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斯人何以佯狂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恢嘉 |
出版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了二十六位典型历史人物的佯狂掌故,始于商朝末年忍辱含垢佯狂为奴的太师箕子,终于明清之际忽狂忽瘖癫不可及的八大山人朱耷,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佯狂现象和中国古代历史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读者历史地联系地审视、体味掌故背后所蕴涵的社会文化价值。 目录 忍辱含垢佯狂为奴——商纣箕子 浮云苍狗吴市吹箫——春秋伍子胥 佣傥负俗癫痴楚狂——春秋越国范蠡 楚狂避世接舆凤歌——春秋楚国陆通 漆身吞炭豫让酬恩——晋国豫让 刖足黥刑乃诈疯魔——战国孙膑 阳狂为巫强辩自救——秦汉蒯通 依隐玩世滑稽之雄——西汉东方朔 漆身为厉佯狂避世——两汉之际费贻 诈疾中风冢虎隐雄——曹魏司马懿 阳狂不言柴车终老——魏晋范粲 阮籍猖狂酒酣为常——魏晋阮籍 狂放任性鄙视权贵——魏晋嵇康 放情肆志以酒解酲——魏晋刘伶 望空谩骂狂病隐僧——唐寒山子 智障不慧严重寡言——唐宣宗李忱 佯狂避祸装疯获益——五代杨凝式 死前一日喑疾忽愈——北宋杨信 颠倒疯狂活佛济公——南宋济公 披散头发诈作风魔——黑三郎宋江 诈中风疾快意余生——昆江龙李俊 佯狂病癫拾啖秽物——明初袁凯 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明朱棣 佯狂使酒露其丑秽——明唐寅 忧惧癫狂自杀杀妻——明徐渭 忽狂忽喑癫不可及——明清朱耷 后记 序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有家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丛书 ,名叫《地球村理论库》。问世后,曾有不少朋友称赞该 丛书名字响亮,让读者的视野为之开阔。在那个时候,能 将广袤的地球比喻为一个居住着不同肤色人群的村庄,确 实需要具有某种超前的世界眼光。随着时代脚步的飞速行 进,今天的地球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村庄。读万卷书行 万里路,走出国门走遍世界的人们越来越多,站位越来越 高,视野自然越来越开阔,将地球风光异国风情尽收眼底 的人们,聚在一起谈论起山川美景历史建筑民族风情来, 不待说再不会仅是囿于自己原先所熟悉那片方寸之地,而 常常于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一种世界公民的口吻。 由于人们的欣赏水准志趣爱好不尽相同,对于世间景 物的品味认知便存在着千差万别。但是,人们在追求奇绝 秀美壮观同中之异超乎想象诸方面,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 性,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人之为人的天性使然。古人曾经将 人们欣赏大自然的这一特点,延伸到读书为文品味历史人 文等方面,认为对文字的欣赏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欣赏 如同对大自然景色的欣赏一样,更为留意更为关注的,乃 是那些最能吸引人们眼球的看点。 元人翁朗夫曾赋诗《尚湖晚步》云: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 清人袁枚极为赞同翁朗夫的观点,并在其《随园诗话 》中进一步引申道: 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 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 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本书并不打算谈论鉴赏文字之事,之所以在序言中首 先絮叨“文似看山不喜平”,乃是由于笔者对这一观点深 以为然,并认为这一名言有助于说明笔者何以会静下心来 ,在一段时间内专注思考品味浩瀚如海的故纸堆里所记载 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各类佯狂话题。不言而喻,尽管在古 代典籍当中有关佯狂现象、佯狂人物的文字少得可怜,但 由于其属于不同于“井田方石”的另类,所呈现出来的或 者“壑谷幽深,峰峦起伏”.或者“绝崖飞瀑”,自然而 然地便成了古代典籍中最为吸弓li~J-的热点、亮点、看点 、闪光点,处处使人或者赏心悦目,或者动魄惊心。