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过去的50年里,亚裔美国人作为美国成长最迅速的族群,大大改变了美国的面貌。历史学家李漪莲在《亚裔美国的创生:一部历史》中讲述了亚裔美国人从第一代直至今天,在美国扮演的富有争议的角色。 从16世纪登上第一艘跨太平洋船只的水手,到“二战”期间被监禁的日裔美国人,本书展示了亚裔移民和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后代在美国如何转变的历程。在过去数十年里,新的亚裔族群因新移民和难民的到来而形成、崛起。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受歧视的少数族裔”,而成为美国的“模范少数族裔”,也代表了今天在美国仍十分复杂的种族问题。 本书考察了亚裔美国人在过去数个世纪如何创造和重塑美国,提供了这一重要且多样的共同体的全新历史。更重要的是,本书还为理解美国本身,其种族与移民的历史,以及它在当今世界所处的位置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导言 第一部分 开端:在美洲的亚洲人 1.新西班牙的中国人和美利坚早期的亚洲人 2.苦力劳工 第二部分 大规模移民与排亚时期亚裔美国的创生 3.寻找金山的华人移民 4.“中国佬必须滚!”:排华运动 5.日本移民与“黄祸 6.“我们只得在流亡中挣扎求生”:朝鲜移民 7.南亚移民与“印度人入侵” 8.“我们听闻美国太多”:美帝国的菲律宾人 9.穿越边境与边境执法:非法的亚洲移民 第三部分 战争世界的亚裔美国 10.“军事需要”:二战中对日裔美国人的转移 11.“极度的不公”:二战中对日裔美国人的囚禁 12.正义之战,冷战 第四部分 全球化世界中亚裔美国的重建 13.通过移民和行动来构建新亚裔美国 14.寻找庇护:东南亚人在美国 15.构建新家园:赫蒙难民与赫蒙裔美国人 16.跨国移民与全球美国人 第五部分 21世纪的亚裔美国人 17.“亚裔美国人的崛起?”神话与现实 结语:在21世纪重新定义美国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致谢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序言 自2015年《亚裔美国的创生:一部历史》在美国首次 出版以来,美国的华人移民和华裔美国人经历了诸多重要 的变化,值得在这篇中文版序言中稍加评述。首先,美国 的移民人数大幅增长。当前美国人中约有4400万人出生在 美国之外,占美国总人数的13.5%,是自1910年以来的最 高值。其次,移民的来源地也发生了改变。数十年来,墨 西哥一直是美国新移民的主要来源国。这种情况已发生历 史性转变,当前美国移民的最大来源国变为中国和印度。 自2013年开始,中国成为美国移民的第一大来源国(14.7 万),其次是印度(12.9万)和墨西哥(12.5万)。从 2000年到2016年,在美国的华人数量增长近75%。这些变 化是更为宏大的国家和全球变化趋势的一部分。总的来说 ,在过去50年里,亚洲人移民到美国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美国的亚洲移民人数从1960年的49.1万人增至2014年的 1280万人,增长了2497%。同时,美国仍然是亚洲移民的 主要目的地,吸引了9220万亚洲移民中的14%。中国移民 亦是如此。在所有居住在中国以外的华人中,大约有22% 生活在美国,其次为加拿大、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 加坡。此外,从中国移民的人数也增加了。2013年,中国 移民占全球移民总额的4%,成为第四大新移民来源国。华 裔美国人的数量在2010年至2015年间从401万增加到494.8 万,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新移民的到来。根据最近的趋 势,美国之外出生的美国华人仍然比在美国出生的华人要 多(63%对37%)。多数人(66%)在美国居住超过10年 ,其余34%的人在美国居住的时间则少于10年。