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港珠澳大桥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难度最高的跨海工程之一。每一个走进这个工程的人,都会被它所震撼。 本书聚焦于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最具风险、最有代表性的岛隧工程,以其建设节点为脉络,讲述了7年建设期间,以林鸣为代表的岛隧建设团队,以争创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工程为灵魂,敢于担当地拼搏,超乎常人地坚守,不固于常规地突破,矢志不移地追求,在难以避免的质疑中,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故事。展示了以朱永灵为代表的大桥管理局,在粤港澳三地共建的平台上,如何为工程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理念和过程。 本书力求为读者勾画出岛隧工程建设的实景画面。全书每一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绕不过去的工程焦点问题,讲述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过程、理念、争论和建设者的内心追求,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思考和寻找答案。 本书强调内容的真实性,注重可读性,追求价值性和适用性。业内人士可以从中看到诸多值得借鉴的工程思想、理念和创新技术;业外读者可以从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和新时代背景下建设者的内心情怀中感受到激荡和共鸣。 作者简介 白巧鲜,女,1950年生于北京。1969年在沈阳军区后勤部一分部报道组开始通讯报道写作。所写报道和散文曾刊登于《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及沈阳军区《前进报》。 1978年以后,先后担任过北京某国企宣传部副部长、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副经理;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城市开发》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2006年加入《桥梁》杂志,曾任主编、副总编。先后采写过“长江上的桥”“黄河上的桥”“高山峡谷的桥”,湖南、四川、广东省桥梁专题以及海河、钱塘江、攀枝花的桥等地桥梁的大型专题报道。参与2010年10月在央视一套播出的《中国桥梁》6集专题片的策划、拍摄和撰稿。参与央视《超级工程》2之“中国桥”的配合拍摄。 2009年开始跟踪港珠澳工程,亲身见证了港珠澳大桥人工岛成岛、最后一节海上沉管安装、最终接头安装,以及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亮灯等重要节点;参与了港珠澳大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汇报片的策划和拍摄;2017-2018年深入港珠澳岛隧项目部一年,在对岛隧工程的持续追踪和大量深入采访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撰写出长篇报告文学《磨剑十二年——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纪实》。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从伶灯洋到港珠澳 第二章 从否定开始的奇迹 第三章 给你唱首祈祷歌 第四章 “半刚性”诞生 第五章 桂山岛的故事 第六章 龙潭虎穴也要闯 第七章 历尽蹉跑E15 第八章 海底绣花与滴水不漏 第九章 巅峰上的博弈 第十章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 第十一章 信念的力量 第十二章 我喜欢出发 后记 序言 2018年10月23日,广东珠海,这个绿色环抱、海风吹 拂的中国南部海滨之城,吸足了阳光和雨水的亚热带植物 葱翠欲滴,椰子树婆娑摇曳,蔚蓝色的海岸在这里勾画出 一道美丽的曲线。这一天。道路格外整洁,天空格外晴朗 ,车辆增多了。人们的脚步加快了,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 珠海南部,似乎在等待一个重要时刻的来临。 上午10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 席习近平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旅检大楼出境大厅亲 自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24日上午9时整,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香港、澳门三 地口岸的边检大厅同时打开大门,崭新静谧的大厅一下子 变得人潮涌动,热闹喧嚣。每一个出检口都排起了长队, 上百位媒体记者手拿话筒、肩扛摄像机捕捉着一张张灿烂 的笑脸,一串串兴奋的声音。 