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历史传奇小说。概括反映了隋唐一百七十余年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刻画并歌颂了英雄、义士、明君、忠臣、勇将、淑女等众多人物,特别着重歌颂了草莽英雄反暴政的侠义行为,着重描述了精场帝的宫闹秽闻与唐玄宗的帝妃恋情,暴露并讽刺了封建帝王穷奢极欲、荒淫腐朽的生活。全书叙述生动,语言流畅,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如秦琼的穷途落魄,窦线娘的“马上姻缘”,特别是瓦岗寨英雄群像中的“混世魔王”程咬金,任侠仗义的秦叔宝,誓死复仇的单雄信,足智多谋的徐懋功,粗豪爽直的尉迟恭,都刻画得性格鲜明,生动传神。
本书描写了隋唐时期兴废争战的故事。该书以瓦岗寨群雄风云际会为中心,铺叙秦彝托孤、隋文帝平陈,到唐王李渊削平群雄称帝、李世民继位的故事,突出描绘了李世民、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罗成、尉迟恭、李元霸等传奇人物。故事引人入胜,其中秦琼卖马、程咬金劫王杠、尉迟恭救秦王、罗成叫关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
隋唐演义就是说的隋朝和唐朝的事,具体说就是隋末唐初的故事。隋朝的第一个皇帝隋文帝叫杨坚,杨坚这个人,我们应该说他是有功勋的,表现在他统一了中国。
中国的历史是分裂和统一交替出现的,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混乱,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楚汉相争,又有了混乱,刘邦又统一了中国,建立了西汉王朝。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又引起了混乱,最后刘秀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东汉王朝。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之后又是西晋、东晋的大分裂。晋自五马渡江,天下分而为二:这叫做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虽然各有国号,绍袭正统,名为天子;其实天下微弱,偏安江左。北朝在晋时,中原一带地方,倒被汉、赵、秦、燕、魏等胡人占据了,这叫做五胡乱华,是为北朝。魏之后乱离,又分东西二魏:一边为高欢之子高洋篡夺,改国号日齐;一边被宇文泰篡夺,改国号日周。周又灭齐,江北方成一统。这是一段比较长久的分裂状态,几个国家各自为政,天下大乱,百姓遭殃。年年征战,百姓到处逃亡。最后周国又出了个杨坚,最终结束了这种纷乱,统一了全国。
杨坚,小字那罗延,弘农郡华阴人也,汉朝太尉杨震的第八代孙。父亲是杨忠,因为战功被封为隋公。杨坚出生的时候,母亲吕氏,梦见苍龙到肚子里,生出来时只见他的眼睛像星星一般,手上有奇文,看上去像是个“王”字。杨忠夫妻觉得很奇异,后来有一个老尼姑对他母亲道:“这孩子贵不可言,但是必须离开父母才能长大,贫尼愿意替你们抚养他。”其母便托老尼姑抚育。这个老尼姑,一个人住在尼姑庵里面,出外必定托邻居帮忙看着。这一天,老尼姑又外出了,一个邻居进入尼姑庵,正将杨坚抱在怀中,忽然看到他头上长出双角,满身隐隐约约有鳞甲,像是一条龙的形状,邻人大吃一惊,叫了声“怪物”,向地下一丢。恰好老尼姑回来了,忙抱起,惋惜道:“惊了我儿,迟了几年当皇帝!”
此后数年,杨坚长大了。老尼姑将杨坚送还了杨家,几年后,老尼姑死了。后来杨忠也病死了,杨坚于是承袭了杨忠的爵位,为隋公。这个时候,周武帝见他相貌魁奇,心生猜忌,多次找人看他的面相。算命的说他日后定有大福,于是都为他筹谋。他也知道周武帝猜疑他,于是将女儿夤缘送入皇宫做了太子妃,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直到周武帝驾崩后,太子即位,是为宣帝。宣帝非常平庸懦弱,这时杨坚的羽翼已丰,于是篡夺了周国,改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
隋文帝刚即位的时候,改革政治,开启了一番新局面:文有李德林、高颎、苏威;武有杨素、李渊、贺若弼、韩擒虎。君明臣良,渐渐地有开拓疆土的意思。
在北方政治上动乱的时候,南陈王朝获得了一个暂时的安定局面,经济惭惭恢复起来。但是传到第五个皇帝,却是一个荒唐得出奇的陈后主。
陈后主,名叫叔宝,也是一个聪明颖异之人,但可惜生在南朝,沿袭文弱艳丽的习气,所以非常喜欢吟诗作赋。他的两个非常要好的近臣:一个是孔范,一个是江总,都是一伙腐朽的文人,清闲无事,喜欢卖弄风月,君臣都不理政务,只是陪宴、和诗过日子。陈后主又得了个美人,姓张,名丽华,发长六尺,美丽不可方物。更令后主欢喜的是,她肯为后主举荐更美的嫔妃。这让后主应接不暇,还哪有闲暇去理会朝廷大事呢?他阅览朝廷百官的奏章,竟然是把张丽华放在腿上,两人商议来的。这时有一些朝廷内侍乘机打通关节,纳贿擅权。又有孔范与后主宠幸的孔贵嫔,结为兄妹,掌握朝政大权;当时只晓有江、孑L,不知有陈后主了。
南朝这样不堪,北朝的隋文帝杨坚坐不住了,便动了讨伐陈朝的心思。高颎、杨素、贺若弼,都献上计策。正在议论之间,忽然晋王杨广,请求领兵伐陈。
原来,杨坚当了皇帝后,立自己的长子杨勇为太子,封自己的次子杨广为晋王。杨勇忠厚老实,为人正直。封他为太子,就是将来要继承皇位也是理所应当的。可是杨广跟他哥哥就不一样了,生性猾诈、尖刻、工于心计。杨广当了晋王以后,心有不甘,总想找机会让父皇把大哥的太子之位废掉,立自己为太子。他总想在隋文帝杨坚面前极力表现自己,哪里有战争他就领队出征。这不,现在他请求领兵伐陈,就是想在文帝面前表现自己的军事才能。