近期的中 国移民对美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 育机构招收外国学生最多的国家,在中国出生的学生进入 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深造的比例,是移民平均水平的两倍以 上。此外,在EB-5投资者签证项目的申请中,来自中国的 申请人占据多数。该项目向投资至少100万美元,或在高失 业率或农村地区投资50万美元,并在商业企业中创造或保 留至少10个就业岗位的移民,提供合法的永久居民身份。 从1992年到2014年,大约有3万名中国投资者通过EB-5项 目来到美国。在2015年,中国人占该项目所有申请者的90 %。他们也是获得H-1B临时就业签证的第二大群体。华裔 美国人的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是一群年轻的人, 其中有近50%在18~49岁这一年龄区间,且受过良好的教育 。53%的华人获得了学士或以上学位,27%的华人获得了 研究生学位。在所有华人移民中,超过一半(大约52%) 从事管理、商业、科学和艺术等职业。这一比率远高于其 他外国出生的工作人员比率(32%),以及美国出生人口 的比率(39%)。但从最近美国社会的总体趋势来看,亚 裔美国人和华裔美国人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事 实上,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对美国 人口普查局数据的最新分析,如今亚裔美国人取代了非裔 美国人,成为美国在经济上两极分化最严重的种族或族群 。2016年,排名前10%的亚洲人的收入,是排名后10%的 亚洲人收入的10.7倍。在大约15年的时间里,生活在贫困 中的亚洲人增加了44%,从2000年的17万人增加到2016年 的24.5万人。2017年,近17%的在中国出生者的家庭生活 在贫困中,这一比例略低于所有移民家庭的比例,但高于 全美本土出生美国人的比例(14.7%)。 与许多其他移民群体的经历一样,针对华裔美国人的 反移民情绪和行动,在2016年大选期间及之后有所增加。 与华人移民最相关的是,美国政府设立了许多官方壁垒, 以减少和限制合法移民(包括高技能工人)进入美国的机 会。例如,名为“购美国货,雇美国人”(Buy American,Hire American)的总统行政命令,要求对外国 临时工进行额外审查,同时对H-1B高技能人才项目进行审 查。移民律师报告指出,更高的拒签率和更严格的审查, 在情感上减缓了H-1B项目的移民速度。移民和种族是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随着有关移民的辩论越来越激烈, 关于种族的辩论随之变得更加激烈也就不足为奇。华裔美 国人再次成为塑造美国最引人注目和最重要的问题的核心 。首先是“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平权行 动是一项旨在消除歧视,改善少数群体在教育和就业上代 表比例的政策。自从这一政策在民权时代实施以来,一直 是社会辩论和挑战法律的话题。在这两方面问题上,华裔 美国人都积极参与。 1969年,一群年轻的积极分子成立了“华人平权行动 ”(Chinese for Affirmative Action)组织,以促进平 等,建立跨种族联盟,并领导民权运动。在过去50年的历 史中,“华人平权行动”一直在挑战歧视性的雇佣关系和 强迫性的移民法案。20世纪70年代,该组织协助了美国最 高法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即“刘诉尼科尔斯 案”(Lau v. Nichols),该案确保为公立学校的学生提 供中文和西班牙语双语教育。最近,“华人平权行动”组 织继续致力于在州和国家层面反对平权行动。”其他组织 认为,亚裔美国人也从“平权行动”政策中获益,当前对 这一政策的挑战,不过是一项更大战略的组成部分。该战 略旨在淡化系统性种族主义与歧视所造成的影响,并将亚 裔美国人与其他少数族裔区分开来。 最近,华裔美国人普遍反对“平权行动”。2018年, 一群亚裔美国人起诉哈佛大学,并指责该机构对美国亚裔 学生设置限制性配额。