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宏富,初学者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吸收掌握其精华,所以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国学小百科书系》系列丛书从点到面,条分缕析,全面系统讲解唐诗、宋词、元曲、音乐、书法、绘画、谜语等文化艺术知识,试图为读者找到进入国学之门的钥匙。 《国学小百科书系》选取了具有代表性、人们喜闻乐见、能够给今人以智慧和启迪的名家名作,对其创作背景、艺术流派、艺术规律、艺术技法等做了清晰简明、通俗实用、生动有趣的讲解,为读者建立起较为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架构。 《国学小百科书系》是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不沿袭成说,能自出机杼,为读者提供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比如作者对唐诗平仄规律的总结,化繁为简,极易掌握;又如对宋词豪放派的评价,自李清照始就争论不休,没有定论,而《谜语小百科》作者从文学和音乐两个不同的角度,对豪放派的优劣得失做了公允的评价。因此,《国学小百科书系》既是初入门径的锁钥,又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目录 灯谜常识 谜的历史 先秦时期的谜语 两汉时期的谜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谜语 隋唐时期的谜语 宋代的谜语 金元时期的谜语 明代的谜语 清代的谜语 近现代谜语 谜语与灯谜 谜语 灯谜 谜语与灯谜的区别 谜语的结构 谜语的基本结构 常用谜格 灯谜的规则 灯谜的基本要求 灯谜的禁忌 特殊形式的谜语 外文谜 汉语拼音谜 数字谜 印章谜 画谜 棋谜 怎样制谜 制谜的基本要求 制谜的步骤 择底 定目 制面 择格 制谜的要领 怎样猜谜 猜谜的基本条件 猜谜的具体方法 正面会意 反面会意 别解 离合 增损 象形 问答 用典 承启 漏字 求对 谜语趣话 谜语趣话 最早的谜语 无盐为后 庄姬以鱼龙谏楚王 上林献枣 夫出半月还 “谜”字的创制人鲍照 北魏孝文帝柏梁体诗谜 侯白谜趣 松树与槐树 武则天智破青鹅谜 李白赋诗赠名 嘲姓名 大明寺水天下无比 王吉甫巧解“日”字谜 精彩绝伦的墨斗谜 东坡长亭诗谜 苏东坡与佛印 东坡戏恶僧 为杜诗补字 晶饭与毳饭 词女之夫赵明诚 猜谜罚酒 祝枝山评文 以人与物为谜 徐文长的谜语 乾隆联谜赠寿星 纪晓岚题匾戏和坤 口大吞天 古小说中的谜语 古小说中的谜语概说 《镜花缘》中的谜语 《红楼梦》中的谜语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谜语 近代谜趣 鲁迅与谜语 夏明翰以谜斥敌 端木蕻良《红楼梦》谜 佳谜赏析 古今佳谜赏析 孟德佳谜赏析 孟德制谜 字谜 成语谜 词语谜 人名谜 《三国演义》人名谜 《水浒传》人名谜 《红楼梦》人名谜 《聊斋志异》篇名谜 《西厢记》谜 词牌名谜 曲牌名谜 唐诗名句谜 歌名、书名、影视剧名谜 中药名谜 地名、国名谜 其他类谜
导语 谜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甚至更早,在漫长岁月中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到清代发展到高峰,该书选取历朝有趣的谜语以及讲述谜的历史、灯谜、谜语与灯谜的区别、谜语的结构、谜语的基本结构、常用谜格、灯谜的规则、灯谜的基本要求等。 精彩页 灯谜常识 谜的历史 先秦时期的谜语 猜谜是一项健康有益而又饶有趣味的文化娱乐活动,千百年来,一直受到我国和世界人民群众的喜爱,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高尚娱乐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教育、庆典等活动中。 在我国,谜语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谜语就已经出现,它产生的历史,应该还可以追溯得更早。 现在一般认为,最早的谜语是《吴越春秋》上那首《弹歌》和《周易·归妹·上六》的爻辞。 我们先来看一看《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用简短的八个字,把砍伐竹子,制作弹弓,然后猎取鸟兽的过程非常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了。 