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一山回忆录(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林一山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后记
本书2004年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
。一本《林一山回忆录》,不仅是林一山个人的人生记录
,也是长江水利委员会从诞生到成长壮大的历史记录。林
一山开创的治江事业,正欣欣向荣走向新时代;他崇高的
品格,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治江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
70周年之际,重新出版《林一山回忆录》,旨在进一步加
强长江水利委员会委情教育,使大江上下的广大水利工作
者深刻领会新形势下的治江工作使命,牢记林一山的嘱托
,认真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持续深
入学习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十六字治水方针,深入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
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和“抓保护促发展、补
短板强监管”的新阶段治江工作定位,以保护为前提,谋
划新时代治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安澜长江、绿色长江
、和谐长江、美丽长江”建设,为保护好母亲河作出新的
更大贡献!
本次修订征得了林一山家属的同意,在内容上未作改
动,仅对个别不够准确的表述和文字的错漏进行了订正,
同时在装帧设计上进行优化,由长江出版社出版。书中图
片均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陈仲原提供。
本书出版受到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的高度重视,得
到了长江委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编者并代
表作者家属向所有参与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编者
2019年6月
目录
自序
我的青年时代
一 从求学到革命
求学
“九一八”事变后的爱国学生运动
反“会考”运动
二 独立的革命活动
寻找党组织
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三 “一二·九”运动
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一二·九”运动周年纪念会
四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从我给中央的一封信说起
到延安去
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
在小组会上向毛主席提问
会议代表要批判张国焘
自由民主的苏区生活
五 “七七”事变第一声枪响
北平学生的军训
从“七七”事变看蒋介石
六 我的长山之行
戎马生涯十二年
一 建立胶东抗日根据地
寻找关系建立据点
天福山起义
威海起义
攻占牟平城
雷神庙战斗
二 向胶东西部扩展
“三军”西上
为巩固胶东西部根据地创造条件
“三军二路”整编
三 胶东根据地的大发展
根据地的建设
敌后大生产运动
农业高产试点
四 1942年日寇冬季大扫荡
日寇的战术
三次突围
第四次与敌人遭遇
五 在东北解放区
日本投降后的东北
初到东北
中央对东北解放区的指示
六 辽南根据地的创建
辽南根据地的党政建制
放手发动群众巩固革命根据地
在辽南与蒋军周旋
辽南军区的建立
进行土地改革迎来参军热潮
战时党的建设
与高岗的斗争
七 “四野”南下工作团
组团经过
武汉——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献身水利事业
一 组建长江水利委员会
二 关于荆江分洪工程
三 和邓子恢同志一席谈
四 毛主席六次接见我
“长江舰”上
京汉路上
“中央决定要修三峡工程”
列席南宁会议
三峡水库寿命有多长
一天两次接见
五 南水北调问题
南水北调与汉江流域规划
引嘉济汉——南水北调的深入研究
六 长江流域规划与三峡工程
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
编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
蓄势待发的三峡工程
七 与周总理在一起的日子
汉渝长江之行
北戴河长江工作会议
麻城之行
提倡机关办学
巡视包头等地
批准筹建虎跳峡水电站
支持兴办农业保存长办力量
主持治黄会议
带病最后一次主持葛洲坝会议
八 陆水三峡试验坝
九 丹江口工程
十 在“文化大革命”的日子里
“在劫难逃”
总理“解放”了我
在眼癌救治中接受重任
十一 葛洲坝工程
技术委员会的工作
主要争论
主要技术问题
十二 重擂三峡战鼓
三峡坝址的选择
再起争论
