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拜金集(修订本)(精)/百家小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胡文辉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胡文辉,笔名胡一刀,媒体工作者,曾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任《羊城晚报》“花地”专栏责编。工作之余,从事学术研究,以学术为本位,但也不放弃思辨,不轻视文笔。出版有思想文化随笔集《广风月谈》《拟管锥编》《书边恩仇录》,专著《陈寅恪诗笺释》详尽发掘了一代史家的心史,《现代学林点将录》以趣味性的方式总结了近百年中国学术史。此外还有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的学术文集《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洛城论学集》《人物百一录》。 后记 关于武侠小说,还需要说什么呢? 仅就我偶然的涉猎,抄几本书。 博尔赫斯在《侦探小说》一文里说:“我们的文学在 趋向取消人物,取消情节,一切都变得含糊不清。在我们 这个混乱不堪的年代里,还有某些东西仍然默默地保持着 传统美德,那就是侦探小说;因为找不到一篇侦探小说是 没头没脑,缺乏主要内容,没有结尾的。……我要说,应 当捍卫本不需要捍卫的侦探小说(它已受到了某种冷落) ,因为这一文学体裁正在一个杂乱无章的时代里拯救秩序 。" 格里尔在《读懂莎士比亚》里说:“琼生对整个的史 诗剧形式不屑一顾……琼生关心的是所谓‘写实主义’的 风格或者说是‘生活的真实’;可是莎士比亚却有意地避 开了这种他认为是更加有害的‘真实’的幻象,他知道其 实最真实的诗歌也是虚构得最好的诗歌。他在《亨利五世 》中为史诗剧所作的辩护其实是在变相地夸耀他自己的诗 才;他吹嘘说,这样的才能使他能够将观众带到一个更有 利的位置来观察和理解他们自己的历史,而且还能使他们 乐于被置于这样一个位置:‘……戏是假的,事情却是真 的。’” 拜厄特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故事》一文里说:“叙 事是人类的一部分,就像呼吸和血液循环一样。现代主义 文学试图抛弃讲故事,它觉得讲故事是粗俗的,于是以闪 回、顿悟、意识流代替它。但是讲故事对于生物时间是固 有的,我们永远无法逃脱。……普遍意义上的讲故事,尤 其是《一千零一夜》,用无穷无尽的新的开始抚慰我们对 结局的恐惧。” 博尔赫斯是为侦探小说辩护,莎士比亚是为史诗剧辩 护,拜厄特是为传统故事辩护,但他们说的,若借以形容 武侠小说,我以为也很恰当。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了。 回想起来,我的武侠小说阅读史,开始得并不早。我 那时,可没有后来的小朋友这么幸运,一上来就有无数的 武侠,有全套的金庸,更不必说种种后武侠、后金庸的物 事了。 在少儿阶段,最喜爱的是科幻小说(当时爱看《我们 爱科学》《少年科学》杂志,还是舅舅远在上海帮我订的 );四大古典章回小说,最爱看《西游记》(最不爱看《 红楼梦》);最早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应是《星球大战 》。这么想来,我应当自小就偏好幻想性的类型文学,后 来之于武侠,也是这种偏好的延伸吧。 照我的印象,最早引进大陆的武侠小说,似是梁羽生 的《萍踪侠影》,也应是我最早看过的。高中时才有幸看 了《射雕英雄传》,是一位同学借给我的港版书——但说 幸运也可,说不幸也可,此君全无信用,只借了我第一册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彼时的心情已忘,但想必近乎“我 裤子都脱了……”这句网络名言。大约要到大学阶段,才 能完整地读到金庸。照老金的说法,那时大陆所刊的都是 盗版,但说句冒犯的话:我必须感谢那些盗版! 或者,我算不上一个武侠迷。看过全部金庸,多数古 龙,部分梁羽生,一点温瑞安、黄易,如此而已。 武林至尊,唯数金庸,古龙已死,谁与争锋?所以我 几乎只写到金庸。 或者,我也算得上一个金迷。但我到底读过几次金庸 ,却是一笔糊涂账,总之觉得自己读得不算太熟,不查检 ,则分不清裘千仞和裘千丈,想不起常赫志和常伯志。而 且,读金庸的时候,也没有将之当作研究文本来读,只是 过后偶有触发或联想,才陆续写成文章——正因此,这些 文章有如百花错拳,体裁各异,内容驳杂,并无一贯的章 法可言,往往也不是专门讨论金庸的,只是部分内容牵涉 金庸罢了。 