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框架与自由 第一节 经典儒学——大道理的时代 一、怎么回事 1.我是谁 2.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3.一生何求 二、经典儒学的中庸之道 第二节 实用儒学——大信仰的时代 一、这么回事 1.大道理生小道理 2.政教合一 3.宗教改革 二、实用儒学的中庸之道 第三节 中和儒学——大自我的时代 一、齐天大圣 二、“自由”的你 三、真正的自由 1.框架中的自由 2.自由的终极框架 3.框架中的人事 第二章 居一执两时中 第一节 中和儒学的中庸之道 一、重要概念 1.中、庸 2.中庸 3.恒衡(初中) 4.权衡与它的中 5.内含极端倾向并(长时间)趋于极端状态 6.极端倾向决定发展方向 二、中庸之道 1.万物归中 2.和谐 3.时空框架与中庸之道 4.中庸之道与天人合一 5.中庸之道与“过与不及 第二节 从用中到时中 一、居一执两用中 二、用中与时中的差别 三、居一执两时中 1.行路难 2.刀尖上的舞者——极端状态下的危与机 四、俯视 1.首先要内省——省察A,即省察自我 2.同时要外省——省察B,即省察自我之外的所有对方 第三节 中庸之道是最大的自然规律 一、心胸狭窄的一分为二 二、一生为三 第四节 中庸之道是最高的人道准则 一、执着成仁,妄执成“神 二、中庸之道分辨执着与妄执 1.人的需求——关于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讨论 2.执着还是妄执 3.指导执着,克制妄执 三、物无恒衡人无恒善 四、勿臆,勿必,勿固,勿我 1.中庸之道不是折中主义 2.常识就是底线——无条件的信任不理性 3.不同寻常——无条件信任是首要的 4.任何时候都不可完全否定一个人——哪怕不共戴天 5.临界状态与非理性 五、矫枉过正,然后呢? 1.一分为二的治乱循环 2.一生为三的和谐社会 第五节 百家归中 一、并行不悖 二、取长弃短 第三章 探寻中庸之道 第一节 月有阴睛圆缺 一、残缺美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焦虑源自不完美 二、左派右派相生相克——理想的实用主义与实用的理想主义 三、左右之间 1.左倾与右倾 2.“左倾”与“右倾 3.方法论 四、时时不中时时中 1.时时不中,故须时中 2.时中与战略定力 3.妄执之后 4.智与拙——四代帝王解同一个结 第二节 但愿人长久 一、从知行合一到世界大同 二、一致相容,事无不成 1.时间足够——欲速则不达 2.时机合适——好雨知时节 3.前提满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可操作性 第三节 中产阶级 一、何来两极分化 二、中产阶级独具权衡作用 三、中产阶级通道 1.既可避免弱肉强食,又可避免强肉弱食 2.历史上一种典型的中产阶级通道 3.畅通的中产阶级通道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第四章 心与性 第一节 人性偏,左右间 一、倾向性 1.时机与耐心 2.倾向性利益优化和心理认同 二、极端倾向 1.贪得无厌 2.攀比 3.最残酷的武器 三、情绪化 第二节 等等灵魂 一、城市文明 1.越来越“简单 2.越来越“无聊 3.越来越快 二、文明与倦怠 1.那些脱耕饱食的人 2.无处不在的倦怠 三、文明癖 1.节欲内含极端倾向 2.环保内含极端倾向 四、失乐园 第三节 适度信仰 一、人生的路 1.苦行主义者的理想人生 2.存在主义者的活在当下 3.中和人生与适度信仰 二、路上的人 1.有意义吗 2.语不惊人 3.四大平等 三、自然而然 1.顺势而为 2.老子不死 3.知死者生 4.乐生顺死 第五章 知与行 第一节 再品名著 一、奢华·俭朴·吝啬 二、我与流俗 附1 守财奴(节选) 附2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第二节 内含极端倾向 一、根号2危机 二、王安石变法 1.大有为国策内含极端倾向,事急经常成功,事缓难免失败 2.前提不满足或不相容,任何理想都是空想 三、安得广厦千万间 第三节 恪守中庸之道 一、去伪存真 二、大忠似奸 三、向左走向右走 四、相反相成 第四节 世界大同 一、大哥,去哪儿? 1.短线交易 2.核心利益 3.生存还是毁灭 二、大道之行也 1.谁的燕云? 2.寸土必争? 3.天将降大任于
精彩页 十步一人,侠客理想。亮剑而殇,武者辉煌。 有道得道,文字激扬。无道悟道,解析阴阳。 大道无门,冥思苦想。千差有路,何必匆忙。 一关透得,再无一关。乾坤独步,无我无疆。 取长补短是众所周知的制胜之道,但是与无敌于天下的取长弃短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作为本书的开篇,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成语说起。 取长补短的关键只有一个,就是取长,补短是取长的结果。取长弃短则不同,有两个关键且不相因果,取长是一个,另一个是弃短。 显然,取长弃短难于取长补短,但是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难度,而是人们有没有认识到取长弃短相较于取长补短优势之上的更大优势,尤其是能不能找到取长弃短的可操作性。 