故而 。不论在古人那里还是在今天,此类文字始终都以其自身 的独特魅力熠熠生辉,经久不衰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的注意力。 闲话佯狂,何谓佯狂? 佯狂,亦作阳狂。指假做癫狂,装疯。《康熙字典》 释“佯”同 “阳”,“内不然而外示伪日阳”。从表征 上看,佯狂就是模仿癫痫病症、狂躁病症、痴呆病症、风 瘫病症、失语癔症等几近于逼真程度,披头散发癫痴忧惧 ,酗酒肆志露其丑秽,自残形体吃猪粪狗屎拾啖秽物,乃 至疯狂杀人等,皆是其典型症状。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所 谓佯狂,不外乎就是装疯卖傻、装傻充愣、装聋作哑,就 是让缜密的理智披上缺心眼的外衣糊弄别人,以求蒙哄过 关。 佯狂掌故佯狂人物之所以会成为古代典籍中特别引人 注目的热点、亮点、看点、闪光点,乃是因为他们自身所 特有的鲜活灵动、匪夷所思、触目惊心、启人深思警醒使 然。本书所选取的二十六位主人公的佯狂掌故,始于商朝 末年忍辱含垢佯狂为奴的高官太师箕子,终于明清之际忽 狂忽喑癫不可及的皇族后裔八大山人朱耷,虽有遗漏,却 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佯狂掌故之大观。 本书虽仅介绍了二十六位历史人物的佯狂掌故,充其 量不过揭示了古代佯狂人物之一鳞半爪,但从一定意义上 说,却无异于从中国古代历史当中穿越了一趟,并从一定 程度上揭示了佯狂现象和中国古代历史之间密不可分的内 在联系。只有对这些佯狂掌故佯狂人物产生的历史背景有 所了解,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这些掌故和人物。倘若不了 解从殷商到明清的相关重要历史事件,就难以真正认识这 些颇有代表性的佯狂人物,自然也就难以真正认识发生在 他们身上的种种佯狂现象。 就佯狂者的身份背景而言,这二十六位传主中,有两 位后来做了帝王,即人们所熟知的唐宣宗李忱和明成祖朱 棣;一位做了开国君主的祖父,不待说是曹魏政权中的“ 隐雄冢虎”司马懿;三位当朝一品:病发前已经位居殷商 太师的箕子,成名于春秋末期的“烈丈夫”伍子胥和“智 多星”范蠡;一位青史留名的刺客豫让;一位不可或缺的 俳优,即西汉武帝时依隐玩世的“滑稽之雄”东方朔;一 位火中取栗强辩自救的说客蒯通;四位志趣高洁的持不同 政见者:春秋时期的楚狂陆通,两汉之际“不仕乱世避恶 君”的费贻,魏晋时期“阳狂不言柴车终老”的范粲和竹 林七贤之一的“梗脖子”嵇康;四位侥幸死里逃生的明星 式人物:战国时的孙膑,五代时的杨凝式,北宋初的杨信 和明初的袁凯;三位醉生梦死的酒徒:魏晋时期的阮籍、 刘伶和明代的唐寅;两位癫狂隐僧:唐代“望空谩骂”的 狂病和尚寒山子,南宋“颠倒疯狂”的活佛济公;两位先 诈疯而后真疯的著名落魄文人:明代“忧惧癫狂自杀其妻 ”的徐渭,明清之际“忽狂忽喑癫不可及”的朱耷;两位 《水浒传》中虚构的小说人物:宋江和李俊。念叨这些佯 狂人物的鼎鼎大名,人们便会联想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 些佯狂掌故,这些佯狂掌故不仅叙说着主人公的人生悲剧 ,同时也或明或暗地显示出,他们是自己所处的畸形社会 所催生出来的文化怪胎。 审视上述历史人物的佯狂掌故,委实让人大开眼界。 在人们的印象中,装疯卖傻、装傻充愣、装聋作哑等佯狂 现象,纯属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型的悲情故事。故而一 提起佯狂,人们便会想到身陷绝境死里求生的孙膑、蒯通 ,想到遭逢乱世无奈隐忍的费贻、范粲、阮籍、刘伶、杨 凝式、宋江,想到以变应变以屈求伸的司马懿、李忱、朱 棣;但偏偏也有反其道而行之主动佯狂的,比如范蠡早年 出道前的癫痴之举,豫让死前酬恩自残的癫狂行为,李俊 借口中风退步抽身离开名利场。对于许多大人物来说,其 与癫痴佯狂发生联系既是出于万般无奈,也是其生平绝无 仅有的偶然,诸如楚国贵公子伍子胥在亡命天涯途中困顿 潦倒吴市吹箫,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承受刖足黥刑后诈为 疯魔虎口脱险,明代燕王朱棣形格势禁忧惧自危而装疯卖 傻佯狂称疾;但也有人竟然将佯狂功夫练成了拿手好戏, 比如司马懿在出仕之前和做了高宫以后,都曾经将诈疾中 风的绝技演绎得淋漓尽致;更有人一旦沾上佯狂癫痴失语 病症,就难以摆脱,而长时间地承受装聋作哑诸病态的折 磨煎熬,如范粲阳狂不言柴车终老历时长达三十六年,唐 宣宗李忱智障不慧严重寡言同样持续了三十多年,杨凝式 更是将装疯卖傻的本领演绎的得心应手,居然做了战乱频 仍的五代时期的老寿星,在宋太祖太宗身边担任重要职务 的杨信病喑失语二十二年,直至死前一日,喑疾忽愈,最 是令人无语。