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整体上是在社会文化的模式之下来展开艾滋病的社会学讨论,试图在身体社会学与日常生活的理论脉络之下,分析艾滋病与跨国流动、性/别、身体、情感等以往被忽略的重要社会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相比已有的研究,本书在讨论议题上更加具有前沿性,在方法上运用访谈与参与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分析方面突出批判性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视角以及叙事分析的策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本书将强调艾滋病所处的中国社会与历史情境,突出不同人群的主体性以及“日常生活”的逻辑,关注“结构”与“个体自主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者简介 黄盈盈,1977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毕业,现为该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性与性别社会学、身体社会学、艾滋病的跨学科研究、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著有《身体、性、性感》《性社会学》《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等。 目录 上篇 携带HIV生活的女性 第一章 社会性别与艾滋病 一、三类文献 二、一个案例 三、“社会性别分析”及其不满 第二章 带着HIV谈性说爱 一、找人谈性 二、八卦“男人 三、生活故事 第三章 身体的界限与生活的战术——延伸讨论 一、当女性遭遇HIV:性/别与疾病的碰撞 二、当政策遭遇生活:“配偶告知”的伦理 三、当HIV打破日常:道德与规范的桎梏 结语:未尽的相亲之旅 中篇 流动与阶层视野下的“风险 第四章 往返于城乡的男民工 一、工地生活 二、民工谈性 三、找小姐与“聊小姐 四、风险及其规避 第五章 跨界于中西的中国移民 一、李冰的跨国性经历 二、文兰的跨裔性交往 三、杜凌的越界性故事 第六章 流动、阶层与风险——延伸讨论 一、城乡与中西:两类层化的跨境流动 二、流动的实践:跨越还是强化了认识的边界? 三、切身的风险:转向更为日常的“社会分层 下篇 当医学碰到生活 第七章 艾滋病时代的命名政治及其问题 一、安全性行为(safe sex) 二、高危人群(risk population) 三、男男性接触者(MSM) 第八章 当科学知识遭遇生活常识 一、“风险”与“防病”的民间知识 二、当公共卫生碰上欲望:科学与生活的断层 第九章跨学科知识的有限实践:一个案例分析 一、常见的公共卫生干预模式 二、爱心健康中心的综合干预实践 三、以职业健康为目标与核心的干预理念 四、实践的意义及受限条件 未结之论“生活逻辑”的进一步提问 补记 参考文献
导语 《艾滋病与生活逻辑(精)/玉润健康丛书/艾滋病社会学研究丛书》属中国社会学界最近20年来研究艾滋病问题的学术著作之集大成。作者从多种视角深入剖析了艾滋病流行情况和感染者的处境,相关记录和分析有益于国内学界的知识更新,也有益于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者进一步认识我国艾滋病流行的根源以及艾滋病感染者的艰难处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