一位年轻人在人群中高高举起手中的宝宝,和身边的 父母一起对着摄像机大喊:“我们全家三代人都来了,就 是要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一位中年男子带着他的老父亲喜笑颜开地登上了第一 辆开往香港的穿梭巴士:“这么重要的历史时刻,我得让 我91岁的老父亲和我一起去看看,见证历史啊!”老父亲 在旁边笑得合不拢嘴,连声地说着:“好啊!好!” 从香港方向入境的第一辆私家车在9时40分顺利抵达珠 海口岸,立即被几架摄像机同时围住。香港旅客打开车窗 兴奋地面对记者:“40分钟不到,感觉好爽!好快!和平 时走深圳、虎门相比,没有塞车,舒服好多!” 香港的第一辆旅游巴士到达珠海,旅游团成员纷纷在 边检大厅拍照留念。一位身穿红色裙衫的女士欣然面对记 者镜头:“这么伟大的工程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我们的 国家真是发展得太快了!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 10时左右,第一辆从香港开来的货车正式通关,载着 飞机发动机通过港珠澳大桥来到珠海维修,驾驶员笑着告 诉记者:“比起以前经深圳到珠海,时间节约了三分之二 ,通关费加油费节省了近千元。” 在通关处,可以看到珠、澳通关口并排相连,边检员 并肩而坐,内地和澳门的旅客只需排一次队,在一个通关 口便可以分别完成各自的通关检验。一位澳门旅客从澳门 连接道路进入人工岛大厅,看明白了通关的方法后,30秒 即完成了两地查验手续。眼角眉梢都是笑,他喜滋滋地走 过关口,享受着通关创新模式带来的便利! 由于珠海和澳门的两个口岸是设在同一个人工岛上的 ,就干脆取消了两地口岸之间的缓冲区,直接把两个口岸 连在一起,做到“合作查验,一次放行”。 这一天。通关人次超过3万,十余个香港旅行团通过大 桥前往珠三角地区。开通首三日的旅行团全部爆满。珠海 口岸人工岛人潮汹涌,人声鼎沸,每天提供120辆穿梭巴士 往来于粤港澳三地。 不一样了!像是按下了一个按钮,粤港澳一小时生活 圈从此开启,由港珠澳大桥所连通的5.65万平方公里土地 ,似乎开始按照同一个脉搏跳动。港珠澳三地人民从来没 有像今天这样近距离地融合在一起!规划中、想象中、期 盼中的粤港澳大湾区。似乎一下子驶入了快车道,近在眼 前了! 这一天,整个珠三角,甚至全中国、全世界的目光都 被吸引到这里。这片区域积蓄的巨大能量正在逐步地聚集 、发散,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世界第四大湾区将在这 里崛起。 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湾区经济已成为世界一流 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与目前国际一流三大湾区——纽约 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自有独 特的优势。其涵盖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 、中山、江门、肇庆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土地面积达5.65万平方公里。比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个 经济区的面积总和还要大。 这片区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和发达的 交通网。占比0.6%的国土面积,贡献率占中国GDP总量的 12.57%。与世界一流的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 备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和全球最大湾区经济中心的基础条件 。 …… 从此,他们将彻底告别7年不离不弃的东人工岛。很多 人在这个工程干了8年,甚至12年、15年,蓦然分手,怎么 舍得? 大批的建设团队已经陆续转战“深中通道”等新的建 设现场,留下的这批人像守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着人工 岛,生怕她不漂亮,生怕她不健壮,生怕她通车时不能毫 无瑕疵。 从2018年2月6日交工后到通车前的近9个月里,林鸣 仍要求副总经理黄维民天天带着工人上岛,进行维护保养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精。 平台的防腐木地板在烈日暴晒和海水侵蚀下有些裂纹 ,他们把铺好的几千平方米木地板全部拆掉,换成更高防 腐等级的材质;排风道的内墙原来刷的是乳胶漆,考虑到 以后在海水长期侵蚀下也许会起皮,他们对高达20米穿过4 个楼层直达风帽的通道重新加固处理。把原漆刮掉,全部 涂上了防腐新材料;减光罩照明灯的走线似乎不太完美, 他们重新调整一遍,让它看着更顺眼;尽管保洁公司已上 岛,他们还是坚持8个多月每天照常做好通风保洁;冒着6 级大风,小莫划着橡皮艇出海,只为清理掉漂浮在东岛附 近海面上的两个漂浮物。 “大桥还没有运营,不能在我们手里有一点脏乱差。 ”小莫说,“这些年林总教给我们的,就是一句话——担 当精神!不是你要我做,而是我要做!我们每个人都有这 种心态。” 终于通车了!深深的激动伴着深深的不舍。当终于卸 下了工程的重担,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之 后,分手竟也成了一种煎熬。 因为,这一路走来的那些朝朝暮暮早已刻骨铭心。 