这群亚裔美国人主要由华裔美国人 牵头,一名白人保守派反平权行动者组织和资助。包括最 近在种族和大学招生问题上变得政治化的第一代中国移民 在内的支持者,在政治上更加倾向于保守。然而,大多数 亚裔美国人,包括老一辈华裔美国人,都支持平权行动。 哈佛大学的诉讼,以及其他关于平权行动的争论,揭示了 华裔美国人在世代、地理和社会经济背景方面的多样性, 是如何导致共同体内部分裂的。这也引发了一个长期存在 的问题:在当代美国,华人和其他亚裔美国人相对于白人 和非白人的地位究竟如何。 华裔美国人塑造移民和种族公共话语的第二种方式, 是利用其历史来质疑当前的仇外心理和种族主义。2017年5 月6日是《排华法》(Chinese Exclusion Act)生效135 周年,该法为美国国会1882年通过的专门排斥华人移民的 法律。正值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实施有争议的新移民政策 之际,周年纪念是华裔美国人倡导当代移民平等和正义的 一个机会。 在旧金山举行周年纪念日那天,以“不能再排 斥”(No More Exclusion)为名,美籍华人积极分子组 织了一次集会。该集会由社区组织和个人组成,倡导包容 、正义、社区安全和家人团聚。这一群人利用《排华法》 周年纪念日,抗议“穆斯林旅行禁令与不公正的反移民和 难民政策”。大约750人聚集在中国城,举着写有“没有围 墙”、“难民避难”和“永远不要被排斥”的标语牌,并 听取发言者讲述排华的世代后果,以及“所有制度化的歧 视、仇外和种族主义的可怕影响”。 方国强(Norman Fong)牧师在集会上发表了强有力 的演讲,并告诉记者他的家人在《排华法》下的遭遇。他 说:“我爸爸去了天使岛,是最先被联邦政府排除在美国 之外的种族的一分子。”他“经历了地狱般的折磨,就像 过去大多数华人移民所经历的那样”。他接着说,华裔美 国人和其他人有必要记住那段历史。“今天,我们都需要 与穆斯林社会和其他社群一起努力。我们呼吁所有群体团 结起来。” 著名制片人里克·伯恩斯(RicBurns)和于丽欣 (IAShinYu)拍摄的一部关于《排华法》的新纪录片,也 为将华裔美国人的历史与当代有关移民的辩论联系起来提 供了重要机会。在2017年和2018年,纪录片《排华法》在 美国各地公映,旨在“促进公众对1882年《排华法》的历 史及其影响的进一步理解和对话”。公众的兴趣很高,影 片的中心问题是“谁是美国人?”这引起了那些试图理解 并应对移民和难民新政策的美国人的共鸣。美国亚裔媒体 中心(Center for Asian American Media)组织了这场 教育和公众宣传活动。该中心报告称,超过4800人参加了 一场放映和电影讨论,600多人要求提供相关资源给社区, 旨在就《排华法》及其对当代美国的影响开展进一步教育 和对话。华裔美国人观众对这部影片尤其感同身受,并受 到启发,想让这部电影为更多人知晓。正如波士顿的华裔 美国人公民联盟(Chinese American Citizens Alliance)成员威尔逊·李(Wilson Lee)所解释的那样 :“将(这段历史)公之于众非常重要……我们希望能确 保这种事不会在这个伟大的国家再次发生。”” 就在2018年中期选举之前,当特朗普总统宣布他将签 署一项行政命令,终止非美国公民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享有 美国出生公民权时,华裔美国人的历史再次被提到美国政 治的前沿。在这一问题上,被引用最多的最高法院裁决是 1898年的“美国诉黄金德案”(United States v.WongKimArk)。该案认为,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 的出生公民权利,也适用于中国移民所生的孩子,而与他 们的种族或父母的国籍无关。美籍华人专家和积极分子再 次从华裔美国人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并以之来理解这一提 议。他们警告说,回到一个公民身份不平等的时代,就像 其祖先所遭受的那样,不仅会伤害移民,也会使美国公民 身份贬值。 在特朗普时代,美国经历的变化和动荡如此之多,很 难预测未来会怎样。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移民和华裔美国 人的数量、多样性和对美国社会的影响都在增长。