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毛炳权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宗建华 |
出版社 | 中国石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叙述和反映了毛炳权院士的主要个人经历,包括求学、工作和家庭情况,重点描写了汪院士从事石化科学技术事业的奋斗历程,突出反映了其为石油化工科技开发所做出的贡献。 目录 第一章 追本溯源 祖居东莞 富有传奇色彩的祖父 经历坎坷的父辈 毛氏七兄妹 第二章 乱世求生磨难多 颠沛流离逃难路 在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第三章 铮铮男儿从军行 第四章 从军人到学生 从战士到“调干生” 难忘的大连工学院 人生的再次转折 向莫斯科进发 第五章 在苏联的学习生活 万事开头难 在苏联的行走 实践出真知 在苏联的特殊岁月 人生的重要一步 第六章 成都十年 奔赴大西南 成都工学院的几次调动 经历“四清” “文革”风云 难得的逍遥生活 在军垦农场 第七章 迈向科学的殿堂 定居北京 从聚丁烯到聚丙烯 催化剂从仿开始 第八章 仿制与创新——络合型催化剂的发展之路 梦想从“开车”启航 用实力说话 络合型催化剂与千吨级聚丙烯的推广 第九章 滴水石穿——N型催化剂继往开来 “仿”“创”之争 载体之变 重合作促发展 走出推广困境 第十章 集大成者——DQ球形催化剂尘埃落定 新时代新挑战 后来者居上 将难点逐个击破 DQ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 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功成名就之后 第十一章 温馨的家庭 一路相伴一生追随 儿女双全 对抗病魔 幸福的退休生活 毛炳权大事年表 后记 序言 在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甚至世界石油化工行业,毛炳 权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提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必然要提到毛炳权所创造的科研成果。而这位中国工程 院院士的成功,却缘于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选择和选择之后 的坚持。同样,他的这次选择和几十年的坚持,也让历史 和民族选择了他,共同的选择,造就了一位名扬中国石化 工业史的著名科学家,创造了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重 要科研成果,而且是中国人自主创新的成果。他创造出的 成果大步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的大门。 毛炳权认为,自己的一生只做过两次独立的选择:一 是报名参军,从此改变了人生道路;二是上大学时选择了 化工专业,对化工专业,从不熟悉到熟悉,到喜欢,到热 爱,几十年来无怨无悔。正是因为这次选择,正是“几十 年来无怨无悔”,让毛炳权从一个普通的学生,逐渐走向 科学技术的殿堂,成为著名的高分子化工专家。 毛炳权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广东省广州市,生于乱 世,长于乱世。与同时代几乎所有的人一样,他自从来到 这个世界上,便被历史的洪流左右着自己、包裹着前进。 在童年和少年时代,他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亦步亦趋。在 乱世中,他和他的长辈们把许多的时间用在活命上,为了 活命,吃了许多苦,不止一次地逃亡和飘零。在风雨飘摇 的日子里,他的最大愿望是平安和温饱,只是面对历史和 社会,他没有更多的选择,个人的愿望只能存在于期盼之 中。 20世纪30年代正值国际国内形势动荡之时,国内军阀 混战不断,民不聊生。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的全面侵 华战争,更是让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浩劫。从这一年开始 ,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的家园被占领 、被毁灭,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被侵略者屠杀。面对侵略 者,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奋起抵抗。同时,更有无数平民 百姓流离失所,颠沛流离,四处逃亡。毛炳权就是在这个 时期跟着家中长辈踏上了一次又一次逃难之路。在近5年的 时间里,年仅5岁的毛炳权,艰难地跟随着长辈。从广东的 农村跑到城市,再逃离广东。