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细说秦汉(黎东方讲史之续)(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黎东方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讲史形式阐述了自秦朝统一六国至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涉及的重要人物有秦始皇、李斯、刘邦、项羽、汉武帝等;重要事件有焚书坑儒、指鹿为马、垓下之战、吴楚七国之乱等。“细说体”为黎东方独创的讲史形式。以通俗生动的文笔叙述严肃的历史故事,让读者以看《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已出五种“细说”已受到读者欢迎。如今已一次将从秦汉至民国的中国历史全部补齐,九册整套推出,估计影响会更大。 目录 出版说明 编者说明 《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 序言沈渭滨 一 秦汉以前 二 秦的来源 三 从非子到穆公 四 穆公图霸 五 孝公变法 ▲六 用文化眼光看商鞅 七 惠文称王 八 昭襄王削弱魏韩赵楚 九 合从攻秦 一〇 孟尝君 一一 平原君 一二 信陵君 一三 春申君 ▲一四 长平之战 一五 吕不韦 ▲一六 秦始皇的神秘身世 ▲一七 蕲年宫事变 ▲一八 六王毕,四海一 ▲一九 千古一帝 ▲二〇 中国政治的新秩序 ▲二一 焚书坑儒 ▲二二 以吏为师 ▲二三 沙丘政变 ▲二四 秦二世的暴政 ▲二五 指鹿为马 ▲二六 李斯的悲剧 ▲二七 秦政的“德治”包装 二八 秦汉之际大变局 二九 陈王奋起 三〇 项羽在巨鹿大显威风 三一 先入关者王之 三二 刘项争雄 三三 鸿沟分界 三四 垓下决战 三五 汉高祖 ▲三六 白登的耻辱 ▲三七 功臣一个个死掉 ▲三八 吕后的故事 ▲三九 文景之治 ▲四〇 洛阳才子贾谊 ▲四一 为富安天下 ▲四二 游戏结了死仇 ▲四三 清君侧 ▲四四 平了七国之乱 ▲四五 唐姬误会 四六 汉武帝了不得 ▲四七 东方朔的政治幽默 ▲四八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四九 司马迁和《史记》 ▲五〇 戾太子刘据 ▲五一 轮台诏 ▲五二 儒生的地位上升了 ▲五三 天马西来 ▲五四 昭宣时代的中兴 五五 元帝以后就不行了 五六 老太太当家 五七 王莽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五八 农民暴动 ▲五九 烂羊头,关内侯 ▲六〇 红眉毛的大军 六一 光武帝不该打小算盘 六二 班超十分英雄 ▲六三 甘英遗憾 六四 短命的皇帝一串 六五 外戚与宦官之争 ▲六六 班固和《汉书》 ▲六七 新兴的田庄经济 ▲六八 东汉“土围子” ▲六九 太学的“学潮” ▲七〇 党人的光荣 ▲七一 政坛“铜臭” ▲七二 汉末民间秘密宗教 七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七四 大灾荒和流民运动 ▲七五 江南得到了开发 七六 把董卓引进来了 七七 袁绍发难 七八 几个未曾加盟的人 七九 孙坚有点傻劲 八〇 董卓之死 八一 也有人替董卓报仇 八二 吕布穷无所归 八三 偷曹操的兖州 八四 被曹操赶走 八五 又偷刘备的徐州 八六 死在白门楼下 八七 董承是干什么的 八八 袁术做了一场皇帝梦 八九 刘备被曹操打败 九〇 袁绍也被曹操打败 九一 他的三个儿子、一个外甥都被曹操解决 九二 连辽西乌桓也入于曹操掌握 九三 刘表被曹操吓死 九四 年轻的孙权竟想抵抗 九五 赤壁之战 九六 周瑜死得可惜 九七 三分天下 ▲九八 夷陵战役 ▲九九 诸葛亮的神话 附录 国史“细说体”的创立及其特色马先醒 编后记 陈文豪 补编后 记王子今 序言 20世纪90年代后期,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教授的 “细说体”历史著作《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 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简体字版由上海人民 出版社出版,从此,在中国大陆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又 增添了一种新的叙史体裁——“细说体”。 “细说体”源起于抗战期间黎东方教授在重庆的“讲 史”盛举。当年黎教授以历史学家的睿智与妙趣横生的词 锋,讲三国、讲武则天,倾倒四座,轰动山城,听众争相 买票入场。黎先生“讲史”完全不同于一般说书人,他既 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件事情,而是广泛 地从各种史书中搜集和贯串史料,按需而取,以生动活泼 、引人人胜的语言吸引了无数听众。“细说体”历史著作 即以“讲史”的形式,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中的重要 人物、重要事件,以及职官、制度、文化、学术等等,分 列为若干题目,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分别加以“细说”,分 则为独立的历史故事,合则为一朝断代信史,文字挥洒优 美,史事详实可信,它使读者“以读《三国演义》的轻松 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原台北大 学历史系主任马先醒教授语)。无怪乎胡适博士读了《细说 清朝》后,就曾力劝黎先生将历朝历代都“细说”一遍。 而林语堂则将他自己的“幽默大师”名衔拱手礼让给黎东 方先生。 “细说体”历史著作是用口讲说在先,以笔成文在后 ,因此,其文其质都别具特色。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 盛赞黎东方以深厚学养和探索精神撰写“细说中国历史丛 书”,独辟历史通俗化的蹊径:“他用干净利落、明白晓 畅的文字加以表述,使得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都能 读懂,而且都能读得饶有兴趣。”“细说中国历史丛书” 还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解答了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 之谜,如秦始皇的神秘身世、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 、雍正是否吕四娘所杀、乾隆是否汉人之子等等,既具珍 贵的史料价值,又有极强的可读性,这是一般史书所难以 做到的。 “细说体”另一个特点是作者在叙述历史的同时,随 时加以点评,鲜明地表达自己的好恶和观点,虽持一家之 说,但冲破了某些正统的陈腐思想,颇具真知灼见,引导 读者以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很有新意。例如,作者认为刘 备不仅不是圣人,而且不是贤人,因为他每逢军事失利, 就把老婆儿子一起丢掉,只顾自己逃命。又如,作者认为 曹氏篡汉,只是个“篡”字,因为天下是曹操自己打出来 的;而司马氏篡魏,不仅是“篡”,还要加个“窃”字, 因为天下是司马懿靠“骗”和“媚”偷来的。再如,作者 认为雍正为人虽狠,但政绩卓著,在位十三年胜过康熙六 十一年的治绩。凡此种种,书中都有详细事例加以印证。 旅美著名学者、教育家顾毓琇先生,北京大学教授、 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著名历史学家唐振常先生都热 情洋溢地为以上五种《细说》的简体字横排本作序,介绍 了黎东方当年的“讲史”盛事以及“细说体”的由来和特 色,使这位离开故乡五十年的资深史学家重新得到祖国大 陆史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黎先生的五种《细说》曾于 20世纪60年代在台湾出版,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90年代 在上海出版后,同样受到读者的追捧,出版社多次加印。 