他们一 直是新(和旧)移民和种族问题争论的焦点。他们继续在 建构与重建亚裔美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一个 仍在被续写的故事。 导语 获奖无数,好评如潮,多家媒体联合推荐! 《纽约时报》称《亚裔美国的创生:一部历史》是“信息全面”、“内容广泛”且“迷人”的,洛杉矶时报称之为“迟来的令人激动人心的编年史”。这部作品获得了美国图书馆协会颁发的2015年亚太裔美国文学奖。它是《纽约时报》的“编辑之选”,被《柯克斯评论》评为2015年最佳非小说类图书,被历史爱好者评为“2015年10本不容错过的历史书”,被《洛杉矶时报》评为2015年“季度阅读”类图书。《纽约客》《NBC新闻》《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BC新闻》《经济学人》《明尼阿波利斯星报》等许多知名媒体大力推荐。 后记 亚洲人早在美国立国之前很长时间便开始移民北美, 并构成大航海时代来临后全球移民滥觞之一部分。历史上 ,美国的亚洲移民规模虽不大,但其形塑美国社会的能力 和贡献却不可小觑。甚或可以说,亚洲移民在很大程度上 塑造了19世纪后期以降的美国移民立法。不夸张地说,亚 裔美国人曾经并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美国的面貌。但多数人 对他们的历史,及其对美国历史所产生的广泛影响知之甚 少。明尼苏达大学华裔历史学家李漪莲(Erika Lee)所著 的《亚裔美国的创生:一部历史》(后文简称《创生》, 下引此书只标注英文版页码,即本书边码)一书,讲述的 正是这样一个关于整体亚裔美国人鲜为人知的故事。 《创生》甫一出版便在学术界与大众读者中产生广泛 反响,被认为是“杰出历史学家所撰写的杰出历史著作” ,是亚裔美国人历史,乃至整个美国史研究又一部经典性 著作。事实上,在此之前,美国史学界已有罗杰·丹尼尔 斯(Roger Daniels)、罗纳德·高木(Ronald Takaki) 、陈素贞(Sucheng Chan)等多位杰出历史学家,写出了 数部颇具影响力的亚裔美国人通史性著作。尤其是罗纳德 ·高木的《大洋彼岸的陌生人》已被公认为该领域的经典 著作。那么,为什么李漪莲还要撰写一部关于亚裔美国人 历史的著作?为什么该著还能获得学界与读者的普遍认可 ?这大概与《创生》的写作特色与学术创见密切相关。 首先,《创生》的学术视野宏博。由于全球化的深度 发展和跨国移民的激增,跨国史与全球史兴起为新的主导 性书史范式之一。李漪莲将亚裔美国人历史置于跨国与全 球移民的历史背景之下,展现亚裔美国人令人惊叹的非凡 经历。事实上,她对跨国的方法一直颇为倚重,在其2003 年出版的《在美国的大门:排华时期的中国移民》”一书 中,即已从全球范围考察美国的排华所产生的后果。《创 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美国排华的跨国影响,及其 对整个亚洲移民的冲击。无疑,亚裔美国人的历史,是全 球化时代美国历史的某种缩影。亚裔美国人的跨国特性并 不意味着他们不想或不能成为完全的美国人,而是对非此 即彼的二分身份认同做出的回应。这种跨国特性除了文化 与情感上的牵绊之外,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也是很重要的 因素。在全球化时代,移民维持跨国特性,可以更有效地 改善其自身和家人的生活与社会经济地位。与此同时,李 漪莲超越以往类似著作仅关注美国的种族观念对亚洲移民 所造成的影响的局限,将亚裔美国人置于整个美国“种族 ”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进而透视“种族”在美国历史上是 如何发挥作用的。 其次,李漪莲出色的故事讲述能力,使《创生》在同 类著作中的可读性罕有其匹。这也是该著自出版以来,为 大众读者所推崇的原因。李漪莲从自身家族移民美国一个 半世纪的经历切入,再从鲜为人知的阿芳妹(AfongMoy) 到轰动一时的华裔美国人陈果仁(Vincent Chin),从“ 照片新娘”早川静(Shizu Hayakawa)到嫁予美国士兵为 妻的千代子户口(ChiyokoToguchi),从“中国皇后号” (Empress of China)到“驹形丸号”(Komagata Maru )事件等,皆娓娓道来。