导语 本书把港珠澳大桥工程放在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桥梁建设历经几十年的厚积薄发、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宏图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以其中最艰难的岛隧工程为视角,以工程一步步展开的节点为脉络,展示了桥梁人心怀祖国、不负时代的家国情怀,敢于拼搏、大胆创新的科学探索和甘于奉献、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后记 2006年8月,应朋友邀请进入《桥梁》杂志,出乎意料 的是,桥梁这个我原本完全陌生的领域,却以巨大的魅力 吸引住了我。很庆幸!我无意中成为了中国桥梁建设发展 高峰期的见证人。 中国桥梁已经在世界桥梁前十名排行榜上占据了半壁 江山,位列其中的桥梁大多在21世纪初建成,分别在世界 上的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四种基本桥型和铁路桥 梁中位居前列。几年间,这些曾被编辑部排在采访报道计 划中的在建桥梁,就在我们眼中,在我们笔下,被建设者 们一座一座地矗立在了高山峡谷、大江大河之上。 人们欣赏大桥的巍峨壮观,如诗如画,却很少看到这 些桥梁背后建设者的身影。当我们从长江上游、中游、下 游到入海口,探寻着不同地形、不同跨度桥梁的奥秘;当 我们从黄河入海口追溯而上,了解“悬河”之上建桥的独 特之处;当我们随着指挥部的吉普车在沪蓉西高速和雅西 高速的山路中盘旋,领略了山区桥梁的大美和极险之后, 我们也走进了一大批桥梁人的内心世界。在我们眼里的一 座座桥梁,已经不是钢筋混凝土,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和生动的故事。桥梁人丰富多彩的内心情怀和令人惊叹的 创造业绩,使我们采访的过程变成了知识的扩充、眼界的 升华和心灵的洗礼,成了精神上的“吸氧”。 在这期间,有一座大桥常常被业内人提起,却又总像 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你魂牵梦绕却又不可触及,这就 是被许多桥梁工程师称为“梦想”的港珠澳大桥。 2009年,随着港珠澳大桥工程破土动工,我所在的《 桥梁》杂志开始了对港珠澳大桥的跟踪报道。这里要特别 感谢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朱永灵局长,在开工之初对业外媒 体报道严格限制的时期,独独对我们这家行业内的期刊网 开一面。让我们有机会站在刚刚甩大圆筒筑成的人工岛上 ,报道伶仃洋中这片新生“陆地”诞生的神奇过程;有机 会走遍全国23家参与港珠澳大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 科研单位和企业,了解和记录这一国家“十二五”科技支 撑计划项目研究的历程;有机会拍摄海上钢箱梁架设和海 上预制桥墩整体安装的全过程,见证我国桥梁建设向大型 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工业化建造水平提升的脚 步。 然而,这似乎还不足以解开这个被称为世界奇迹工程 的全部奥秘。 直到2016年5月的一天,为完成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交给 的,拍摄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览”宣传片的 任务,我和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在珠海岛隧项目部采访岛 隧项目总经理林鸣。为了抓林总的时间,摄制组的编导和 摄像凌晨三点就从北京赶到珠海,一大早赶到营地。为了 港珠澳大桥工程的宣传,大家也是拼了! 刚刚开完周一工作例会的林鸣急匆匆走进会议室。他 出差的机票定在了两个小时之后,这给我们的两个小时, 看来是特意挤出来的。而此前一周他为接受我的预采访。 从香港科技大学参会后匆匆赶回项目部,从后来对香港桥 梁专家刘正光的采访中我才得知,林鸣为提前赶回这一小 时放弃了会后的午餐。 林鸣面容清癯,与4年前见过的他相比,体重的明显减 少一眼就能感觉到。面对我们的镜头,林总话语中进发出 的激情却让人荡气回肠! “历史把深埋这个难题摆在了中国工程师面前,就是 龙潭虎穴也要闯!要用我们中国工程师的智慧来解决这个 难题。” “央企是共和国的长子,我们不担当谁来担当?” “最难的是‘走钢丝’,每一次沉管安装的成功,不 是决定于我这个总指挥,而是决定于所有的这几百个工序 的每一个环节。全线工程直接服务于现场4000多人,每一 个人在这个过程当中都要保持状态,保持那个张力,保持 一丝不苟的精神,一刻不能放松。不是我一个人不松,是 要保证这个团队不松,4000多人都不能松!几百个工序, 每一次都要做到同样的标准。4年的时间。在很困难的岛上 和海上,这可能是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挑战。” 一股浩然正气在拍摄周围的空气中升腾,一股热流从 心里涌上了眼眶。林鸣动情地讲到一批大学毕业来到工地 的80后年轻人。面对着香港的灯红酒绿,却在海中抛石船 上伴着半船石头生活工作了3年。林鸣为其中一个小伙子主 持婚礼时对着新娘大声说:“他能在这条船上坚守3年,你 嫁给他,你就放心吧!”采访现场的我们都被震慑住了, 眼泪夺眶而出! 什么叫担当?什么叫使命感?如此大气磅礴而又细腻 真诚,怎能不让人动容!一个个久违了的曾经震撼心灵的 形象在脑海中跳出来。鲜活而真实!大庆的铁人王进喜?《亮剑》里面的李云龙?都有些神似但又不完全是。记者 的直觉告诉我,我已经接触到了港珠澳大桥工程最核心、 最艰险的部分,岛隧工程及建设团队有太多精彩的故事值 得我去深入挖掘。 