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微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基础教育学段为视域疆界,集中展开微课程的理论慎思与教学实践,力求使“理论观照实践”与“实践检证理论”相互融通、相得益彰。
该著作采用多学科方法协同的研究范式,统整了课程原理、技术哲学、认知科学聚焦关注的问题域,开掘了课程与教学理论新的生长点。此外,该著作比较好地处理了理论与现实两相脱节这个常见问题.既对相关论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思考,也针对当下的教学变革实践提出了不少指导性的应对策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微课程导论/教育科学新探索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余宏亮 |
出版社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微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基础教育学段为视域疆界,集中展开微课程的理论慎思与教学实践,力求使“理论观照实践”与“实践检证理论”相互融通、相得益彰。 该著作采用多学科方法协同的研究范式,统整了课程原理、技术哲学、认知科学聚焦关注的问题域,开掘了课程与教学理论新的生长点。此外,该著作比较好地处理了理论与现实两相脱节这个常见问题.既对相关论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思考,也针对当下的教学变革实践提出了不少指导性的应对策略。 目录 第一章 微课程研究的缘起 一、微课程勃兴的时代背景 (一)信息技术创新 (二)传播媒介迭代 (三)人类知识转型 二、微课程研究的文献述评 (一)理论研究 (二)技术制作 (三)实践应用 三、微课程立论的问题框架 (一)廓清问题疆界,展开微课程的理论慎思 (二)消弭理实落差,破解微课程的实践难题 第二章 微课程的意涵解析 一、微课程之“微”探微 (一)在呈现形态上,“微小”或“短小”表征的背后蕴含着认知理据 (二)在知识挖掘上,“精微”与“适切”表征的背后存在着视点差异 (三)在课程研制上,“草根”与“开放”表征的背后潜存着技术悖论 二、微课程之“课”透视 (一)学科知识点:微课程之“课”的起点 (二)学习者经验:微课程之“课”的依据 (三)经验的改造:微课程之“课”的旨归 三、微课程之“程”审思 (一)微课程的要素与实施应具“整全性” (二)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应当“体系化” (三)微课程与微课程之间应有“耦合性” 第三章 微课程的价值追问 一、微课程作为教学方式变革的新支点 (一)微课程教学的比较优势 (二)微课程引发的教学变革 二、微课程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新路向 (一)微课程视界中认知方式的改变 (二)微课程视界中学习环境的建构 (三)微课程视界中学习形式的开展 三、微课程作为课程开发变革的新范式 (一)从“标准规范”到“用户体验”:微课程开发目标的定位转向 (二)从“知识集成”到“资源盘活”:微课程开发内容的对象转化 (三)从“刚性消费”到“草根研习”:微课程开发主体的行动转轨 第四章 微课程知识观论叙 一、“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际遇:微课程知识观的萌生背景 (一)人类与知识融生互动的脉搏变奏 (二)技术与课程知识相融的演进轨迹 二、“影像书写”对“文本书写”的扬弃:微课程知识观的实践表征 (一)知识形态的“网络化” (二)知识呈现的“可视化” (三)知识习得的“具身化” 三、“网络文化”对“印刷文化”的超越:微课程知识观的变革动因 (一)网络时代下知识生产方式的迭代与更新 (二)媒介融合视域下人与技术的相融与互构 第五章 微课程时空观探寻 一、时空架构之中的微课程意涵 (一)时空观念的脉搏变奏 (二)微课程时空语义分析 二、微课程时空属性的初步透视 (一)从线性到非线性 (二)从封闭走向开放 (三)从微观趋向宏观 三、微课程时空属性的教学意蕴 (一)重构教学的认识论 (二)探索时空异步教学 (三)推动教学文化嬗变 第六章 微课程系统化设计 一、微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论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 (三)联通主义学习观 (四)第二代认知科学 二、微课程设计的属性分析 (一)课程属性 (二)技术属性 三、微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 (二)精微性 (三)趣味性 (四)整体性 四、微课程设计的要素分析 (一)微课程的整体设计 (二)微课程的内容设计 (三)微课程的媒体设计 (四)微课程的应用设计 第七章 微课程教学法建构 一、微课程教学法的萌生背景:来自美国翻转课堂实验的启示 二、微课程教学法的本土酝酿:基于国内翻转课堂实践的探索 (一)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江苏木渎高中“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类翻转实验 (二)起步于21世纪初几乎与美国同步的重庆聚奎中学“四步五环”的真翻转实验 (三)开始于2008年山西省新绛中学实施的“问题解决式学案课堂”的半翻转实验 三、微课程教学法的实践创生: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的功能耦合 (一)源于中关翻转课堂教学实验比较分析的启示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教学法的突破性改进 (三)成于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功能耦合的结构再造 四、微课程教学法的实践价值:借助技术翻转传统教学的省思 (一)教与学时空的分化与重组 (二)教与学关系的返璞与归真 (三)教与学情境的创设与整合 第八章 微课程评价的理路 一、信息时代课程与学习的评价走向 (一)传统课程与学习评价的取向偏差 (二)信息时代课程与学习评价的超越 (三)技术之于课程与学习评价的功能 二、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评价体系建构 (一)技术促进学习:微课程评价的应然定位 (二)功能目标指向:微课程评价的三种样态 (三)聚焦知识内容:微课程评价的核心环节 (四)研制评价方案:微课程评价的行动指南 三、基于微课程的学习评价路径探索 (一)基于微课程的学习评价原则 (二)微课程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三)微课程学习评价的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