以前我说过,当代论“金”之作,最欣赏王怜花《江 湖外史》、王怡《不服从的江湖》、严晓星《金庸识小录 》几家;而以近年所见,至少还应添上三家:新垣平《剑 桥倚天屠龙记》、《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将小说家言 置换为学院式的历吏编纂,既是将金庸小说经典化,又是 对学院派书写模式的戏仿;刘国重《破译金庸密码》,重 视金庸所受西洋小说的影响,对文本细节的溯源颇有发现 ;六神磊磊《你我皆凡人》,并非意在研究金庸,但对小 说中的人与事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借以评点世道人情 。他们对金庸小说皆熟极而流,我自是望尘莫及的。 只是金庸大名垂宇宙,有关金庸的书却并不多见。我 还是希望将这些丛残文字辑录起来,为金学之林增添一点 枝叶,同时,也给远去的少年情怀存一份纪念。 《拜金集》的用意,就不必解释了。 但我的“拜金”,是就其大体来说的,是就其作品来 说的,而于其人其事,并非无所异议,这在书中也有表现 。我想,对于金庸其人,宜取“忠诚的反对派”的态度。 按我的朋友张晓舟说的:首先要竖拇指,才可以竖中指。 这些文章大体作了归类:第一部分,以金庸具体某部 小说或某些人物、细节为对象;第二部分,关于金庸其人 ,关于金庸小说的观念背景或情节源流。以上是真正有关 金庸的文字。第三部分,原非为金庸而作,或由金庸小说 引出,或部分涉及金庸小说,至多可算“外编”,但内容 却更有份量,更能满意。其中《 目录 《碧血剑》《雪山飞狐》特殊写法的由来 《笑傲江湖》杂识 《笑傲江湖》与《滚滚红尘》 “东方不败”的谱系 “欲练神功,引刀自宫” 段誉与韦小宝 韦小宝之前世今生 国产007考 《寻秦记》与《鹿鼎记》 作为历史失踪者的韦小宝 《英雄》与《鹿鼎记》 《十八摸》钩沉 《十八摸》知见录 金庸与韦小宝 《金庸识小录》序 “江湖”考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剖腹辩 武松·石秀·乔峰 美人替死故事的源流 从尼克松到东方不败 ——一种食俗的追溯 钓鱼城的尴尬 作为政治隐喻的施琅 床上的爱国主义 床上的爱国主义·金庸篇 几部日本武士小说,以及张大春 附:咏金庸小说诗之什 后记 精彩页 《碧血剑》《雪山飞狐》特殊写法的由来 金庸在其早期作品《碧血剑》(一九五六)《雪山飞狐》(一九五九)里,有一个特殊写法,即通过旁人的倒叙,侧写关键人物的结局。《碧血剑》是通过何红药交代金蛇郎君(夏雪宜)之死,《雪山飞狐》则是通过宝树、平阿四等交代胡一刀之死。与此相关,《碧血剑》的主角虽是袁承志,但真正要突出的人物却是袁崇焕和金蛇郎君;《雪山飞狐》的主角虽是胡斐,但真正要突出的人物却是胡一刀。以间接陈述的方式演绎不出场的关键人物之死,这是不寻常的手法。 这一手法,在《雪山飞狐》里运用得更为刻意,更为典型,故梁羽生(化名佟硕之)早年即曾指出:“《雪山飞狐》的手法显然是受日本电影《罗生门》的影响,《罗生门》里,一个大盗杀死一个女子的丈夫,大盗、女子、丈夫的鬼魂,三个人的说法各有不同,《雪山飞狐》里,苗人凤杀死胡斐的父亲,与此案有关诸人,也是各有各的不同说法,迷雾重重,引人人胜。”(《金庸梁羽生合论》,韦清编《梁羽生及其武侠小说》,香港伟青书店版) 可是,对此类“挖脚跟”式的评论,金庸是相当不满意的。在《碧血剑》新版后记里,他特意表示:“内地有一篇评论《碧血剑》的文章十分强调说,《碧血剑》受了英国女小说家杜·玛丽安小说《蝴蝶梦》的重大影响。……杜·玛丽安作为一位作家,《蝴蝶梦》作为一部小说,在英国文学中都没有什么极重要地位。如想谈论英国女小说家在作品中以次要人物述说一个露面极少的人物作为报仇主角而展开惊心动魄的故事,不如引述爱米莱·勃朗黛的《咆哮山庄》……”在《雪山飞狐》新版后记又说到:“我用几个人讲故事的形式写《雪山飞狐》,报上还没发表完,香港就有很多读者写信问我:是不是模仿电影《罗生门》?这样说的人中,甚至有一位很有学问的我的好朋友。我有点生气,只简单地回覆:请读中国的《三言二拍》,请读外国的《天方夜谭》,请读基督教圣经《旧约·列王纪上·一六一二八》,请读日本芥川龙之介小说原作《罗生门》的中文译本。”这里说的“很有学问的我的好朋友”,怕就是梁羽生了。 我也觉得,《罗生门》(电影版实际上糅合了芥川龙之介两篇小说《罗生门》《竹林中》的情节)与《雪山飞狐》的类似只是表面上的。二者皆通过多个人物的陈述来呈现事件,但前者的重点在于陈述者的视角差异,在于真相的不确定性,死者(强盗所杀死的男子)是无足轻重的;而后者的真相则是确定的,重点恰除在于死者(被苗人凤误杀的胡一刀),死者才是“戏份”最多的实际主角。从这一点看来,二者的手法似同而实异。 