与范蠡逆向思维倜傥负俗以获得癫痴楚狂的 雅号而投身仕途不同,更多的人们选择佯狂自毁形象乃是 为了退出官场远离仕途,但他们经由佯狂而隐退的经历却 迥然不同:陆通佯狂避世弃官不做只是丢掉了令他心痛的 官帽子,而后自由自在地行走于山水之间,并没有屈辱地 任人作贱;费贻遭逢乱世躲避恶君,为了躲避做官而漆身 为厉,通过作贱自己患了癫狂病症而得以归隐山林;嵇康 因政见不同而不与当道者合作,竟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袁凯因言获罪后意欲效法古人佯狂自保,却饱尝木椎椎体 之痛,而后才侥幸走完其余生岁月;因名声太大而被召至 明宁王府中的大才子唐寅,为了从虎口中脱身,不仅佯狂 使酒,而且在大庭广众之下裸奔,受尽了人们不堪承受的 屈辱,才摆脱了宸濠之乱的梦魇。在人们纷纷经由佯狂而 试图脱离险境退出官场之际,西汉的滑稽大师东方朔却反 其道而行之,依隐玩世,演绎了大隐隐于朝的真实一幕。 寒山子、济公不仅看透了世俗社会中的口是心非尔虞我诈 ,而且对寺庙僧侣们的言不由衷冷暖炎凉了然于心,于是 乎望空谩骂颠倒疯狂,言语不常莫测高深,世人笑我我笑 世人,在六根未尽的出家人群中鹤立鸡群,竟然奇迹般地 修成了正果;唐寅早年应试无辜躺枪,从此开始了其佯狂 使酒的人生苦旅:徐溜则行乖运蹇自杀其妻,一生坎坷, 二兄早亡,三次婚姻,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 七年冤狱,八次不第,九番自杀,被无任何道理可言的吃 人的社会逼迫得走投无路,乃至由假疯癫便成了真疯子。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上述佯狂掌故自应侧身于应有尽 有的奇观之列。一旦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这些历史掌故,一 个巨大的疑问随之悬在眼前:神态各异的佯狂者多来自古 代社会的上层,他们究竟何以佯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本书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有根有据令人信服地回答和解 释这个问题。 沉下心来反复阅读古代历史上的佯狂掌故,很容易发 现,包括正史野史笔记小说在内的古代典籍中,关于佯狂 原由的叙述远比关于佯狂表征的记载为详细。古人讲述佯 狂掌故,着力点多放在陈说其原由上面,而对于其佯狂的 具体表征,则往往一带而过,语焉不详。譬如,见诸于文 字最早的中国古代佯狂掌故乃是箕子佯狂为奴,《论语》 《史记》《韩诗外传》关于箕子佯狂为奴表征的记载,皆 是再简约不过的一句话:“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千 谏而死。孔子日:‘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 “乃被发详狂而为奴。”(《史记·宋微子世家》)“解发 佯狂而去。”(《韩诗外传》卷八)而在这些典籍当中,却 可以看到较多篇幅关于箕子何以佯狂的原由分析:“纣为 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日:‘可以去矣。’箕子日: ‘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 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日 《箕子操》。”(《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日:‘知 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 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遂解发佯狂而去。”(《韩诗外 传》卷八)从这些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出商朝太师箕子所秉 承的忠君理念,不难看出他不肯彰君之恶取悦于民,而宁 愿委屈自己忍辱含垢佯狂为奴的良苦用心。 再譬如,《史记·伍子胥列传》用较长篇幅介绍关于 伍子胥何以遭遇不测横祸亡命江湖,但对于伍子胥贫穷潦 倒吴市吹箫却未做记载,关于伍子胥被发佯狂吴市吹箫, 仅在《吴越春秋》《东周列国志》中有过只言片语:“子 胥之吴,乃被发佯狂,跣足涂面,行乞于市。,’(《吴越 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员、胜相随前进,来到梅里, 城郭卑隘,朝市粗立。舟车嚷嚷,举目无亲,乃藏芈胜于 郊外,自己被发佯狂,跣足涂面。手执斑竹箫一管,在市 中吹之,往来乞食。”