包含的想象因素。
本书为了向读者们展现天智所面临的严峻现实而引用
了《三国史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朝鲜和中国的
史料。虽然笔者意识到关于这些史料,韩国和中国的学者
们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惭愧的是,对于并不精通韩语和汉
语的笔者来说,无法参考并利用这些研究。在这个意义上
,笔者关于当时东亚局势的知识积累恐怕远不及可能通晓
古代朝鲜语和汉语的天智等人吧。即使如此,笔者对这些
史料做出的脚的训读和现代日语翻译,多少能够让读者们
感受到7世纪的东亚局势,也可以说是尽了最大的努力。若
有误读、误译之处,还请诸君宽恕。
最后,衷心感谢三猿舍的安田清人先生与NHK书籍编辑
部的伊藤周一朗先生,前者听闻了本书的概要后便向NHK书
籍编辑部做了推荐,后者则完全不介意本书有别于历来的
主流观点的挑战性内容,接受了刊行工作。另外,在此也
要感谢韩日关系史学会的诸君提供机会,让笔者能够在学
会上发表作为本书内容前身的研究成果。
精彩页
第一章通向白村江之路
风云变幻的东亚
天智大王(668~672年在位)又称中大兄,被认为是舒明大王(629~641年在位)和皇极大王(642~645年在位)所生的王子。
其父舒明大王在天智仅十六岁时便驾崩。因为天智未满二十岁,不符合继任大王的年龄条件,不能继承其父的王位,故而暂时由其母即位为皇极大王。然而在645年,其叔父轻王子发动了“乙已之变”。其母皇极大王不得不退位,由轻王子即位为孝德大王(645~654在位),开始了所谓的“大化改新”。
如果只是这样按照时间线来追述天智身边的事件,我们只能看到“乙巳之变”是大王家内部的权力斗争。而实际上,其背景是隋(581~618年)、唐(618~907年)和朝鲜三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所引发的问题。这是隋统一中国,以及其通过册封体制和羁糜政策扩大对周边诸国支配权的路线所带来的影响。
具体来说,高句丽在6世纪末以后成功实现北进,将蛛羁、契丹的一部纳入统治,占领了夫余地区(李仁哲「高句麾仁水石夫余七麸羁)流合])。598年,为了夺取归附隋朝的粟末轶羁和辽海地区的契丹、奚、雪、室韦等诸部族,高句丽的婴阳王(590~618年在位)进军辽西地区(林起焕[国隙秩序)变勤上隋·唐上)鞍争])。
对于作为高句丽西邻的突厥,隋朝试图使其东西分裂以致衰弱。
百济考虑到高句丽与隋唐的这种关系,虽然表面上向隋唐派出使者以示恭顺,实际上抓住这个好时机与高句丽结成同盟,同时出于统一朝鲜半岛南部的计划,开始向伽耶、新罗方面发起军事行动。
位于半岛东南部的新罗被逼入了最严峻的境地,由于自身无力抵抗北方的高句丽和西南方的百济所带来的威胁,只得不断请求唐朝的援军。
隋唐与朝鲜三国的这种动向,并不仅是单纯的外交问题,同时伴随着军事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处于最严峻境地的新罗统一半岛并将唐朝的势力从半岛驱逐出去的这件事,也是在各国的势力关系达成微妙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的。可能因为当时的东北亚处在一个完全无法预估事态发展的混乱状态吧。
从当时统一了中国的隋朝因远征高句丽失败而国力疲敞,从而发生炀帝被杀一事也能看出局势的混乱。即使作为统一国家的隋朝,也并非绝对的存在。而唐朝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依靠律令制加强了国内的统治,然后开始了新的高句丽远征。尽管如此,即使在高句丽的莫离支0渊盖苏文死后,诸子之间爆发内斗的情况下,唐朝的征讨也没有取得成功。以此来看,高句丽的地理形势和军事实力对隋唐来说确实是威胁。
如果不能在上述6世纪末以来国际状况的背景下评价7世纪日本被唐朝打败的白村江之战,大概就不能对此做出正确的评价。
白村江之战绝不是一次单纯的局部战役,必须被置于唐朝的东北经营和半岛战略中去评价。也就是说,这是标志着百济复兴之梦的破碎、日本败于唐朝和新罗的一场战争。
在审视天智朝的时候,必须从7世纪这一时代和东亚这一空间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这也是在思考上述的东亚局势时,多数研究者所认同的做法。
女帝的世纪
7世纪的东亚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这是一个属于女帝们的世纪。
P11-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