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刘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读博士、国家公派留学联合培养博士。先后任央视《社会记录》记者,《新闻调查》出镜记者,《新闻l+1》创刊编导、编委主编,门户网新闻视频部高级主编。她也是《新闻l+1》栏目起名人。 采访过汶川地震、深圳富士康连环跳楼事件、上海“钓鱼执法案”、广西“砍手党”村、四川凉山童工、北京新“蚁族”村、毕节四兄妹服毒、云南“盲井村”、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等新闻。策划《岩松看俄罗斯》《岩松走基层》系列节目,担任纪录片《6个孩子的2015》《新闻漩涡后的村庄》系列总导演。多期节目获得国家部委级奖项。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南方周末》等媒体上发表多篇文字报道,已出版《新闻撞武侠——央视评论部创作秘笈》《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两本书(白岩松作序)。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讲座交流,并发起成立“探村博士联盟”。 书评(媒体评论) 《寻找白岩松》,其实是刘楠写给新闻理想的一 封职业情书。她细腻、缜密、系统地梳理呈现新闻人 白岩松的“攻守道”,但审视与烛照的是新闻专业主 义者在夹缝中不断拓展话语空间的豪情、智慧与悲悯 ,是对在后真相时代坚持继续寻找如何“用新闻让世 界变得更好”的那群人的怀远、温暖与致敬!翻阅本 书的过程,也是我校准、重整内心“新闻理想”的过 程,感谢刘楠,感谢老白。 ——前搜狐网总编辑、360公司副总裁 陈朝华 在UBC大学邂逅刘楠,她穿一件红得似火的大衣, 提问时语速颇快,是熟悉的新闻人的风采。看她的书 ,年轻时作为新闻人曾有的壮怀激烈在今夜的灯下似 乎回马来归。知道拙著《寻找·苏慧廉》有幸被白岩 松老师推荐为“东西联大”的参考书,刘楠说,是我 的寻找衍生出她的寻找。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苏慧廉”需要寻找。“月升处是弯弯的桥,是上一世 纪的弓/礁石守着鱼,塔守红砖的方场。” ——《寻找·苏慧廉》作者、学者 沈迦 白岩松坚持在电视上说了二十多年话,这不是一 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他一直在以自己的话语测量中国 社会公共表达的尺度。这本书看似是寻找真实的白岩 松,实际是在寻找中国新闻报道的真实轨迹,寻找一 群严肃探讨社会、道德议题的新闻人的群像,而他们 靠勇气和坚持所争取的尊严,是传承给下一代新闻人* 珍贵的礼物。 ——青年作家 蒋方舟 网上很多以白岩松为名的鸡汤名言真真假假,见 证着他的影响力,也见证着他的被误解、被征用和被 消费,刘楠作为白岩松的同事、同道和同人,这本书 也是一次还原,还原一个真实的老白。脱胎于央视调 查报道黄金时代,刘楠写的不仅是历史、人物和新闻 幕后的故事,更是不休不止的新闻理想和公共关怀。 因了这份理想,刘楠才不断记录,无论是一个调查者 ,一个研究者,无论身在田野,还是书斋。 ——《中国青年报》编委、首席评论员 曹林
后记 后记:一种新闻考古 一 2018年11月8日,记者节。 下午1点45分,北京大学创新创业中心,第十四届记者 节公益论坛即将召开。今年的主题是:“改革开放四十年 ,我的新闻回忆”。 还差十几分钟,弧形的观众台已满坐,我在第二排中 心的座位。身后有新闻学子耳语,似乎对要见到白岩松很 兴奋。 掌声突然响起,我抬头,俞虹、陈小川、刘昶、敬一 丹、陆小华、白岩松、吴克宇等论坛嘉宾一字形进场,落 座第一排。白岩松的位置,恰巧在我前方。 连续14届,白岩松年年来记者节公益论坛“打卡”, 是“铁粉”嘉宾。不同的是,之前论坛主题大多是新媒体 挑战、网络直播等新潮范儿,而这次是“怀旧风”。 白岩松从改革开放四十年说起:“站在1978年看今天 的新闻业发展会让人满意,因为40年前有很好的记者,却 没有新闻。今天新闻随处可见,但新闻的温度、力度、深 度、刻度和人们的宽容度却显得不足。” 