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个人经历可谓集中国大历史线索与个人传奇于一身:她曾与“大右派”章乃器面对面谈话,也曾与林彪“准女婿”同桌吃饭;她母亲是林昭同寝室的上下铺同学,她本人则与丁玲的“小丈夫”同队劳动经年。这一切不是离奇附会编造,却又如此巧合得惊人。她在大洋彼岸回望逝去青春,中西文化对比中更见思考的深度与客观。
《我(BOOK2)》由张辛欣所者,内容沉厚、细节丰沛、描写传神、文笔灵动。作者擅用大量个人化的、独特的、鲜活的传奇经历,把历史还原为人,还原为故事和细节,堪称一个人的传奇,一代人的历史。该作在具有罕见的人性深度、历史认识意义、文化反思价值的同时,亦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我(BOOK2)》是著名作家张辛欣淡出国内文坛多年后,倾十年之力,创作的最新长篇小说力作,曾被作者定义为自传体小说。该作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以个人成长为线索,写出了一代人的青春激情、成长历史;她曾在贵族幼儿园寄宿,也曾在平民胡同小学就读,初识了“特权阶层”和小街胡同文化;她曾于“文革”中参与红卫兵抄家、串连,体味了文革的荒谬和血腥;她曾先北大荒知青、后湖南后门女兵,出入生死,挥洒激情。新时期到来,她执著个人奋斗,万里挑一,终于登堂入室高等学府。个人情感亦?坎坷跌宕:初恋情人已为人夫;外省丈夫借她作跳板进京再与她反目;海外漂泊之后,终成就轰轰烈烈跨国婚姻。
她的个人经历可谓集中国大历史线索与个人传奇于一身:她曾与“大右派”章乃器面对面谈话,也曾与林彪“准女婿”同桌吃饭;她母亲是林昭同寝室的上下铺同学,她本人则与丁玲的“小丈夫”同队劳动经年。这一切不是离奇附会编造,却又如此巧合得惊人。她在大洋彼岸回望逝去青春,中西文化对比中更见思考的深度与客观。
我有点吃惊斯蒂夫不喜欢尼采。在他眼里,我心仪的疯癫、孤独的尼采,是希特勒的思想先驱?
“那么海德格尔呢?”我随意问。
“不喜欢。他公开支持纳粹。”
“呵呵,你这种历史真实伤人心啊,你知道,在我们那边,要是不读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不敢自诩是知识分子呢。”
“哦,这本书在我大学时代也流行校园,好多人捧着读,我受不了,够一个《战争与和平》的!”
我又暗自吃一惊。《战争与和平》,这小说名字对我意味着“古典博大”。当斯蒂夫提到这部译成英文一千页的小说,是冗长沉闷的代名词。
经典不是都能共享的,我们早已有此共识。稍微纠缠的话。在斯蒂夫看来,托尔斯泰解放家奴,散家产,天真幼稚,没有几年,托氏的粉丝,闹十月革命的,用暴力彻底颠覆了古典世界,开了20世纪革命的坏头。“那,”我不由得追问一句,“列宁坐着火车秘密回归领导革命,你觉得,他对用暴力手段整顿世界有责任?”
“当然。”
斯蒂夫斩钉截铁。
“使用暴力手段,对外对内,严酷整肃自己人,是斯大林吧?”
我问,其实只是想完结这类严肃话题。
“根源不在斯大林。”
“列宁知道在干什么?”
“当然。”
我不由得沉默,但不由得不想一一惯性地想,用我那部分世界的曾经看法,反暴力革命的斯蒂夫你,够“反动的”!你那部分世界的历史究竟是怎么写的?……不由得不政审他一下。
“是我自己读来的。”斯蒂夫回答。
“高中加大学,美国课本是吧?当然啦,你从小生活在铁幕那边,哦,这边嘛。”
我曾经在铁幕的那一边,如今在这边。虽然,铁幕倒了。
“课堂讲的,也是我自己读来的。”斯蒂夫仍然坚持,非要用他的职业习惯,律师与法律条文的存在关系,把他的现实来源注明算完。他说20世纪80年代苏联解体后解禁的文件,还有再早美国弄到的对公众展示的文件,说明列宁本人赞同杀害沙皇尼古拉二世以及沙皇的子女。不经心地,斯蒂夫数落“肃反”,“契卡”,“捷尔任斯基”……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