小平同志促进三峡工程
十三 荆北放淤与主泓南移
荆北放淤计划
荆江主泓南移计划
十四 我的西部调水方案
四上巴颜喀拉山
西部调水方案
关于进藏铁路线
十五 江源首次考察
历来对江源的认识和探索
江源考察的起因与组织
江源考察
十六 东北与内蒙之行
十七 长江武汉河段整治方案
十八 长江河口治理与上海港建设
忆余·随想
一 忆余
在胶东抗日根据地
在辽南解放区
我选择了长江水利工作
晚年对中国西部南水北调工程的研究
二 随想
结束语
编后
再版后记
精彩页
一 从求学到革命
求学
1911年6月,也就是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的前夕,我出生于山东文登县的林村。我的幼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小时候,我渴望上学识字,当时,村里有一所小学,我在那里上学。由于学校时办时停,我也就有时上学,有时辍学在家,帮比我大几岁的哥哥做一些小买卖,还干一些农活。
我的青年时代,正处于军阀混战及国民革命的重要历史时期,因此,我的思想发展不能不受到时代的深刻影响,当然也包括共产党的影响。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每到旧历年关,看到四乡都有许多人从海参崴一带回家过年,我非常羡慕他们。海参崴原是中国东北的领土,在绥芬河口海湾东岸,1860年沙俄迫使清朝订立《北京条约》后割于俄国,改称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是“控制东方”的意思。此地东望日本,近窥中国,西指朝鲜,是沙俄在中日朝三国之问插进来的军事要塞。我的一位长辈曾经摸着我的头说:“像你这么大的孩子到了“崴子”,干得好可以一直上到大学,可以参加赤党反对白党,可是再也不能回家来了。”不能回家,这在别人看来是件感事,而我幼年丧母,继母对我不好,所以对家庭已经没有留恋,这正是我要远走高飞的理由。
在我十二三岁后,曾帮助我哥哥从事小商业活动,在自家开的作坊里做他的助手。在我当助手的过程中,我接触了许多农民和小商人,也得到他们的称赞。这也是以后我哥哥宁愿多负一点债,也要帮助我到威海卫的英国学堂求学的原因。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北部的黄海之滨,为海防重地,明代在此设立“卫”一级的军事建制,驻军扼守,以防倭寇。这种“卫”自明代以来全国各地多有,最有名的如“天津卫”,后来撤“卫”后大多变成了县、市治所,也就通称“威海”了。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的威海卫之战即在此进行,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8年威海卫被英国强行“租借”,英国在此设立类似香港总督府的“行政长官公署”。熟悉清史和看过有关宣统皇帝影视剧的,都知道溥仪退位后在民国初年聘请过一位叫庄士敦的英国老师,却很少人知道庄士敦此前已在威海卫英公署供职十几年,更不知道1930年代表英政府将威海卫归还我国的也是庄士敦。英国人在威海卫既有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也建立了不少教堂、学校和医院。威海卫虽小,在近代西风东渐之初,却处处得风气之先,远比山东内地开放得多。但是,那时的中国民间对西方人可以说是憎恨、惧怕和崇羡的情绪兼而有之。科举取仕的路子断了以后,求学最好进新学堂,而新学堂所设的许多课程又是引进于日本和欧美,所以索性直接进外国教会办的洋学堂也就成了风气,此风在沿海尤为盛行。哥哥送我到英国人办的学堂学习的目的,并非是学成后做个中国店员,而是要做一个洋店员。因为在我哥哥心中,中国在清朝受洋人的欺负,到了民国不仅还是受洋人欺负,而且军阀混战,更加民不聊生,当个洋店员可能更稳当些。其实当时我还有一种奢望,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洋店员。这个时期我虽然没有明确的政治思想,但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放弃学习,其中包括农业、商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从政治落后的威海卫英国教会学校,到政治活跃的山东省济南高中,是我青年时代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但说到去济南高中上学的经历,却完全是几个偶然因素凑在一起的结果。(P2-3)
导语
《林一山回忆录(精)》不仅是林一山个人的人生记录,也是长江水利委员会从诞生到成长壮大的历史记录。林一山开创的治江事业,正欣欣向荣走向新时代;他崇高的品格,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治江人。
本书是林一山同志从求学到投身革命、由战争走向治江的一次较为全面的人生回顾。在当代革命前辈同类著作中,或许他的革命故事和戎马生涯并不特别出众,但是,他在近半个世纪的治江历程,尤其是在长江流域规划、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等重大治江战略性工作上的努力与业绩,可谓独步当代,无出其右者,其有关长江水利问题的忆述应当是更具权威的第一手记录。
序言
这个回忆录将我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