(《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透过 这些文字,人们方才明白,伍子胥当年被发佯狂跣足涂面 吴市吹箫,竟然是因囊中羞涩而无奈乞食填充肚子使然。 又譬如,闲来无事玩潇洒的公子哥范蠡早年倜傥负俗 ,曾经做过一阵子癫痴楚狂。对于范蠡的这段经历,《会 稽典录》《吴越春秋》《越绝书》《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皆有短得不能再短的记载:“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将军 也。本是楚宛三户人,佯狂倜傥负俗。”(《会稽典录》) “范蠡从犬窦蹲而吠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注引 《吴越春秋》)但与此同时,却对范蠡装疯卖傻的原由做了 深层次的心理分析:“范蠡其始居楚。日范伯。自谓衰贱 ,未尝世禄,故自菲薄。饮食则甘天下之无味,居则安天 下之贱位。复被发佯狂,不与于世。”(《越绝书·越绝卷 第七》)《会稽典录》则通过文种之口,一语道出了范蠡佯 狂的真实原因:“种笑日:‘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 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 所知也。” 又譬如,皇族后裔朱耷生不逢时,没能赶上明王朝鼎 盛时期,却出生于明王朝倾覆灭亡之际。朱耷其人其事正 史阙载,江阴文人陈鼎和邵长蘅各撰有一篇《八大山人传 》,对朱耷佯狂的表征介绍颇详:“甲申国亡,父随卒。 ”朱耷“承父志,亦喑哑。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合则 颔之,否则摇头。对宾客寒暄以手,听人言古今事,心会 处,则哑然笑。如是十余年,遂弃家为僧,自号日‘雪个 ’。未几病颠,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笑已,忽 跬趵踊跃,叫号痛哭。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一日之 间,颠态百出。市人恶其扰,醉之酒,则颠止。岁余,病 间,更号日‘个山’。既而自摩其顶日:‘吾为僧矣,何 可不以驴名?’遂更号日‘个山驴’。数年,妻子俱死。或 谓之日:‘斩先人祀,非所以为人后也,子无畏乎?’个山 驴遂慨然蓄发谋妻子,号‘八大山人”’。“山人既嗜酒 ,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 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 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 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 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 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 此。”(陈鼎之《八大山人传》)邵长蘅所撰之《八大山人 传》,则准确地道出了朱耷佯狂癫不可及的心结所在:“ 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淳郁结,别 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 ,乃忽狂忽瘩,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日狂士,日高人, 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列举上述几例意在着重说明本书的关注点,继续分析 解说下去未免拖沓重复,就此打住。 本书所讲述的佯狂掌故,皆可以从古代典籍当中查找 。在翻阅品味这些历史掌故之余,笔者忍不住一次次掩卷 沉思,愈是思索,愈是执着地认为,这些曾经的佯狂人物 佯狂掌故绝非不具代表意义的孤例,恰恰相反,相继出现 在古代历史中的诸多佯狂人物佯狂掌故,其悲欢离合起伏 跌宕,不论是仁者的忍辱含垢,智者的避世归隐,勇者的 不忿挣扎,弱者的退让自残,悲者的呻吟太息,狂者的嗜 酒放纵,癫者的拾啖秽物,傲者的望空谩骂等,皆具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皆是畸形的社会制度、反常的生存环境、 变态的政治文化氛围交相作用的结果。