我注意到,他穿着一件墨蓝色立领外套,休闲又有点 复古,倒是和发言内容很搭配。8分钟的嘉宾发言,难免有 人拖堂,他发言结束时看表:“正好7分59秒。” 提问环节,有北大同学直言不讳:“十年前看白老师 的书,决定学新闻。不过这两年,我看新闻业状况,改学 哲学了。” 白岩松脱口而出:“你看,新闻学不明白学哲学,可 见这新闻学问得多深啊。”全场笑声清亮。 二 又是有关改革开放四十年。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去世。金大侠笑傲江湖,留下 永不幻灭的武侠梦。怀念文字齐刷刷在朋友圈接力。我注 意到,中国传媒大学宋晓阳老师在一个主持人艺术微信群 里,推荐了一期节目,《新闻1+1》播出的《纪念金庸也是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白岩松是评论员。 群里大多是高校老师,有人接话:“候机飞机晚点, 我是站着看完这期节目的。”北京语言大学卜晨光老师分 析这期节目是“话题牵引+逻辑推演+人格化表达)新闻原价 值”。 有人问,白岩松纪念金庸也要联系改革开放,是一种 “政治正确”的新闻修辞吗? 白岩松在节目中的评论点是:没有改革开放文化敞开 大门,金庸、古龙、琼瑶、邓丽君、三毛都不会来到我们 的面前。金庸在香港回归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为 《香港基本法》的起草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 白岩松不是没有别的情感抒怀。这本书中《侠客行》 一文也提到,白岩松儿子白清扬的名字,就是取材于金庸 小说人物“风清扬”。儿子长大后读金庸小说上瘾,对其 中的明清历史好奇,大学干脆学了历史专业。 节目时间是稀缺资源,在满屏的金庸纪念主题中,白 岩松用“改革开放”破题,捕捉金庸的政治“热点时刻” ,这样冷静的评论是一种克制,也是一种深沉吧。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白岩松在记者节还有一段发言 是:“未来和历史不断洗牌,记者的核心能力是基本功, 一种迅速提炼事物本质核心的能力。” 三 留学一年,回到热气腾腾的北京,我感觉自己像个“ 洞穴人”。 原来认识的记者朋友们,有的在报道VR(虚拟现实)戒 毒等前沿新鲜事物,有的做出了轰动全国的新闻。我忝列 在一些记者微信群中,看着那些挥斥方遒的新闻激情,汗 颜自己落伍,好像舌头都有点拧巴。 加拿大印第安原住民村、墨西哥玛雅村、美国阿米什 村落,对这些国外村庄的调研让我“复古”了好一段时间 。发达国家里,边缘人群为自身权利的抗争,还有现代化 冲击下的复杂镜像,都牵引着我去了解它们的历史与现实 。 …… 感谢此书的推荐人。谢谢前领导陈朝华老师,他的宽 厚善意是新闻人最稀缺的精神光亮;谢谢沈迦老师,《寻 找·苏慧廉》是我写作此书的重要心灵源泉;还有“越清 醒越优秀”的蒋方舟,在我酝酿此书期间,是她慷慨推荐 我看一些人物传记作品;谢谢曹林老师,同样是新闻评论 员,同样对新闻热点保持敏感,他鼓励我把新闻背后的故 事,以及黄金时代的新闻理想和公共关怀记录下来。 感谢中信出版社的黄静、何烨等老师,他们对我这个 不知名作者不嫌弃不抛弃,每个环节精心认真,是这本书 的伯乐。感谢我的朋友刘碧芳,最早正是她建议和鼓励我 写作这本书的。 感谢我的硕士导师刘京林教授、博士导师周小普教授 、联合培养博士导师赵月枝教授,她们见证了此书的出炉 ,并提供了有力而丰盈的精神支持。 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孩子。央视评论部成立二 十年纪念时,我在怀孕期间“带着他”完成了《新闻撞武 侠》《有一种基因叫理想》两本书的写作。2017年,在他 成长的重要阶段,我遗憾缺席,留学、写作。 白岩松在《白说》序言《说话不是件好玩儿的事儿》 中写道:“我用嘴活着,也自然活在别人嘴中。”“话语 也许无知,就当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敲一两下鼓,拨三两 声弦。