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赶散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程晖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程晖,男,法学硕士,做过教师、公证员、律师、司法干警,现居南昌。15岁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等刊物发表各类作品20余万字。作品入选《中国校园诗人作品选》、江西省高教基础教材《语文》、《当代华文作家散文精华》等多个选本。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雾街》《南国陌路》,散文集《渐行渐远之梦》,诗集《那片湛蓝的天空》,纪实文集《倾斜的犁头》等。根据其小说改编并由其担任编剧的电影《背影》在全国上映后获得多个奖项。
书评(媒体评论)
《赶散》题材重大,场景宏阔,叙事细密,力道
深邃,人物形象丰富饱满,故事曲折好着好读。“瓦
屑坝”文化意义的解读,使瓦屑坝像陕西白鹿原、湖
南凤凰岭一样,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文化符号。作者
在大历史上写实,小历史上写虚,虚实相映,大小相
衬,整部作品充满张力,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
重大叙事的把控能力。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
家吴义勤
这部小说既全景又具象地展示了元朝末年南方汉
人水深火热的底层生活、朱元璋与陈友谅波澜壮阔的
鄱阳湖决战、明朝洪武初年基于全国大局考虑的瓦屑
坝移民,同时还集中而精彩地讲述了熊、方两家的悲
欢离合、爱恨情仇、生死抉择、跌宕传奇,是一部关
于南方当地百姓与命运抗争的悲壮交响曲,更是一部
关于六百多年前华南地区风诡云诵、开疆拓土的浩荡
史诗。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著名评论家施战军
中国历史上的乡绅,曾经由于某些原因,长期被
否定、丑化、漫画化。但在江西作家程晖的笔下,这
个群体被客观、真实、立体、生动地还原了其本来的
面目,善恶美丑和高尚卑劣并存,与荧幕上或教料书
里一些形象大不相同,更加切近可信。《赶散》因此
在思想价值、人物塑造、历史真实等方面颇有开拓创
新的意味,而故事情节、艺术手法等方面亦有殊多可
圈可点之处。
——《文艺报》总编辑、著名评论家梁鸿鹰
后记
浩渺鄱阳湖,茫茫泽国;孤岛瓦屑坝,萋萋芳草。陶
瓦砖堆起废墟长坝。风雨浪冲走昔日繁华。漫漫七百斯年
移民史,亿万大江南北乡亲根,瓦屑坝成中华八大移民中
心魁首。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一北一南两
圣地,天下移民多其后。远古长坝,承载鄱阳湖古文明;
荒凉渡口,吟唱先辈悲壮曲。芳草连天长,怀念在心上。
无论魂归何处,瓦屑坝是其根!
瓦屑坝,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莲湖乡下属的一个普
通村落,鄱阳湖东岸的一个荒凉码头,一个荒废了千百年
的陶器与砖瓦手工作坊,一个中国乃至赣省地图上都很难
找到的小地方。可又有谁知道,它的盛名,及因它而来的
“解手”典故与“老表”俗话,竟遍布全国乃至全球凡有
华人之地,特别是在华东、华中、华南诸省为无数人所熟
知,被称为“南方的大槐树”,中国历史上两大移民中心
之一、五大或八大移民中心列第二。六百余年前大明王朝
开国之初,洪武年间饶州大移民及其之后著名的“江西填
湖广”的起点,当年从这里走向全国至少两百多万人,迄