取长补短是指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也可以是在有限范围内的不同主体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彼此能够长短互补、合作共赢的一种做法。取长补短知易行难,所以只要能够做到,参与者通常都会觉得已经非常满意了,若如此,取长弃短的更大优势又在哪里呢? 首先,在于取长弃短的态度更加开放包容,所以视野更加宽广,且范围无限;其次,在于取百家之长,弃百家之短——而不是只在有限范围内取长,也不是只为了补一己之短,更何况有些致命的“短”只能自己主动舍弃,外人无法弥补;最后,能够做到取长弃短的人是那些动静兼具的人,他们静如长天秋水,廖阔安宁,包容万物,动如烈火烹油,势不可当,无坚不摧,故可以无敌于天下。 一般来说,有突出实用性的思想自然会受到人的重视,但是,只有具备可操作性的思想才有可能走向实用。取长补短能够以其实用融人人们的生活直至须臾不可离,完全有赖于其可知可行的可操作性,而比取长补短更加“实用”的取长弃短是否具备可操作性,在于如何取长,更在于如何弃短。 人都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就是时时事事、方方面面都能根据内心的或外在的标准分成高低,论出长短,但是请注意,取长弃短的长虽然没什么特别,“短”在这里却仅指两种情况,一是内含极端倾向而不自知,二是(长时间)趋于极端状态。因为极端倾向决定发展方向,所以是前者决定后者。 换句话说,这里的“短”恰恰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长。有时是指许多人日思夜想、求之不得但有违中庸之道的长,这是“短”的第一种情况:内含极端倾向而不自知;“短”实际上以第二种情况为主,是指长之极,亦即(长时间)趋于极端状态——长之极则短,孔子称之为“过犹不及”。因为这两种“短”总是关乎人的功利算计,而那些不解中庸之道的人,护“短”总是竭尽全力坚定不移,所以说取长容易,弃短难。(护“短”在本书的正式说法是妄执。妄执和“短”所特指的两种情况的详细论述,见本书第二章、第三章。) 在兼具了取长补短注重长短互补、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所谓弃短,就是还需要注重识别并避免他人因为不能弃短,可能或已经犯下的错误;而对于竞争对手尤其是敌人,则需要识别并利用其因为不能弃短,可能或已经犯下的错误;格外需要注重的是自我纠错。 能不能取长,往往取决于能不能弃短。弃短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弃百家之短,而在于如何弃一己之短,但是,比较普遍的情况是人们太过护“短”而无法弃短,或者干脆拒不弃短,以至于不能真正取长,现实当中经常可以见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宗派相互之问因此而越走越远直至势不两立、不共戴天,什么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在他们那里不过是自说自话,统统沦为空谈,结果不是无敌于天下,而是八方树敌四面楚歌,这是因为真理从来不是绝对的,而人对“长”的追求却是永无止境的。 一个人、一个组织要想避免沦为天下公敌,并且能够做到与人为善,和谐发展,就应该知道为什么以及如何取百家之长、弃百家之短,尤其是为什么以及如何弃一己之短,而这些正是本书将要为读者渐次展示的内容。 以上反复说到的百家,不止于先秦的百家,也不止于中国的百家,而是指古今中外各种宗派所有的文明思想。 所有的文明思想几乎全部出自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古希腊等公认的人类文明发源地,它们各自都有过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文明,但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传承至今。中华文明曾经宗派林立,而且从来都不曾是一言堂,它们的思想和理论都各具特色,但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历经数千年时间的检验,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 P7-9 导语 本书主要阐释中和儒学,通过深入、系统地解读中庸之道,以及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阐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世界大同不仅是先贤的理想,也是大势所趋,中和儒学认为和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而构建和谐社会,迈向大同世界的前提,而和谐的前提则是恪守中庸之道。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整理并形成中正客观的理论体系和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对“中和”进行研究、思考,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所帮助。 序言 天地悠扬,寂寥蛮荒。诞我人类,开我智商。 上下求索,其路漫长。