不言而喻,在陆通 、费贻、范粲、阮籍、嵇康、刘伶等人身后,站立着为数 众多的奉行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有骨气有独立之人格的读 书人;在孙膑、袁凯、唐寅等人身后,站立着密密麻麻挣 扎在生死线上的无辜不幸人群;在李忱、杨凝式、杨信等 人身后,行走着数不清的亡羊补牢装疯卖傻以求自保的大 小官员;在司马懿、朱棣的身后,活跃着许多以屈求伸以 退为进的佯狂政客;在伍子胥、豫让的身后,活跃着许多 性情刚烈重义轻生的热血儿男;就连多言贾祸强辩自救的 蒯通、依隐玩世滑稽朝堂的东方朔,也无不是趋利避害的 产儿,其效仿者同样多如过江之鲫。倘若只是孤立地品味 这些佯狂掌故,则决然难以真正深刻地认识这些掌故;只 有历史地联系地加以审视,才能真正发现掌故背后所蕴涵 的社会文化价值。“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 都是合理的。,’黑格尔的这句名言后来被翻译为:“凡 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 理性的。”用哲人之思来审视和品味佯狂现象佯狂人物, 来审视和品味病态社会所造成的佯狂现象佯狂人物,以及 诸多不堪回首的人生不幸,无疑要比孤立地欣赏一个个佯 狂掌故所获为多。 最后说几句本书的资料选择取材问题。在明确的主旨 下编写本书,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不易。说其容易,是 因为古代历史上真真切切发生过的那些佯狂掌故已经见诸 古代典籍,并且根本没有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佯狂掌故全 部收入书中的念头,只是打算选择其中的若干人物说事聊 以打发光阴而已,而且这种选择也仅仅是代表了笔者的个 人兴趣,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需要做的工作便是从白纸黑 字中查找整理修饰。说其难,是因为古代典籍中关于佯狂 掌故的记载叙述大多过于简约,语焉不详。笔者采取了一 个笨办法,即尽可能详细地援引古代典籍中的相关记载, 包括古人对有关佯狂掌故所做的分析品评。这样一来,各 篇原本就不太长的文字当中,引文所占据的比重便明显偏 多。由于佯狂掌故历来非常吸引读者的眼球,古时候的小 说家们纷纷抓住这一点,在笔记小说中大加渲染铺陈引伸 发挥,尽管其中多少不等地添加了小说家想象虚构的成分 ,却对今人品味鉴赏认识理解古代的种种佯狂现象佯狂人 物,进而深入地认识发生这些佯狂掌故的时代,以及在背 后操控佯狂人物命运的有形无形的黑手或者日恶势力,有 着不容轻忽的添加剂功用。故而,古代历史小说中关于佯 狂掌故的文字,也因此而进入笔者的视野,并间或出现在 各篇文字当中,一方面与正史所载互相映证,以期便于有 爱好的读者咀嚼品味,一方面增加文字的可读性,以期吸 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胃口。出于强化读者对佯狂人 物命运的认知和把握的考量,对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或 相近或相反或相关的佯狂掌故,笔者大多信手拈来,随口 道出,以期使读者通过比较而深化认识,进而在理性的高 度上理解各类佯狂现象。 在信息时代,享受文化快餐已经成了一种不约而同的 心理共识,于是乎在讲述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文字时走捷 径,时不时地用自己的口头语言编译古文,且在引用古文 时很少注明出处等,便成了写手们的不言之秘。笔者虽然 愚钝,也知晓这种表述方式相对容易些,但却固执地认为 ,尽管许多读者在阅读之初只是想浏览一下大概内容,并 没有打算深入品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在某年某月 某日某个时辰里,他们当中的某人会产生继续关注此话题 的念头。故而,笔者应当从“文章千古事”的站位出发, 尽可能地注明引文出处,尽可能地使用原文,尽可能地将 不同典籍当中的相关文字一并展示出来,为读者提供他日 阅读上的便利。于是,本书便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在了读 者面前。 真诚地希望这本小书能为高明的读者带来享受闲暇时 光的乐趣。真诚地期待着读者朋友们不吝批评指教。 是为序。 恢嘉 于戊戌初夏 导语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各种各样的奇怪现象不仅让人匪夷所思,令人瞠目结舌,而且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复杂因果关系中的一个环节,既是前因之后果,又是后果之前因。古代所谓的佯狂现象也不例外。以“斯人何以佯狂”作为书名,已然说明了本书的写作初衷和关注之点。