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波斯歌谣》、《仿印度抒情诗》、《仿日本短歌》、《西班牙民歌》、《西班牙歌谣》、《国王阿图尔》、《城门题词》、《仿芬兰民歌》、《仿拉托维亚民歌》、《流行歌谣》、《未收入诗集作品选译》、《给熟悉的朋友》、《全部歌曲》、《致艾米里·维尔哈伦》……《雪野茫茫俄罗斯(勃留索夫诗选)(精)》是俄罗斯象征主义诗歌盟主瓦列里·勃留索夫的诗歌精选,译者按年代从勃留索夫的诗集中选译,分为十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雪野茫茫俄罗斯(勃留索夫诗选)(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瓦列里·勃留索夫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仿波斯歌谣》、《仿印度抒情诗》、《仿日本短歌》、《西班牙民歌》、《西班牙歌谣》、《国王阿图尔》、《城门题词》、《仿芬兰民歌》、《仿拉托维亚民歌》、《流行歌谣》、《未收入诗集作品选译》、《给熟悉的朋友》、《全部歌曲》、《致艾米里·维尔哈伦》……《雪野茫茫俄罗斯(勃留索夫诗选)(精)》是俄罗斯象征主义诗歌盟主瓦列里·勃留索夫的诗歌精选,译者按年代从勃留索夫的诗集中选译,分为十辑。 内容推荐 《雪野茫茫俄罗斯(勃留索夫诗选)(精)》是俄罗斯象征主义诗歌盟主瓦列里·勃留索夫的诗歌精选,译者按年代从勃留索夫的诗集中选译,分为十辑。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生活中,勃留索夫是个非同凡响的人物,被誉为“青铜和大理石”铸就的诗人。在诗坛上,勃留索夫还以诗歌理论家著称。本书是“诗歌俄罗斯”系列第三种。 目录 选译自《少年时光》 1892—1894 寻觅形式的十四行诗 创作 我和她相遇纯属偶然…… 天上的星星…… 别后重逢 选译自《杰作》 1894—1896 我的理想…… 初雪 芦苇丛中 透过迷雾注视…… 烦恼的礼物 不要哭泣…… 我又回到了…… 选译自《这就是——我》 1896一1897 寒 致少年诗人 春天 夜晚寒冷…… 我们乘车远行…… 车轮在隆隆撞击…… 山峦的线条清晰…… 傍晚 列车冲进古老的山涧…… 第一本俄罗斯著作…… 疲惫的幻想又在轻轻抖颤…… 我记得…… 淡淡的星光…… 我们俩甜徊…… 这是五月光线暗淡的夜晚…… 最后的词句 我愿怀着隐秘的欢欣死亡…… 不要色彩,不要光线…… 春天早晨的清凉…… 早晨 噢,何时我才能够…… 选译自《第三警卫队》 1898—190l 我 孩提时期…… 早就走进了思索天地…… 伊萨哈顿 普叙赫 克娄帕特拉 但丁在威尼斯 唐璜 拿破仑 给城市 当窗帘徐徐落下…… 我爱傍晚的光线…… 给女人 我是夜晚的飞蛾…… 森林华丽…… 昏昏欲睡…… 我爱你和天空…… 天空和灰蒙蒙的海洋…… 为《俄罗斯象征派》诗集而作 莱蒙托夫肖像题词 为自己题词 雷雨之前…… 喜悦 我们是浪峰之巅 选译自《给城市与世界》 1901一1903 阶梯 劳动 浪子 亲近土地 我有一项爱好…… 石匠 钟声 石 通向河口 致巴图谢季斯 中国诗 选译自《花环》 1904.一1905 记得那傍晚…… 猎人 清静 安东尼 酒杯 石匠 短剑 尤利乌斯·恺撒 给一位兄弟 致心满意足者 未来的匈奴 选译自《曲调汇总》 1906—1909 致诗人 给亲密的女友 孤单 飘雪的傍晚 避开人群 伫立岩石 置身岩岛 多少次…… 惆怅的傍晚 疲乏 还是在那座花园 写给城市 献给人的赞歌 代达罗斯和伊卡洛斯 致铜骑士 第三年的花月 致诗坛新手 选译自《影之镜》 1909一1912 在傍晚的柏油路上 岁月如流 傍晚之歌 母语 回答 诗人致缪斯 埃及奴隶 亚历山大纪念石柱 选译自《彩虹七色》 1912—1915 究竟我该怎缓办?