今其后裔已逾一两亿人,占全国人口超过十分之一,尤其
在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四川、广东、河南等省,不
少人便是祖籍于斯。
正因如此,鄱阳县瓦屑坝村这个沉寂了如许年的“小
地方”,作为中国的两大移民圣地之一、“根亲文化”的
标志代表、当今亿万国人的迁徙源头、天下华人的魂牵梦
萦之地,其名气将会愈来愈大,成为神州大地的焦点,就
像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大槐树村一样,会吸引它的无数
子子孙孙从天涯海角不远万里翻越山川漂洋过海络绎而至
,“常回家看看”。因饶州大移民之潮开始是在明朝初洪
武二年(1369),到公元2019年是整整六百五十年,届时瓦
屑坝必将成为全世界华人瞩目的中心,万万千千的人们将
汇聚于斯。
本小说借当年饶州府立德街熊、方两大家族的爱恨恩
仇、悲欢离合,讲述了一个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故事,
塑造了一批或忠或奸、或伟大或渺小的各类人物及多个面
孔,以展示元末明初风云激荡数十年间,我国南方百姓的
苦难人生与不屈奋斗,小说背景含盖了元王朝末期的动荡
不安、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进行的生死决战、大明开
国之初为削弱富饶的江西弥补衰败的皖苏两湖而强迫移民
这三段主要历史,并客观描述了鄱阳乡绅的创业历程及他
们在其中所起的正反作用、冷静思考了洪武年间大移民的
利弊得失,既有真实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与主要人物,
又有虚构的普通人士之曲折离奇故事;既有刀光剑影、宏
大战争场景,又有儿女情长、凡俗家庭生活。
在写作过程中,我参考了姜清水的《魂断瓦屑坝》、
朱贵安的《古城瓦屑》、孔良海的《鄱阳旧事》,以及《
鄱阳湖文化研究》(瓦屑坝专辑)、《瓦屑坝移民研究文集
》等史料,在此一并致谢。
目录
楔子 风雨瓦屑坝
第一章 初夜起风波
第二章 作坊多风情
第三章 方家俊施虐
第四章 白莲被告密
第五章 家远投友谅
第六章 进驻康郎山
第七章 方二整熊大
第八章 名将主桑梓
第九章 处决元保长
第十章 家俊投元璋
第十一章 明公莅饶州
第十二章 宿仇再纠缠
第十三章 战前的较量
第十四章 慷慨借巨粮
第十五章 重点赤壁火
第十六章 勇闯康郎阵
第十七章 血战鄱阳湖
第十八章 登基应天城
第十九章 杀人又夺女
第二十章 饶州欢庆宴
第二十一章 七杰讨债路
第二十二章 封赏莫愁湖
第二十三章 听曲腊八节
第二十四章 陶安宣诏令
第二十五章 元宵响霹雳
第二十六章 君臣议迁移
第二十七章 请命鄱江楼
第二十八章 抗法张王庙
第二十九章 定址瓦屑坝
第三十章 驱民陶公殒
第三十一章 施计除乡绅
第三十二章 狡兔有三窟
第三十三章 惶惶出熊府
第三十四章 嚣嚣方指挥
第三十五章 隐居读邸报
第三十六章 出街救表妹
第三十七章 儿女开情窦
第三十八章 孝子报父仇
第三十九章 少侠斩贼首
第四十章 异地度春秋
尾声 落地是家否
后记
精彩页
大明王朝开国之初,洪武二年(1369)三月的一天。江西行省饶州府立德乡瓦屑坝,鄱阳湖畔的一个不起眼的小码头。明朝第二批移民即将从这里启程。时值江南地区每年暮春的梅雨季节,连日来阴雨绵绵、天不放晴,像是老天爷故意把太阳藏着,不想目睹人间这悲苦场景。今日尽管骤雨初歇,但空气里仍夹着寒风,冷飕飕、凉丝丝的,给人以春寒料峭之感。
此时,码头上已是人山人海,湖面上船帆云集,各地百姓与官府兵士拥挤成一团。只听得吵吵嚷嚷、喧闹不休,道别声、叮咛声、哭嚎声、抽泣声、抗议声、围攻声、棒打声、棍击声……种种声响混杂在一块,一段悲壮、哀伤、愤恨、无奈的“离乡曲”正在这里演绎。