我们再看一看《周易·归妹·上六》的爻辞: 女承筐,无实;士到羊,无血。 为什么“女承筐”,拿着筐去盛东西,又会“无实”呢?因为她盛的是剪下来的羊毛,很轻,就像没有东西一样。为什么“土到羊”,又没有血流出来呢?原来这位牧人是在剪羊毛。 可以说,这两条资料都已经具备了谜语的一些因素,比如不直接描述,而是“回互其辞”(《文心雕龙·谐隐》),即含糊其辞,让人不易一下子猜着。但是,它们又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谜语,因为它们都缺少谜语必备的一个重要因素。谜语虽然隐晦其词,但一定是要让人猜出结果的,也就是说,它一定要有一个“谜底”。而《弹歌》和《周易·归妹·上六》爻辞显然没有这个要求,它们只是在对两种劳动生产的情况作客观描述,所以,有人称它们是谜语的“胚胎”。 如果要寻找这个“胚胎”,我们完全可以把时间追溯得更早。 我国文字的产生,大概是在夏、商时期,从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文字甲骨文看,已经具备了后人称之为“六书”的六种基本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指事和会意都具有“谜”的性质,尤其是会意字。 比如“采”字,篆书作“采”,上面是个“爪”,也就是手,下面是个“木”。把手放在木上干什么呢?当然是采摘果实。 再比如“灾”字,篆书作“□(特殊字体)”。上面的“^”,是房屋的意思。房子里都是火,当然就是“灾”了。 再比如“莫(暮)”,篆书作“□(特殊字体)”,太阳已经落到草中间了,当然就是“莫(暮)”了(“莫”是“暮”的本字,“暮”是后起字)。 再比如“牧”字,篆书作“□(特殊字体)”,前面是一头牛,后面是一只拿着棍子的手,当然就是放牧的意思了。 这样的例子是枚不胜举的,当然,这不是谜语,仍然只能算是谜语的“胚胎”。 有文字记载的谜语,大概出现在周代。春秋战国时期,谜语被称作“度(sou,音搜,隐藏)辞”或“隐语”,就是把真实的意思(谜底)隐藏起来,让人去猜。在《国语·晋语五》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范文子莫(暮)退朝。武子曰:“何莫也?”对曰:“客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击之以杖,折委笄。 有一天,晋国范武子的儿子范文子很晚才退朝回家,范武子就问他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范文子很得意地说:“今天有秦国来的客人,在朝廷上出度辞让大家猜,那些大夫都猜不出来,而我猜中了三条。”范武子觉得儿子太不谦虚,就责备他说:“那些大夫不是猜不出来,而是互相谦让,你去出什么风头!”范武子越说越生气,就用拐杖去打范文子的头,把他头上的簪子都打断了。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可惜的是“秦客度辞”的具体内容没有被记载下来。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冬,楚子伐萧……还无社与司马卯言,号申叔展。叔展曰:“有麦麴乎?”曰:“无。”“有山鞠穷乎?”曰:“无。”“河鱼腹疾奈何?”曰:“目于眢井而拯之。”“若为茅经,哭井则已。” 明日,萧溃。申叔视其井,则茅经存焉,号而出之。 公元前597年,楚国发兵攻打萧国。楚国是大国,萧国是小国,萧国必败无疑。萧国的大夫还无社向朋友申叔展求救,他请司马卯把申叔展叫到城下。但是两军对垒中,申叔展不敢明言,众目睽睽之下,既要让还无社听懂,又不能让旁人明白,他只好用隐语对还无社说。“麦麴”是用麦子做的酒曲;“山鞠穷”即“山芎穷”,是一种药材,这两种东西都有御寒防潮的作用,意思是叫还无社躲进泥水中,可以得救。但是还无社没有听懂,所以回答说没有。申叔展只好再用“河鱼腹疾奈何”隐言如果像河里的鱼一样久在水中,没有防潮御寒之药,就会因受凉而得病。这一下还无社才听懂了,他对申叔展说,他准备躲进一口枯井中。申叔展又叫他在井边放上用茅草编织的带子做记号,听到有人在井边哭再出来。第二天,萧国果然被攻破了,申叔展找到那口有茅草带子的枯井,把还无社救了出来。 这是一则很有名的隐语故事。 《左传》哀公十三年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氏曰:“佩玉蕊兮,余无所系之;旨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