这使黎东方先生受到很大鼓舞,也进一步加强了写齐从秦 汉到民国全部历史的决心。当时,黎先生已年近九秩,他 以老骥伏枥的精神开始了撰写《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 北朝》《细说隋唐》和《细说宋朝》的艰巨工作。孰料执 笔至1998年12月底,黎先生竟夜睡不起,猝然仙逝,以致 大愿未竟,良可哀痛。 为竟黎先生遗愿,亦为众多爱读“细说体”史书的读 者计,出版社受黎夫人黄鸿书女士的委托,约请对丛书所 缺的各朝历史素有研究,且熟悉“细说体”笔法的学者, 分担撰写任务。黎先生高足、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 究所副教授陈文豪承担起整理黎先生《细说秦汉》部分遗 稿的工作。因其内容不全,大陆学者、著名秦汉史专家王 子今又慨然受托,补写完成了书稿所缺的章节。与此同时 ,《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和《细说宋朝》也分 别由上海三位学者沈起炜、赵剑敏和虞云国完成,并由历 史学家沈渭滨教授为新撰的四种《细说》作序。至此,“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集海峡两岸两代史学家之心智和功力 ,终于大功告成。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出版后,好评如潮,虽然未经 大力宣传,更无电视媒体的依托,却是一印再印,长盛不 衰,不仅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且获得史学界的高度赞 扬。不少学者建议,在当今许多名为讲史,实为讲故事的 书籍热销之际,何不把中国卖票讲史第一人黎东方教授的 “细说”系列重新修订出版,让更多喜欢历史的读者从生 动精彩的故事中了解真正的历史?于是,就有了这套“黎东 方讲史”。其中虽然有三本书不是黎先生原著,还有一本 系在黎先生原稿基础上由他人补编,但所有作者均系出版 社受黎夫人委托而约请,而所有文字均按照黎先生首创的 “细说体”撰写,当可视作“黎东方讲史”之续,自应纳 入这一系列。 从“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到“黎东方讲史”,我们做 了以下几件工作: 1.恢复了部分初版时删除的章节和文字。如《细说清 朝》中的“丧失琉球”,《细说明朝》中的“北元世系” ,《细说元朝》中的“宋末诸儒”等。 2.恢复了《细说清朝》中原有的插图和图注,并在其 他各书中添加了插图和图注。 3.增补了部分章节。如《细说隋唐》中的“李煜”、 “冯道”等。 4.修正了原书中的疏漏和错讹。 5.重新设计了封面和版式。 但愿以焕然一新面目出现的“黎东方讲史”能得到广 大读者的喜欢。 编者 2007年元月 导语 本书是一部为他人续补之作。虽然前书已有定例,但作者不仅没有拘泥于黎东方“细说体”的桎梏,反而以冷静客观的眼光审视着那个遥远的时代,以刚健锋利的笔触描绘着秦汉那个时代的众生百态,史料翔实、结构紧密、褒贬分明、细节详备。 后记 “细说体”是黎东方老师所创的一种史学著作体裁, 在台湾先后完成梓行的有《细说清朝》《细说明朝》《细 说元朝》《细说民国》《细说史前中国》及《细说三国》 等,在学术界和普及历史知识上有很大的影响。 黎老师晚年,似有意完成“细说中国全史”的大业, 因此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签约,先将《细说清朝》《细说明 朝》《细说元朝》《细说三国》等重新编排出版,并且着 手准备写《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五 代》《细说宋朝》。但著作尚未完成,不幸于1998年12月 30日遽归道山。 师母黄鸿书女士,通过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王成勉教 授带来口信,说黎老师对正在撰写的几部“细说”已经收 集了不少材料,只要略加整理即可成书,希望由中国文化 大学史学研究所曾受业于黎老师的师友们襄助整理,将黎 老师的心愿完成。