李漪莲将这些人和事置于宏大的 美国乃至全球历史背景下加以透视,通过扎实的史料研究 ,自如舒卷,其论述令人叹服。 再次,李漪莲对亚裔美国人困境的揭示也超越了表象 ,深入到美国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根基中。亚裔美国人的苦 难经历,不常出现在美国的主流媒体和话语中。在美国黑 白种族关系之外,如何定义亚裔美国人,是理解种族影响 亚裔美国人经历的一种方式。在美国历史上,拒绝赋予亚 裔美国人权利的形式有很多种。二战前的很长时间里,亚 洲移民“被禁止成为归化的公民,禁止拥有或租赁土地, 在部分州还被禁止与白人通婚,且有被驱逐的烦扰,同美 国其他人隔离开来”(第7页)。二战后,亚洲人仍被视为 不适合美国公民身份的一群人,是美国社会的局外人,尽 管事实上他们之中很多是美国公民,其祖先数代前就已经 在这个国家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地被问及,“你来自哪里 ?”隐藏在这类问题背后的预设则是,亚洲人大概不能成 为真正的美国人。主流美国人对亚裔的这种身份追问,甚 至会导致部分亚裔美国人的身份迷惑,迫使他们反思自我 身份:“我是美国人吗?”“我在多大程度上是美国人? ”“是什么阻止我成为彻底的美国人?”亚裔美国人的这 种身份困境并不局限于排亚时期,而是贯穿整个亚裔美国 人历史的始终。 另外,由于女性史学在美国的兴起,女性的经历及其 在历史中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多史家的兴趣。李漪莲在《创 生》中对亚裔美国人女性经历的描述不惜笔墨,尤其是早 期为数不多的华人女性;在涉及到主要亚裔群体如华人、 日本人、韩国人、印度人、菲律宾人等群体时,都会对这 些群体的女性经历予以特殊关注。在美国排斥亚洲移民的 年代,去往美国的亚洲女性移民寥寥,性别失衡极为严重 。1875年后的一系列排他性移民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亚洲 女性移民美国的人数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对美国创生的故事一次引人入胜的重述。李 漪莲运用了敏锐的学识、广博的历史视角和丰富的细 节,来填补关于亚裔美国人长期缺失的作品。从古希 腊和探险时代开始,从奴役到现代的挑战,李漪莲追 踪了亚裔美国人从北到南、从东印度群岛到西印度群 岛史诗般的旅程。在此过程中,她开创了新的局面, 颠覆了主流叙事。 ——谢汉兰,《亚裔美国梦》(Dreams: The Emergence of an American People)作者 作者李漪莲创造了一幅纹理丰富的美丽挂毯,上 面编织了数百个人和团体生动的生活故事。他们在亚 裔美国的创生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即便 他们有时是那么的默默无闻。 ——陈素真,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亚裔美国研 究教授 精彩页 1.新西班牙的中国人和美利坚早期的亚洲人 亚洲人在来到美国很久以前,就已到达拉丁美洲。最早的亚洲移民是作为从菲律宾的马尼拉到新西班牙(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Acapulco)西班牙太平洋帝国的一部分。该帝国是建立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寻找亚洲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美洲的基础上的。 欧洲人对亚洲——包括近东和远东——其人、其文明、其富庶传说的着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欧洲人的想象中,亚洲与欧洲是相对的,是“他者”。正如被认为是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医生在公元前5或前4世纪所阐释的,亚洲和亚洲人在“所有层面”都与欧洲和欧洲人不同。