我想,或者《碧血剑》确没有借鉴《蝴蝶梦》,《雪山飞狐》确没有借鉴《罗生门》,金庸的反驳是有理由的;只是我又觉得,《碧血剑》《雪山飞狐》的特殊写法,也非无源之水,仍有其具体的借鉴对象——有可能来自莎士比亚,来自历史剧《亨利五世》。 对于莎剧,我并不熟悉,只是偶尔留意到一篇西方的莎剧论文有云:“在《亨利五世》中,福斯塔夫爵士几乎不见踪影。我们没见到他本人,只耳闻他的事,且只耳闻他弥留时的情形。比较之下,福斯塔夫算是没有出场……”(普拉特《死荫幽谷中的福斯塔夫》,彭磊选编《莎士比亚戏剧与政治哲学》,华夏出版社二。一一年版)由此我联想到,或者这就是《碧血剑》《雪山飞狐》特殊写法的渊源吧,福斯塔夫没有真正出场,而金蛇郎君、胡一刀也没有真正出场!P1-3 导语 金庸武侠小说风靡海内外,而研读金庸小说的著作也不少。《拜金集(精)》作者胡文辉既是知名学者,又是“金迷”,他以独特的视角对金庸小说中的文史典故的来龙去脉做了很多饶有趣味的考证,生动有趣,妙笔生花,很有可读性。本书为我们更全面深入了解金庸小说和缕清其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的途径,喜欢金庸者必读! 序言 江湖寥落尔安归——悼金庸 乍闻金庸去世的消息,我的反应是平静的。毕竟久已 听到他病笃的可靠消息;毕竟我跟他向无一面之缘,他于 我终是距离遥远的大人先生;毕竟当他在世时,已早早走 进了历史;毕竟他身名俱泰,功德圆满。如王安石祭欧阳 修所言,“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 ,而亦又何悲?” 稍后《南方都市报》记者找我问了几个问题,其中之 一是:从文学上,怎么看金庸?这是个老话题了,显然也 是个“大坑”,但我不想回避。我答:在我个人来看,他 就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好的小说家,不论雅俗,不论纯文学 俗文学。 我知道,一定有人齿冷的,而我也觉得辩如不辩。在 此,书被催成墨未浓,我只想简单地谈两点。 据我所知,二十世纪前半叶,也即民国时代,最受欢 迎的小说家是张恨水,最有声望的时评家是张季鸾。张恨 水的小说,是附庸于报纸副刊而写作的,他与张季鸾,分 别因应了读者的两种需求,代表了近代报业的两个面向, 但都可谓报业的高峰。而金庸以一己之力,既写武侠,复 论政治,居然成就了张恨水、张季鸾两人的功业,这无疑 是一个报人的极致,一个文人的极致! 一部中国报业史,去今不过百余年,而自互联网横空 出世以来,却已春光不再,且再不会有春去又春回的机会 。这样,就可以断然地说,从报业立场来看,金庸不仅前 无古人,也必后无来者。金庸一去,报史飘零。我们将迎 来后金庸的时代,也将迎来后报纸的时代。 谈到香港,谈到香港的文化,大都会标举饶宗颐和金 庸两人,事实上,他们也确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香港在文化 学术上的最高结晶。而饶、金之间,一雅一俗,各趋一端 ,正应了爱因斯坦与卓别林的一个著名段子:爱因斯坦说 卓别林了不起,“你的电影世上人人都看得懂。”卓别林 也说爱因斯坦了不起,“相对论世上没几个人看得懂。” 在我看来,饶先生是带有旧派作风的学者,论博学固世无 其伦,可也有博而多失的毛病,则其著述专深冷僻未尝不 是好事,反正神龙见首不见尾,“没几个人看得懂”:相 比之下,金庸就像海洋馆里的一头巨鲸,“人人都看得懂 ”,得经受四面八方的挑剔眼光,如此犹能享盛名垂半世 纪而不坠,显然是更加困难的。我想,真正最能代表香港 、代表香港文化者,并世更无二人,独有金庸而已。 饶先生是今年年初仙逝的,而金先生踽踽随之,两大 文化巨星一时俱谢,香港是愈加寂寞了。尤其金庸此去, 香港更失去了它的金色光环——这是一座全球最长跨海大 桥也无法弥补的。扯旗山下,维港水边,“不知更几百年 ,方有如此人物!” 最后,谨以挽联一副,代馨香一缕,敬献于金先生: 恨水娱人,季鸾议政,文学新闻兼一手; 华山论剑,古墓倾情,英雄儿女各千秋。 二〇一八年十月三十一日凌晨写定 内容推荐 《拜金集(精)》是一本解读金庸本人及其武侠小说的文字辑录,作者胡文辉对金庸小说中的文史典故的来龙去脉做了很多精深的考证。全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具体金庸小说,如《碧血剑》《雪山飞狐》《笑傲江湖》《鹿鼎记》等中的人物和某些细节做分析;第二部分是关于金庸其人,关于金庸小说的观念背景或情节源流的探讨;第三部分选取的是从金庸及其小说引申出来的联想,或可算作“外编”,却更有份量,更具现实意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