更何况,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是的,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我一直提醒自己,无 知的书写也是冒犯,这 目录 自序:三个十年 皮囊寻心 第一章 寻找白岩松 从“寻找苏慧廉”到寻找白岩松 起于“南院”的一场电视新闻改革 上学记:白岩松的新闻课堂试验 第二章 新闻编辑室的故事 给我六个字,四集“蚁族”撬动新政 乡村里的中国:我的“烂尾”和“长尾” 守护报刊亭 将呼吁进行到底! 扶贫的火候:从凉山孤儿说起 枪击案报道,真理能越辩越明吗 第三章 专业主义与新闻理想 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个框? 从术至道:采访的十八般武艺 从广州亚运会到里约奥运会的“自带弹幕” 重大事件直播出镜,咋驾驭气场? 新闻1+1:时评的牙齿与韧带 人性与时代:演讲如何“出口成章”? 第四章 激情燃烧的岁月 白说“四朵金花”:张泉灵、柴静、李小萌、欧阳夏丹 三兄弟“无间道” “白猫芳熊”:和台湾主播卢秀芳的“海峡组合” “意见领袖”如何参政议政 记者节论坛里的“白变大咖” 第五章 另一种镜头 狮子座及火车狂热者指南 侦察白岩松阅读路的蛛丝马迹 春节里的“国家级段子手” 清华教授:曼德拉节目该评奖吗? 网络上的黑白粉丝,孰是孰非? 第六章 时间去哪儿了 小学同桌白说 渴望年老:向老头学习! 50岁来了,“2049年我是81岁的老人了”! 侠客行 白岩松给“东西联大”推荐的书单 后记:一种新闻考古
精彩页 从“寻找苏慧廉”到寻找白岩松 2017年10月4日,中秋节,天涯共此时。 进入10月,周遭已萧瑟。时不时蹦进眼帘的长尾黑松鼠、淡定踱步的肥厚白海鸟、如灵猫般偶尔出没的小浣熊,这些可爱的小生物总是撩拨着我的趣味神经中枢,清亮着大脑云图,异域风情消解了寒意。 这是我作为国家公派留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异国他乡过的第一个中秋节。 短租的第一个地点选择在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校园。不仅因为这是全球排名前50、三面环海的知名高校,而且这里还有一座土著部落人类学博物馆(我的留学课题是关于北美边缘传播的),还有一个说出来有点另类的理由:这是《寻找·苏慧廉》一书的重要写作地,我要来这里写书! 白岩松不用微信。出国前我给他发邮件,自觉遵守我在“东西联大”课堂上学到的规矩,书评不超过350个字,邮件也控制在350个字内。但是其中也忍不住夹带句,我留学短住的校园是《寻找·苏慧廉》一书的写作地。 《寻找·苏慧廉》是白岩松给“东西联大”的学生推荐的书。作者沈迦历时六年、跨越三大洲,寻访英国传教士苏慧廉在温州等地的传奇轨迹。苏慧廉是李提摩太的追随者、费正清的导师、胡适的挚友,他的人生历程也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 这本书丰盈厚重、弦歌不辍,细细描摹人的光鲜与屈辱、闪耀与消亡,串联起那波澜壮阔的历史卷章,让我找到了久违的阅读《巨流河》的感觉。似水年华的时代风霜,壮阔幽微,每个人都是见证者。 出国前最后一次和白岩松通电话,他又提到了这本书。我提到有学生喜欢他推荐的《寻找·苏慧廉》一书,学生说“联大”是他的“苏慧廉”。白岩松在电话中说:“你心中有你的‘苏慧廉’,找到当然很好,找的过程才是寻找的最大的启示。” 通话后不久,《南方周末》整版刊发了我写白岩松“东西联大”毕业季一文。最后一章的标题正是“寻找·苏慧廉”,文章最后一句,引用白岩松的话,“我们都继续去寻找自己的‘苏慧廉’吧”。 是的,我要在《寻找·苏慧廉》的写作地,写一本“寻找白岩松”的书。 一、太多的未知 2017年中秋节那天下午,我在偌大的UBC校园四处溜达,任凭直觉游移。 在离海边不远的转角处,我被一些有中华字体元素的艺术建筑吸引。再抬头,曲径通幽处是一幢亚洲风格的阁楼,我径直走了进去,定睛标牌,正是亚洲图书馆。 我又惊又喜,脑中闪回的都是关于《寻找·苏慧廉》的信息,当时作者沈迦先生的家就在uBC附近,他一头扎进了这座中西文献丰富的图书馆。在亚洲图书馆的旧书中,他找到了苏慧廉和胡适的珍贵合影,以及众多有价值的资料。 眼下,我就伫立在这片土地上。我走进去,贪婪地搜索四方,眼睛不偏不倚地扫到了一张海报。海报背景是火烧云下的教堂,题目是“从温州到温哥华,从耶鲁到牛津:一个民间学人的知识考古之旅”。 