数个世纪以来,这种东西方的差异是人们不断思索的话题,并形成了这样的西方式理解:欧洲是男性化的,攻无不克的;亚洲是女性化的,正待被征服的。这种世界观直接激励欧洲人寻找亚洲,并影响到他们在亚洲的亮相。它同样也是推动亚洲人移民美洲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罗马帝国时期,最终建立的贸易网络从不列颠群岛延展至印度次大陆。欧洲的朝圣者、商人,以及其他人,通过其所写的零星游记来分享对亚洲的第一印象。1095年,当十字军战士向中东进发,要求再一次从穆斯林手中解救耶路撒冷时,他们重新发现了亚洲。持续近200年的数次十字军东征给了数代西欧人了解中东的第一手知识,包括亚洲其他地区的广袤与富庶。欧洲的旅行者将“东方”描绘为奇特的文化、相异的植物、奇怪的风俗,并帮助将亚洲定义为一个与欧洲相对而立的“他者世界”。 13世纪初期,横跨亚洲和东欧的蒙古帝国建立,也维持着欧亚之间的长距离旅行与贸易。13、14世纪所谓的“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由于亚洲人和欧洲人到远离家乡的地方冒险,而拉近了欧亚间的距离。亚洲物品和亚洲本身为更多的欧洲人所接触。在这期间,旅行者可以相对安全地东去和归来,这些归来的人发现,群众已经准备好听他们讲述东方那片异域土地与丰盈的财富。 在这些人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马可·波罗(MarcoPolo),这名年轻的意大利商人在13世纪末,足迹遍及中东和亚洲,行程24 000千米,历时24年。《马可·波罗游记》中包括众多想象出来的麒麟(unicorns)、异域的性习俗,以及流淌着钻石的山间溪流。马可·波罗将忽必烈的朝廷描述为“金银器皿如此之多,若非亲眼所见,实难令人相信”。 1356年出版的《曼德维尔游记》也讲述了关于东方无与伦比的故事,并成为欧洲渴望了解欧亚更广阔世界的读者中非常流行和颇具影响力的一本书。该书作者用的是笔名,据说是一名英国骑士的自传,他描述了圣地(巴勒斯坦)、埃及、阿拉伯半岛,并将中国描述为一个充斥着食人、无头怪兽,同时也是诱人香料、宝石和金银遍地的地方。 在15世纪欧洲探险与征服的时代即将来临之时,欧洲富人变得越来越钟爱来自亚洲的进口物品,如香料、丝绸、糖,且供不应求。葡萄牙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依靠一名印度领航员,于1497年成为第一名直接从欧洲到达亚洲的欧洲人。这条航线带他沿着今天南部非洲的大西洋海岸线绕过好望角,到达传奇的印度香料通道。当他两年后返回葡萄牙,其装满香料的货船获得了600%的利润,为葡萄牙在亚洲的殖民帝国铺设了道路,并激发了欧洲人一直持续到20世纪对亚洲的进一步探索。利润远不是唯一的目的。正如英格兰的沃尔特·雷利(WalterRaleigh)爵士在1615年所预测的,“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并最终控制整个世界”。 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天文学与地理学的重大突破,使得欧洲的海洋探险成为可能。西班牙的航海家利用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船只,紧随着在他们之前的波利尼西亚的航海家,开始了对太平洋的探索。到15世纪后期,海洋就不再是阻碍,而很快成为连接世界另一端的通道。 受马可。波罗的启发,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也向往亚洲。被他翻阅得已经破旧不堪的《马可·波罗游记》,空白处写满了其评语。通过这些冒险,哥伦布形成了亚洲有着许多基督教皈依者和丰盈财富的认知。当他及其船员于1492年10月12日在加勒比地区发现陆地时,哥伦布想象着他将很快看到亚洲富庶的香料市场和黄金屋顶的房子。然而,当他与随从在第二天早上从“圣玛利亚号”(Santa Maria)登岸时,发现一切都不是他所期望的。 P1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