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戏里乾坤/国粹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洁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刘洁,女,20世纪60年代生于天津,有小说、散文发表在《散文》《美文》《散文选刊》《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北京文学》《新华文摘》《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作品收入多个年度选本。曾担任花地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宁夏之美全国散文大赛等评委,现供职于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后记 幻境大天地 这个系列的写作酝酿已久,真正动手是在两年前的夏 天。 唐山大地震两年之后,我的手被戳到,右手中指第二 关节肿得很大,四个手指不能并拢,当时认为这点小事没 必要去医院,和家里的大人到曾经住地震棚时的邻居家里 ,让邻居家的大爷给捻捻。前后大概去了四五趟,慢慢好 了。某天晚上,我的手捻过后,出门发现院子里有一群人 聚在隔了几个门的门口,都向里面张望。门里灯火通明, 亮得邪乎。我当时还小,个子矮,有人群挡着看不到里面 的情形。刚刚有点失望,人群忽然开了个口子,有强光散 出来,一个身着白衣、脚蹬厚底靴的男子出现了,他的脸 上是异于常人的白色,脑门的正中有一道红色,端着个盆 朝院墙那里走去,把一盆水都泼出去了。我当时都呆住了 ,以为自己肯定是到了什么奇怪的地方。随着他又走回那 光里,人群又把光围到了里面。 童年时代最不可思议的一幕就这样出现,然后消失。 后来的许多年里,我看过了许多不同剧种的戏,舞台 上也见过无数的和那天晚上见到的类似的人物,再没有那 天晚上的幻境般的冲击。 时日渐长,对人的了解让我总不由自主地想到当初看 过的戏。当初那些看来总有些奇怪的结构和荒唐的处理方 式的戏曲故事,每每让我感慨前人对人性的了解如此深入 ,又或者古籍里的故事到了戏曲舞台上,可能呈现出的故 事又不同,每每让我着迷。有一天,我忽然告诉自己,好 吧,是时候把那些长久以来存在心里的戏拿出来说一说, 做一下个性解读——从文化,从习惯,从心理,还有别的 ,能说的方面太多了,我尽可能言简意赅。单说某一出戏 可能不会有整体的概念,说得多了,就逐渐立体了,生动 了,也能把许多一下子说不清楚的东西,慢慢说明白了。 只是,写作的过程比想象的更艰难。 感谢在这个系列的写作中曾经给予过我帮助的老师和 朋友们,感谢古耜老师和中国言实出版社给这部书稿以出 版的机会。中国戏曲的天地之大,之宽广,还有无尽的未 知可以探究。 刘洁 2019年3月27日 目录 《白蛇传》:此情深深但可疑 《斩秦英》:信息掌握得快也能救命 《玉堂春》:潜力股要能识得 《对花枪》:拿着我教的本领过好日子去了,那我呢 《花为媒》:十足现代感的古装故事 《墙头记》:做个局,骗的就是你 《龙凤呈祥》:为了政治目的,大伙合演了一出爱情戏 《追鱼》:千年的道行比不上和你在一起的决心 《朝阳沟》:从城市走向农村,只有热情是不够的 《女驸马》:为了爱的你,我能拼上我的小命 《七品芝麻官》:当官必须为民做主 《红娘》:小丫鬟也能做大事 《秦香莲》:千辛万苦终于杀了负心人 《诸葛亮吊孝》:怀着尊敬悼念对手 《罗汉钱》:野百合的痛苦,只在于她也有过春天 《铁弓缘》:顶替别人的丈夫做山大王的茶馆小妞 《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打金枝》:娶个公主的悲伤只有驸马知道 《大·探·二》:背叛父亲的女儿打响了皇位保卫战 《杨三姐告状》:仗势欺人我小女子不答应 《红楼梦》:真挚的爱情也需要营养 《桃李梅》:大妈和三镇总兵的对抗之路 《三打陶三春》:种瓜的姑娘打你个王爷落花流水 《李二嫂改嫁》:寡妇再婚,首先要解决婆婆的问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除了十八相送,我们还化蝶了 