从求学到革命,在学校学到一些文化知识,阅读了一些革
命书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党的影响下从自发地
到有组织地参加了反蒋、抗日的学生运动,简而言之,可
以说是为我做人、做事和干革命做准备的时期,是我的成
长期。第二个时期是从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基
本结束,是我从事武装斗争的一个时期,我参与和领导创
建了胶东、辽南两个革命根据地。第三个时期是从1949年
初至今的半个世纪,主要是从事长江的治理开发工作,以
及包括黄河水沙利用、东北和内蒙林牧区土地综合利用、
西部调水以改造新疆和内蒙荒漠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
这50多年里,我在党的领导下,在众多优秀同事们的配合
与支持下,做了一点有益于人民的事情。然而就个人而言
,这些已完成的工作和未完成的课题,随着我年岁之增将
离我愈远,再絮叨它徒费精神。如果我一生中的成败得失
、经验教训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对于年轻人特别是水利
工作者还不无参考价值的话,能就记忆所及留下一点记录
也好。记录的详略倒在其次,“真实”应当是我在本书写
作中的最高原则。
但是,追求真实是一回事,能否做到秉笔直书全无顾
忌又是一回事。这也正是我在忆述中最为难的地方。因为
,无论是战争年代或是建设时期,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依
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回忆往事,必然要涉及往日的
是是非非。为了保证它的真实性,我将依据史实进行叙述

我年轻时就很信奉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要立志做
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至今,我仍将此话视为至理名
言。但是,人微言轻,因官阶不同,同样的意见分量不同
,同样的工作而难易悬殊,所以我们不妨再给这句话增加
一层意思:伸手要官不好,而不当官手中无权也办不成事
,更难以完成任务。问题在于做官是为谋私,还是为公。
尽管我知道权大好办事,也知道为官之道,而我一生却几
乎放弃了一切可望升迁的机会。幸而在治江工作中,我获
得一个最有利的条件——毛主席、周总理对我的信赖和器
重。我视此为一生之殊荣,在做事和做人上益加谨慎,惟
恐有失。有人说,林一山这个人能瞎吹,才受到如此信任
。我的话说起来的确不算少,但往往是一些无个人功利心
的闲话,天文地理、农林渔牧、鸟兽虫鱼,虽非专家,却
知无不言,且常不论场合,不看对象,对领导、同事、部
下和工农群众都一样,只要我有兴致而别人又愿意听。所
以有的中央领导同志说我:“你林一山天上知一半,地下
全知道。”有人把和领导,尤其是和中央领导谈话视为晋
升的机会,不是唯唯诺诺,便是巧言令色,但我做不到。
凡是在领导面前能说会道却又谨小慎微的人,和他的下级
往往无话可说,至于群众更不屑于交谈,所谓上谗者必下
骄。我除去工作上有难处、有想法才有求于领导,此外别
无所求,所以我用不着迎合领导,看着领导的脸色行事。
在与主席会见中,开始谈话我就有问必答,答话比问话多
,而与长江无关的事我尽量不谈。在南宁会议上我汇报三
峡工程造价时,一些中央委员当着主席的面和我“讨价还
价”,认为我报的价可能是“上马预算”,也可能认为我
为了迎合当时潮流大家说多少就是多少。但事实是我言之
有据,没有人能证明我的算法不对。中央决定先上葛洲坝
,我是唯一上书反对的,但最后形成决定并要我参加工作
,我就全力以赴。在我说话完全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只要
有我参加的会议,我就没有一次是不提出意见的;在工程
行将半途而废的情况下,总理要我出面主持修改设计,我
是知难而上。此非自诩,这都不是瞎吹的。主席和总理都
不是喜欢听瞎吹的人,他们信任我,委重任于我,首先是
因为看中了我是个干实事的人,而且有长办(长江流域规
划办公室的简称)这支可靠的技术队伍。因此,在做官、
做事上如果不可得兼,我宁愿选择做事。因为官位于我如
浮云,只有一生能做几件有意义的事,才会得到无限的欣
慰。我一生最感遗憾的是,三峡、葛洲坝这两大工程的两
位伟大奠基者都未及与我们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有人说我一味好大喜功,就只知道三峡工程和南水北
调这类大事。这个意见只说对了一半。我的确非常重视三
峡工程、南水北调这两件大事,为此几乎竭尽了我大半生
精力。长江不是一条普通的河流,要解决长江的问题,没
有像“三峡”这样的特大工程是不行的;我国北方严重缺
水的局面,除了“南水北调”也无法彻底改变。但是,说
我一味只干大工程也不尽然。像“石碴地”里能不能长出
好庄稼,我也有浓厚的兴趣。20世纪60年代初我外出考察
常走山区公路,从偶尔看见到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我发
现公路挖方一侧的树都长得矮小,而另一侧石碴填方上的
树一般都长得高大茂盛。本该是寸草难长的石碴地何以如
此反常呢?于是使我联想到一个问题:石碴地种树有此良
好表现,种庄稼会不会也有好收成呢?如果经过试验证明