…… 纪念碑 干枯的树叶 雨丝和太阳 老问题 女人影像 两个小妞妞 回旋曲 选译自《第九个卡墨娜》(未出版) 1916—1917 罗马人在中国 雪野茫茫俄罗斯 选译自《最后的理想》 1917—1918 月夜 工作 声音来自别的天体 1917年7月致马克西姆·高尔基 选译自《在这样的日子里》 192l 献给爱神的颂歌 电子世界 选译自《人类之梦》 1907—1924 碑刻铭文 致萨福 仿拉丁诗歌 仿阿拉伯抒情诗 你的眼波 仿波斯歌谣 仿印度抒情诗 孩子,当我给你拿来玩具…… 仿日本短歌 西班牙民歌 西班牙歌谣 国王阿图尔 城门题词 仿芬兰民歌 仿拉托维亚民歌 流行歌谣 未收入诗集作品选译 我多次说谎…… 给熟悉的朋友 我们自由的双手…… 全部歌曲 致艾米里·维尔哈伦 游方的骑士,唐吉诃德!…… 我是中介 劳动 当你站立在星光之下…… 致诗人 未来岁月…… 附录 象征派诗人瓦列里·勃留索夫 试读章节 卢那察尔斯基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阅读勃留索夫的作品是一种巨大的精神享受……他迫使你拨响你的全部心弦予以回应,不然他就会陷于沉默,他让读者尽可能自己呼唤人物形象出场,最好能达到如痴如幻的境地,让人物在你和你的听众面前闪耀出火一般的光彩。只要你打开勃留索夫的作品浏览几页,随时就能感受到这些形象的丰富多彩,宏伟的场景万花筒一样奇幻。” 勃留索夫被誉为“青铜和大理石”铸就的诗人,这赞誉源于他的诗行严谨,源于他的诗歌所蕴含的完美,源于作者渊博的文化修养,源于他对历史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艺术细致人微的了解。勃留索夫的作品表明他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无怪乎高尔基称赞诗人说“他是俄罗斯最有文化素养的作家”。他是诗人、翻译家、历史学家,精通希腊罗马、俄罗斯、法兰西、亚美尼亚等民族的诗歌及诗歌理论。进人苏维埃时代,他热心文化建设,是出色的教育家,筹建了莫斯科文化艺术学院,并且为学生开设了几门很有特色的课程,可以说,他的创作和活动领域极其广阔,并且每个领域,都并非泛泛地了解,而是深入其中,钻研精微,把握规律,开拓出暂新的探索道路。 诗人勃留索夫从来不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积极向上,充满创造激情,是他的性格特征。他探索生活,力求理解全新的事物。他的创作道路符合发展逻辑。勃留索夫被公认为象征派领袖,十月革命后,他第一个态度鲜明地站到获得政权的人民一边,1920年还加入了共产党。从卢那察尔斯基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词句:“他向我们伸展开双臂,对我们说:‘接受我吧,把我当作一个普通工人,当作一个泥瓦匠,我喜欢劳动,会在你们的大厦上添砖加瓦。”’1920年他以诗句表现了内心的想法: 也许我最终看不到 远方闪闪发光的结局, 但是我幸福,因为度过了 大地上最为辉煌的节日。 对权威和教条保持独立不羁的立场,对生活保持清醒客观的目光,勤劳刻苦,相信理性和创造力——所有这一切都在诗人的生活与创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年莫斯科大学历史语文系的大学生,1894.至1895每在三本《俄罗斯象征派》诗集中发表处女作的年轻人,最终踏上了一条坚实的创作道路。诗人年轻时曾经迷恋魏尔仑、兰波、波德莱尔,这使得他一度倾心于法国象征派。不过,与其他象征派诗人不同,勃留索夫对人世间的生活具有炽热的情感,对“朦胧虚幻的彼岸世界”相当冷淡。他对“日常生活锻造出来的粗鲁语言”情有独钟。有关劳动和劳动者的主题(如《人的颂歌》、《工作》,1917)在他的笔下展现出心灵的健康和创造力的旺盛。耐人寻味的是,还在二十世纪初期,诗人就歌颂了人类飞向宇宙的梦想。今天,当宇宙飞行已经成为现实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勃留索夫的先见之明。 