通过介绍古代二十六位佯狂人物的佯狂现象,剖析隐身于其后的复杂原因,揭示经由坎坷困顿磨难而展现出来的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态、不同价值观和生死观,除开为今天的人们增加若许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外,也许或多或少还有一点借鉴意义。 后记 己亥春夏之交,石家庄的气候最是宜人。看完这本书 的复印校样后,我长长地舒出了一口气,忽然觉得,数年 前自己心血来潮突发奇想,而后花费许多光阴,将古代典 籍中的二十六位佯狂人物邀请到同一本书里也许是对的, 至少不是白耽误功夫。不久,这本书就会出现在人们面前 ,坚信高明的读者自会做出评判。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各种各样的奇怪现象不仅让人 匪夷所思,令人瞠目结舌,而且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复杂因 果关系中的一个环节,既是前因之后果,又是后果之前因 。古代所谓的佯狂现象也不例外。以“斯人何以佯狂”作 为书名,已然说明了本书的写作初衷和关注之点。通过介 绍古代二十六位佯狂人物的佯狂现象,剖析隐身于其后的 复杂原因,揭示经由坎坷困顿磨难而展现出来的不同人物 的不同心态、不同价值观和生死观,除开为今天的人们增 加若许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外,也许或多或少还有一点借鉴 意义。 前些天与友人神聊,无意间谈及历史上的佯狂话题, 自然是见仁见智、五花八门,虽然都认为佯狂现象不仅反 映了当事人的病态状况,而且与病态社会、病态生存环境 息息相关,但却有位喜欢标新立异的某君却一本正经地提 醒在下说,费那个劲干啥,又不是当前所提倡的“正能量 ”。友人随口那么一说,却引发了我的无穷思绪。 作为近年来使用频率很高的宣传术语,“正能量”这 个和主旋律、主流意识形态属于同一序列的词汇概念活力 四射,家喻户晓,甚至被有的人天天挂在嘴边,几乎成了 口头禅。但不少人虽然人云亦云,却仅仅停留在词句上, 而没有认真思考究竟什么是“正能量”,如何宣传“正能 量”,个别不动脑子却擅长迎和的风派人物,甚至自作聪 明地曲解弘扬正能量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不理解真善美与 假丑恶的辩证法,不懂得“正能量”并非是生长在真空当 中,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并与假丑恶等负能量相比 较而存在、相斗争而成长的。 “真理需要灌输”是一条最基本的常识,但必须遵从 生活的辩证法则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进行灌输,必须经由 历史的或现实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搏斗场景来进行灌输, 而不可能在真空中灌输所谓纯而又纯的真理。正如同要讴 歌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身上所焕发着的天地正气民族精 神,就必须还原那个时代的真实场景,通过讲述他们与秦 桧、金兀术、留梦炎、忽必烈各色人等的言行事迹来追求 积极效应,舍此别无他途。由此观之,一听书名便下结论 ,断言写的不是“正能量”的说法,未免失之肤浅。一本 关于古代人生之怪现象的图书是否具有正能量,主要应该 看能否引导读者对生活对人生始终抱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承蒙河北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责编厚爱,肯定这一选 题雅俗共赏的独特意义,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并做了认真细致的编校工作,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 ,仅表示真诚的感激和敬意。 图书从来都是作者写给读者的书面汇报,是读者和作 者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衷心期待着读者朋友宝贵的 入木三分的批评指导。 恢嘉 己亥初夏 精彩页 忍辱含垢 佯狂为奴 ——商纣箕子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即由此衍生而来,于是乎装疯卖傻癫狂佯狂,便成了古代官场中的一大景观。古往今来,官场上的佯狂现象往往出人意表、千奇百怪、此起彼伏、史不绝迹。思量起来,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而又不露痕迹的佯狂典故,或许是发生在商朝末年的“箕子佯狂”。 