在国内外同行的眼中,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风险相 当于攀登珠穆朗玛峰,能不能做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这 种担心和质疑实际上一直伴随在港珠澳大桥开工后7年的建 设过程中。 精彩页 第一章 从伶仃洋到港珠澳 1994年秋天,晚上9点多钟,在工地忙碌了一天的林鸣刚刚回到宿舍,还没来得及擦一把浑身的汗水,一个电话打来,通知他到珠海市政府开会。当时的林鸣正在珠海担任淇澳大桥的项目.经理,带领中交二航局建设团队在珠海淇澳岛附近连日奋战。当他迅速赶到开会地点时,听到的是珠海市交委在会上的布置:立即开始组织伶仃洋大桥两个引桥的施工。 “当时伶仃洋大桥两个引桥的施工条件还不完全具备,没有通信设施,有一次设备出了故障就在海上漂着回不来。”林鸣说,“就这样干了2个月,又忽然接到电话,通知我工程停止。” 这戏剧般的一幕并非偶然,工程的背后是当时珠三角与对岸香港之间在发展中此消彼长的博弈,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脚步与速度。 伶仃洋,又称珠江口。从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跋涉而下的珠江,蜿蜒2000多公里,从这里汇入伶仃洋,在入海口冲积出一片富庶的平原——珠江三角洲。这里是中国的天然海洋门户,也是沟通东南亚、印度洋的重要出海通道,自古以来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2000多年前,始于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起步。伶仃洋,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发祥地。明末清初,这里曾一度成为东亚贸易圈的中心,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 20世纪末叶,当中国向世界打开大门的时候,珠三角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率先崛起,珠三角城市群快速发展,成就了广东30年来中国大陆最发达省份的辉煌。 但由于伶仃洋东、西两岸之间30公里洋面的阻隔,紧邻香港的珠江东岸迅速腾飞,发展缓慢的珠江西岸只能引颈相望。同样是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珠海与深圳发展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 1983年,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投入内地建设的实业家,香港合和集团主席胡应湘经常往来于香港和广州之间。一天。胡应湘忽然灵机一动,二改从广州走珠江东岸,经深圳回到香港的习惯,改道走珠江西岸经珠海、澳门回香港。他要体验一下这条路的交通是否方便。这一趟珠江西岸之行让胡应湘印象深刻,当时从珠海到香港只有轮渡,且不说渡轮的简陋与拥挤,只有30公里的水上直线距离,轮渡最快也需要一个小时,还常常受到风雨的影响而停运。 在参与广州中国大酒店、广深高速公路的投资建设之时,胡应湘已经从珠江口两岸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中,发现了两岸协同发展的前景。同时作为土木工程专家,他更知道交通的支撑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有多么重要!他突发灵感,何不在珠海和香港之间修建一座跨海大桥?根据他的设想,从珠海建桥连接伶仃洋上的两个天然岛屿,再伸延至香港最西面的浅水区,可以最短距离连接到香港。他甚至起好了名字——内伶仃洋大桥。 这个前瞻性的极有战略眼光的大胆设想,一时在香港民间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好奇,更多人认为是异想天开,而港英政府则是不屑一顾。当时的珠海,刚刚从一个小渔村跃为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像一只还未张开翅膀的雏乌,难以腾空展翅,对大桥的建设只能是有心无力。 1993年,珠海特区经过几次扩建,发展日新月异,实力明显增强。时任珠海市市长梁广大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与珠江东岸便捷的交通,珠海“南大门”的优势便无法发挥。他仔细研究了胡应湘建设内伶仃洋大桥的方案,从政府层面正式提出建设伶仃洋大桥的计划,实施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先建从陆地到淇澳岛的淇澳大桥;第二步修建连接淇澳岛至内伶仃岛的内伶仃洋大桥;第三步待时机成熟时,修建从内伶仃岛到香港屯门烂角咀的伶仃洋大桥,实现珠海与香港跨海连接。 梁广大市长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人,珠海市随即先期投入,开始建设伶仃洋大桥的前期工程——淇澳大桥。林鸣当时所带的建桥团队,正是在珠海担当此任。 然而,正当梁广大市长紧锣密鼓地准备开始建设第二期伶仃洋大桥时,珠海的热情却在香港遭到冷遇。当时的港督彭定康正为香港回归前的过渡而烦恼,面对胡应湘等香港民间实业家对建设伶仃洋大桥的热烈倡议,彭定康表示:已经聘请英美顾问公司做过相关研究,香港至少到2020年前没有这个需求。建设方案被再一次搁浅。 P11-13 |