历史题材在勃留索夫的文学遗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历史学家的渊博学识与艺术家鲜明生动的想象力相结合,使诗人驾驭题材得心应手,来自古希腊罗马、来自东方、来自埃及、来自古代的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来自中世纪、来自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个人物形象,经过诗人的描绘刻画,全都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诗人热爱生活,展望未来,怀着热切的信念,相信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写于1922年的诗句表现的正是这种心情: 未来岁月: 长篇小说中最有趣的一部! 我不必阅读的一本书! 笼罩着层层云雾的国土! 宏伟殿堂,刚刚开始建筑! 《石匠》(1901)是勃留索夫城市题材诗作中的名篇,这首诗在流传中变成了民歌,也是当年地下革命者最为喜爱的作品。诗人欢迎新生力量摧枯拉朽,涤荡陈腐的旧世界。不过,诗人在这种扫荡旧世界的力量中看到的仅仅是毁灭性的自发力,是野蛮的“匈奴人”的铁流,这种力量摧毁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切阻碍,“用燃烧的血浪激活老态龙钟的肌体”。勃留索夫目睹了革命的成功,接触现实为诗人开辟了全新的道路。正如卢那察尔斯基所言:“每次听到革命的召唤,他的心都会颤动,就如同接触到亲切的自然力一样。黑暗时期,他在政治上有迷茫的时候,但是只要他看见一线光明,他的心立刻就会燃烧。那时候他就毫不犹豫地热爱革命,热爱英雄主义的革命,坚定不移而又具有创造性的革命。”P294-297 序言 俄罗斯文学的核心毫无疑问是诗歌。普希金、莱蒙托夫、丘特切夫等诗人的经典诗作,每一个俄罗斯人都会背诵几首。自孩提时代聆听妈妈朗读开始,直到暮年晚霞时刻,诗人的声音一直陪伴着一代代人走人生之路。在俄罗斯坎坷不平的历史进程中,每逢重大历史转折,恰是诗人表现出深邃的智慧与先觉之明,把同代人的思想、向往与诉求放声表达出来。俄罗斯诗歌所特有的哲理性、情感性和敏锐的公民意识使其远远超越美学价值范畴,早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遗憾的是,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诗歌知之甚少。如果说,托尔斯泰、忙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已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获得了可与荷马、莎士比亚、歌德相媲美的荣耀,那么俄罗斯诗歌却刚刚被西方少数文学爱好者所认知。乍一看,很费解,其实原因很简单:诗歌翻译比散文翻译难度更大,不但需要高超的外语水平,还要具备一定的诗才,方能较好地完成。一般认为,诗歌译者本人应该是诗人。 在这方面,中国的读者是很幸运的。或许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是诗歌大国,对诗歌有特殊的爱好和崇敬之感,诗歌翻译一向被视作崇高事业。众所周知,俄罗斯诗歌与俄罗斯小说同步传人中国。近百年来,从事诗歌翻译的有许多如雷贯耳的大家:瞿秋白、郭沫若、戈宝权……他们的接力棒后来又传给下一代杰出的翻译家:查良铮、赵洵、高莽、顾蕴璞、谷羽、刘文飞、郑体武……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由于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的社会环境,当时尤其吸引读者的是俄罗斯诗人酷爱自由、敢于向当权者挑战的勇气。普希金是理所当然的自由使者,作为“革命诗人”、“自由歌手”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推崇。《自由颂》、《致大海》等充满浪漫情怀的诗歌鼓舞着人们闯过了战争与革命的岁月。据悉,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普希金的作品已全部译成中文,而且有不少是多次重译。现在新译作还不断问世出版,普希金的作品对几代诗人(如公刘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我觉得这一文学现象在世界文学交流史上构成一种奇观。 