千年传承,世代信仰。 左右执着,自肆汪洋。过为已甚,不在中央。 融合百家,助我翱翔。道不远人,儒行无疆。 儒学历经了经典儒学、实用儒学和现代儒学各个阶段 的演变和发展,每个阶段的理论既有所不同,又有序衔接 ,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成就了自身兼容并蓄、源远流 长的文化存在。 《中庸》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世间大道,在于中和;人间正道 ,唯致中和。 实用儒学的创始人、大儒董仲舒直言:“能以中和理 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纵 观儒学的发展过程,“中和”二字不仅揭示了儒学的核心 及其本质,事实上中和理念还贯穿了儒学发展的始终,指 明了儒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主夫特别提出了中和儒学 的概念。 中和儒学是以中庸之道为世界观,以恪守中庸之道即 从善如流和当仁不让为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居一执两时中 为方法论,以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为理想的关于人的思想 、信仰和生活实践的理论体系。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 尚书·大禹谟》)被奉为儒家的十六字心传,堪称儒家学 说的指导思想和立论之本,中和儒学的十六字方针“从善 如流,当仁不让,天人合一,中庸和谐”,在继承了传统 儒学精髓的同时,摒弃了十六字心传中的神秘论和不可知 论成分。 中和儒学用人性向善扬弃了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这两 种唯心主义人性论,在强调个人素养重要的同时,认为社 会公德和法律制度同样甚至更加重要。 中和儒学用“当仁不让”扬弃了“克己复礼”,所谓 “克己复礼为仁”之仁,乃人心对天理的认知。古今儒者 都在追求仁,都在实践仁,在不同的时代,仁的含义有所 不同,这是因为随着世易时移,人心对天理的认知不是一 成不变的。儒家历来讲究敬天法祖并惯常托古重言,中和 儒学则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注重民主法治,崇尚科学精 神,认为应该把“克己守礼”和“当仁不让”相提并论。 仁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礼也不可胶柱鼓瑟因循守 旧,也应该随着仁的完善而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孔子说: “不学礼,无以立”,礼对个人来讲包括受教、学习、修 养,以及探寻和遵守不断变迁的社会秩序等诸多方面。这 些方面在新时代大多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一如既往地重 视私德,强调明理慎独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在社会公德和 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追求个人自由和实现个人价值。 中和儒学以全新内涵的“天人合一”观念扬弃了“人 心惟危,道心惟微”和“敬鬼神而远之”,认为“天”就 是自然,就是自然规律。与鬼神信仰的不同之处在于,中 和儒学的天并不神秘,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可以被人认 知的。人不一定听天由命,但肯定不可无法无天。人顺天 则昌,人逆天则亡。 中和儒学是在经典儒学、实用儒学、现代儒学的基础 上,凭借中庸之道这个世间大道、人间大法,对以儒学为 主但不仅限于儒学的全人类的传统文化进行统一审视、深 入理解、分别剖析、综合认识之后取长弃短、求大同存小 异的归中思想,在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久经考验的关于如何 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调理人性、善待人生等思想精华的 前提下,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与不同的时代、不同 的文化对接,并在新时代、新环境焕发出新生机,继续助 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本书主要阐释中和儒学“十六字方针”的第四部分, 故名之为《致中和》。通过深入、系统地解读中庸之道, 以及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阐明了构建和谐社 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世界大同不仅是先贤的理想,也是 大势所趋,中和儒学认为和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 而构建和谐社会,迈向大同世界的前提,而和谐的前提则 是恪守中庸之道。 