一看演讲人,正是《寻找·苏慧廉》的作者沈迦先生。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就从阑珊灯火中走了出来。 按照海报上写的几天后的讲座时间,我终于见到了沈迦先生。沈先生不是我之前想象的目光如炬、外表刚毅的类型,反而天生一副笑眼,乐呵呵犹如佛像,渗出参悟人生的通透。P3-5 导语 作者与白岩松共事十年,亦师亦友,这本书是目前被白岩松认可的写作他的书。 这本书勾画了白岩松和央视评论部的同人在新闻选题策划、聚焦热点焦点甚至有争议的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 作者作为十年央视记者,有很多媒体资源,对后期营销宣传很有帮助,目前正在策划通过优酷平台与白岩松有一次对谈活动。 陈朝华、沈迦、蒋方舟、曹林联合推荐。 序言 三个十年皮囊寻心 2018年3月24日,我给自己设定的初稿截稿日。 限期的好处是,紧迫感让回忆从时光缝、骨头缝里一 点点沁出来。 大半年间,我奔波于加拿大、美国两国做课题研究。 我得承认,写这本书稿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写写停 停。 生命的菁华只留下了时间的灰烬,记忆也总在边缘一 抹儿打转。 有时,我故意在桌上摆满带到国外的关于白岩松的书 ,好像在宣誓我写作的气势。偶尔,我翻开扉页,看这个 评论部十年的同事曾写给我的寄语,恍如隔世。当然,人 是丈量万物的尺度,丈量人的尺度又如何界定呢?“理性 先生?狡黠先生?正确先生?”坊间太多声音,缥缈、神 秘又遥远…… 这个时代,他似乎是主流中的另类,又是另类中的主 流。 “白岩松”,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符号。在中国,很 难找到像他这样身份多元的新闻人,包括知名主播、意见 领袖、政协委员、学生导师、公益代言人、励志作者等, 在中国新闻史上,关于记者型主持人、直播评论、新闻语 态改变等实践,他是难以复制的开拓者。 写白岩松无疑是一项浩大磨心的冒险工程。如何避免 景观式名人消费的指摘?如何把其个人探索与时代变迁有 机结合?如何让学术研究转换成更普世朴实的叙述? 我怒而不争于自己的工具理性,又在书写边界上伸缩 不定,开始沮丧起来。 截稿前的日子,我在国外病恹恹的。口疮上火,咳嗽 叠着胸腔的鸣响,持续多日。夜晚,我辗转难眠,翻看白 岩松在“东西联大”推荐过的《皮囊》一书。书中对往事 回忆之细腻极致,也恰到好处地催醒了我这皮囊里的沉睡 神经元。 记忆之闸敞开,天际露出微光。我的文字快马飞驰, 竟然按时兑现了计划。 十年。所谓截稿日,是一种仪式感。 2018年3月24日,是《新闻l+1》的10岁生日。 十年前,2008年3月,乍暖还寒。我原来工作了三年的 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社会记录》节目被撤销,一 档颇有为白岩松量身定做色彩的新节目正在招兵买马、积 极筹办中。白岩松说,已经进入观点成为新闻的时代,言 论节目是新闻媒体的一场革命。 我被收留,并成为创刊编导之一。那时节目公开征名 ,“重金悬赏2000元”,我报的“新闻1+1”竟然当选了。 我的手机里现在还存着时任《新闻1+1》制片人王力军 老师发的短信:“1+1是演播室+现场,事实+观点,是对话 ,是平等,1是开始,还有第二落点,内心+时代,镜子+窗 户,内容+形式等。” 那个春天,在南院(央视评论部曾经在北京羊坊店路的 工作地点)墙壁刷成墨绿色的机房,和我一起熬夜编样片的 叶闪摸着光脑壳说:“中国人讲究阴阳五行,1+l是阴阳和 谐,一能派生出好多东西,万物复苏,万物归一。” 后来白岩松在自己的书中说喜欢“新闻1+1”这个名字 。“因为它又简单又复杂,你可以为它添加很多的联想和 解释。这是一档天天直播的评论节目,它让我总有如临深 渊、如履薄冰的压力感,不过,即便有风险有压力,我还 是会时常想,它能做多久?” 2008年栏目开播,遇上新闻大年。从第一期节目奥运 护卫火炬,到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开幕、官员集训, 很快《新闻1+l》的“白氏观点”也频频成为新闻标题,例 如,“房价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算”等。 