二十世纪末,俄中两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人们去重新审视过去,对文学文化有了新的需求和进一步的认知。我注意到,如今使中国读者着迷的不仅是俄罗斯诗歌的革命性、社会性。俄罗斯诗人善于观察景物,捕捉大自然之美,通过自然景象发现哲理、感悟妙不可言的宇宙奥秘,这与中国诗歌“触景生情”的传统颇为相近。难怪近几年,像费特、丘特切夫等抒情诗人引发了中国译者的兴趣,中国诗坛也涌现出不少与之遥相呼应的新作。 我听说,阿克梅派的诗歌如今也受到中国读者的青睐。其实,八十年代,当A银时代文学在俄罗斯掀起一股热潮时,白银时代一些杰出的诗作已经译成汉语,在中国文坛上找到了许多知音和崇拜者。2012年我有幸参加杭州大运河国际诗歌节,结识了西川、欧阳江河、翟永明等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在交谈中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熟读过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曼德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等俄罗斯诗人的作品。他们还在各种场合表达了对俄罗斯诗歌由衷的热爱,使我深为感动。不少中国当代诗人(如王家新、高莽、吉狄马加等)把诗作献给普希金、叶赛宁、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抒发自己的情怀和联想,形成了颇有意义的中俄诗歌跨时空对话。 总而言之,俄罗斯诗歌对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无可否认的,不少诗人和研究者都指出了这一点。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的文学交流传统,使新一代广大读者继续阅读了解、懂得欣赏俄罗斯诗作。让人欣慰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勇敢应对时代的挑战,大胆推出“诗歌俄罗斯”丛书,并即将出版普希金、费特、勃留索夫、巴尔蒙特等四部诗选。译者是德高望重的翻译家、学者谷羽教授。据悉,正着手编辑的还有莱蒙托夫、丘特切夫、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曼德施塔姆等诗选。这样就基本上可以将俄罗斯诗歌宝库中最为灿烂夺目的瑰宝奉献给读者。唯一使我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尚未听说有出版马雅可夫斯基诗选的计划。琢磨其原因,或许是因为过去俄中研究者惯于用政治化的眼光去看待这位伟大诗人,俄罗斯学界近几年才放弃了这种研究角度,发现马雅可夫斯基不单单有《列宁》、《好》等革命诗作,而且还著有一系列感情十分细腻的抒情诗;不仅有激昂乐观的高调,也有洞察二十世纪悲剧的忧患心理。作为抒情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完全可以与帕斯捷尔纳克平起平坐。 最后,我想再次表达对丛书译者、编者和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敬佩和感激。在经济效益起主导作用的氛围下,愿意从事诗歌翻译出版工作的必定是有胆识、有热心的人。祝愿你们一帆风顺,顺利完成这一重大出版项目! 2014年2月16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严谨的结构,稳重的和谐感,演说术原则同修辞手法的协调,这些就是勃留索夫诗艺的精华。 ——弗拉基米尔-阿格诺索夫 勃留索夫以古代历史为背景的诗作很多,诗人酷爱历史,他用神话传说来叙述伟人与英雄,因此他的作品颇有瓦格纳的韵味。 ——马克·斯洛尼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