闲话箕子佯狂,不可以不提及与他同时代的微子和比干。世人认识仰慕这三位殷商贵族高官,大多熟悉并认同孔圣人对他们三位的经典品评:“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日:‘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 微子、箕子、比干皆是商王朝的贵族高官。微子是纣王的庶兄,对此世人没有异议;箕子和比干的身份则诸说不一:《史记》说他们二人都是纣王的亲戚;《史记索隐》中马融、王肃以箕子为纣之诸父,服虔、杜预则以为纣之庶兄;杨伯峻译注《论语·微子篇》又认为,箕子、比干都是纣王的叔父。 微子、箕子、比干在商朝末年所做出的不同抉择,乃是因为他们不幸遇上了亡国之君商纣王帝辛。纣王帝辛荒淫无道、倒行逆施而且一意孤行、拒绝劝谏,致使社会矛盾迅速加剧,国家灭亡迫在眉睫。在国难酿成的危急关头,箕子、微子、比干再三劝谏无效,而于无奈之中做出了各自的人生抉择。 箕子、比干的事迹见诸于《史记·宋微子世家》。对于微子、箕子、比干在艰难困顿时的内心挣扎,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如是说道: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国,惧祸至,以告纣。纣日:“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日:“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陈于上,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天下。殷既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仇。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日:“太师,少师,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女无故告予。颠跻,如之何其?”太师若日:“王子,天笃下蓄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今殷民乃陋淫神祗之祀。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 品读上述文字可知,微子在反复劝谏而纣王不为所动的情形之下,曾经想到了死,然而心存犹豫,通过请教太师箕子、少师比干,而后惧祸出逃。微子对自己如此抉择做过一番解释: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三人当中,太师箕子具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日:“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泱,箕子谏,不听。人或日:“可以去矣。”箕子日:“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日《箕子操》。 箕子透过纣王当政日久而贪图享受,竟然奢侈到使用象箸用餐,而预感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识到纣王日后必然会一步步演变至荒淫无道、倒行逆施、祸害天下。《韩非子·说林上》曾借用这一典故,称赞箕子的机敏警觉: 纣为长夜之饮,欢以失日,问其左右,尽不知也。乃使人问箕子。箕子谓其徒日:“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辞以醉而不知。 明人冯梦龙在《智囊全集·明智部·知微》中则借象箸一事,而写状箕子超乎常人的洞察力: 纣初立,始为象箸。箕子叹日:“彼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将作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藜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天下不足矣!远方珍怪之物,舆马宫室之渐,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未几,造鹿台,为琼室玉门,狗马奇物充轫其中,酒池肉林,宫中九市,而百姓皆叛。 《韩诗外传》则简约地诠释了箕子何以要毅然决然地选择披发佯狂为奴: 箕子日:“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遂解发佯狂而去……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