石碴地也能长出好庄稼,三峡库区周围都是山地丘陵,坡
地土少石多,正好可以推广石碴地种植;而对全国类似土
地资源的利用,其意义就更非同一般了。后来我将此事告
诉了原长办主任、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黄友若同志,他也
很有兴趣且支持进行试验。长办规划部门遂派常鉴豪同志
负责这项试验。他先后在郧西、淅川找了两块石碴地,以
与正常土壤地旱作相同的耕作方式连续进行了6年的试验,
对比石碴地与全县耕地平均亩产,麦、棉、薯、豆等作物
在石碴地的产量绝大部分超过在普通耕地的产量,只有少
部分是二者相近。其中自有科学道理,这里不宜细说。由
此可见我对各种调查试验和新发现都满怀热情,并不限于
大的工程,更未计个人功利。三峡工程从20世纪80年代中
期论证以来,我就没有参与其中了,只是在媒体宣传三峡
工程时,常有记者采访我。但我对三峡工程的进展十分关
切,我期盼着它能在我有生之年顺利建成。
人的一生,不论地位高低,都有自己的愿望,也就是
自己想做的事。我一生所做的事,如果按我年轻时所想,
已经大大地超过了,许多事是过去从未想到的。但到老年
时回顾,则仍觉得还有许多应做的事未能去做。这是因为
年轻时既缺乏阅历也缺乏条件,不知道哪些事国家最需要
,自己又可以干,而且有机会干;及至老年,则一生风风
雨雨,经验教训都有,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皆有
自知之明,但已时不我待。我能够做成几件有影响的事,
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在我走上治江岗位后,便抓紧时间
学习业务,了解情况,掌握全局,能迅速提出治江的近期
工程和未来计划,而且不论是近期还是远景,都有一个较
高的起点,确属于国家建设所急需而又事涉大局的项目;
二是有了这样的计划,才会受到中央的支持和举国的关注
,才有可能在中央支持下办大事。这两条为国家建功立业
的条件,我都具备了。如果我就任后只靠吃老本,自甘外
行,萧规曹随,一切按照旧水利机关的章程办事,防汛岁
修,岁修防汛,一个流域机构只能办一些水利局的事,其
前途也就可虑了。
进入老年之后,我常常自问,人的一生究竞能做多少
事情?这个问题,由于各人的条件不同,答案肯定不会一
样。但有一个答案我想会是共同的,即你的一生不可能把
你想做的所有好事都做完,总不免有所遗憾。
从本书里大家就可以看到,我还有一些计划并没有实
现。这些计划有的是二三十年前甚至更早以前提出来的,
今昔相比,虽然原理原则不会改变,但实施的条件已经变
化,可能另有新的办法取代我的计划。所谓“此一时也,
彼一时也”。比如长江流域规划中的航运问题,我们对长
江干支流航道、湘桂赣粤运河及其运量都有规划,现在面
对空运,以及密如蛛网朝发夕至的陆运.内河水运日趋衰
落(长江航运已多年靠有限的货运勉力维持,客轮在有些
历来繁忙的河段近乎空载),于是这些规划中的一些工程
恐须再作斟酌,至少可以从缓计议。话说回来,如果因此
而轻水运重陆空并形成一种倾向,不论是否需要、是否经
济,而一窝蜂似的大修高速公路、铁路和开辟新的空运线
.也不免会产生新的问题。在我国中东部人口众多、土地
十分紧缺的条件下,最突出的将是占地问题。此外在一味
向陆运方式倾斜下,它也会出现运量的问题。我说这些是
想说明一点,在治江上,贵在敏于思考,能有创见,即使
自己的见解一时难以实现,甚至时过境迁已不适用,也并
非全无意义,至少可以作为一种思路供人借鉴。最使我感
到遗憾的是我对黄河治理的一些设想没有得到展现。不过
我深信,我们的后来人在治黄上会更聪明、更有办法,他
们会对前人的种种设想作出自己的选择。
我为什么总觉得还有许多事没有做完呢?细想起来,
与我秉性喜欢思考而一有所得便想付诸实施有关。在我离
任乃至双目失明后,因无公务缠身又足难出户,我的思考
反而益加活跃而广泛。不仅有本书已提到的一些问题,还
有对成都平原地下水利用,乃至汉字改革方案的思考与研
究。这么多的想法,有一些又与我的职责无关,或者虽尚
属分内而非急要,此生自难一一实现。人们常说,许多人
在晚年离职后都有一种失落感、空虚感,不是郁郁不乐,
就是枯寂无聊。我则相反,总感时不我待,要争取多做一
些事情。这样即使不能事事如愿,也比常怀失落空虚之情
强。我愿以此与同志们共勉。
内容推荐
本书是“长江王”林一山的回忆录。作者在回忆录中将自己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求学到革命,在学校学到一些文化知识,阅读了一些革命书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党的影响下从自发地到有组织地参加了反蒋、抗日的学生运动,简而言之,可以说是为作者做人、做事和干革命做准备的时期,是作者的成长期。第二个时期从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基本结束,是作者从事武装斗争的一个时期,他参与和领导创建了胶东、辽南两个革命根据地。第三个时期从1949年初至今的半个世纪,主要讲述了作者从事长江的治理开发工作,以及包括黄河水沙利用、东北和内蒙林牧区土地综合利用、西部调水以改造新疆和内蒙荒漠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的相关经历。全书对其从求学到投身革命、由战争走向治江的人生进行回顾,也是长江水利委员会成长壮大的权威第一手记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