我的硕士论文是在黎老师指导下完成的 ,而且是黎老师所指导学生中年纪最小的,故义不容辞地 接下这个任务。 在审视王成勉教授带回的黎老师遗稿后,发现除了《 细说秦汉》已完成十三节,写到吕不韦外,其余的各断代 ,仅有一些复印资料,而且主要是由陈庆麒所编的《中国 大事年表》中摘印出来,在上面加注少数眉批而已,并未 留下任何完整或成段的笔记,所以这些“细说”除了重写 外,我们无法为之增补整理。 秦汉部分由于已有十三节,我们决定设法将之完成。 师友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黎老师的《新三国》是由刘邦谈 起,恰可补其不足,所以这部《细说秦汉》的整理稿中的 第一四节至第三五节以后的内容,是从《新三国》中摘录 下来的。为弥补秦始皇至刘邦间的一段空白,将黎老师所 撰《楚汉战史》作为附录。 当然如此处理,有明显的不足,例如:秦始皇、项羽 等部分,无法补足。同时语气也前后不一致,不过至少保 存了黎老师的基本观点。 在整理过程中,吕不韦之前的十三节,除更正一些错 字外,对明显笔误之处,亦加以更正。例如,原稿16页云 :“这一张世系表中的圈圈,有一个是在女修与伯益之间 ,有五个是在伯益与中衍之间”,查所画世系表及《史记 》所载,“五个”应作“四个”方是,故加以更正;37页 :“宣公在位十二年,成公在位四年。在位十二年。成公 死后,德公的小儿子穆公继位。’,句中“在位十二年。 ”为衍句,故删之;又44页:“梁国在今天山西省的韩城 ,姬姓与周王室同宗。”按:韩城属今陕西省,非山西省 ,故改之。另外,这部分黎老师在多处曾注明附地图,但 未能找到地图原稿,故地图从缺。至于节录自《新三国》 的部分除明显错字外,不更动一字一句。 整理稿完成送至上海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崔美明女 士认为,《新三国》主要是陈述三国历史,两汉部分只是 为了说明大时代的背景,如此移入,不免显得轻重失衡。 而且汉武帝时代分量过轻,文景时代和昭宣时代完全缺失 ,也是不合适的。四十五节的总的篇幅,也只有十万字上 下,与其他各部“细说”史不一致。因此和我商量,希望 能够加以增补。对于黎老师著作的出版,身为学生希望能 够忠实保持原貌,不动一字。但出版社的立场不得不考量 ,经研究讨论,崔编辑和我一致同意,委请老友王子今教 授进行补编。 王教授为著名的秦汉史专家,著作等身,肯为《细说 秦汉》补编润色,以增其光彩,在此深表感谢之意。补编 的经过,王教授在《补编后记》中已有详细说明,于此不 再赘述。 对于“细说体”的精意,黎老师在大陆版《细说元朝 》等书“自序”、邓广铭先生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 序言》、唐振常先生的《黎东方先生讲史之学》已有介绍 ,但最能忠实反映黎老师撰写“细说体’’真意者,鄙意 认为当推马先醒老师所撰《国史“细说体”的创立及其特 色》一文。 马先醒老师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文 学博士,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与劳榦教授联合指导)均在 黎老师指导下完成,曾担任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主任,台 北简牍学会、中华简牍学会创办人,著名秦汉史及简牍学 专家。 现为使读者更深入了解“细说体”之精意,征得业师 马先醒教授的同意,将《国史“细说体”的创立及其特色 》附载于本书以供参考。 受业 陈文豪谨记 2001年8月10日初稿 2002年7月10日二稿 精彩页 秦汉以前 秦汉以前,中国有过夏商周三个王朝。夏商周以前,中国有过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前期之时,中国有过云南的元谋人,陕西的蓝田人,与河北的北京人。出土的元谋人遗骨,其年代为今日以前的七十万年左右;蓝田人遗骨,为六十万年左右;北京人之最古的,其年代与蓝田人差不多,不曾留下骨骸,却留下了朴拙的石器于第十三号发掘地点。