码头高处的一棵古樟树旁边,站着一位清瘦的青年男子,尽管也被麻绳五花大绑,但神情坦然,眼睛看着远处的湖面,好像若有所思。他是一代词宗姜夔的后人、饶州名士姜新燏。这次移民他为了让几个兄长留下,自己主动报了名。这天,他也被军士们驱赶至瓦屑坝,让他在渡口边等待上船。他脚踏留有古人残砖断瓦的大地、身靠列祖列宗所栽的巨樟树,头有点晕,就静静站了一会儿。他想去摘身边的樟树叶,因双手无法够到,只得伸嘴过去咬下一片。他望了望莲子湖、看了看紫竹林,叹息曰:“手无缚鸡力,且被麻绳捆。如随亲家去,留得好名声。”他的亲家,就是饶州著名乡勇、在鄱阳湖决战康郎山前线中牺牲的庞石代,新燏闺女嫁给石代之子。
在姜新燏眼前,那片郁郁青青、一望无际的湖滨草坪湿地,还有那星星点点、如丹似火的各种红花,很是鲜艳、耀眼;他的身后,油菜花黄灿灿一片,远处还有桃李之林、杨柳之群,加上湛蓝的湖水、广袤的天空,绿红黄蓝白五色相映生辉。他仿佛进入了另一世界,心旷神怡,不知是真是假、是虚是实。
姜新燏嚼了嚼嘴里这片樟树叶,感到十分亲切与依恋,舍不得吐掉,便又伸过嘴去咬下一片嫩叶来。他深深记住了家乡的物、家乡的景、家乡的味、家乡的情,实可谓五味杂陈:既苦又甜,其中颇有几分袭人之香气;既淡又浓,那是回味不尽的真实生活。
这时,有军士过来,把他带上了一艘大船。姜新燏看到驾船的是熟识的渔民李余,但他们没有打招呼。这条船舱长四十米许、宽五米许,哪怕坐个百来人也不拥挤。
令姜新燏既吃惊又欣喜的是,他一登上船,眼尖的他就远远发现了与自己合作撰写长篇饶河渔鼓唱词《神勇盖世饶州人》的蒋水生和在鄱江楼上演唱这部《神勇盖世饶州人》的高亮声,竟然也都在此艘船上!他们仨再加上号称“武卞文采”的卞采(几年前已被洪武帝朱元璋带去京城的胡润不算在内),那就是饶州当世之四大才子啊!
他老远就跟他俩打着招呼,并朝他俩走去。那两人也看到了他,自然也赶忙起身向他示意喊话,三人紧紧挨坐在一起。他们是同船被押送迁移去外地。这真是巧啊,巧得让他们惊奇、高兴,更巧得让他们心酸、感喟!
船上不少本地移民都认得他们仨,特别是认识高亮声的人更多,大家又少不得彼此一一点头问好。 只听高亮声先开口问蒋水生道:“水生兄,我只知道,新燏兄是因为家里兄弟多,他甘愿牺牲自己,主动离开,以换得其他人能尽量都留在老家。可你为什么也要走呢?你只有两兄弟,而且你弟既瞎又聋且哑,不但娶不到亲,还得靠人照顾;你自己又没有儿子,三个女儿还有两个嫁到了外地,照此情况,你完全可以申请不必离开嘛!”
蒋水生脸上竭力抑制着喜悦之色,低声说道:“尽管如此,可我嫁在饶州本域的长女生了五个儿子,所以府县衙与移民指挥司真要强行赶我走,那我也没有办法。我还不如主动报名呢!……我告诉你们吧,府衙里有朋友偷偷对我透露过了,这次咱们的目的地是湖北黄州。而我母亲就是黄州人氏,那边我的九十岁外婆还健在,还有几个舅舅,表亲就更多了。年轻时候我还跟着我父亲去过黄州两次,对那边情况也有所熟悉。这次迁到那边了,我就可以跟他们团聚了,以后还有机会再回来。当然,你俩迁到了黄州,我兴许也能帮得上忙的。”
高亮声兴奋得差点尖叫起来:“这真是太好了!”
蒋水生赶紧伸出左手食指在嘴巴边做了一个“嘘”的动作,让高亮声尽量压低声音,也不要有太激动的表示,别让负责押运的兵士们发觉。
姜新燏比他俩年长不少,也比他俩成熟稳重,马上泼冷水:“你俩别高兴得太早了。咱们一到那边,马上就会被赶散到各乡各村去,以后能不能再见到面还难说呢!他们不会那么巧就把水生你分到你外婆所在的乡村去,你自己更不能对他们说明。而且落定地方之后,他们也会一直严格管制咱们,不会让大家随便离开当地,哪里还会有机会给你去见外婆?想回饶州就更不可能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啰!移民指挥司的一个小头目刚才还警告过我了,可能也给你们说过了,将来散布谰言者、到处走动者、老乡聚会者、擅自逃离者,都要受到重重处罚,少则五十大板,多则砍手砍脚,最严重的甚至可以当场处死!”