相继辗转于广州、东莞、万 顷沙、香港、澳门等地,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前夕才重新 回到万顷沙这个小村庄,定居于此。 年幼时的苦难经历使毛炳权从小就懂得了许多事情, 亲身经历并了解了许多的人间疾苦。父母的教育和厚望, 使他自幼就有一个科学梦。特别是在亲身经历了亡国奴的 生活后,他从内心强烈希望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中国人 民不再受欺负。听中学老师说,学好化学能够学会造炸药 ,他便产生了强烈兴趣,因为学会造炸药可以为国家制造 武器,打击侵略者。他因此喜欢上了化学,这应当是他以 后选择从事化工专业的思想基础。当新解放区的许多人还 没弄明白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时,他已经义无反顾地选择了 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比许多同龄人领先一步。在解放军 这所大学校里,他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依靠集体的力量, 学会了孜孜不倦地学习,部队让毛炳权茁壮成长。部队领 导的支持与鼓励,使他获得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遇,以“ 调干生”的身份迈入了大学校园。而在大学校园里,他选 择了化工专业。也正是在大学期间,他的勤奋好学和善良 的人格赢得了上上下下的好评,他的人生再次发生转折— —被国家选送到苏联留学。在苏联期间,他重新选择了专 业,成为高分子专业的一名学生。从此,开始了一位化工 界学术巨擘的成长之路。 1959年,心系祖国的毛炳权放弃继续留在苏联读研究 生的机会,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以满腔的热情 与执着追求,潜心于教育事业及化工研究。虽然经历了各 种政治运动的风风雨雨,但他除了有两年时间不得不离开 化工专业外,对化学工业的热爱从来没有改变,并无怨无 悔地为化工科技的发展做着努力。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向世界打 开了中国的大门。毛炳权和许多科技人员一样,如饥似渴 地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对照世界先进水平来发展中国的 工业。纵观世界聚丙烯与催化剂的迅猛发展,他看到了差 距,更看到了发展的方向。作为一名从事化工科学技术研 究的科技工作者,他非常清楚我国化工工业需要什么样的 产品,他毅然选准科技攻关的方向,全力投入到聚丙烯催 化剂的研发之中,毕生致力于国内催化剂与烯烃聚合生产 工艺的研究工作,自主研制了络合Ⅱ型催化剂、N型催化剂 和DQ球形催化剂,改变了中国聚丙烯催化剂依赖进口的局 面。并且,还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 得到了专利授权,将发明的催化剂技术出口到发达国家, 为国家获得了高额的专利许可费用,更为中国实现聚丙烯 的自主生产及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石油化工行业工作的40多年间,他一路走来,始终 不忘初心,事思敬,不居功,即使在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之后,他仍然坚守在科研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从事科学研 究,赢得了国家和人民的尊敬。 导语 在石油化工行业工作的40多年间,毛炳权一路走来,始终不忘初心,事思敬,不居功,即使在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他仍然坚守在科研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从事科学研究,赢得了国家和人民的尊敬。 本书反映了毛院士的主要经历、求学、工作和家庭情况,重点描写了毛院士从事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奋斗历程,突出反映了毛院士为工程科学技术事业作贡献的先进事迹、顽强探索的曲折过程、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等。 后记 从接手编撰《毛炳权传》的工作至今,三年时间过去 了。在这三年中,电脑中的文稿已经修改了5遍,可仔细读 来仍然感觉不满意,总觉得缺少些什么。 感谢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交到我手中的是一本 基本成型的文稿。尤其文稿对毛炳权院士的家乡和亲属的 记载比较详细,在后来的写作中,节省了大量采访时间。 刚接手《毛柄权传》的时候,还没有感到什么压力,毕竟 我在石化企业工作了40多年,其中10年还是一线的操作工 人。后来一直从事新闻工作,写过不少有关炼油、化工工 艺方面的稿件,自认为对企业的工艺、设备都有着比较多 的了解。