《大祭桩》:没成亲的丈夫要问斩,姑娘拼死去法场送行 《望江亭》:女娇娥智斗恶衙内 《蝴蝶杯》:小小信物里,装下了我们俩的未来 《挑滑车》:英雄盖世,可惜了人单势孤 《刘海砍樵》:娶个狐仙做老婆 《雁荡山》:我不说话,也把故事讲明白了 《宝莲灯》:一盏既能护你也能害你的灯 《卷席筒》:救哥救嫂救侄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不顾一切打败妖精中的战斗机 《打侄上坟》:做侄子的父母很难 《屠夫状元》:屠夫逆袭状元,只因为他伤天害理 《花打朝》:敢和皇帝叫板的女人 《断臂说书》:为了救急,把自己弄残疾了也值得 《姚期》:为你尽忠一辈子,到最后落得个家破人亡 《寇准背靴》:再贼也贼不过老家雀 《柳毅传书》:为了大义,即使我喜欢你也不能娶你 跋:幻境大天地 精彩页 《白蛇传》:此情深深但可疑 白蛇是著名的动物,据传说曾为中国历史改朝换代做出过卓越贡献。当初刘邦打算起义,需要个行动标志的时候,偏偏有条白蛇自己蜿蜒着出现了,挡住了刘邦的去路。这还了得,就它了,于是这条白蛇光荣地被记载在史书中,显然是别的蛇类的楷模和学习榜样。但是后来这条蛇越来越不着调,到了明朝,干脆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警世通言》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里的人物,变成了女的。当然,刘邦当年斩白蛇中的这条白蛇,确实不是雌性的吗?这不可考,要不干脆就认定是条雌性的蛇,觉得这个刘邦那么有成色,能改变历史,索性牺牲小我,给这个更不着调的人做点贡献也未可知。须知,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草根上位成了皇帝的家伙,关于这个人,虽然从来都是各种毁谤不绝于耳,但是人家的结果就杠杠滴摆在那里,说不准那个时候就有条雌性的蛇具备了这样的远见,就牺牲了,高风亮节的献身精神由此可见一斑。以上看来像不着调的想象,其实也是有渊源的。 作为一出戏,《白蛇传》绝对是经典的,非常着调的。许多大师都曾经彩扮过白娘子,京剧四大名旦中,梅兰芳的《金山寺》《断桥》以昆曲形式出演,成为此中经典;程砚秋和尚小云也对这两折戏感兴趣,尚小云除《金山寺》《断桥》之外还有《祭塔》,有唱片留下。只有荀慧生演全本,就叫《白蛇传》,荀派演绎的白娘子,今天很少见到了,比较常见的是梅派。我其实很好奇,荀派多以花旦面目出现,尤其擅长小旦,像《红娘》《豆汁记》里的人物,都是活泼可爱得紧,演白娘子如果活泼可爱了,好像说不通,难道是小青,也不对,让小青做主要人物,这个戏干脆改名叫《青蛇传》吧,不过人民群众不答应,他就做不成。 曾经对这出戏动过大刀的,是田汉老先生。田老在中国戏剧史上的贡献很大,许多戏就是在他主持下一举改了,几十年后干脆都没人知道这戏的本来面目。现在的《白蛇传》都是从白蛇青蛇下峨眉山,游湖遇雨开始的,其实人家还有个前传,讲的是这两条蛇是怎么成的好CP。话说当年青蛇还是个男的,遇到了白蛇想娶她,白蛇不乐意啊,不服来战,双方你来我往斗法不止,大战了不止三百个回合后,青蛇服了,自愿变性变成了女的,做了白蛇的侍女。清末著名演员余玉琴、李顺德曾经在这出名叫《双蛇斗》的戏里对双剑,走旋子,大开打,全活都上了,煞是好看。田老把这部分砍了,后来顺理成章地就失传了。不过没这部分也没事,前传嘛,知道的人也不多,而且英雄不问出处,不知道也没关系,就算了。 这出戏曾经被拍成了电影,是粉碎“四人帮”刚刚过去的时候,那个时候能看的古装戏很少,突然出来了这个,轰动全国。主要演员是李炳淑,著名的样板戏《龙江颂》里江水英的扮演者,名贯大江南北,戏曲功底扎实,人物演得有模有样,很得群众的爱戴。演样板戏是有条件的,刘长瑜曾经说过她当年被挑中演铁梅的经过,也是经过层层筛选,找功底扎实扮相好符合人物的年龄和身份的演员,凑成了一时之选。换句话说,那个时候定演员还是本色出演的成分大,还不太明白为什么我们的传统古装戏里的人物必须彩扮,这是今人不一定胜古人的又一鲜活事例。