留下遗骨在第一号发掘遗址的第三层至第十层的,其最古的属于五十万年以前(根据最新的科学方法的鉴定为四十六万加四万或减四万年);其最晚近的属于二十万年以前左右。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中国,有所谓丁村人(山西襄汾县的丁村)。丁村人只留下了三颗牙齿,其年代在距今七八万年至十万年左右。他们与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约略同时。 旧石器时代晚期,有山顶洞人。山顶洞在北京房山县周口店北京人洞的山顶之上的洞(不在北京人洞之最上层,而是在同一个山上的另一处之山顶)。山顶洞人相当于欧洲的所谓智人,其脑容量相当大。 中国已经发现的中石器时代遗址不多。著名的仅有陕西大荔县的沙堆。世界各地中石器时代(不可与旧石器时代中期混为一谈)时间很短,只有两千年,从距今一万二千年左右到距今七八千年。当时第四冰川已退,地球表面很热,南北极的冰,大量融化为水,增加了各大海洋与大小河流的水,提高了海平面,也使得大小河流的水泛滥,造成极多的湖与沼泽地带。我国大荔一带,在今日距离渭水、北洛水与汾水进入黄河之处不远,在中石器之时,可能为一大沼泽地带,兼有若干大大小小的湖。 旧石器时代的人,仅会用石头互相打击或锤击而造石器;新石器时代的人兼用磨的方法制造石器,因此而有了锋利的刃。中石器时代的人所制造的石器,其程度在旧石器与新石器之间,以细小的石器居多。这些细小的石器包括矛头、箭头与渔网之硾。事实上,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时已经开始制造相当细小的石器了。 新石器时代开始之时,没有陶器。然而不久便有了陶器,先有粗制的,后有细制的,在许多地区并且先有红陶,加彩,称为彩陶;后有用更高温度所烧成的灰陶,有时加彩,而通常是留下绳子或竹皮所编成的塑造陶土之筐子或篮子的花纹,称为绳纹或篮纹,再其后,更进步之时又有用刀子刻的刻纹,或用类似图章一样的东西所拍在陶坯子上的“拍纹”。在山东日照县等地有所谓“黑亮陶”,很美,质坚而薄,发亮。 畜养动物与种植植物,是农业的两大部门。人类离开单靠打猎、捕鱼与采拾为生,而进一步自己养动物,栽植物,以确保每日均有粮食,不虞风雨雾雪,是开始于中石器之时,完全成功于新石器之时。 为了存储吃不完的粮食,人类才做陶器。有了农业,亦即有把握的粮食来源,人类才不致常常因找不到可吃的果实与种子,捕不到鱼,或打不到野兽而饿死,甚至被野兽咬死,被野兽吃掉。总之,人类才能真正“安居”,盖房子、生孩子,与亲戚聚居而有了村庄,形成氏族、部落,发展高度文化。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有不少的高度文化的区域,其中最重要的在山东、江苏、河北的“河淮三角洲”有“大汶口文化”;在河南、陕西、山西的“洛渭汾核心地区”有“仰韶文化”;在江苏、浙江、安徽有“良渚文化”;在湖北、湖南、江西有“屈家岭文化”;在甘肃、青海有“马家窑文化”。 继大汶口文化而起的,有以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下层为典型的“龙山文化”。继仰韶文化而起的,有河南龙山、陕西龙山、山西龙山。 再其后,便有了小型的铜器,为铜箭头、小铜刀之类。新石器时代蜕变为铜器应用时代。然后,有人发明以锡掺进铜,造成所谓“青铜器”。人类这就进入了所谓“文明”了。 青铜是中国买卖古董的人所创出来的名词,其实它原本并非青色,而是红的。青字的意思,在中国古时不是蓝色,而是绿色。今日台湾话之中的青,其意义仍是绿,而不是蓝。青铜是什么呢?是生了绿锈的古代锡与铜的合金。 英语之中的青铜,是布隆斯(bronze),不包含绿的意思。 青铜与文字的发明,差不多是同时,而简单的文字较早。在毫无小铜器或青铜器的西安半坡新石器仰韶文化遗址,有若干陶器之上已经出现了简单的文字。 盘庚之时的商朝中期,不仅有青铜器,而且有极精美的青铜器。这就告诉我们,青铜不可能到了盘庚之时才有,而是在盘庚以前的以前就应该有,所以到了盘庚之时及其以后,青铜器才那么精美。 ……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