而毛炳权院士的聚丙烯工艺和催化剂,也在我所 在企业应用。我本来认为对此应当是熟悉的。但是,随着 采写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在对聚丙烯工艺和催化剂的了解 方面算是个半文盲,需要从头补课。为此,我通过网络查 找聚丙烯工艺及催化剂的相关知识,还到企业的研究院资 料室查资料,把几本大部头的专著拿回家认真阅读,力求 更多地了解聚丙烯工艺及催化剂的专业知识。在学习的同 时。再结合对毛炳权院士的采访,使我对于聚丙烯工艺和 催化剂有了深刻了解。比如,过去一直不知道催化剂和相 关工艺是连在一起的,有先进的工艺才会有先进的催化剂 。通过写《毛炳权传》,我补上了这一知识缺口。《毛炳 权传》的采写过程,也是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对毛炳权院士和几个课题组科研人员的采访,让我深 切体会到毛院士的三大催化剂成果是如何的来之不易。他 们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艰辛,让我肃然起敬。在采访中,毛 炳权院士不止一次说:国外的技术垄断让中国人付出的代 价太大,只有打破技术垄断,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技术才 能摆脱受制于人的状态。这使我联想到,新中国成立以来 ,一直进行着封锁和反封锁的斗争。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 导下,不断改变着受制于人的状况,先后研制成功了“两 弹一星”以及万吨水压机等一大批科研成果,为增加国力 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看到了与世界先 进国家的巨大差距,但同时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交流渠 道,使我国能够更多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 创新、创造。毛炳权院士就是在改革开放后,学习借鉴国 外先进经验,创出了自己的聚丙烯工艺和催化剂专利技术 。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科技要 先行。只有科技先行,才能够形成自己的独有技术,彻底 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直到今天,广大科技工作者仍然在 为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使我国成为真正的强国而不懈努 力。他们与毛炳权院士一样,“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 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毛泽东语)。他们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中流砥柱。 在采写传记的过程中,毛炳权院士给笔者很大帮助。 不仅认真审阅每一稿。用铅笔仔细勘误,还亲笔写出专业 性比较强的事例和人生经历中的细节,使书稿得以不断完 善。感谢毛院士的夫人刘新香女士,这位在科研领域做出 卓越贡献的女科学家,接受了我几次采访,并提供了毛炳 权院士工作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同样是在采写传记的过程 中。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党群工作处处长梁晓云女士 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在她的帮助下,我接触了大量历史资 料和科研资料,采访了一批科技精英。其中有白发苍苍的 老科研工作者,也有年富力强的专家和朝气蓬勃的青年一 代。在此一并感谢接受过我采访的北京化工研究院陈齐、 李天益、夏先知、杨霭春、杨菊秀、李珠兰、王世波、高 福堂、张天一等诸位精英,并向他们与毛炳权院士一起为 研发聚丙烯催化剂专利技术付出的艰辛努力,致以崇高的 敬意。 精彩页 祖居东莞 1933年11月2日,毛炳权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市。但他的祖籍却是广东东莞县万江区新和乡邦凹村。 东莞县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因地处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于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毛炳权三四岁就离开广州到东莞居住,一直在东莞生活成长到1950年。只有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略广东,他随全家人离开东莞,逃亡了一年多时间。