(P1-2) 导语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享誉世界。中国戏曲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之一。本书选取了《斩秦英》《玉堂春》《对花枪》《女驸马》《杨三姐告状》《红楼梦》《杨二嫂改嫁》等在内的41个经典戏曲曲目,分别详细讲述了各曲目所呈现的故事情节,用文字表达了戏曲的情感,记录了戏曲的文化精髓,是了解中国戏曲基本知识和经典故事情节的难得之作。 序言 活着的传统身边的国粹——国粹文丛总序 古耜 在实现中华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文化 自信至关重要。而若要问:文化自信“信”什么,哪里来 ?这就不能不涉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国人而言 ,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孕育文化自信的沃土,又是支撑文 化自信的基石。唯其如此,我们说:从中国历史的特定情 境出发,坚守中国文化立场,赓续中国文化血脉,弘扬中 国文化风范,重建中国文化传统,是历史的嘱托,也是时 代的呼唤。 怎样才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其重新进入 国人的精神生活与社会实践?围绕这个大题目,一些专家 学者发表了很有建设性的意见。譬如刘梦溪先生在一次演 讲中就郑重指出:“传统的重建,有三条途径非常重要: 一是经典文本的研读;二是文化典范的熏陶;三是文化礼 仪的训练。”(《文学报》2010年4月8日)应当承认,刘先 生的观点高屋建瓴而又切中肯綮。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传 统文化在全社会的强势回归与有效传播,也主要是从这三 个方面展开的。 在刘先生所指出的三条路径中,所谓“经典文本研读 ”,自然是指对承载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与核心理念的经 典著作进行研究和解读。这方面的工作以学术界为主体, 着重在“知”的层面展开,其系统梳理和准确诠释固然必 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立足于时代的高度,扬长避 短,推陈出新,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而所谓“文化礼仪训练”,则包含对人,尤其是对 青年一代进行思想、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因而涉及学 校、家庭、社会等多个领域,并更多联系着“行”——付 诸实践,规范行为的因素。《论语·泰伯》曰:“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达“礼”行“礼”是人 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标志。孔子所言之“礼”与今 日所兴之“礼”,固然有着本质不同,但圣人对礼的高度 重视和反复强调,却依旧值得我们作“抽象继承”(冯友兰 语)。 相对于“经典文本研读”和“文化礼仪训练”,刘先 生所强调的“文化典范熏陶”,显然是一项“知”与“行 ”相结合的大工程。毫无疑问,在通常情况下,“文化典 范”自然包括先贤佳制、经典文本,只是在刘先生演讲的 特定语境和具体思路中,它应当重点指那些有物体、有形 态,可直观、可触摸的优秀文化遗存。如古建筑、古村落 、著名的人文胜迹、杰出的历史人物,还有艺术层面的书 法、国画、戏剧、民歌、民间工艺,器物层面的“四大发 明”,以及青铜、陶瓷、漆器、丝绸、茶叶、中药,等等 。如果这样理解并无不妥,那么可以断言,刘先生所说的 “文化典范”在许多方面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交集、有重 合,就其整体而言,则属于一种依然活着的传统,是日常 生活里可遇可见的国粹。