姜新燏这席话,把蒋水生、高亮声两人唬得不敢吭气了
导语
作者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洪武赶散”这一不可忘却的历史,同时作者在大历史上写实,小历史上写虚,虚实相映,大小相衬,让这部作品充满张力,丰富了对那段历史的思考,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重大叙事的把控能力。同时,作品好看好读,故事性特别强,情节有紧张,有冲突、有悬疑,人物刻画饱满不干瘪,特别是对人物品性处理,没有简单的脸谱化,没有从道德上与伦理上来一个“先入为主”,而是通过人性的方式来处理人物品性的塑造。值得一提的是,该部作品,有对乡村文化的思考、乡村文化的理解、乡村家族类型的刻画,特别是通过小说的方式,对“瓦屑坝”文化意义的解读,使“瓦屑坝”以文学的方式进行了形象化的表达,不排除作品发表后,加上影视的开发,使瓦屑坝像陕西白鹿原、湖南凤凰岭一样,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文化符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赶散》现实意义大于作品本身价值。
序言
一百四十多年前,年轻的法国诗人兰波以“半夜起行
,说走就走”的决断,逃离鸡犬相闻的故乡来到巴黎。后
来,他用“生活在别处”这样的诗句,描绘自己离开故乡
的心态,弥漫着不可抑制的人生豪情。五十多年前,捷克
作家米兰‘昆德拉把兰波的这句诗用作自己一部小说的名
字,使这个句子广为人知。兰波和昆德拉都无法知道的是
,六百六十多年前,在遥远的中国。成千上万衣衫褴褛的
农民,在官兵的驱赶下,长绳缚手,背井离乡,怀着无限
的痛苦和不舍,开始不一样的“生活在别处”……“洪武
赶散”,这个对后世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就这
样和鄱阳湖畔一个不起眼的古渡口联系在一起。
十多年前,我在家乡文友编的一本小册子中,第一次
看到了“瓦屑坝”这个地名。从那以后,我的目光始终没
有离开过那个古渡口,我先后九次前往瓦屑坝,站在那个
已基本荡然无存的遗址上,眺望已经渐行渐远的鄱阳湖。
我分明已经感觉到,瓦屑坝作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
,正在慢慢衰败枯萎,也许不久以后就会消亡。带着这种
莫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2014年年底,在还没有完全考虑
成熟的情况下,我有些仓促地开始了这个重大历史题材的
创作,中途因工作原因曾经数次中断写作。如今,这篇近
三十万字名为《赶散》的长篇已经完成。这段艰难的创作
之旅,带给我一段段沉甸甸的思绪。
历史悠久的鄱阳应该有一段更加厚重的文化承载
饶州府,是每一个鄱阳人引以为荣的名称。在两千多
年赣水文化的熏陶浸染下,有过“帆樯四达、商贾辐辏”
的繁华景象,有过“周瑜练兵、朱陈大战”的英雄史歌,
有过“将相不断、人才辈出”的鼎盛时代,有过“截发延
宾、封鲜责子”的道德典范,渔耕文化、商贾文化、戏曲
文化让鄱阳这个“鱼米之乡、富饶之州”充满了绚丽色彩
,两宋时期江西出现的高度“儒化”的人文群体,鄱阳文
化因子更是闪烁其中。但是,冷静下来思考,我却发现,
历史的繁华有如过眼烟云,鄱阳文化其实有些尴尬:历史
悠久但缺乏承载,形式多样但不够厚重,特征明显但缺乏
张力。鄱阳历史上虽然出现许多杰出人才,但影响深远的
不多,影响最大的洪氏“一门四杰”,也在籍贯问题上与
外县争扯不清。鄱阳人无比珍惜的荐福碑、永福寺塔等千
年文化遗址,底蕴厚重,古韵新风,但只能作为地方文化
的精华,缺乏突破区域影响的张力。鄱阳人总是谈历史文
化厚重,但真正的文化遗存却少之又少。就连曾经作为硕
果仅存历史文化景观节点的滨洲别墅、陶侃宅、德新桥、
大龙桥、小龙桥、德化桥、饶州永平监、张王庙等老街…
…也如失色老妪,沉默在旧年光阴的一息残念里。更有甚
者,久负盛名的“陶母墓”也不明不白地被毁坏!带着这些
困惑,我一直在寻找能够使鄱阳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
“渡口”。来到瓦屑坝,我忽然明白,鄱阳文化的“渡口
”原来在这里。瓦屑坝背后的“根亲文化”,一定是使鄱
阳文化甚至江西文化流传广远而浩博的承载。
历史的铭文——镌刻于山水古镇的实景教科书。走进
古老而神秘的瓦屑坝,数不清的瓦屑陶片堆起了一条长坝
,零乱的瓦砾散落在绿草和道路两旁,轻轻地踩在成堆的
瓦屑上,发出“咔咔”的断裂声,仿佛聆听着一段段遗忘
的历史……繁华落尽君辞去,几尽铅华终若此。默默守坝
千年的片片瓦屑,淡看历史的沉沉浮浮,如一块块文字镌
刻在时间的泥土里。
隋唐时期,瓦屑坝这块“风水宝地”的水质和泥土被
姑苏陶人看中,在此开场制陶。那青红的炉火锻造出灿烂