毛炳权曾听家中长辈们讲,他们祖上好像是从陕西一带南迁过来的。据说,也有人亲眼见过从陕西祖地传下来的物件。但家族中从来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这段传说,毛炳权记忆中的祖先逸事大概也要上溯数百年了,似乎与他没有多大关系。他的记忆则都与东莞紧密相联,特别是他住过多年的万顷沙村。在毛炳权记忆中,在很长的时间内,万顷沙是在东莞县的管辖之下。新中国成立之后,万顷沙划人番禺县。改革开放后,番禺县成为广州市的一个区。如今的万顷沙属于广州市南沙区管辖。而据当地史书和传说,在200多年前,万顷沙一带称乌珠大洋。万顷沙境内原为浅海滩涂,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东莞“明伦堂”在此围垦,寓意是在汪洋巨浸之中,造成万顷良田,万顷沙因此而得名。万顷沙位于广州的最南端,地处穗、港、澳“金三角”的中心,距离香港、澳门非常近。万顷沙的村民是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真正土生土长的很少。在这个地方,毛炳权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也听说了家族中的许多逸事,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曾祖父、曾祖母辈及其后代们的故事。 毛炳权的祖上一直以种地为生,直到出了曾祖父毛凤笙这个读书人。毛凤笙,字松鹤,少年人县城私塾读书。本想读几年书,走当时读书人的共同道路,先秀才,后进士及第,“学而优则仕”。却不料,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屡屡落榜。为了生计,毛凤笙平时帮人写写书信、诉状,收些费用过生活。虽然没能出人头地,也算是踏人了读书人的行列,结识了一些同为读书人的朋友,毛炳权母亲的祖父詹盘石便是毛凤笙的友人之一。母亲的祖父是一名秀才,标准的读书人,与毛凤笙私交甚好,视他为知己,后两人又商定亲上加亲。詹盘石作主将彼时年仅16岁的孙女詹丽华许配给毛凤笙的孙儿,这便是毛炳权的母亲和父亲。毛凤笙对这门亲事十分满意,为遂自己四世同堂的心愿,很快便给两个孩子完婚,就盼着能早点抱上重孙。只是“天有不测风云”,毛凤笙还没等到抱重孙,便遗憾地离开了人世。毛炳权心中的曾祖父,除了小时候看过的那张画像外,只有那一个个在家族中流传下来的故事了。 毛凤笙先后娶过两位妻子,第一位妻子是毛炳权的亲生曾祖母,因老人去世早,毛炳权一直不知她何名何姓,生于何处。只知道她为毛凤笙生育了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孩子们还没长大成人,她就先撇下丈夫和孩子们,撒手人寰。几个孩子年长者尚不及束发之年,小的还嗷嗷待哺,毛凤笙一介书生,为照顾五个孩子忙得焦头烂额,于是便很快续娶了一个林姓的女子,这便是毛炳权的继曾祖母。 曾祖父在世时曾住过的房子让毛炳权印象深刻。据说那房子是继曾祖母和她的妹妹共同购置的,是一栋面积很大的砖瓦房,外观看起来很气派。房屋正房的门匾上书三个大字——“松干移”,“松”取曾祖父字中的一字,“干”取曾祖父连襟,也就是继曾祖母的妹夫翟干臣字中的一字,意指这房子是两家共有的。后来房子年久失修,倒塌重建,新建的房子共有三大间,一问仍为翟家住,另外两间,祖父一间,叔公一间。门匾上的三个大字倒没有丢弃,仍旧使用,直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时候才被当作“四旧”抹掉。 继曾祖母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女子,她嫁给毛凤笙后未曾生育,却一直悉心抚养毛凤笙亡妻的几个孩子,视他们如己出。五个孩子中,除毛炳权的祖父以外,其余几个都是毛炳权这位继曾祖母抚养成人的,所以这几个孩子对这位继母充满敬意,待她亦如自己的生母一般。 毛炳权的祖父是家中长子,又生了独子毛智明,即毛炳权的父亲。到毛炳权这辈,因为是毛家的长子嫡孙,他也备受众人疼爱,继曾祖母自然也十分疼爱这位长子嫡孙。如今回忆起继曾祖母来,毛炳权是这样形容的: 只记得她年纪很大,脑海中的她就是个老太太。她裹过脚,但后来放了脚,所以走路还算比较正常。 通过毛炳权的叙述,人们得知这位继曾祖母是个白发苍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令人惋惜的是,继曾祖母一生向善,无私付出,劳累终生,却意外葬身火海之中,令毛家人每每提及都痛惜不已。在此之前,毛柄权曾亲身经历过一次火灾。那是1942年10月的一天,他们一家居住的东莞万顷沙村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临街一户人家因用火不慎,引燃了自家的房子,偏偏这天的秋风劲吹,很快引燃了邻居家的房子。在极短的时间里,整条以茅草屋为主的街道迅速蔓延成一条火龙,在秋风中肆虐。顿时,整条街道上哭声、喊声、惊叫声响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