隋文帝杨坚多疑,老猜忌别人,因为他的隋朝是从之前的周朝那里篡夺过来的,所以杨坚当了皇帝以后老怀疑别人要颠覆他。这时正不肯把兵权交给臣下,于是就命晋王为行军兵马大元帅,杨素为行军兵马副元帅,高颎为晋王元帅府长史,李渊为元帅府司马。这高颎是渤海人,字昭玄;生来足智多谋,长于兵事。李渊是成纪人,字叔德,传说胸有三乳;曾在龙门破贼,发七十二箭,杀七十二人。更有两个总管韩擒虎、贺若弼,都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君为先锋,自六合县出兵;杨素由永安出兵,自上流而下。一行总管九十员,胜兵六十万,都听晋王的派遣。
陈国屯守的将士,向朝廷告急。但施文庆与沈客卿都不往上奏。等到仆射袁宪陈奏,要向京口、采石这两个地方派兵把守,江总又来阻挠。这时陈后主也犹豫不决,道:“王气在此,齐兵三次来袭,周国的军队来了,也是涣败,现在他们来攻算什么呀!”孔范也趁机连忙献谄说:“有长江这条天堑阻隔,一南一北。隋朝的人马又怎么能渡得来呢?还不是边防的将士贪功,总说什么边事紧急。臣每次都担心自己官小,隋兵这次来,臣定然做太尉公!”施文庆道:“天寒地冻的,人马还不得冻死,怎么能来呢?”孔范又道:“可惜冻死了我们的人马。”陈后主大笑,使得袁宪这些臣子无力可用。这便是陈国御敌的议论了。饮酒奏乐,依然如故。
这一年的元旦,陈后主夜间饮酒作乐,一睡不醒,直到第二天太阳落山才起来。不想这天贺若弼领兵,已经从广陵悄悄渡江;韩擒虎又带领精兵五百,自横江直犯采石。守将徐子建一面奏报,一面要率兵迎敌。元旦欢庆,各兵都醉了,没一个拿得了刀枪棍棒的,徐子建只得弃了兵士,一个人坐船赶到宫中。不想这时陈后主已经醉了,于是从早晨等到晚上,才得到见面的机会。哪知后主道:“明儿个再说吧。”
第二天鬼混了一日。到初四这天,分别派遣萧摩诃、鲁广达等出兵拒战。萧摩诃提议,要乘着贺若弼刚到钟山,攻其不备;任忠提议要精兵一万,金翅三百艘,截其后路,都是很好的主意,但陈后主都不肯听。到了初八这天,要各将鏖战。
那时,只有一个鲁广达竭力死斗,也杀了贺若弼部下三百余人。孔范兵一交战就跑了。萧摩诃被擒。任忠逃回,陈后主也不责怪他,给了他两柜金银,叫他再募人出战。谁知他到石子冈,撞着擒虎,便率兵投降,反引他进城。这时城中百姓乱窜,无不逃生。
P1-5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和读者们亲切地交流读书学习的体会,温总理的《仰望星空》中的诗句,给读书的意味再次作出精彩而深刻的诠释。对读书虔诚,对知识的尊崇,对学问的敬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时常仰望星空的民族,才是能发展、有希望的民族。
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和没有作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强调全民读书、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许多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悠悠历史长河中,读书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记,成为人类文明的“亮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民族从来就是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它是我们民族精神动力不竭的源泉。在2l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必将以知识凝聚力量,而读书是我们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动力和社会风尚。
所以,阅读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会激发青少年对未来世界的无限想象,对人类艺术的不懈追求,对人生信念的牢固树立。为了有效地推动青少年的读书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认知水平,一批专家学者经过长时间的遴选,选编了一系列古今中外最具时代性、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不朽文学作品,奉献给系统读书的读者,力求为你们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阅读体系。
在这套系列中外名著中,匪疑所思的冒险与神奇在此展开:
我们乘着鹦鹉螺号潜游海底两万里;随着小人儿尼尔斯去骑鹅飞行;跟着格列佛前往奇异国度;鲁滨逊也在不安分地记述着自己的孤岛旅程……
这里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紧箍咒的孙悟空;有足智多谋、名扬四海的诸葛亮;有豪气干云的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有宝玉、黛玉之间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有许许多多神魔鬼怪的大碰撞,还有令全人类心向往之的英雄传奇……
可以听安徒生、格林给我们讲童话;伊索、克雷洛夫为我们说寓言;可以看到小王子忧伤的眼睛;可以领略高尔基的精彩人生;更可以倾听孔孟、老庄的讲经说道;冉阿让的重生与奉献;涅赫留朵夫的复活;简·爱对幸福的渴望与寻找……
在这套中外文学名著经典从书中,有的作品篇幅较长,有些是用文言文写成,青少年在阅读时难度很大,专家学者考虑到这个问题,对原著进行了必要的浓缩和经典的编写,保留主线,浓缩精华,展现精彩,化难为易,确保了经典故事的原始生动感,扫清了青少年的阅读障碍。
最后,愿这套丛书能带领青少年朋友插上文学的翅膀,遨游这广阔的文学天空。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