那些年月,南院机房《新闻1+1》栏目的硬盘标签上, 常被同事调皮地加上“=2”的水笔字。一年又一年,“新 闻1+1”后面一直加着各种数字,不止于2,甚至到了10, 它也成了中国新闻评论节目的标杆。 出国前,有一次我去旁听“东西联大”课程,白岩松 这样介绍:“刘楠师姐是《新闻l+1》节目的起名人。”这 样,终于可以掩盖一下我这个节目“叛逃者”的身份了。 …… 尽管,白岩松知晓我在进行他的研究书写,尊重我的 选择,但他从来没有主动授意我写他一事,更不会审稿。 我猜想,他对此书也是情感复杂吧。 他的自传足够丰厚,相关新闻汗牛充栋,沧海一粟的 观察很难描摹其百分之一,贸然书写更会衍生出各种面目 可憎的嫌疑。 2017年夏天,我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联合培养博士的机 会,“抛夫弃子”独闯海外做课题研究。这也给了我很多 独处的时间,记忆也逐渐清亮起来。 在国外,我看了白岩松在“东西联大”推荐的另一本 书,那就是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被一段话“电 击”: “戏有时候会演得很长很长,因为自己在回忆的导引 下经常意外地与遗忘多时的某个阶段的另一个自己再度重 逢,于是,就像久别的老友偶然相遇一般,有更多的回忆 被唤醒,一如梦境与梦境的联结,没有逻辑,无边无际。 ” 此时,跨越过去,对他的认识,已然是轻舟已过万重 山,开启一种重新寻找。转换视角,从同事到前同事、观 察者、研究者,从业界到学界,我想自己也更能客观祛魅 ,抵达一种新的记录。 这种寻找,有关时代变迁,有关新闻理想起伏,有关 手艺人的千锤百炼,有关新闻人话语权力的边界探寻,也 是寻找失落皮囊中的生命灵韵,把皮囊中的一些暗影照亮 。 白岩松最喜欢的诗人杨牧,还有这样的一句诗:“礁 石守着鱼,塔守红砖的方场。” 是的,被称为“新闻守夜人”的白岩松,他还守在那 里。在这个新技术更迭带来权力转移的时代,他会是荒野 中的灯笼吗?抑或不过是孤执的驻守? 皮囊与皮囊、灯和灯、心和心、人和人之间,怎样在 光速的讯息中,跨越偏见、障碍与隔阂,从而在茫茫人海 中彼此相认?
内容推荐 作为知名新闻人,白岩松主流又“另类”。成名于1993年央视新闻评论部的电视改革,从《东方时空》到《新闻1+1》,从香港回归直播到里约奥运会解说,从《岩松看日本》到《岩松看美国》,他见证了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新闻时刻,其独具特色的采访主持评论,拓展了新闻话语实践的范式。 除了新闻人,白岩松还拥有多重身份,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学生导师、公益代言人等。作为社会公众人物,他被各种标签包围,“名嘴段子手”“自带弹幕解说员”“正确先生”“新闻守夜人”等。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崛起,媒体人辞职潮汹涌,曾经激情燃烧的新闻理想如何安放?白岩松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刘楠博士,曾与白岩松在央视新闻评论部共事十年,担任记者、策划、主编等职,她用富于画面感的笔触立体勾画了白岩松幕后工作的点点滴滴,试图还原真实立体的白岩松。这本书的独家性在于,既有对白岩松职业成长历程的追根溯源、“东西联大”新闻教育的一手观察,也有对“肃宁枪击案”报道争议事件的正视,揭秘编辑部选题策划背后的故事,是全面梳理白岩松新闻业务和演讲口才的“武功秘籍”。 刘楠的“寻找”,不仅有关白岩松,更是寻找优秀新闻人的工具箱和新闻“黄金时代”的基因密码。这是一个人的新闻理想,也是一代新闻人的理想。就像白岩松给刘楠的《新闻撞武侠——央视评论部创作秘笈》《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两本书所作的序言中说的:“一种无形的力量仿佛有生命一般继续生长,自由而有活力,跨越着回忆的羁绊急速向前。我们必须因此知道,一切都没有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