显而易见,这类文化遗产因自身 的美妙、鲜活、具体和富有质感,而别有一种吸引力、亲 和力与感染力。将它们总结盘点,阐扬光大,自然有益于 现代人在潜移默化中走近传统文化,加深对它的理解,提 高对它的认识,增强对它的感情,进而将其融入生活和生 命,化作内在的、自觉的价值遵循。这应当是“典范熏陶 ”的优势和力量所在。 正是基于以上体认,笔者产生了一种想法:把自己较 为熟悉和了解的当下散文创作同文化典范熏陶工作嫁接起 来,策划组织一套由优秀作家参与、以艺术和器物层面的 “文化典范”为审视和表现对象的原创性散文丛书,以此 助力传统文化的重建与发展。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中国言实 出版社社长、实力小说家王昕朋先生的积极认同。在他的 鼎力支持和热情推动下,一套视野开阔、取材多样、内容 充实的“国粹文丛”,顺利地摆在读者面前。 “国粹文丛”包含十位名家的十部佳作,即:瓜田的 《字林拾趣》,初国卿的《瓷寓乡愁》,乔忠延的《戏台 春秋》,王祥夫的《画魂书韵》,吴克敬的《触摸青铜》 ,刘华的《大地脸谱》,刘洁的《戏里乾坤》,马力的《 风雅楼庭》,谢宗玉的《草木童心》,张瑞田的《砚边人 文》。 以上十位作家尽管有着年龄与代际的差异,但每一位 都称得上是笔墨稔熟、著述颇丰的文苑宿将,其中不乏国 内重要奖项的获得者。长期以来,他们立足不尽相同的体 裁或题材领域,驱动各自不同的文心、才情与风格、手法 ,大胆探索,孜孜以求,其粲然可观的创作成绩,充分显 示出一种植根生活,认知历史,把握现实,并将这一切审 美化、艺术化的能力。这无疑为“国粹文丛”提供了作家 资质上的保证。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十位作家不仅是文学创作的行 家里手,而且大都有着相当专注的个人雅爱,乃至堪称精 深的专业修养和艺术造诣。如王祥夫是享誉艺苑的画家、 书法家;张瑞田是广有影响的书法鉴赏家和书法家;吴克 敬是登堂入室的书法家,也是有经验的青铜器研究者;初 国卿常年致力于文化研究与文物收藏,尤其熟悉陶瓷历史 ,被誉为国内“浅绛彩瓷收藏与研究的标志性人物”;刘 华多年从事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的田野调查与理论探照, 不仅多有材料发现,而且屡有著述积累;马力一生结缘旅 游媒体,名楼胜迹的万千气象,既是胸中丘壑,又是笔端 风采;乔忠延对历史和文物颇多关注,而在戏剧和戏台方 面造诣尤深,曾有为关汉卿作传和遍访晋地古戏台的经历 ;瓜田作为大刊物的大编辑,一向钟情于汉字研究,咬文 嚼字是其兴趣所在,也是志业所求;刘洁喜欢中国戏剧, 所以在戏剧剧本里寻幽探胜,流连忘返;谢宗玉热爱家乡 ,连带着关心家乡的草木花卉,于是发现了遍地中药飘香 。显然,正是这些生命偏得或艺术“兼爱”,使得十位作 家把自己的主题性、系列性散文写作,从不同的门类出发 ,最终聚拢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向度之下。于是,“国粹 文丛”在冥冥之中具备了翩然问世的可能。 “红白莲花共玉瓶,红莲韵绝白莲清。”我想,用宋 人杨万里的诗句来形容这套“各还命脉各精神”的“国粹 文丛”,大约算不得夸张。愿读者能在生活的余裕和闲暇 里,从容步入“国粹文丛”的形象之林和艺术之境,领略 其神髓,品味其意蕴! 戊戍秋日于滨城 内容推荐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刘洁心怀对中国戏曲的热爱,在剧本里寻幽探胜,流连忘返。在《戏里乾坤》中,刘洁在古典戏曲之林里精心选取了《白蛇传》《斩秦英》《龙凤呈祥》《女驸马》《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几十个经典文本,以她对经典文本中的一些新思考和新见解,用饶有趣味、轻松愉快的笔调,带我们走进中国古典戏曲的舞台,舞台上那一个个经典角色、那一幕幕熟悉场景,似又在我们眼前活灵活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