的鄱阳古陶文化,一船船陶瓦经鄱阳湖,过昌江、信江、
赣江,走向大江南北,进入千家万户。随着唐末黄巢入鄱
,战火吞噬了瓦屑坝最后的繁华,只留下了连绵十公里的
瓦屑陶片。从此,瓦屑坝便有了她的名字,并以其特殊的
战略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和
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双方对瓦屑坝及周边地区展开激烈
争夺,瓦屑坝几度易手。洪武时期,为了方便移民在此聚
居和管理,朝廷对几百家作坊进行无情驱散,使这里重回
荒芜,彻底摧毁了瓦屑坝,使其成为一片真正的废墟,镌
刻在历史的记忆深处。
历史的痕迹如车辙,只要经历过文明的车轮,后来的
推动者仍然会选择。瓦屑坝亦是如此。宋元之后,江西依
靠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一跃成为全国首富
,人口之众也是首屈一指。元末农民大起义,湖广大地战
场硝烟四起,生灵涂炭,人口凋敝,土地荒芜。战争一结
束,江西人充当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历史进程
的主角,而瓦屑坝再次登上历史舞台。自明初以后的一百
多年里,几百万名江西移民,一次次在瓦屑坝这个古老码
头集中,然后通过船运进鄱阳湖入长江,最后迁移到湖广
、安徽、河南、四川等地。从此,“江西瓦屑坝”和“山
西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史家也有了
“北有大槐树、南有瓦屑坝”的说法。
游子的羁绊——魂牵于移民古村的遥远故乡梦。人生
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有家不能回。当年,“洪武赶散”使
兄弟分开,同族分开,令多少家庭骨肉分离,告别成了永
别,从此,“生活在别处”成为心中永远的痛。也许,当
时搭上古老帆船的移民仍然存在有朝一日回乡的幻想,然
而朝廷的一纸“禁止回迁”令,像一把冰冷的利剑,无情
地斩断了移民与原住地的一切联系,回乡梦从此破灭。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艘艘满载愤怨和
无奈的帆船,渐渐消失在天际。岁月像一把砂轮,把老一
辈移民对故乡的记忆越磨越模糊,而对故乡的思念却越磨
越亮。唯有站在漂泊的船头上望到的瓦屑坝,依然在心中
荡漾,直到终老,故乡最后的记忆,最终定格在鄱阳湖畔
的瓦屑坝上。
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情结,中国入骨子里根深
蒂固着一种落叶归根的情怀,愈久愈深。曾经从瓦屑坝出
发的江西移民散落在全国各地,他们在外努力打拼,艰苦
创业,在异乡生根开花结果。然而,在他们的心中,瓦屑
坝是永远的故乡。尽管不能回去,但他们把瓦屑坝口口相
授、代代相传,记载在族谱里,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实现
回乡夙愿。
如今,每当清明时节,来自四面八方的江西移民后裔
带着祖宗的遗愿,来到瓦屑坝寻根问祖,在菖蒲咀燃一串
鞭炮,点上三炷清香,对湖长跪哭泣。或拾一块瓦砾,或
捧一坏红土,或装一杯湖水,带回到先祖灵前还愿。至此
,寄存于瓦屑坝的“根亲文化”又成为鄱阳文化新的注解

文化的血脉——融汇于文化名城的灵动生命源。《易
经》有云:“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鄱阳因水而
生,因水而立,因水而名。水是文化的摇篮,赣鄱文化归
根到底是水文化。在宋元时期,鄱阳湖水域面积是现在的
十倍。独特的水文化,孕育了勤劳、智慧、诚实的赣鄱文
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环境羡煞各方,“文章节
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的美誉响彻四海。
“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
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
丰人寿矣。”乡绅阶层始终是儒家文化最可靠的信徒。这
种对儒学长期不变的情有独钟,奠定了乡绅阶层在社会上
享有较高的文化地位。他们把儒家的“温、良、恭、俭、
让”精神在乡村得到了具体体现,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道
德理念的约束,从而无形中影响着周围的人的文化价值观
乃至社会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又逐步确立了自身在乡村