在本书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一生为三、极端倾向决定 发展方向,以及万物归中作为中庸之道的三大法则,有着 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生为三”的观点是借助中国古老哲学的基本常识 ,对“一分为二”进行的补充和完善。“极端倾向决定发 展方向”是在对事物都“内含极端倾向并(长时间)趋于 极端状态”的认知前提下,对孔子“过犹不及”这个自古 以来始终意犹未尽的重要观点的具体化,由此形成的“居 一执两时中”的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文化知 识的碎片化且歧义丛生的弊病,尤其对中庸之道来讲,在 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的效果。 “万物归中”则是本书以中庸之道的强大内涵发掘出的和 谐思想——中庸之道是个大球,其中孕育阴阳二气,内容 世间万物;中庸之道是个终极框架,里面装着左右两派, 包容诸子百家。 古今中外圣贤多有,虽然宗派林立各有侧重,却无不 智慧超群异彩纷呈,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小机巧都被他们 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站在各自特定的立场上讲得“真真 切切明明白白”,但是本书始终不赞同对任何圣贤机械地 归宗认主,然后愚忠愚孝。本书的所有着力用心,在于借 万物归中破除宗派藩篱,融汇古今,贯通中外,让每一个 人,进而让每一个由人组成的宗派都知道为什么要看清, 以及如何看清自己和他人各自所处的位置、所持的立场及 其发展趋向、利害关系——大家一直都在同一个框架内, 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庸),最终能够做到,以 及如何做到随机应变、趋利避害,并扬长避短、合作共赢 。 很多人习惯认为只要知己知彼,就可百战不殆,而事 实上真正战无不胜的力量一直在“彼此”之外,对此他们 要么不知道,要么不承认,要么则陷入迷信,为此他们各 执一词,沉迷于鹬蚌缠斗而不能自拔,“渔翁”则深藏不 露,法力无边且无为而治。对这个既神通广大又无处不在 、不可抗拒的“渔翁”,有人把它解释成神,有人理解为 佛,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其实早已有了自己的解释和理 解——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佛,它就是中庸之道。 世人皆忙乱营生,醉心功名,成者昂扬,败者沮丧, 知识逐渐繁多,信仰日趋稀少,有时浑浑噩噩,经常迷茫 失落,而所有纠结,在俗世跳不出“舍与得”,信神佛不 过是“天与人”。本书试图俯视雅俗,汇聚法理——汇舍 得勘破之法,聚天人洞明之理,闲来展读,或有助益,旦 夕之间,若能助人觉悟,上,足以告慰古今圣贤循循善诱 ,片片苦心;下,不枉主夫拜圣求贤,殷勤学问,并经年 揣摩,累月体贴。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自今日始,而是源自博大精深的 中国传统文化。古圣先贤耳提面命不厌其烦,煌煌高论振 聋发聩,无不道破天理,荡涤人心。近代因为社会变革, 以儒学为首的传统文化又一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致使 传承出现波折,至今未能完全弥合。如果能够让中国传统 文化与现代社会实现成功对接,让历史的光芒照耀现实,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再现曾经属于中国,属于东方,而 将来不只属于中国,不只属于东方,而是属于全人类的文 明思想,这必将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许多人都有着一种强烈的使命 感,愿为沟通古今,联结中外而努力工作,辛勤奉献。受 此感召,主夫不揣浅陋也想踵事增华,在这方面做一些整 理和疏通工作,斗胆抛砖,若能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建 设和谐社会的宏伟工程铺路垫脚,幸何如之! 2018年5月30日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全面地思考自然、社会与人生,并有所创新和完善的著作。从俯视寰宇至高至上的大道理,到脚踏实地行之有效的小方法,都进行了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剖析和解读,其中既有思危之道、居安之法,也不乏舍得之术。 该书认为要做到居安且长安,取决于思危之后能够知险而避害;而权衡利害轻重并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以趋利避害为目的付诸实践的所有具体措施和全部日常行动,都属于“时中”亦即舍得之术;家事、国事、天下事概莫能外。 该书还认为,对于各种世界观、理想、信仰、价值观、方法论来说,无论是偏阳的还是偏阴的、左派的还是右派的,衡量它们是否可信、可行的标准虽然因人而异,但首要前提应该是不走极端,尤其不能长时间走极端,其次就看是否可理解、可把握、可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