社会中的文化主导者地位。尤其在维持地方习俗,主持节
令庙会,救助孤寡贫弱,推动地方公益事业方面赢得乡里
声望。
美丽乡愁召唤乡绅文化回归。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三
农”工作的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美丽乡愁”。弘扬乡
绅文化的最终目的,还是想留住美丽乡愁。前段时间,在
一次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华远任志强、万通冯仑、万盟王
巍等商界大佬们围炉漫谈乡愁,呼吁恢复“乡绅制度”,
认为,“有乡绅就留得住乡愁,没有乡绅就留不住乡愁,
没有乡愁”。为什么这些商界大佬要谈论这个问题,因为
他们是从农村来的,对农村的记忆尤为深刻。但如今的乡
村已不再是他们曾经的乡村。在没有乡绅的年代里,乡规
乡约挂在墙上装不进心里,道德观念挂在嘴上却成不了习
惯。正因如此,各地都出现了一些让政府头痛的藏污纳垢
之乡,例如:贩毒乡娼妓村、盗窃乡抢劫镇、拐卖妇女儿
童县、诈骗乡绑架村、赌博乡传销村、制假乡贩假村、办
证乡假钞村、乞丐乡黑道镇,等等。这些散落在乡村之中
的违法行为者,自小没有见过族长的威严、乡绅的开导,
对是非曲直无法从内心深处作出判断,大量犯罪行为从自
发产生到成片经营,始终处于失控状。特别是随着工业化
、现代化、城镇化的强力推进,乡村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变
迁,在这场变迁中,更多的乡村问题:诸如农村生态环境
恶化、农业生产衰落、农民生活改善缓慢、乡村传统文化
遗失、农村社会道德诚信危机、“空心村”问题等,日益
凸显出来,甚至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障碍。这些现实问题
,亟待政府和社会各方合力予以关注解决,尤其是乡村自
身的力量。鉴于此。关注乡村意见领袖和领导力量的生成
,就成为迫切的话题。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
描绘的中国乡土村落景象如今正渐行渐远。许多乡村在现
代化进程中的“沦陷”,不仅仅表现在农村生存的自然条
件和社会环境的恶化,更是一种温情的生活样式、行为准
则和生存价值的消失。从婺源村落今幸存的老宅走过,在
那些残留的“耕读传家”“稼穑为宝”“职思其居”“居
易俟命”“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中,我们感受到了
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深藏着的意蕴。这
里没有豪言半语,而充溢着的是内在的道德修束。回头看
看“新农村”随处可见的用现代化手段制作出的“福星高
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家和万事兴”之类的
精美匾额,虽说是传统的延续,而却没有了传统的风雅。
在婺源篁岭古村的一间民宅门楣上面,写着四个字,
既不像象形字,也不似形声字。有人告诉我,这四个字是
会意字,叫作“天长地久”。其中“地”由“山”“水”
和“土”三个字组成,也就是说有山有水有土就是地。古
语有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江西地处一脉好风水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乡绅文化也更加浓厚。所以,我
选择江西山、水、土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来写乡绅。
第一部《那二爷的战争》写的是婺源地方乡绅,《赶散》
是我的乡绅系列小说第二部,寄托着我对故乡的深深眷顾
,第三部有关高安乡绅的创作也已经开始。
如果说,贵族文化是英国文化可以骄傲的地方,那么
也可以说,乡绅文化是中国文化可以骄傲的地方。要留住
乡愁,就必须催生一个“新乡绅”阶层,因为只有创造新
乡绅群体,乡村的秩序才能逐渐有序,乡村的历史才能被
一直记录,乡村的文化才能日渐繁荣。我试图通过三部曲
的形式,将江西乡绅作为中国乡绅的缩影呈现出来,缅怀
乡绅文化曾经的辉煌,呼唤乡绅文化的理性回归。
内容推荐
本小说借元末明初饶州府快子街熊、方两大家族的爱恨恩仇、悲欢离合,构建了一个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故事,塑造了一批或忠或奸、或伟大或渺小的官、民形象,展示了元末明初风云激荡数十年间,我国南方百姓的苦难人生与不屈奋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